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漢明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國家治理學院教授、中國法學會法治研究基地暨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基礎與應用理論研究基地負責人)
李 輝(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治發展與司法改革研究中心)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①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33、18頁。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內在地合乎邏輯地包含著中國式社會治理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目標是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不僅包括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生態良好,而且包括以社會建設、社會公正、社會和諧及“一體建設”法治社會為主要內容的社會文明。闡釋習近平法治思想關于社會治理法治化原創性貢獻,并以這一理論體系為根本遵循,開創中國式社會治理現代化新道路意義重大而深遠。為此,筆者試就學習習近平法治思想關于社會治理法治化的些許體會,以拋磚引玉、求教同仁。
(一)社會發展轉型時期諸多矛盾為習近平法治思想關于社會治理法治化的形成發展提供了客觀基礎。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社會變遷呈現出社會結構深刻變動、社會分層加速演化、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日益多元的狀態,社會風險與挑戰的復雜性易變性及其不確定性逐漸增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直面社會轉型期社會矛盾凸顯的棘手難題,將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置于改革與法治“雙輪驅動”戰略布局之中,提出了一整套社會治理理論體系、實施方略、制度安排及其具體進路。
(二)社會治理呈現出的階段性特征為習近平法治思想關于社會治理法治化的形成發展提供了現實依據。步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社會治理呈現出階段性特征,即:國家安全領域,某些國家對我國實施“西化”“分化”的戰略圖謀加速推進,從政治、經濟、貿易、科技、教育、人文交流等方面對和平崛起的中國極限施壓。公共安全領域,新型網絡犯罪持續易發高發,跨國犯罪明顯增多,電信詐騙、食藥環等方面犯罪嚴重侵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傳統公共安全預測預警、防范化解體制機制既難以應對國際風險的滲透性、沖擊力與破壞力,又難以應對國內風險外溢性破壞力的挑戰,還需持續成熟完善。網絡空間治理領域,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數字時代在推動社會發展、讓人民群眾獲得更多“數字權益”與“數字福利”的同時,網絡侵權、網絡壟斷等成為網絡空間治理的“飛地”,等等。由此,社會治理階段性特征為習近平法治思想關于社會治理法治化的形成發展提供了現實依據,鐫刻了開創社會治理現代化新道路的時代烙印。
(三)應對國際風險與構建全球治理體系的現實需求為習近平法治思想關于社會治理法治化形成發展注入了時代要素。波譎云詭的國際新形勢和前所未有的外部風險挑戰使得人類社會發展又一次站在十字路口,經濟全球化與逆全球化博弈日趨劇烈,國際政治經濟格局呈現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樣態。習近平法治思想關于社會治理法治化契合了時代發展大趨勢,回答了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及其復雜曲折實踐新要求,順應了人類治理文明形態重塑變革的新期待。
(一)根本保證論:堅持黨對社會治理的全面領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治理好我們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政黨和人口最多的國家,必須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維護黨中央權威,確保黨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雹诹暯剑骸兑允窞殍b、開創未來 埋頭苦干、勇毅前行》,《求是》,2022年第1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和創新鄉村治理,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讓農村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③習近平:《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93頁。
(二)根本宗旨論: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以人民為中心,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必須始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更高水平上實現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雹芰暯剑骸秾W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二卷,第164-165頁。
(三)工作布局論:統籌推進社會體制改革與建設法治社會。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中始終把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建設平安中國置于改革與法治“雙輪驅動”戰略之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法治社會是構筑法治國家的基礎。⑤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35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國家安全是民族復興的根基,社會穩定是國家強盛的前提。⑥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43頁。
(四)治理格局論: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社會治理格局是社會治理秩序的一種結構性關系,社會治理體制創新在實現社會治理目標與提升社會治理能力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創新社會治理體制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把資源、服務、管理放到基層,把基層治理同基層黨建結合起來,拓展外來人口參與社會治理途徑和方式,加快形成社會治理人人參與、人人盡責的良好局面?!雹吡暯剑骸对趨⒓邮龑萌珖舜笠淮螘h廣東代表團審議時的講話》,《習近平關于基層治理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23年版,第50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完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調動城鄉群眾、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自主自治的積極性,打造人人有責、人人盡責的社會治理共同體。”⑧習近平:《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2023年版,第242頁。
(五)治理動力論: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確保社會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關于如何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治理是一門科學,管得太死,一潭死水不行;管得太松,波濤洶涌也不行。要講究辯證法,處理好活力和秩序的關系,全面看待社會穩定形勢,準確把握維護社會穩定工作,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在具體工作中,不能簡單依靠打壓管控、硬性維穩,還要重視疏導化解、柔性維穩,注重動員組織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發動全社會一起來做好維護社會穩定工作?!雹崃暯剑骸对谥醒胝üぷ鲿h上的講話》,《習近平關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版,第139頁。
(六)治理主體論:構建“總攬全局、協調各方”黨全面領導下的社會治理職責體系。推進中國式社會治理現代化需要全面發揮社會治理主體作用,構建黨全面領導下的社會治理職責體系。一是堅持黨對社會治理的統一領導。二是推動人大、政府、政協、監察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人民團體、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在黨的統一領導下協調行動、增強合力。三是發揮政府在社會治理中的主導作用。四是重視人民群眾、社會組織的主體作用。
(七)基本原則論:堅持問題導向,把專項治理和源頭治理、系統治理、綜合治理、依法治理有機結合起來。創新社會治理、平安建設貫穿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各方面全過程,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體現的是系統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綜合施策?!雹饬暯剑骸对趨⒓邮萌珖舜蠖螘h上海代表團審議時的講話》,《習近平關于城市工作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23年版,第5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政法綜治戰線認真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一手抓突出問題整治、一手抓社會治理創新,平安建設取得新成效。要更加注重聯動融合、開放共治,更加注重民主法治、科技創新,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提高預測預警預防各類風險能力。要堅持問題導向,把專項治理和系統治理、綜合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結合起來。”?習近平:《就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作出的指示》,《習近平關于基層治理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23年版,第64~65頁。
(八)治理體系論:創新社會治理體制,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治理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之路,善于把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轉化為社會治理優勢,著力推進社會治理系統化、科學化、智能化、法治化,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體系,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習近平:《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之路》,載習近平:《論堅持全面深化改革》,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第344頁。
(九)民主協商論:推進社會治理全過程人民民主,提升政治協商制度在社會治理中的效能。我們走的是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人民民主是一種全過程的民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中國社會主義制度下,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找到全社會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是人民民主的真諦?!?習近平:《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269頁。
(十)依法治理論:在法治軌道上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深入推進平安中國建設,發揮法治的引領和保障作用,堅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矛盾和問題,加強基礎建設,加快創新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提高平安建設現代化水平,努力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出更大貢獻。?習近平:《發揮法治的引領和保障作用,提高平安建設現代化水平》,載習近平:《論堅持全面依法治國》,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年版,第119頁。
(十一)網絡綜合治理論:形成黨委領導、政府管理、企業履責、社會監督、網民自律等多主體參與的綜合治網格局。以互聯網為代表的高科技始終作為生產力三要素中最活躍的因素,正改變著人類的時間軸、空間軸和思想維度。針對網絡安全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掌控網絡意識形態主導權,就是守護國家的主權和政權”。?習近平:《堅決打贏網絡意識形態斗爭》,《習近平關于網絡強國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年版,第54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打贏網絡意識形態斗爭,必須提高網絡綜合治理能力,形成黨委領導、政府管理、企業履責、社會監督、網民自律等多主體參與,經濟、法律、技術等多種手段相結合的綜合治網格局。”?習近平:《在全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習近平關于網絡強國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版,第56~57頁。
(十二)基層治理體系論:著力推進社會治理系統化、科學化、智能化、法治化。基層強則國家強,基層安則天下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著力推進社會治理系統化、科學化、智能化、法治化,深化對社會運行規律和治理規律的認識,善于運用先進的理念、科學的態度、專業的方法、精細的標準提升社會治理效能,把現代科技作為推動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抓手,增強社會治理整體性和協同性,提高預測預警預防各類風險能力,增強社會治理預見性、精準性、高效性。?習近平:《把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轉化為社會治理優勢》,載習近平:《論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年版,第194~195頁。
(十三)城市治理論:加快開創中國式城市治理現代化新道路。中國式現代化標志性成果之一是城市群的迅速崛起,構成了與“經濟快速發展”“社會長期穩定”“創造人類減貧史”三大奇跡相對應的第四大新奇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設必須把讓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習近平:《浦東要努力成為更高水平改革開放的開路先鋒》,《習近平關于城市工作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23年版,第39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提高公共服務均衡化、優質化水平。要構建和諧優美生態環境,把城市建設成為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習近平:《浦東要努力成為更高水平改革開放的開路先鋒》,《習近平關于城市工作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23年版,第39頁。
(十四)全球治理體系變革論: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和建設,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面對國際逆全球化、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局部沖突頻發,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恃強凌弱、巧取豪奪、零和博弈等霸權霸道霸凌行徑,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號召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也是聯合國的崇高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不斷改革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推動各國攜手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弘揚“上海精神”,構建命運共同體》,《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441頁。
習近平法治思想關于社會治理法治化蘊含著深邃的公理、政理、法理、哲理價值,呈現出鮮明的實踐性、科學性、時代性的基本特征,深刻揭示了其理論品質。
(一)習近平法治思想關于社會治理法治化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國家和社會管理”“國家與法”基本原理在新時代的繼承和發展。馬克思、恩格斯提出在小生產占主導、經濟十分落后的這些國度里可能發生革命運動、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21筆者注:卡夫丁峽谷是指公元前321年第二次薩姆尼戰爭時期,薩姆尼特人在古羅馬卡夫丁城附近的卡夫丁峽谷打敗了羅馬軍隊,并強迫他們負著“牛軛”通過峽谷。馬克思、恩格斯以此比喻俄國等東方國家有可能避開資本主義制度及其災難而吸收資本主義創造的文明成果,實現向社會主體過渡。參見徐漢明:《略論新經濟政策的理論意義和歷史現實意義——讀列寧〈論糧食稅〉的體會》,《社會科學動態》1999年第1期。。他們在描述資本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過渡即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時,提出了未來社會關于社會建設、社會管理的理論框架,即:關于“社會本質以及人的本質在這個人積極實現自己本質的過程中才得以充分體現,才有可能朝著自由人聯合體的方向發展”的觀點;關于資產階級國家社會管理性質與無產階級國家社會管理性質根本區別的觀點,指出無產階級國家同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管理的本質區別在于“無產階級國家是人民民主和人民專政的國家”2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3頁。,等等。習近平法治思想關于社會治理法治化不僅蘊含著“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國家與法、社會建設、社會管理的基本原理,而且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是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
(二)習近平法治思想關于社會治理法治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治理制度、理論及其實踐的創新發展。習近平法治思想關于社會治理法治化根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開放的百年探索實踐之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治理制度、理論及其實踐的創新發展。新中國成立后,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建立起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新生政權,創立了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制度,形成了與之相適應的社會管理的理論,進行了生動復雜而曲折的實踐。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科學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么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科學回答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程中社會建設、社會管理、社會主義法制的一系列基本問題。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重要思想和論述,提出了建設和諧社會、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系列觀點、論斷及其方法。所有這些重要論述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加快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步伐,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創造了條件,為進一步發展完善社會治理理論、制度、實踐,開創新時代中國式社會治理現代化新道路奠定了重要基礎。
(三)習近平法治思想關于社會治理法治化是持續創造國泰民安、和諧穩定社會發展新奇跡,保障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行動指南。十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為適應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后人民群眾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新要求新期待,直面外部環境許多新的風險挑戰,形塑了習近平法治思想關于社會治理法治化,明確提出堅定不移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著力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深刻指明了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開創中國式社會治理現代化新道路重大意義、總體要求、根本目的、發展方向、基本路徑和工作重心,全面闡明了平安中國建設中具有全局性、戰略性、基礎性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標志著黨對平安中國建設的規律性認識實現了新飛躍,引領中國式社會治理現代化新道路不斷開辟新境界。
(四)習近平法治思想關于社會治理法治化是加快建設社會治理法學新興學科“三大體系”的根本指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3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2016年5月17日)》,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9頁。這對于全面貫徹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新時代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的意見》,加快發展社會治理法學、科技法學、數字法學、氣候法學、海洋法學等新興學科提供了基本遵循。習近平法治思想關于社會治理法治化構成了關于中國式社會治理現代化最具原創性標識性的知識體系,成為構建社會治理法學新興學科三大體系、加快發展法學交叉學科體系、更新傳統法學學科內涵的“根”與“魂”。必須自覺以習近平法治思想關于社會治理法治化為引領,打造“中國之治”國際傳播話語體系,形塑體系完備的社會治理法學新興學科教材體系、課程體系、人才培養模式、卓越人才評價體系,在理論建設上形成“中國學派”,在戰略研究上樹立“中國意識”,在社會引領上打造“中國話語”,在國際傳播上提出“中國方案”。
概言之,這一思想體系是對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人民開展社會治理現代化、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等百年偉大實踐的理論升華與科學總結,不僅提出了新問題、闡釋了新方法、揭示了新內涵、豐富了既有理論體系內容,而且實現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治理理論的填補、發展與創新,展現出理論與實踐雙重面向的科學理性,不斷釋放出磅礴的制度偉力與巨大的理論效能。一方面,習近平法治思想關于社會治理法治化直面當下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與治理難題,將其置于紛繁復雜的時代背景之中予以思考,是對黨百年領導革命、建設、改革等偉大實踐、成就和經驗的科學總結。另一方面,習近平法治思想關于社會治理法治化具有豐富的核心要義,不僅提煉了前人尚未關涉的理論觀點,揭示了社會治理領域尚未被發現的本質和規律,形塑了具有原創性特征的理論體系。再一方面,習近平法治思想關于社會治理法治化作為馬克思主義跨越“卡夫丁峽谷”的東方模式,在運用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等重大舉措的進程中,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法學及其方法論,堅持于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境界,成為新時代在法治軌道上推進中國式社會治理現代化的理論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