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梅
(淄博市淄川區中醫院口腔科,山東 淄博 255100)
智齒是指口腔最內側第三磨牙,智齒萌出通常伴隨著鄰牙損傷、局部炎癥與疼痛等問題,考慮智齒萌出異常對鄰牙及咬合關系造成的不良影響,部分智齒需及時拔除。目前,臨床認為反復炎癥、鄰牙齲壞、正畸治療等是拔除阻生智齒的主要原因[1]。下頜水平阻生齒是一類特殊的智齒,其冠根中軸線與前牙冠根中軸線保持垂直關系。既往拔除智齒方法對口腔造成的損傷較明顯,患者對拔除方式的耐受較差,術前普遍存在焦慮、心理壓力,術后疼痛風險偏高。橫斷牙冠法是利用高速渦輪鉆橫斷阻生齒的拔除方式,拔除過程的時間較短,且患者的耐受情況良好,是臨床常用的微創截冠法;但該方法也存在弊端,如拔牙過程對鄰牙的影響較大,術后腫痛較明顯,伴隨損傷牙槽窩風險等。T 形截冠法是利用高速渦輪機鉆橫斷牙冠后,再行縱斷牙冠的拔除方式;該方式可減少牙冠面積,分別從頰、舌處取出縱斷的牙冠,理論上可降低牙冠挺出伴隨的損傷風險[2]。基于此,在本次試驗中淄博市淄川區中醫院嘗試應用T 形截冠法,以提升下頜水平阻生齒的拔除水平,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 年8 月至2022 年2 月淄博市淄川區中醫院收治的需拔除下頜水平阻生齒的100 例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50 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7 例,女性23 例;年齡19~31 歲,平均年齡(24.93±3.45)歲。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9 例,女性21 例;年齡18~33 歲,平均年齡(25.14±3.67)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淄博市淄川區中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拔牙適應證[1]:①智齒為齲齒且經評估需進行根管治療;②X 線片檢查發現智齒萌發空間嚴重不足,有造成鄰牙病變、牙齒部分吸收等風險;③智齒阻生,埋于齒槽骨內,且經常繼發炎癥。納入標準:①術前攝X 線片,確診為下頜水平阻生齒[3];②患者阻生齒的生長情況基本相似(低位);③口腔內無局部炎癥,無疼痛癥狀表現;④符合拔牙適應證。排除標準:有拔牙所使用藥物的過敏史。
1.2 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入院就診時均進行X 線檢查,檢查智齒位置、牙槽骨情況、周圍神經管分布情況,據此評估拔牙風險;另詳細詢問患者既往病史、用藥史,評估是否存在其他風險因素,必要時測量血壓、脈搏等,確保患者可正常耐受阻生齒拔除術。兩組患者拔牙前的準備工作基本相同,具體如下:①患者平臥,碘伏(浙江普洛康裕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3020943,規格:5%∶100 mL)消毒;用阿替卡因腎上腺素注射液[PRODUITS DENTAIRES PIERRE ROLLAND(法國),注冊證號H20140732,規格:1.7 mL∶鹽酸阿替卡因68 mg 與酒石酸腎上腺素17 μg(以腎上腺素計)]行下牙槽神經阻滯麻醉,取0.2 mL 阿替卡因腎上腺素注射液行阻生齒浸潤麻醉。②常規分離牙齦,必要時在下頜第二磨牙近中頰側牙齦處作斜形松弛切口,另在牙齦溝處作1 個切口,配合第二磨牙遠中頰側翻瓣,充分顯露術區。
對照組:①根據患者的阻生齒情況,設計角型瓣切口,常規翻瓣操作,解除軟組織阻力。②去除阻生齒周圍覆蓋的骨組織,以充分暴露阻生齒牙冠。③高速渦輪手機(上海遠梓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型號:YK1045-D)及長裂鉆從牙頸部對阻生齒進行橫斷處理,牙冠段呈倒置梯形。④常規取出牙冠,根據牙根情況,確定后續拔除方法;若拔取牙根時發現有來自于遠中牙槽骨的阻力,則考慮去除部分遠中牙槽骨,通過牙挺方式取出或直接用牙鉗取出。觀察組:①高速渦輪手機呈45°進行T 形分割,于近牙頸部作頰舌向近遠中向切割,牙冠與頰舌側互為支點,挺松后取出切割的牙冠。②確認牙冠完全取出后,及時清理破碎的牙體、肉芽組織。③常規進行牙根拔除。
兩組患者清除牙窩內部殘留骨片、肉芽組織及牙體碎片的方法基本一致,待完全拔除阻生齒且清除徹底后,常規放置碘仿明膠海綿,對創口進行縫合。具體用藥方法如下:①奧硝唑片(湖南九典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13125,規格:0.25 g/片),就診當天開始服用,2片/次,2 次/d,持續3 d。②頭孢丙烯片(湖南方盛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3886,規格:0.25 g/片),就診當天開始服用,2 片/次,2 次/d,持續3 d。考慮術后需要口腔清潔,所有患者均給予復方氯己定含漱液(錦州本天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4218,規格:200 mL),指導用法。術后1 周復診,拆線,不適隨診。
1.3 觀察指標①手術指標,記錄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與拔牙耐受度。手術時間是指麻醉成功到創口處理完畢的用時。耐受度根據患者的術中表現進行評估,耐受度評價采用淄博市淄川區中醫院自制評分標準,具體如下:手術過程未出現明顯的恐懼表現,患者處于相對放松的狀況(3分);手術過程有恐懼表現,部分操作引起不適體驗,但患者可耐受(2 分);恐懼表現明顯,術中面部表情痛苦,接近忍耐極限(1 分);患者難以忍受,不適表現對手術進程產生影響(0 分)。②術后面部腫脹,采取軟尺測量患側耳垂下至健側耳垂的距離的方式進行評估[4],分別于術后1 d、術后7 d 進行測定。③并發癥發生情況,記錄兩組患者疼痛、張口受限與牙槽窩受損等并發癥的發生情況。張口受限通過測量上下中切牙切端距離進行評估,測定結果<2.5 cm,則認定為張口受限;疼痛癥狀的認定參考患者來院復診時的主訴信息,阻生齒拔除后患者出現難以忍受的疼痛感,或術后有疼痛感影響患者睡眠質量與正常生活的情況,則認定為術后疼痛;牙槽窩受損評價采取淄博市淄川區中醫院自制評分標準,觀察牙槽窩頰側、舌側、近中、底部的受損情況,如有1 處部位損傷,則計1 分,總分4分。④第二磨牙不適感,來院復診時,檢查患者第二磨牙是否出現叩痛、松動、溫度敏感等問題,計算發生率。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5.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用()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觀察組患者的拔牙時間短于對照組,耐受度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
2.2 兩組患者面部腫脹程度比較術后1 d,觀察組患者的腫脹程度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7 d,兩組患者的腫脹情況均明顯好轉,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面部腫脹程度比較(mm,)

表2 兩組患者面部腫脹程度比較(mm,)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
2.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觀察組患者術后疼痛、張口受限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牙槽窩受損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2.4 兩組患者第二磨牙不適感比較觀察組患者第二磨牙松動、叩痛及溫度敏感的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第二磨牙不適感比較[例(%)]
下頜水平阻生齒的拔除難度較大,早期手術拔除存在創傷過大、拔牙時間長等問題,患者術后面臨的并發癥,如張口受限、腫痛等風險較高。以微創拔牙理念的滲透為契機,超聲骨刀法、渦輪鉆法[5-6]等拔牙方法的快速發展,使得阻生齒拔除術開始呈現出新變化。橫向截斷牙冠是利用渦輪鉆法進行阻生齒拔除,與傳統術式相比,有效規避了鄰牙損傷、下頜骨損傷等風險,縮短了手術時間。但該方法也存在弊端,如拔牙過程中的可操作性空間較小,部分水平阻生牙冠難以有效取出。其術后還可能有鄰牙酸痛、咀嚼無力等表現,分析這些表現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①部分患者的第二磨牙與阻生齒處于直接接觸狀態,術者在相對狹小的空間內進行橫斷、取牙冠等操作,可對第二磨牙的遠中根面造成損害,待阻生齒正常拔出后,第二磨牙失去支持;②充分暴露牙冠是完成牙冠橫斷的重要前提,為獲得良好的術野與穩定的手術空間,需要通過去除部分骨質達到解除頰側骨阻力的效果,但去除骨質后,第二磨牙頰側跟處于暴露狀態,其生理狀況可能受到影響[7]。T 形截冠法是在盡可能保持牙槽窩原有形態與牙槽骨高度的情況下,對牙冠采取T 形切割處理的拔除方法,與橫斷牙冠方式不同,該方法選取的解除牙槽骨、鄰牙阻力方法更加安全。從理論層面分析,以T 形截冠法進行阻生齒拔除,可有效減少拔牙過程對鄰牙的損害風險,維持牙周健康。
本研究考慮阻生齒位置、阻生齒與鄰牙關系等因素對手術拔除難度與手術風險的影響,在篩選病例時,將阻生齒類型限定為下頜低位水平阻生齒,并由同一醫師完成納入病例的阻生齒拔除手術。確定病例后,根據臨床對照試驗的基本原則進行分組,并按既定標準對療效進行評價。結果發現:T 形截冠法在手術時間、患者耐受情況、術后并發癥預防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優勢。手術時間與拔牙術的難度、拔牙操作步驟等有關,從手術方法看,兩組患者的差異主要集中在截取牙冠的方式,術前準備、殘留碎片的清除等環節并無明顯差異。本研究表明,觀察組患者手術用時短于對照組、耐受度明顯更高,提示T 形截冠法可縮短手術操作時間,提高患者耐受度。分析其原因,可能與T 形截冠法規避了去除骨組織、牙冠脫位間隙等有關。T 形截冠法各項操作均在阻生齒內部完成,對翻瓣操作的依賴度較低,手術過程所需的切口較小,手術過程中損傷牙槽骨、破壞骨小梁結構的風險更低。
術后并發癥統計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早期的面部腫脹程度低于對照組,術后疼痛、張口受限的發生率及牙槽窩受損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提示T 形截冠法的操作過程相對安全,患者面臨的術后風險更低。分析其原因,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①在阻生齒內進行切割,可有效保持牙槽窩的原有形態;②選取的解除阻力的方式更加安全,有利于軟組織形態的保護;③手術伴隨的創傷與其他風險更低,不涉及大范圍翻瓣、大切口等問題,病損恢復較快。阻生齒拔除過程對第二磨牙的生理狀態有一定的影響,部分患者術后可出現松動、叩痛等表現[8]。本研究發現,觀察組第二磨牙不適癥狀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T 形截冠法手術過程對第二磨牙的損害較輕。分析對照組患者高發松動、叩痛、溫度敏感等問題的原因,可能與牙槽骨部分喪失、術后炎癥、牙槽窩受損等因素有關。本研究尚存在局限性,如納入的阻生齒類型與病例數偏少,研究結果的普遍性有待證實;未對患者的手術難度、手術風險等進行嚴格管理等。
綜上所述,T 形截冠法對下頜水平阻生齒拔除患者的療效顯著,手術用時更短,術后腫痛風險更低,牙槽窩受損程度較輕,且手術操作對第二磨牙的負面影響程度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