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冰,項 軍
(1.江蘇省徐州醫藥高等職業學校,江蘇 徐 州 2 21116;2.徐州醫科大學附屬淮海醫院,江蘇 徐 州 221004)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課程思政是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及能力培養之中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要求教師在知識傳授過程中,深度挖掘和提煉專業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將思政內容巧妙融入專業課程教學中。然而,思政內涵的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教學工作中不斷探索和積累。以下是對醫藥高職學校管理學基礎課程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的幾點思考。
管理學基礎是介紹管理活動普遍規律和一般方法的課程,是醫藥高職學校藥品經營與管理、市場營銷等專業的必修課。其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利用現代管理學的思想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課程特點主要有[1-2]:(1)一般性和系統性。管理學是從一般原理、一般情況的角度對管理活動和管理規律進行研究。《管理學基礎》教材采用亨利·法約爾的管理學理論框架,包含管理學基本原理和基本職能,前者論述管理的基本概念、理論體系、環境、文化和道德幾個方面,后者包括計劃、組織、領導、控制、創新5項職能。理論體系結構完整,脈絡清晰,簡明易學。理論和技能有較強的普遍適用性,既可以用于指導社會活動又可以為日常生活所借鑒。(2)實踐性。管理學的理論與方法源于實踐經驗的總結與提煉,而管理的理論與方法又必須為實踐服務。管理學的規律與方法有較強的實用性,即在經濟和社會活動中用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事,強調效率、組織、分工、協作。這一特點在強調技能培養的現代高等職業教育中尤為重要。(3)社會性。管理學中的主體與客體,都是具有社會屬性的人。盡管各種具體的管理活動千差萬別,但是管理的都是社會中的人和社會中的事。因此,教學不能脫離時代背景和社會實踐空談理論與技能。在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進入新時代的大背景下,管理學基礎教學也必須與新時代中國的社會實踐相結合。(4)思想性。管理學的思想性是其學科的本質屬性所決定的,一方面,管理學理論源于對社會實踐的總結提煉并應用于指導實踐;另一方面,社會制度、人文環境、經濟水平等外部因素對管理學的知識體系和基本規律不斷產生影響。管理學本身蘊涵豐富的價值判斷與道德理念,思想性也是管理學的靈魂所在。家國情懷、社會責任、人文精神、民族使命等精神內涵是該學科本身具有的思政教育元素。因此,管理學教學不僅包括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傳授,還包括價值觀的引導和培養。
首先,管理學教學開展課程思政是“立德樹人”的必然要求。教育的本質是“立德樹人”。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教育部2020年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將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有機結合,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這一時期心智逐漸健全,思維進入最活躍狀態,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备呗殞W生正值青春期或叛逆期,尚未形成完整的世界觀,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對于新生事物充滿好奇。學生入校后,學校教育責無旁貸,在學生人生觀形成的最關鍵的階段必須進行有效的教育引導,促進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形成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的價值觀。統計顯示,高職院校的課程80%是專業課程,學生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用于專業學習。因此,專業課程教學是思政教育最主要的依托,思政教育也只有通過以專業課教學作為重要抓手,巧妙融入專業課程,才能起到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的效果。醫藥學事業關乎人民生命健康,醫藥高職學校更應把德育放在人才培養的首位。
其次,管理學基礎教學開展課程思政是學科特點的必然要求。管理學學科的發展根植于一定的社會、文化、歷史、經濟基礎之上,并基于時代背景差異、環境的變遷呈現出不同的特征。管理學與社會實踐結合緊密,極為適合與思政內容有機銜接,具有獨特的先天優勢。對于管理學原理和實例的理解或解讀,與價值判斷和道德取向息息相關。出于不同的立場或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管理問題將會得出不同的結論,這對學生的世界觀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因此,管理學基礎不僅是一門專業課程,也是一門重要的人生引導課程,融入課程思政不僅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和價值導向,還有助于學生提高自我認識、自我管理、自我學習、自我發展的能力。
最后,管理學基礎教學開展課程思政還是課程建設的必然要求[3]。高職院校管理學基礎課程大多以理論教學為主,以管理學基本理論和基本職能為主線授課,教學內容和方法較為機械和枯燥。近年來,隨著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向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轉變和教學方法的不斷改進,這一情況有了很大改觀。但是,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思想和“灌輸式”的教學方法仍未能完全摒棄,教學改革和課程建設任重而道遠。思政元素的融入對于管理學基礎課程建設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可以完善教學內容。管理學理論初始脫胎于西方的社會實踐,其中既包含有普世的價值觀念,也不乏陳舊的思想糟粕和腐朽的資本主義道德理念,教學中必須采取揚棄的態度吸收利用。而融入中國元素,特別是中國傳統人文思想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則可以賦予管理學基礎課程更豐富的精神內涵和更鮮活的時代感。另一方面,可以促進教學方法改革,提升教學效果。理論灌輸是管理學教學的大忌,思政元素的融入,提供了大量案例和文化素材,這就要求教學方法從簡單的講授法向案例分析法、問題導向法、小組討論法等轉化,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活躍課堂氣氛。
長期以來,醫藥高職學校的思政教育由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負責,而專業教師主要是進行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教學,一般不賦予思政教育的職能,對專業教師的考核評價也只涉及專業教學[4]。這樣,專業教師必然不會重視開展思政教育,往往只是當作可應付的“差事”,不做研究探索,不追求教學效果。另外,專業教師多為理工醫藥類學校畢業,擅長其本專業知識技能的教學,未經思政教學方面的培訓,能力有所欠缺。
管理學中豐富的思政元素需要專業課教師仔細挖掘整理并以恰當的方式呈現。但在教學實踐中,許多教師對課程思政有理解偏差,認為只要是講了一些政治理論和思想,講了國家大政方針,就是進行了課程思政改革,選取的思政內容與專業課程融合度差,甚至出現不同的專業課程間思政內容雷同的現象,學生自然就會產生審美疲勞甚至厭煩[4]。另外,由于缺乏恰當的融入方法和技巧,采用傳統灌輸方式生硬引入思政內容,單純堆砌,必然是流于說教、流于形式,講者無激情,聽者無感覺,教學效果差。如果沒有進行巧妙地設計,而將思政內容生硬植入課程教學,不僅達不到思政教育的目的,反而可能影響管理學基礎教學效果。
醫藥高等職業學校的管理學思政教育必須與醫藥行業現實、社會現實、學情現實緊密結合,才能具有實效性、時代感和親和力。但許多管理學教師在教學中,往往局限于書本內容,實例多選用西方經典的管理學案例,很少與醫藥實踐相結合,對現代我國醫藥行業領域的變化缺乏了解和思考,對新思想、新知識學習不夠,教學中很難把握行業特點和現實問題。進入互聯網和自媒體時代,信息來源多元化且良莠不齊,學生思想活躍,易受影響。思政教學常常與學生的心理現狀不適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得不到調動,就會對課程產生排斥心理。
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孕育了優秀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基本的思想內核是重民本、講仁愛、崇正義、守誠信、求大同。其中蘊含了豐富的管理學思想[5-6],如儒家倡導“以人為本”即為管理中的人本思想,強調處理好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關系是組織發展的基礎;“中庸之道”即管理中的適度及合理的理念,要求平衡矛盾和利益沖突,做任何事都不走極端;道家思想中的“無為而治”要求管理者注重營造和諧發展的寬松環境,引導人員發揮主觀能動性,激發人的潛能;法家思想中的“法令者,民之命也,為治之本也”要求管理者構建完善的管理制度,強調制度對組織管理的重要性。這些內容都與現代管理學理念不謀而合,需要教師進行挖掘整理后去粗取精應用于教學中。
中醫藥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是中國傳統文化長河中最重要的文化支流,是自然科學和人文精神有機結合凝聚而成的文化寶庫[7]?!搬t乃仁術、大醫精誠”是中醫藥文化的重要思想,其中的“精”字既是對從業者技術能力的要求,也是對醫藥產品質量的要求;“誠”字是對從業者品德的要求,即真誠待人,誠實守信。從神農嘗百草到“藥圣”李時珍歷時27年終成《本草綱目》,再到現代中醫藥的發展,一代代醫藥人不斷展示了勇于探索、獻身醫學事業的偉大精神?!暗甘篱g人無病,何妨架上藥生塵”是把藥品作為一種關乎生命健康的特殊商品,回答了如何看待經營、如何看待利潤的問題。這與當下某些醫藥企業通過虛假宣傳、夸大療效、“帶金銷售”等方式,不擇手段追逐利潤的經營方式有天壤之別。借鑒吸收中醫藥優質資源中的文化營養,應用于醫藥高等職業學校管理學思政教育,學生易于形成專業上的共鳴,激發同理心。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構建了完整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體系,包含國家管理、政黨管理、社會管理、文化管理等重要思想,本身就是當代中國的管理學教科書[8-9]。在管理學基礎教學中融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賦予管理學以時代特色和中國特色,能幫助學生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認識當代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思想內涵,了解當代中國管理學思想的先進性和現實意義,深化對黨的理論和政策的理解,增強認同感,增強“四個自信”。同時,管理學基礎教學中融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導學生從管理學的視角分析社會發展中的問題,可以增強課程的鮮活感和時代感,并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表現,為國家、社會和個人的發展指明了價值取向和行動依據。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強調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人,對德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本身具有管理學意義,提出了對國家管理、社會管理、個人管理的價值目標,即在國家管理層面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在社會管理層面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個人管理層面是愛國、敬業、誠信、友善[10-1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管理學基礎教學,提供了大量優質的教學資源,豐富了教學內容。在課程教學中選擇既能體現管理學原理及實踐,又能展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先進人物和事跡作為教學案例,通過示范效應引導學生加深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的領悟和理解,激發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動力。
課程標準是開展教學活動的綱領性指導文件,對課程的目標任務、教學內容、教學設計、學時分配、實施方法、評價體系等進行規定,是教學工作的依據。既往的課程標準一般優先關注對學生知識和技能的培養,重點強調職業素質,而對培養學生的政治素質重視不足。因此,必須首先對課程標準進行重新制訂,才能保障以“立德樹人”為目的的思政元素融入,實現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3個維度的平衡發展。在教學目標的制訂方面,將價值引領目標置于突出位置,即在關注培養學生專業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同時,強化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崗敬業、團結協作、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職業觀;以人為本、誠實守信、遵紀守法的道德觀。在教學內容和學時分配方面,對課堂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的具體切入點、內容、時長、方法做出提示或規定。如在第二單元“管理思想的演進”的教學中,結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形成與演進,介紹中國共產黨關于國家管理、政黨管理、社會管理等重要思想;在第三單元“科學決策”的教學中,在講授決策方法的同時,介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調決策的前提必須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社會主義法治要求。在教材編寫和選用方面,由于管理學基礎的成熟教材及配套習題非常多且更新較快,因此不必編制校本教材。學??筛鶕I特點和行業特點自行編制管理學案例集,例如管理學經典案例集、中國傳統管理思想案例集、中國現代管理案例集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管理學案例集。案例集與選用的《管理學基礎》教材緊密結合,極大地豐富了教學內容,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在學業質量評價方面,對課程考核體系進行系統優化和完善。加入過程性評價,把以學生期末考試成績作為考核主體的方式改為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并重、理論考核與實訓考核結合、主觀評價與客觀評價結合。在平時測試和期末考試內容中,增加與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相關的題目,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情感、職業責任納入考核范圍,引導學生自覺學習,養成用正確的三觀思考和解決問題的習慣。
要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管理學基礎知識技能傳授與課程思政教育必須進行深度融合,使兩者互為依托、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按照“傳授管理知識—提升管理技能—實現價值引領”的順序精心設計教學環節(以“組織職能”為例,見表1)。(1)要選準思政教育的切入點。融入思政元素的絕佳時機,是在學生初步掌握了管理學的基本原理和應用方法,尚未實踐應用時,此時引入恰當的思政話題或案例剖析,通過實踐應用,使學生知識水平與思想水平同步提升。(2)要選好思政內容。思政元素必須與所學的管理學理論相契合,可以相互印證和相互解釋,切忌生搬硬套、文不對題。同時,還要注意融入的方法,避免說教灌輸,提倡以問題導向激發學生自身思辨,通過小組討論、正反辨析等方法讓學生加入對問題的討論和思考,使其產生認同感。(3)使教學過程順其自然,課程教學與思政教育渾然一體。

表1 管理學組織職能課程思政教學設計Table 1 Ideological&Political teaching design of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function course
教學方法直接影響教學效果,要達成課程思政教育目標,就必須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改變以教師傳授為主的方法,將學生作為教學主體,采取多元化教學手段。管理學基礎教學內容包含大量的管理學理論和觀點,對于缺乏社會經驗的高職學生來講,較為抽象,不易理解。如果生硬進行說教,會讓其難以接受。教師在教學中要靈活運用問題探究法、案例研討法、情景模擬法、小組討論法等,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黨的方針政策、社會熱點新聞等作為管理學素材組織學生討論,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特別要重視案例教學,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增強實戰性和趣味性,提高學生分析、解決管理學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在管理學基礎控制職能的教學中,選取同仁堂經營理念與2018年的“長生生物疫苗事件”進行正反例對比,更能凸顯質量控制與職業道德的同等重要性。同仁堂傳人樂鳳鳴將“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匾額置于大堂,成為幾代人堅守的信條,也是對同仁堂產品質量和誠信的最好詮釋。與此相對,2018年國家藥監局飛行檢查中發現,長春長生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的凍干人用狂犬病疫苗生產存在記錄造假等嚴重違反《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的行為,影響人群達數以萬計。醫藥行業深系生命健康,如何平衡追求利益和社會責任,既是管理學問題,更是價值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