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艷 叢歡 安琪
摘 要:如何讓博物館傳統藝術知識有針對性地滲入學生和大眾的精神世界,是本文探討的話題。本文在正確認識其多元性的前提下,探索如何將藝術的符號分解并提煉出一類普適性的符號系統,在此基礎上尋找差異性、藝術教育的均衡性以及情感的表達,為藝術教育模式與推廣提供合理架構的建議。
關鍵詞:多元性;普適性;博物館;傳統藝術知識;傳播
傳統藝術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屬于特定地域、特定生態或特定人群文化的一部分。生活中通常指從師傅到徒弟代代相傳的技能和知識,比如工藝美術中的制陶、琢玉、緙絲,民間藝術中的皮影、剪紙、布藝。在學術環境中,我們談到傳統藝術,通常指古典藝術,意指現代主義運動和現代藝術之前存在的各種藝術形式,比如中國的水墨畫、書法、漆畫,西方的濕壁畫、油畫、大理石雕塑。因此,傳統藝術知識具有多元性特征。如何在多元背景下將博物館傳統藝術轉化為普適性知識并進行傳播與推廣是本文探究的話題。
一、正視傳統藝術知識的多元性
處于多種地域、生態或人群的藝術樣式,都是基于復雜因素之下磨合而形成的,有其自身的原生性與獨特性。古代農耕文明的青銅器體形巨大、制作工藝復雜,放置在固定的祭祀場所不易挪動,而游牧社會使用的青銅器則體形更小、更輕便,甚至被鑄造成小的鏤空牌飾裝飾在衣服上,既彰顯權威又易于攜帶,這兩種呈現與不同的生產方式有關。漢代貴族墓葬中的畫像石,出土于陜北的,運用陽刻減地加彩繪勾勒主體;山東、徐州一帶的則使用細密的陰刻線;而四川的大多表現為淺浮雕,主體形象凸起于石刻表面。這是由于出產于各地石材的密度與韌性不同,最終呈現既有共性又有各自獨特性的藝術特征。隋唐時期絲織品紋樣由起初“引進”的中亞地區粟特人流行的聯珠圈與“森穆夫”或“豬頭”紋樣的組合發展成聯珠圈與龍紋的組合,直至“陵陽公樣”的形成,體現了多元性在促進文化形成中的重要作用。明清時期的士大夫文人畫家喜繪的風格、題材,與職業畫家有很大差異性,源自二者所處階層、需求及目標對象的不同。傳統藝術知識正是基于存在的原生態環境、政治背景、生產方式、人群階層、選用材料等一系列復雜因素而呈現出多樣性,正確面對多元觀點才能反映現實的復雜性,最終提供一種“形而上學”的普適方法。
回歸當代社會,文化表達的多元性是所有當代社會經驗的內在特征。不管我們的文化或祖先背景如何,形成過程如何,文化的多元性不僅是我們之外的“存在”,甚至已經成為我們的一部分。藝術作品可以通過調動隨處可見的跨文化交流的不可預測的界面來表達這種內在的多樣性。建立文化能力需要對與特定文化產業、領域、市場和受眾相關的發展過程進行徹底分析,包容性和對話性是正視文化表達多樣性的關鍵手段。
二、藝術的符號系統到科學的普適符號系統
如何將藝術知識的多元性轉化為普適性?前提條件是必須承認并接受多元性的藝術知識。通過識別文化群體內部和文化群體之間的相似性,特別是從藝術的角色和功能方面,促進跨知識的包容與理解,承認并接納藝術中體現出的文化多樣性,同時也需要肯定和增強每個人對自身藝術遺產的認同感與自豪感,并通過所有藝術學科,包括美學、藝術批評、藝術史和藝術理論等,解決因文化背景不同而帶來的成見、偏見、歧視問題。還有必要根據跨文化和多文化的文化環境中遇到的復雜性來深化人們對藝術知識的理解,使人們有機會發現完整的藝術系統,形成藝術和美學的思考方式。如此,藝術知識的多元性在人們沒有偏見的前提下得到認可,為藝術符號系統過渡到科學的普適符號系統奠定了基礎。
國人創造了數量龐大的藝術作品,凡是有一定規模、歷時經久不衰的,均有穩定的受眾群體和傳承條件。德國學者雷德侯分析了中國商周時期的青銅禮器,他認為“中國青銅工匠創造了一種模件體系——利用總數有限的裝飾母題和裝飾單元進行無窮無盡的組合……至公元前3世紀中國工匠們已經習慣于模件化生產”[1]。藝術家從裝飾紋樣的角度發明了用標準化零件組裝物品的生產體系。以此類推,除了青銅鑄造技術,漢字、漆器、玉器、絲織品、陶瓷、建筑技術、印刷術等中國傳統藝術都可視為一種科學的符號體系,因為中國傳統藝術刻板地被視為工藝美術、工程技術、工匠傳承、邊緣性的專門技能等,并在千百年間以穩定相似的方式拓展和延續,這與西方人對傳統藝術概念的認識截然不同。因此中國的傳統藝術大都具備了成為普適性知識的先天條件。
那么是否有一種可能,從作品形式與實際功能的角度出發,可以將每一種藝術知識分解并提煉出一類普適性的符號?正如美國學者娜爾遜·古德曼所描述的:一幅畫如果要再現一個對象,就必須是這個對象的一個符號,代表它,指向它;圖像實際上是以靈活可變的等級被分類為人-圖像、獨角獸-圖像、有翼的馬-圖像等,就如同家具被分類為課桌、桌子、餐桌、椅子等一樣。[2]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在美學中也提出了著名的黃金分割理論,認為長和寬具有一定比例的時候,矩形才是最美的。他還認為音樂的和諧和數字的美密切相關。一個音階假定有無限的連續音調,而它們必須被某種方式限制來提高音級,如果要產生讓人愉快的音樂,就不能隨機在連續的音調中選擇點和音調音階。[3]因此藝術的符號系統往往需要人為干預,研究出更適合人類感官、使大眾能夠更容易獲取和感知到的模式,這種模式應該就是一種科學的符號系統。
博物館可從藝術門類中總結出普適性的符號系統,使不懂瀝粉堆金或不理解掐絲琺瑯的人即使從未有機會看到工藝理論與原作,不了解藝術家本人,也能從普適的符號中體會到其中的美感,達到更容易理解藝術作品內涵的目的。從本質上講,藝術提供了像科學或數學一樣嚴謹、像哲學或文學一樣更具可能性的思維方式,繼而構建成普適性的科學符號,從幾乎所有層面注入人類的生活,產生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創意和智力資本。每當人們體驗到一首久負盛名的樂曲帶來的快樂,體驗并沉浸在藝術家的建筑設計中,享受崇高的民族舞,從激動人心的水墨畫中學習,或被一場迷人的戲劇感動時,藝術都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意義。這也成就了藝術的符號系統轉化為科學的普適符號系統帶來的意義。
三、傳播的要素
首先,藝術作品無論使用何種技術與何種風格,具有怎樣的文化內涵,都應該讓觀眾感受到一些共鳴,從中學習到一些知識。在普適性的背景下,只有普通觀眾有機會接觸或者體驗到藝術知識才是有效的結果。即使接受者對作品本身的風格一無所知,也無法說出藝術家的背景、風格乃至使用的技巧,藝術家仍可利用欣賞本身和認同感讓接受者產生感受。如果學習者無法從藝術作品中獲取知識或感受到其中的奧妙,那這種推廣無疑是無效的。“只要我們根據不同時空情境下新的實踐經驗來對它進行補充或修正,就能使它在內容上不斷完善,更好地適用于各類社會的描述和解釋。”[4]因此,如果人類世界需要產生聯系和反思,那么從傳統藝術知識的差異性中總結出的共性則有益于人們理解。
其次,在學校教育層面,目前在校生獲得藝術教育的機會仍然不均衡,教師必須為學生推薦有價值的信息,從學生到學生,從教師到教師,從學校到學校,或從社區到社區,這是提供普適性藝術知識的關鍵。教師的實踐可為學生對探究和意義的建構提供必要支撐,可以成為理解普適性科學符號系統的途徑。也就是說,在講授當地生態傳統知識和藝術生產傳統知識的課堂環境中,藝術的符號系統與科學的符號系統一樣,被用于構建不同版本的知識體系,這些系統性的符號都不能被簡化,而是通過多個學科相互借鑒與融合,它們仍然是有效的知識來源,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科學的普適性符號在社會中的作用和藝術在社會中所起的作用。雕塑、詩歌、音樂、民間美術等形式會以不同的方式強調和利用感官數據及其符號組織。藝術知識體系與科學一樣,也受到形式一致性原則和經驗關聯性原則的制約,這兩個原則控制著符號的使用和符號關系。隨著時間的推移,教授小學生、中學生、高中生甚至大學生基本的研究方法可以起到充實藝術知識體系的作用,這些年輕學生能夠對當地文化藝術的傳統知識庫提出大量問題,繼而充實符號系統的實際內容。
最后,情感也十分重要。在某些藝術形式中,即使是對科學與真理的追求,情感表達也非常重要。藝術作為情感的終端,它可能完全脫離了對這個世界真實性的探究,比如基于旋律、節奏、和弦進行分組的樂符只適用于一小群專家聽眾,非音樂家無法欣賞這些專業性很強的音樂。藝術是追求情感,而科學是追求真理,當藝術符號被規整為科學的普適性符號時,是否仍然能夠引起共情?情感作為一種精神狀態,存在于科學家和藝術家的內心,即使藝術家在創作時充滿了感情,也無法保證接受者能夠完全接納和體會到,更何況實際情況是接受者接觸到的是轉化后的、普適性的藝術知識。但我們忽略了一點,情感技能是人類智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區別于動物的重要特征便是共情能力,它能調節人類的交流,是人類活動的基礎,即使是已經從多元化的藝術體系中概括出的普適性的傳統藝術知識體系,忽略了個性和細節,也仍然能夠被人捕捉到,達到傳播與推廣的目的。
四、博物館多元化知識傳播的普適符號系統
基于歷史原因,大量中國古代各類文物散落在世界各地博物館和私人收藏家手中,其中不乏品相完整、藝術價值高的頂級文物。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不完全統計,在全世界47個國家200多家博物館的藏品中,有中國文物164萬余件。[5]其中僅大英博物館藏有中國文物保守計2.3萬余件。①眾所周知,在離開“母體”之后,文物必然會喪失原有完整信息,特別是與地理面貌、自然環境、材料來源、使用情況等背景資源密切相關的信息,為全面認識和研究文物本身帶來很大阻力。那么也許正是這種特殊的、脫離“母體”的文物或地域物質資料,能夠為傳統藝術知識的推廣提供某種思路,使“個體”為“群體”服務,建立一種普適的符號系統,使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通過這種普適的符號系統感受到藝術差異性,從而獲取知識。
博物館不是只為某一個國家的公民服務,而是為世界上所有國家、地區的公民服務,因此多元化的藏品往往傳播效率更高。大英博物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法國盧浮宮博物館等世界著名博物館受歡迎的原因不僅是館藏布置使受眾沉浸在悠久而輝煌的人類歷史、藝術和文化中,更重要的是能夠在同一座博物館里體驗到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魅力,人們能夠通過一種普適的符號系統獲取多元化的知識。從這一點考慮,且不論文物的來源爭議,博物館為多元化知識的傳播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以斯德哥爾摩東方博物館為例,首先該博物館的建立與瑞典地質學家約翰·古納·安特生1921年在中國的考察與考古發現有很深的淵源,這不僅促成了跨歐亞考古學者之間的交流往來,也是1929年瑞典斯德哥爾摩東方博物館建成的直接原因。之后瑞典漢學家高本漢在擔任第二任館長期間的成就使該博物館成為北歐乃至歐洲漢學研究的中心,由此奠定了瑞典對中國文物持續性研究的基礎。其次,在歐洲的博物館中,少有能與東方博物館相媲美的中國、韓國、日本、印度以及東南亞的藏品,東方博物館的考古藏品總數在歐洲排第3位,所藏藝術珍品總數排第4位。該博物館與中國有持續良好的合作關系,為跨文化知識傳播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為中華文化跨文化傳播提供了思路和借鑒。
該博物館在跨文化知識的構建方面有自己的思路。首先,設立一個知識生產中心,包括一個公共中心加一個或兩個附屬中心。這里的知識生產中心是指博物館將其在斯德哥爾摩的物品倉庫、圖書館、圖書倉庫、圖片檔案館、保護工作室、攝影工作室和數字化中心集中在一個區域。博物館業務的各種功能隨后被編入本地的戰略性計劃中,其可行性已針對現有場所和許多其他場所替代方案進行了測試。其次,博物館建立了一套可視化符號系統,以此引導博物館受眾進行主動探究。系統中使用了多語種的陳列文字,尤其使用漢語、瑞典語和英語,能夠更加貼切地還原語境。博物館還設立了在線教育課程,通過Microsoft Teams、Zoom或其他等效平臺進行。班級的學生可以在教室里聽課,也可以在線聽課。博物館的教師會告知學生適用于學校課程的技術規范、程序以及預定的方式,為知識的傳播提供更深入的理解途徑。另外,該博物館官網還創立了“萬物皆有故事”專欄,通過普適性的模式講述不同地域文物的故事。例如選用代表中國唐代人使用的生活物品、陪葬物品還原當時社會狀況和人們生活的場景,使不同地域的接受者能夠更容易理解,從而提高傳播的有效性。最后,采用可持續發展路徑。博物館內的研究人員具備人類學、考古學、藝術史、民族學、思想史、學術史以及國際關系學等學科背景。他們有很多機會與世界各地大學以及博物館的同事一起啟動跨學科項目。博物館通常在春季和秋季接收一些實習生,名額根據正在進行的項目和可用的資源而定。通過跨學科研究不僅能夠更深入地探究藏品內在知識,而且能為可持續地傳播數據提供支撐。斯德哥爾摩東方博物館提供了一套“動”與“靜”結合、“淺”與“深”兼具的普適符號系統,可以說是較為科學地滿足了普通人群(下轉頁)(上接頁)與專業人群的需求。
五、結 語
簡言之,中國傳統藝術知識體系體現了歷代國人無窮的智慧與創造力,也被奉為最高的范本。我們應在正視其多元化的存在和消除偏見的基礎上,依據自身的規律性和自然法則,通過提煉、再創作、變化,轉換為科學的普適符號系統,使學習者或接受者更容易產生興趣。
(西安外國語大學藝術學院)
基金項目:2022年西安外國語大學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西安及周邊博物館考古資源融入研究生教學的設計與實踐”(項目編號:22XWYJGA26);2023年度西安市社科規劃基金重點課題“整體規劃統一形象創建西安‘博物館之城研究”(項目編號:23LW137)。
參考文獻
[1] 雷德侯.萬物[M].張總,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6.
[2] 古德曼.藝術的語言:通往符號理論的道路[M].彭鋒,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7.
[3] 吳彤,蔣勁松,王巍著.科學技術的哲學反思[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184.
[4] 謝立中.從地緣多元主義走向話語多元主義[J].社會學研究,2020(1):1-15.
[5] 張然.中國海外文物摸底十年164萬件文物流失海外[N].京華時報,2015-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