王建偉
(菏澤醫學專科學校附屬醫院骨外科,山東 菏澤 274000)
跟骨骨折屬于足部常見骨折之一,其中跟骨非粉碎性骨折是指跟骨裂縫骨折或線樣骨折、沒有移位的骨折[1]。臨床針對病情較輕的跟骨非粉碎性骨折主要采用手法復位聯合外固定制動治療,若患者病情較重、骨折外移位明顯或已波及距下關節,則需要進行切開復位聯合內固定治療,以期糾正足根部畸形,恢復足部正常功能[2]。雖然切開復位聯合加壓螺釘內固定術可以有效復位與固定跟骨骨折端,但術中需要進行大面積剝離操作,可能出現骨折延遲愈合、不愈合等情況,且增加了術后感染風險。撬拔復位與空心針固定有效彌補傳統切開復位聯合內固定術創傷大的弊端,是符合現代骨科手術發展趨勢的新型治療方案,其中撬拔復位在影像學的輔助下使用克氏針調整異位骨骼,使其達到功能復位狀態,確保術后骨折肢體功能;空心針不僅可以穩固固定骨折部位,且使用靈活,無需二次手術。此外,現階段的臨床研究普遍傾向于跟骨粉碎性骨折,對于非粉碎性骨折治療方案的數據支持仍有不足,特別是撬拔復位與空心針聯合應用于跟骨非粉碎性骨折中的報道甚少。鑒于此,本研究對2020 年1 月至2022 年4月菏澤醫學專科學校附屬醫院骨外科收治的47 例跟骨非粉碎性骨折患者應用了撬拔復位與空心針聯合治療,并與另47 例接受常規切開復位聯合內固定治療患者進行臨床效果對比,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 年1 月至2022 年4 月菏澤醫學??茖W校附屬醫院骨外科收治的94 例跟骨非粉碎性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47 例。研究組患者中男性25 例,女性22例;年齡23~67 歲,平均(38.60±6.84)歲;身體質量指數(BMI)18.10~27.78 kg/m2,平均BMI(23.15±1.46)kg/m2;骨折部位:跟骨前端21 例,跟骨結節19 例,近跟距關節7 例;受傷至手術時間2~9 d,平均受傷至手術時間(4.00±0.65)d;致傷原因:高處墜落27 例,交通傷20 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6 例,女性21 例;年齡23~68 歲,平均年齡(38.65±6.85)歲;BMI 18.02~27.89 kg/m2,平均BMI(23.02±1.56)kg/m2;骨折部位:跟骨前端21 例,跟骨結節18 例,近跟距關節8 例;受傷至手術時間2~8 d,平均受傷至手術時間(4.03±0.52)d;致傷原因:高處墜落29 例,交通傷18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菏澤醫學??茖W校附屬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符合《實用骨科學》[3]中對于跟骨非粉碎性骨折的診斷標準,且經CT、MRI 等影像學檢查證實;②閉合性骨折;③新鮮骨折(骨折時間<3 周)。排除標準:①既往有下肢骨折史或伴有影響下肢功能的疾病;②肝、腎功能不全;③嚴重的心腦血管病變;④糖尿病患者;⑤凝血功能異常;⑥惡性腫瘤;⑦免疫缺陷性疾病。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切開復位與內固定手術治療。方法:患者取患肢在上側臥體位,局部麻醉,在骨折近心端扎上止血帶,并于外側開放L 形切口,將皮膚、皮下組織分離直至骨膜,骨膜銳性剝離。皮瓣牽拉并反折,角度<80°,針對伴有關節面損傷者,暴露距下關節,若有骨折移位在外側壁開放骨窗,復位移位部位,之后使用克氏針予以臨時固定,骨缺損者實施植骨術。觀察復位情況,若復位滿意則使用鋼板進行內固定,常規沖洗術區、止血,留置引流管,關閉并包扎切口。研究組接受撬拔復位與空心針手術治療。方法:患者取俯臥位,屈膝25°,局部麻醉,在跟腱止點外緣選擇進針點,在CT的引導下,通過電針加骨圓針(4 mm)以與足底呈60°、前內傾15°的角度鉆孔,直至針尖到達骨折處,在此針內緣與跟腱止點內緣以外傾15°、與足底呈60°鉆入另1 個圓骨針,向跖側推擠兩根骨針。跖屈前足,利于杠桿力復位骨折,由兩側擠壓跟骨,確保復位效果,對于未達到復位標準者再次重復跖屈運動。待復位滿意后在2 枚導針連線處置入導針3 枚,使其分布成三角形。依次退出骨針,留置空心針導針,擰入適宜長度的空心針(4 mm),固定后復查,若無異常關閉并包扎創口。
1.3 觀察指標針對兩組患者以下指標進行觀察與比較。①臨床療效:術后6 個月,通過Maryland 足部評分系統[4]進行評價。Maryland 足部評分系統包括10 個項目,即疼痛、活動度、步行距離、外觀、踝、穩定度、支撐、跛行、鞋、上下樓,最高100 分,最低0 分,根據分值將臨床療效劃分為4 個等級,即優(90~100 分)、良(75~89 分)、可(50~74 分)、差(0~49 分)。優良率=(優+良)例數/各組總例數×100%。②手術操作時間、術中失血量與住院時間。③影像學指標[5]:術前與術后6 個月X 線下對根骨交叉角(Gissane 角)、跟骨結節關節角(Bohler 角)、跟骨高度和寬度進行測量。④并發癥:創傷性關節炎、創口感染、神經損傷、肌腱炎。并發癥發生率=(創傷性關節炎+創口感染+神經損傷+肌腱炎)例數/各組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研究數據采用SPSS 23.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符合正態分布,計量資料以()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兩組患者優良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手術操作時間、術中失血量與住院時間比較手術操作時間、術中失血量與住院時間比較,研究組各項結果均較對照組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操作時間、術中失血量與住院時間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操作時間、術中失血量與住院時間比較()
2.3 兩組患者術前與術后6 個月影像學指標比較術前Gissane 角、Bohler 角、跟骨高度和寬度指標比較,組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術后6 個月兩組患者Gissane 角、Bohler 角、跟骨高度和寬度指標均較術前改善,但組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前與術后6 個月影像學指標比較()

表3 兩組患者術前與術后6 個月影像學指標比較()
注:與術前比較,*P<0.05。
2.4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比較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比較,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比較[例(%)]
跟骨非粉碎性骨折是指外力創傷等因素致使足跟處骨骼損傷,使其連續性或完整性中斷,主要表現為足跟處疼痛劇烈、皮疹瘀斑、腫脹、足底扁平、足跟處外翻畸形,及難以正常行走等,給患者的正常工作及日常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響。目前,手術是治療跟骨非粉碎性骨折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治療重點在于恢復跟骨的寬度與高度,糾正跟骨與周圍跗骨的正常解剖關系,利用堅固的內固定材料固定骨折端,幫助患者盡早開展功能鍛煉與負重行走,以促進功能恢復[6]。
既往治療跟骨非粉碎性骨折的方法是切開復位聯合內固定術,即在跟骨外側開放L 形切口,待取得滿意的復位效果后使用鋼板內固定,其優勢在于充分暴露了骨折部位,最大程度達到距下關節面解剖位,利于達到滿意的復位固定效果[7]。然而,由于跟距關節面不平整且狹窄,加之外踝的遮擋,切開復位聯合內固定術中需要大范圍剝離軟組織,過度牽拉外側皮瓣,極大程度上干擾了皮膚血運,繼而增加術后并發癥風險,影響康復進程[8]。撬拔復位是復位骨折的新技術,其在影像學設備的輔助下使用圓骨針整復骨骼錯位,直至達到功能復位,確保骨折端及關節的正常功能[9];空心針是一種靈活的固定材料,術中空心針處于三角位置,利于穩固固定,可以促使移位骨骼復位。二者聯合應用不僅復位固定效果顯著,且具有操作簡便、創傷性小、利于恢復等優勢。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在優良率及術后Bohler 角、Gissane 角、跟骨高度和寬度指標比較,兩組結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兩種方案對于跟骨非粉碎性骨折的治療效果相當,均能夠有恢復跟骨解剖形態,改善足踝功能。然而,在手術操作時間、術中失血量與住院時間比較中,研究組各項結果均較對照組低(P<0.05)。這表明相較于切開復位聯合內固定術,撬拔復位聯合空心針操作更為簡便,縮短手術時間,加之創傷性小,進一步減少術中失血量,加快康復進程。在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中,研究組結果較對照組低(P<0.05)。切開復位創傷性較大,且其入路方式易損傷神經,減少局部皮膚供血,所以增加了并發癥發生風險,干擾愈合速度;撬拔復位與空心針聯合應用更為符合微創治療原則,其利用閉合復位能夠有效減少術中神經肌肉組織及血管損傷,繼而減少并發癥風險[10]。需要注意的是,撬拔復位與空心針治療時應盡可能地保持距下關節面平整,以免關節載荷變化而干擾功能恢復。
綜上所述,跟骨非粉碎性骨折應用撬拔復位與空心針聯合治療效果確切,操作簡便,進一步降低了術中失血與并發癥風險,加快康復進程,具有臨床應用價值。本次研究隨訪時間尚短,加之樣本數據有限,關于撬拔復位與空心針聯合治療跟骨非粉碎性骨折的遠期療效仍有待增加樣本量,并延長觀察時間進一步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