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英凱
(單縣人民醫院婦科,山東 菏澤 274300)
子宮肌瘤的臨床患病率位于高水平,40 歲以上女性為該病的高發群體[1-2]。由于發病早期子宮肌瘤體積過小,患者多無明顯癥狀或缺乏典型性,極易忽視。隨著病情發展會形成巨大子宮肌瘤,對周圍組織造成壓迫,繼而誘發子宮異常出血等不良狀況,對于病情較為嚴重者還會威脅其身心安全[3-4]。針對巨大子宮肌瘤患者,以往臨床通常采用開腹子宮切除術治療,以避免肌瘤進一步發展。然而,開腹手術的創傷性較大,并發癥發生風險較高,患者術后恢復較為緩慢。近些年,伴隨醫學技術的持續發展,微創手術如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LAVH)得以于該類患者中大范圍使用。LAVH 對患者機體造成的損傷較小,患者術后疼痛較輕,故其術后恢復較快。然而,LAVH 在臨床的應用時間相對較短,臨床對于該術式的治療效果、安全性及對患者激素水平的影響尚存爭議,依然需要進行更深入的探究。基于此,本研究以2020 年6 月至2021 年6 月于單縣人民醫院診治的84 例巨大子宮肌瘤患者為對象,分析LAVH 治療巨大子宮肌瘤患者的具體效果,以期為臨床診治此類患者提供優良的參考,盡可能地改善患者的身心健康?,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 年6 月至2021 年6 月單縣人民醫院診治的84 例巨大子宮肌瘤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2 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1~35 歲,平均年齡(28.69±2.24)歲;肌瘤直徑10~16 cm,平均肌瘤直徑(13.59±1.04)cm;身體質量指數(BMI)18.9~27.4 kg/m2,平均BMI(23.58±1.67)kg/m2。觀察組患者年齡22~36 歲,平均年齡(28.34±3.09)歲;肌瘤直徑9~15 cm,平均肌瘤直徑(12.64±1.01)cm;BMI 18.7~27.1 kg/m2,平均BMI(23.37±0.98)kg/m2。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本研究經單縣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知情且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符合《子宮肌瘤的診治中國專家共識》[5]內相關標準;②經病理檢查明確病情;③存在妊娠史,無生育要求。排除標準:①存在神經疾病患者;②合并其他婦科疾病者;③存在多功能臟器衰竭者;④意識障礙,難以進行正常交流者;⑤具有手術禁忌證者。
1.2 手術方法對照組行傳統開腹子宮切除術:指導患者選擇平臥體位,施以硬膜外麻醉,于腹壁做一切口打開腹腔,依次分離,把子宮充分顯現;然后結扎動脈,去除子宮,在去除完畢之后沖洗腹腔,縫合切口,術畢。觀察組行LAVH:平臥體位,消毒鋪巾,全身麻醉下行氣管插管。在其肚臍上方作一個2 cm 左右大小的切口,將腹腔鏡從這個切口置入,完成之后,在患者的下腹兩側再分別各作一個1 cm 左右大小的穿刺孔,此后將操作孔構建于恥骨下腹相連處,注意手術中需要將患者的氣腹壓力控制在12~14 mmHg 的范圍內(1 mmHg=0.133 kPa);通過置入的腹腔鏡來觀察患者的盆腔;在充分明晰后,以電凝刀切除患者的子宮圓韌帶、輸卵管峽部及其卵巢固有韌帶,同時將膀胱朝下推開到宮頸外口1 cm 的位置;暴露兩側子宮血管后,電凝、切斷子宮峽部的子宮血管,完成之后,再切斷子宮主韌帶與兩側骶韌帶,在舉宮杯最低緣去除子宮;止血,縫合,術畢。兩組患者在手術之后全部予以抗感染處理,并觀察到術后3 個月。
1.3 觀察指標①圍術期相關指標:統計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術后首次下床活動、住院時間。②胃腸功能恢復情況:統計兩組患者術后飲食恢復、腸蠕動恢復、肛門排氣時間。③性激素水平:收集患者術前、術后3 個月的5 mL 靜脈血,取得血清之后,以全自動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希森美康公司,批準文號:20192221950,型號:HISCL-5000)測定其促黃體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水平。④生活質量:于術前、術后3 個月以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I-74)[6]判定,評估時間為術前與術后3 個月,此量表共4 個維度:心理功能、軀體功能、社會功能、物質狀態,74 個項目,獲得各條目的評分之后將其換算為百分值,各維度總分全部為100 分,分數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好。⑤并發癥:記錄皮下切口感染、氣腫、臟器損傷等發生率。
1.4 統計學分析選用SPSS 20.0 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表達,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圍術期相關指標對比觀察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手術、術后首次下床活動及術后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圍術期相關指標對比()

表1 兩組患者圍術期相關指標對比()
2.2 兩組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情況對比觀察組患者術后飲食恢復、腸蠕動恢復、肛門排氣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情況對比(d,)

表2 兩組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情況對比(d,)
2.3 兩組患者性激素水平對比術前,兩組患者LH、FSH、E2 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患者LH、FSH 均高于術前,但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兩組患者E2 均低于術前,但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性激素水平對比()

表3 兩組患者性激素水平對比()
注:與同組術前比較,*P<0.05。LH:促黃體生成素;FSH:卵泡刺激素;E2:雌二醇。
2.4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對比術后,兩組患者的GQOLI-74 各維度評分均高于術前,且觀察組更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對比(分,)

表4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對比(分,)
注:與同組術前比較,*P<0.05。
2.5 兩組患者并發癥對比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并發癥對比[例(%)]
子宮肌瘤為婦科的多發病,早期無特異性臨床表現,病情易被忽略[7-8]。當肌瘤不斷增長形成巨大子宮肌瘤后,將會誘發排尿困難、月經較多等癥狀,若未得到及時的治療,還會造成大出血,故臨床應盡早采取手術治療。
傳統的開腹子宮切除術效果確切,但該術式創傷較大,出血較多,會影響手術視野,進一步加重機械性損傷,術后恢復速度較為緩慢,且易留存瘢痕,在臨床的應用較為受限,臨床急需一種更為安全有效的手術方式。近幾年,伴隨臨床治療技術的發展與微創理念的提出,LAVH在巨大子宮肌瘤治療中廣泛使用。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各項圍術期相關指標與胃腸功能恢復指標均優于對照組,表明LAVH 創傷性更小,手術時間更短,可加快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其原因為LAVH 于腹腔鏡的幫助下進行,可獲得清晰手術視野,便于對患者子宮、肌瘤行全方位觀察,提高手術操作精準性,并可減少術中牽拉對卵巢、子宮韌帶、血管的損害,降低術中出血量,并能夠縮短手術時間,減少對胃腸道造成的刺激,有利于術后盡早恢復[9-10]。子宮切除過后,子宮的內分泌能力將會缺失,進而一定程度上對卵巢功能構成影響。LH、E2、FSH 能夠對患者機體的卵巢功能予以客觀評價,若機體的卵巢功能敏感性處于較低水平時,將會導致LH、FSH 表達上漲,卵巢功能衰退時亦會導致E2 下降。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LH、FSH 低于對照組,E2 與GQOLI-74 各維度評分高于對照組,提示LAVH 可減輕對患者卵巢功能的影響,有利于術后生活質量的改善。其原因為LAVH 在腹腔鏡幫助下,醫師對于術式的操作準確性將會得到顯著提高,繼而減輕對患者子宮、卵巢解剖構造造成的損害,以此減少對卵巢血流供應的影響,盡可能地減少手術對卵巢功能造成的創傷,從而促進患者的預后,同時提高其生活質量[11-12]。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更低,表明LAVH 可有效地減少手術并發癥。原因在于LAVH 手術視野廣闊,可減輕對病變組織四周正常臟器造成的損傷,且相較于開腹手術,LAVH可通過幾個微小戳口完成手術操作,術中能夠防止腹腔與外部環境接觸,進而降低并發癥發生率。但本次試驗依然存有納入樣本量較少等局限性,因此,臨床之后仍然需擴大樣本量,以此進行更進一步的分析,繼而更深入了解LAVH 在巨大子宮肌瘤患者治療中的優越性,繼而為臨床提供更全面的參考依據。
綜上所述,LAVH 具有出血量低、手術時間短、對卵巢功能影響小、并發癥少等特征,可加快巨大子宮肌瘤患者手術之后的恢復進程,以此提高其生活質量,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