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吉|文
“四種形態”有機統一、相輔相成,其有效的運用對國有企業黨風建設和反腐倡廉工作的指導和促進作用巨大。
2016年10月27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其中第七條對“四種形態”重新進行了定義:一、經常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約談函詢,讓“紅紅臉、出出汗”成為常態;二、黨紀輕處分、組織調整成為違紀處理的大多數;三、黨紀重處分、重大職務調整的成為少數;四、嚴重違紀涉嫌違法立案審查的成為極少數。
“四種形態”著眼于懲前毖后、治病救人。以“紅紅臉、出出汗”等預防措施前移監督執紀關口,防止“蒼蠅”長成“老虎”;以輕處分和組織處理等柔性措施打牢“不能腐、不想腐”的基礎;以重處分、重大職務調整、立案審查等雷霆手段強化“不敢腐”的態勢。運用好“四種形態”,對于國有企業監督執紀問責工作意義重大。

企業黨委組織黨員開展廉潔知識應知應會測試
企業落實第一種形態不到位,往往是因為監督者思想上還未過關,在落實第一種形態過程中容易受到人情因素干擾,特別是對于同級一把手的監督,被監督者常常存在抵觸情緒,不能理性看待談話、提醒,認為是給他使絆子、找麻煩,給落實第一種形態帶來困難。
企業監督執行過程中如何落實好第一種形態,筆者認為不妨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思想上做好準備,注意溝通的方式方法。在堅持原則的前提下,既要具備敢說敢管的正氣和膽氣,還要講究科學合理的方式方法;言語上要體現出真誠與坦誠,多表現善意,提醒要動之以情,建立起其對組織的信任感;同時要不偏不倚地擺事實、講道理,遇到不配合的情況要盡量控制情緒,通過對法律法規、規章制度的深刻解讀,使其明白紅線與底線,明白錯在哪里。在筑牢思想防線的同時,從制度監管上下功夫。形成一套適合企業自身實際的廉潔風險監管體系,理清廉潔風險點,對企業所有流程一視同仁,同等重視、同等對待。首先要理清企業主要關鍵流程和關鍵節點,要做到面面俱到、事無巨細;其次要按照流程和節點的性質和內容進行風險等級分類,其中對招投標、采購、營銷、倉儲等廉潔問題頻發區域要進行重點區分和進一步的風險點細分;再次要根據不同等級確定具體的預防監控方式與頻率,此項工作應當納入企業及其下屬單位的日常工作計劃中,以此避免廉潔風險防控工作走過場。
第一種形態不能僅停留在思想和談話層面,在利用民主生活會、專題組織生活會等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之外,還要將整改內容與實際工作相結合,落實于實踐,讓紅臉出汗體現在制度優化和流程優化上,避免同一問題一提再提得不到解決、同一風險始終存在。
企業監督執紀第二種形態在落實過程中存在兩方面難點,一是紀檢工作者往往重“懲”輕“教”思想嚴重,工作中習慣抓“大”放“小”,思想上覺得重處理比輕處理要簡單得多;二是處理的程度有少量調整空間,拉關系說情的情況較為普遍。
解決這些問題,關鍵還得抓好教育引導,擺正監督者的位置,自始至終將重點放在警醒教育上,同時著重建立健全紀委執紀懲處常態化機制,使處理有據可依。重視第二種形態的輻射效果。把第二種形態的效果發揮在無形之中,這需要與企業整體廉潔文化宣傳工作相配合,即要求企業一改往常對“小錯”遮遮掩掩的態度,采取更加正面、更加主動的方式,把第二種形態案例的警醒教育效果發揮到最大。可以采取正反結合的形式,不針對個人,只瞄準事件本質開展系列討論、反思和意見反饋收集工作,將工作流程中暴露出來的漏洞公之于眾,集思廣益,舉一反三,以對某一個人的黨紀輕處分或組織調整為契機,經常性地為廣大黨員干部上黨風廉政的實操課。建立紀委執紀懲處常態化機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執紀懲處常態化機制,既是對第二種形態的補充,更是對警示教育效果的加強。執紀懲處常態化機制要突出三方面特性:一是能與企業生產經營工作結合,同布置、同考核;二是能進行量化,標準明確、易操作;三是機制流程能夠形成閉環,且層層相扣、相互監督制衡,不給“一言堂”“講人情”留缺口。
黨紀輕處分和組織調整不再是組織與個人談話溝通,而是將個人違紀行為放于公眾視野之內,其教育效果和防止腐敗蔓延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較第一種形態的藥性更強、藥效更好。
國有企業反腐倡廉工作成效好壞與企業“兩個責任”落實情況息息相關。第三種形態“黨紀重處分、重大職務調整”是向管理者“開刀”,是從“兩個責任”“一崗雙責”履職的源頭“下藥”,能夠有效增強企業執紀的威懾力,能夠從根本上改善企業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現狀。
企業要堅持一案雙查、責任倒逼,促進建立健全責任分解、監督檢查、倒查追究的完整鏈條。通過“一案雙查”進行反腐倡廉責任“倒逼”,在理清責任的基礎上進行嚴肅追責。“一案雙查”就是既要查清當事人的違紀問題,又要查清主管領導或分管領導相關責任是否落實到位,對“兩個責任”落實不力的黨員干部實施追究問責。
國有企業堅持“一案雙查”制度,能夠有效增強執紀威懾力,倒逼責任到位,在廣大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中產生震懾力,增強各級黨組織和紀檢監察組織落實“兩個責任”意識,同時推動企業整章建制,進一步堵塞腐敗漏洞。
監督執紀的前三種形態著重點在于預防、警醒和懲治,而第四種形態的重點是通過懲處宣告有腐必反的決心,通過黨紀與國法的結合對腐敗行為進行最嚴厲的懲罰。落實第四種形態的關鍵點在于企業要從嚴據實處理違紀違法人員。一般來說涉案人員大都是業務骨干,有些企業往往以業務生產為由,使處理失之于輕、失之于寬。
企業紀委在執紀審查過程中,一旦發現黨員存在嚴重違紀并涉嫌違法的行為,必須及時移送檢察機關。在運用第四種形態過程中,紀委將黨紀和國法進行有效銜接,對于違紀違法的黨員,既要給予黨紀處分,又要移送檢察機關,讓其接受法律的制裁,同時要做好后續工作,杜絕一判了之。
監督執紀的第四種形態進一步彰顯了鐵腕反腐、懲前毖后的堅決態度,體現了嚴管厚愛、治病救人的良苦用心,反腐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懲前毖后、治病救人,國有企業要著眼全面從嚴治黨,自覺把規矩、紀律講在前面,防治結合,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反腐長效機制。
監督執紀“四種形態”,恰如其分地詮釋了如何反腐,如何教育、提醒、糾正干部的不正之風,如何在抓小、抓早上發力,國有企業要結合自身實際,進一步發揮好“四種形態”的作用,把監督執紀問責做深做細做實,抓早抓小、抓嚴抓實、保持高壓、苛刻以求、動輒則咎,將紀律和規矩挺在國有企業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最前沿,成為企業健康穩定發展的強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