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敏姬,滕 英,潘慧琦,羅衍靖
(肇慶市第一人民醫院口腔科,廣東 肇慶 526020)
近年來,人們的口腔保健意識、對于頜面部美觀度及頜面部功能的需求等均伴隨生活水平的提升而顯著提高,使得正畸治療已不僅局限于青少年和兒童人群中。由于成年人在選擇矯治器及正畸治療時間、治療期間美觀度方面的要求極高,且成年人群牙齒的移速較為緩慢,會在一定程度上延長正畸治療時間,進而極易影響患者的治療積極性和效果[1]。如何縮短成人正畸患者的治療時間是臨床中的重點研究問題,傳統外科手術治療的療程通常在2 年左右,伴隨正畸治療時間的延長,患者發生牙根吸收、牙周病等并發癥的風險可逐漸提高,使得其依從性受到影響[2]。隨著臨床研究的逐漸深入,牙周輔助加速成骨正畸治療技術在縮短正畸治療時間方面的應用價值被逐漸挖掘及顯現。本研究主要分析在成人正畸治療中應用牙周輔助加速成骨治療技術的效果,選取40 例成人正畸患者展開比對分析,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肇慶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成人正畸治療患者40 例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0 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5 例,女性15 例;年齡20~31 歲,平均年齡(24.85±1.07)歲;牙列擁擠度0.91~4.12 mm,平均牙列擁擠度(2.42±0.33)mm;上齒槽座點至鼻根點至下齒槽座點構成角范圍為4.12°~5.59°,平均構成角范圍(4.71°±0.19°)。對照組患者男性7 例,女性13 例;年齡20~33 歲,平均年齡(24.92±1.13)歲;牙列擁擠度0.89~4.10 mm,平均牙列擁擠度(2.38±0.26)mm;上齒槽座點至鼻根點至下齒槽座點構成角范圍為4.2°~5.8°,平均構成角范圍(4.89°±0.21°)。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對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肇慶市第一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入選標準:①經過系列口腔檢查明確診斷為需要正畸治療的成人患者;②有短期內矯正牙列中重度擁擠情況要求者;③對牙齒美觀、面型美觀追求度較高,且具有明確的正畸周期要求和矯治器要求者。排除標準:①活動期牙周病患者;②后牙嚴重反合需要實施擴弓處理者;③有皮質類固醇抗炎藥和雙磷酸鹽類藥物使用史者;④雙頜前突且有露齦笑存在者。
1.2 治療方法治療工作開展前,所有患者均接受口腔常規檢查,由醫務人員對其病情展開綜合評估,并且完成牙齒石膏模型的制作工作。
對照組方案:傳統正畸治療。取直絲弓托槽粘接于患者的牙冠表面位置,取支抗釘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和需求植入至牙根間,取規格適宜的不銹鋼方絲,利用50 g 的牽引力滑動內收患者的前牙,上頜牙列牽引排齊整平?;颊呙總€月接受1 次復診,并實施正畸加力干預,直至其牙齒間隙完全閉合及咬合關系調整至正常狀態為止。
觀察組方案:牙周輔助加速成骨治療。分別將患者上頜左右第1 前磨牙拔除,于切開骨皮質手術前1 周,完成正畸裝置粘接工作,若患者需要同時接受膜齦手術操作,無正畸裝置可減小翻瓣和縫合操作的難度。將患者唇頰側骨膜全厚瓣翻開,直至牙根位置,將齦瓣翻開充分暴露牙根以后,借助微動力系統,取水平切口于牙槽嵴頂(2~3 mm)至根尖下方2 mm 位置,取與同水平切口交匯的垂直切口(2~3 mm)于牙根間牙槽骨之上,施骨皮質穿透操作,直至骨松質位置,于骨皮質切開位置填入0.25~0.5 g 骨粉,完全覆蓋牙根表面,應用可吸收線縫合上牙槽骨齦瓣。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用激光、內窺鏡及超聲骨刀等實施微創手術治療。手術后為患者應用抗生素和鎮痛藥物,指導其定時使用抗菌漱口水漱口,降低相關并發癥發生風險。根據患者的情況和主觀意愿,選擇術后即刻或延遲一段時間施正畸力,但正畸力施加工作需在術后2 周內完成,以保證可以準確利用區域加速現象的時機。術后前期患者每2 周復診1 次,該狀態維持4 個月以后調整為每個月復診1次,期間落實加力處理,至拔牙間隙完全關閉及恢復正常且精細咬合為止。
1.3 觀察指標①治療時間指標:隨訪18 個月,統計兩組成人正畸患者的牙間隙關閉時間及牙齒排齊時間。②牙周健康指標:于治療后應用牙周探針對兩組成人正畸患者的前牙唇側角化齦寬度、探診出血指數、臨床附著水平以及菌斑指數進行測量。其中探診出血指數分值為0~5 分,以評分越低表示越占據優勢;菌斑指數分值為0~3 分,以得分越低表示菌斑情況越輕(越占優勢)[3]。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時間指標對比觀察組患者的牙間隙關閉時間、牙齒排齊時間比對照組更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時間指標對比(月,)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時間指標對比(月,)
2.2 兩組患者牙周健康指標水平變化情況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角化齦寬度、探診出血指數、臨床附著水平及菌斑指數均少于或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更少于或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牙周健康指標水平變化情況對比()

表2 兩組患者牙周健康指標水平變化情況對比()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
2.3 牙周輔助加速成骨正畸治療前后患者的圖片對比選取1 例患者在牙周輔助加速成骨正畸治療前后進行對比,見圖1~圖4。

圖1 牙周輔助加速成骨正畸治療前,牙列有明顯突出表現

圖2 手術過程中,取溝內切口于唇側,保留前牙區域齦乳頭,以獲得理想的美學效果

圖3 牙周輔助加速成骨治療后2 周拆線后的狀態

圖4 手術后3 個月的正畸效果,牙列突出有所改善且牙周狀態良好
牙列畸形是一種由口腔不良習慣及遺傳因素所致的病癥,為改善口腔健康狀態及美觀程度,通常要求盡早落實安全、有效的正畸治療工作。成年人的牙齒和牙周生長發育已經完成,不但骨改建治療難度大,而且牙齒移動速度較為緩慢,延長了治療時間;而成年人對自身形象的要求極高,為減小正畸治療對日常生活和工作產生的影響,常主訴是否可以縮短治療時間[4]。為此,如何將患者的疾病治療時間縮短,在盡早完成治療工作的基礎上,保證療效和安全性,成為目前口腔科臨床醫務人員的重點研究內容。
傳統正畸治療所用的牙牽引治療措施雖然可獲得理想的正畸效果,但是正畸治療時間長達2~3 年之久,會對患者的個人形象、正常工作與生活等產生較大的影響[5]。與此同時,正畸治療過程中,患者發生牙根吸收、牙槽骨吸收及牙齒齲壞等并發癥的風險較高,可能影響患者的工作與生活,且會進一步降低其對治療活動的配合度,影響正畸效果[6]。
牙周輔助加速成骨治療的原理為局部區域加速成骨現象,指的是將正畸牙加速移動區域當中的牙槽骨骨皮質去除,并且于該部位植入適量骨粉的一種治療措施,該項正畸治療方法可以將治療期間牙齒的移動速度增加,減少正畸治療時間[7]。另外,通過去除骨皮質,誘導局部區域加速成骨現象可以在骨愈合期間將區域骨密度減小,促進破骨活性的提升,改善骨代謝轉化情況,同時促進牙齒的移位,減少治療時間以及降低牙周病癥的發生風險[8];利用骨粉還可以將牙齒移動的范圍增加,對牙周健康的恢復有積極作用[9]。
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時間指標數據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說明牙周輔助加速成骨治療可縮短病癥治療時間,主要因該項治療措施可將影響牙齒移動的主要阻力(骨皮質)去除,同時可以將骨皮質連續性破壞,促使牙齒得以順暢移動,同時骨粉的應用可以提供補充骨量的作用,在重建牙槽骨周圍軟組織方面有重要意義[10]。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各項牙周健康指標均顯著優于對照組,提示成人正畸治療中應用牙周輔助加速成骨治療,可以促進患者牙周健康狀態的改善;由于該項治療措施可促進患者牙齒咬合狀態的改善,對牙周清潔度及健康狀態等均有良好的維持作用,亦可一定程度避免由食物堆積所致的影響[11]。
綜上所述,牙周輔助加速成骨于成人正畸患者治療中的應用效果可觀,可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