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釗
津字《漢語大字典》下列有14個義項,《漢語大詞典》下列有15個義項。《漢語大字典》的第7個義項是“潤澤;潤濕”,第8個義項是“滋潤”,第9個義項是“溢;充盈”。《漢語大詞典》第10個義項是“潤澤;濕潤”,第11個義項是“滋潤”,第12個義項是“溢;滲”。比較可知,《漢語大詞典》的第10個義項同于《漢語大字典》的第7個義項,只是“潤濕”顛倒詞序變成了“濕潤”,差別不大《;漢語大詞典》的第11個義項同于《漢語大字典》的第8個義項《;漢語大詞典》的第12個義項與《漢語大字典》的第9個義項相近,但由“溢;充盈”變成了“溢;滲”。
上引《漢語大字典》和《漢語大詞典》的三個義項下所引書證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加以辨正。
《漢語大字典》第8個義項“滋潤”下引明代劉基《感懷三十一首》之六:“柔桑生中園,婀娜當陽春。下滋靈泉液,上承膏露津。”文中“津”與“液”對文,用為名詞,“膏露津”就是“膏露液”或“膏露水”,具體就是指“露水”。將指“露水”的名詞用法的用例作為形容詞“滋潤”的書證,是不合適的。又這一義項下說“引申為資材”,引宋代王明清《揮麈錄·后錄余話》“聽其歌聲,許以必貴,倒囊津置入京,繼遂遭際”一段為書證,似乎把文中的“倒囊津”三字理解成“倒出囊中的資材”了。按文中“倒囊”是一詞,“津置”是一詞,“倒囊”《漢語大詞典》有收錄,解釋為:“傾囊,倒出囊中所有的錢物。”“津置”一詞辭書均漏收,“津”指渡口,“置”指驛站,本義是指由公家管轄的渡口或驛站負責安排行程并傳送,后也虛化為一般的“安排”“處置”意,這里“津置”的“津”跟“資材”一點關系都沒有,如《舊五代史》卷四“梁書太祖紀四”說:“七月乙丑,敕行宮將士陣歿者,咸令所在給槥櫝,津置歸鄉里。”《舊五代史》卷十“梁書末帝紀下”謂:“長流人各移近地,已經移者許歸鄉里,前資朝官,寄寓遠方,仰長吏津置赴闕。”《續資治通鑒》卷七十九“哲宗元祐元年”曰:“詔太師致仕文彥博肩輿赴闕,令河南津置行李。”由此可見,《漢語大字典》在“津”字的“滋潤”義項下引宋代王明清《揮麈錄·后錄余話》的上引一段作為書證,完全是誤讀典籍。
《漢語大字典》的第9個義項是“溢;充盈”,“溢”與“充盈”并列,這里的“溢”是“滿”“多”的意思,《漢語大詞典》的第12個義項是“溢;滲”,“溢”與“滲”并列,這里的“溢”是“溢出”“滲出”的意思。雖然“滿;多”和“溢出;滲出”意思存在關聯,但是側重點或說焦點不同,一為形容詞,強調的是狀態,一為動詞,強調的是過程。這一義項下《漢語大字典》和《漢語大詞典》都引了《素問·生氣通天論》的“肝氣以津,脾氣乃絕”一句為書證,《漢語大字典》引張景岳注為:“津,溢也。”《漢語大詞典》沒有引后世的注。雖然對這一“津”字的解釋目前學術界還有不同意見,但是這里的“津”用為形容詞的可能性更大,張景岳的注就是這樣理解的。肝和脾在中醫理論中常常并稱,是一對相生相克的臟器,其中肝主疏泄,脾主運化。如果肝氣太盛,就會使脾氣降濁,造成失調。因此這里的“津”解釋為“豐潤、充盈”更好,《漢語大字典》放到“溢;充盈”義項下是合適的,《漢語大詞典》放到“溢;滲”義項下反倒不合適。《漢語大詞典》在“溢;滲”義項下又引了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養羊》篇:“若舊瓶已曾臥酪者,每臥酪時,輒須灰火中燒瓶,令津出。”繆啟愉校釋:“‘令津出’,使瓦瓶中所含水氣滲出”為書證,按“令津出”就是“使/讓‘津’出來”,“津”是“使/讓”的賓語,用作名詞,就是繆啟愉校釋中所說的“水氣”。可是繆啟愉的校釋既把“津”翻譯成“水氣”,又把“津”翻譯成“滲”,在一句中把一個字翻譯成詞性不同的兩個詞,這是很奇怪也很不應該的。《漢語大詞典》因繆啟愉的校釋把“津”翻譯成“滲”,便把這一書證列在“溢;滲”這一義項下,甚至《漢語大詞典》很可能就是因為繆啟愉的這一校釋從而為“津”增加了一個“溢;滲”的義項,則更屬于受了誤導。《漢語大詞典》在“津”字的“溢;滲”義項下共列有四條書證,除《素問·生氣通天論》和《齊民要術·養羊》兩條外,還有兩條現當代的書證,即楊振聲《漁家》:“那雨已經是下了好幾天了,連那屋子里面的地,都水汪汪的要津上水來”和梁斌《紅旗譜》三七:“江濤回頭看看嚴萍,她臉上津出汗珠。”既然我們前文已經否定了《素問·生氣通天論》和《齊民要術·養羊》中的“津”用為“溢出”“滲出”的意思,就說明在古漢語中目前尚未有明確的“津”字用為“溢出”“滲出”的例子。至于《漢語大詞典》所引現當代的兩例,只能視為“津”字在后世的活用,并不能用來證明“津”字在古漢語中就有這種用法。《漢語大字典》《中華大字典》《王力古漢語字典》《故訓匯纂》《經籍籑詁》《中文大字典》等辭書都沒有列“津”字用作動詞“溢;滲”的義項,也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這一點。
《齊民要術》中除上引“養羊”篇的“津”字外,還有“作醬法”篇的“用不津甕,置日中高處石上”和“涂甕”篇的“甕津,則造百物皆惡,悉不成。所以特宜留意”兩例。對上引兩例“津”字,繆啟愉的《齊民要術校釋》、李立和蔡夢麒點校的《齊民要術》、繆啟愉和繆桂龍的《齊民要術譯注》、石聲漢的《齊民要術選讀本》、廣西農學院法家著作注釋組的《齊民要術選注》、楊云和崔祝等編譯的“民生日用三大奇書”《齊民要術》、石聲漢今譯的中國烹飪古籍叢書《齊民要術》(飲食部分)等書,都把“津”注釋或翻譯成“滲漏”“滲水”或意譯為“裂縫”。把“津”理解成“裂縫”當然是錯誤的,注釋或翻譯成“滲漏”也不合適,注釋和翻譯成“滲水”雖然不能算錯,但也不夠準確。“津”字在《齊民要術》中的用法有兩種,一種就是前文論證過的“令津出”的名詞用法,指“水氣”,也可稱為“潮氣”或“濕氣”,另一種是形容詞用法,即上引兩例“不津甕”和“甕津”中的“津”。這個“津”的意思就是前文所引《漢語大字典》第7個義項、也即《漢語大詞典》第10個義項的“潤澤;潤濕”或“潤澤;濕潤”,“不津甕”就是“不潮濕的甕”,“甕津”就是“甕潮濕”,指因空氣濕度大,或因地下水浸泡,也或因器皿原裝過汁液或帶汁液的食物或藥物從而造成的器皿內返潮的現象。
“津”字的“水氣”(潮氣、濕氣)的用法也見于出土文獻,馬王堆漢墓帛書《胎產書》說:
字者已,即以流水及井水清者,熟洗澣其胞,熟捉,令無汁,以故瓦甀無津者盛,善密蓋以瓦甌,令蟲勿能入,埋清地陽處久見日所。使嬰兒良心智,好色,少病。
是說“生完孩子后,馬上用流動的水或清凈的井水仔細澣洗胞衣并認真擰絞,使其干爽無汁,再用舊的沒有水氣的陶甀盛裝,仔細密實地蓋上陶甌,使蟲子進不去,然后埋入干凈、朝陽且長時間有陽光的地方。這樣會讓嬰兒有良好的心智,面色好,且不易得病。”文中“無津”的“津”同上引《齊民要術·養羊》“令津出”的“津”用法相同,都是指陶器內的水氣(潮氣、濕氣),“無津”即要求陶器內部干爽干凈。
為什么說把“津”字注釋或翻譯成“滲水”不夠準確呢?因為語感上“滲水”比“返潮”要嚴重,從情理上說,用不滲水的器皿裝物是起碼的要求,無需重點強調,且從上引文獻可知,裝物的器皿常常用的是“舊瓶”“故瓦甀”,滲不滲水早已知曉,為何還要重新申明?很顯然,是因為器皿內曾裝過汁液類或帶汁液的食物或藥物,可能殘留油污或水氣,即如上引《齊民要術·養羊》所說瓶內曾“臥酪”,因此才要在灰火中“燒瓶”,從而消除瓶內因曾“臥酪”留下的潮氣,使其變得干爽,以便再次“臥酪”,否則如果瓶內有潮氣,“酪”就很容易腐壞。
在傳世典籍尤其醫書中常見“不津器”“不津瓶”“不津瓷器”“不津瓷瓶”等說法,如下引之例:

上引典籍“不津器”“不津瓶”“不津瓷器”“不津瓷瓶”中的“津”也應該訓為“潤濕(濕潤)”,就是指不潮濕,即沒有水氣,也即干爽的器皿、瓶子、瓷器和瓷瓶。
由以上論證來看,在大型辭書中的“津”字下,似應增補一個“水氣;潮氣;濕氣”的義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