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千惠,殷 銘,姜 疆,高 璇
(江蘇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 江蘇南京 210042)
近年來,我國對知識產權的海外援助保護的重視程度日益提高,除了國家知識產權局和中國貿促會下屬的各級海外知識產權糾紛應對指導中心等政府機構外,民間也涌現了許多獨立的公司社團法人與非營利性質的海外知識產權援助保護組織。
研究國內現有的民間海外知識產權保護組織,較為有成效的有 2 類:一是受政府部門指導的各行業企業自發組建的產業知識產權聯盟,二是幾個已成立的海外知識產權保護聯盟。
產業聯盟(Industry Alliance)是指市場主體為某一相同目的或目標以協議等形式組建的相互協作的組織。聯盟成員是某同一行業亦或同一產業鏈內的跨行業企業及其相關其他組織。聯盟成員間一般都沒有資金上的關系,獨立運作且地位對等。在我國代表性的產業聯盟大致可分為如下幾類:創意產業聯盟、技術標準聯盟、產業鏈聯盟、技術研發聯盟、市場合作聯盟及產業知識產權聯盟。
專利聯盟則是產業知識產權聯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支, 2015 年國家知識產權局頒布的《產業知識產權聯盟建設指南》對專利聯盟定義為以知識產權為紐帶、以專利協同運用為基礎的產業發展聯盟,是由產業內 2 個以上利益高度關聯的市場主體為維護產業整體利益、為產業創新提供專業化知識產權服務而自愿結盟形成的聯合體,是基于知識產權資源整合與戰略運用的新興產業協同發展組織[1]。
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會出現難以獨立解決的知識產權問題和困難。目前我國部分戰略性新興產業因創新實力相對薄弱,不光面臨國內競爭壓力,還有國際知識產權風險,故產業知識產權聯盟應運而生。產業知識產權聯盟(以下以“聯盟”代稱)組建的原因不盡相同,據劉云等[2]的總結分析,聯盟的組建動因有以下 5 種:一是為共同防御外來風險而組建,如中國彩電專利聯盟;二是為降低行業內耗而組建,如醫療器械專利聯盟;三是為推動行業標準發展而組建,如 AVS(Audio Video coding Standard,音視頻編碼標準)產業聯盟;四是以政府政策為主要推動而組建,如工業機器人專利聯盟;五是為降低海外知識產權風險而組建,主要代表為 LED 產業專利聯盟。
基于主要解決海外知識產權維權保護的問題,本文選取目的為抵御外來知識產權風險的中國彩電專利聯盟和降低海外知識產權風險 LED 產業專利聯盟為例討論。
目前我國彩電業面臨的當務之急,既不是資本的問題,也不是國外反傾銷類的貿易保護主義問題,而是彩電專利技術的“卡脖子”問題。我國雖然是彩電生產大國,總產量占全世界范圍的50%以上,但并未掌握核心技術專利,國外幾十家核心專利持有人提出的各種權利主張使我國彩電企業難承其重。
中彩聯成立的契機是為了應對美國 ATSC 和歐洲 DVB 標準背后的專利收費困境,在信息產業部(現工業與信息化部)和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的指導下, 2007年3月,全國十大彩電企業合資在彩電產業的集中地深圳組建成立了深圳市中彩聯科技有限公司(簡稱“中彩聯”)[3]。
公司注冊資本 1 000 萬元,坐落于深圳南山區,致力于維護行業公平競爭,解決國內電子視像行業共同面臨的知識產權問題,引導業內機構全面掌握最新的專利動態,建立行業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提供專利信息服務及深度分析報告等。成立以來,中彩聯已完成國家和地方政府主管部門下達的知識產權科研課題幾十項,特別是 2011 年完成的國家知識產權戰略推進工程項目“3D 立體顯示技術專利布局分析及專利戰略研究”課題獲得了相關專家的高度評價,是全國唯一的多項知識產權試點示范聯盟。中彩聯還于2011 年 6 月與臺灣工研院簽訂了合作框架協議,有效協調組織了海峽兩岸彩電知識產權合作,推動了兩岸專利聯合運營。在國家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中彩聯有效維護了彩電行業的公平競爭環境,實現了元器件供貨商或專利權人多收價款的巨額退款;在彩電出口專利集體談判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大幅降低了彩電專利費支出;組建了中國彩電專利池并有效利用成果。
中彩聯多年來運行良好,商業化程度高,成立至今除夏新電子股份有限公司退出以外,其他組織成員都非常穩定。
LED(light emitting diode 發光二極管)產業在我國發展起步較晚,雖然已經擁有了相對完整的產業鏈,但不能掌握核心的專利技術,專利的使用上一直處處受限,頻繁“踩雷”,近年我國 LED 企業更是經常遭受美國 337 調查、國外專利侵權訴訟的威脅。好在隨著時間流逝和技術的革新,全球的 LED 專利壁壘出現了松動,一方面早期的 LED 技術專利已經或者即將達到保護期限,另一方面國內 LED 企業已經在技術研發和專利策略上占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目前我國 LED 企業的區域布局大致形成了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地區、閩贛地區和中西部五大區域,其中廣東擁有占比全國60%的中下游端企業[4]。在廣東省科技廳及省知識產權局的支持下, 2014 年 7 月25 日,在“LED企業知識產權管理與創新戰略高峰論壇”上揭牌了 LED 產業專利聯盟,宣告中國首個LED 產業專利聯盟正式成立。
LED 產業專利聯盟的秘書處掛靠在廣東省半導體照明產業聯合創新中心。聯盟致力于組建中國LED 產業專利池,推進 LED 標準化體系建設,引導行業規范化發展;加強會員之間、會員與外部企業的技術合作、信息交流,促進 LED 產業技術研發突破;強化會員知識產權轉化利用,充分發揮知識產權價值;提升會員知識產權管理能力和海內外風險應對能力。
中國彩電專利聯盟與 LED 產業專利聯盟建立的初衷不盡相同,一個是為了防御外來知識產權的入侵,一個是為了保護本行業在海外的知識產權利益。如表1所示,中彩聯的發起單位是工信部和行業協會,采取實體公司法人的運營模式,有創收、有盈利,能夠穩定地為聯盟成員提供相關支持。而 LED 產業專利聯盟掛靠廣東省科技廳發起的廣東省半導體照明產業聯合創新中心,在日常業務方面與政府創新中心有高度的重合,更多扮演的是一個輔助型角色。

表1 中國彩電產業知識產權聯盟與 LED 產業專利聯盟架構比較Tab.1 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color TV Industry Intellectual Property Alliance and LED Industry Patent Alliance
海外知識產權保護聯盟是近幾年新出現的不同于產業知識產權聯盟的另一種民間海外知識產權保護組織,產業知識產權聯盟的成員一般限于某一個行業及其上下游產業鏈,而觀察現有的海外知識產權保護聯盟,通常包括了某一個行政區域的所有行業,進而形成整體保護。國內目前公開渠道可獲知已成立的海外知識產權保護聯盟有 5 家,分別是北京海外知識產權保護聯盟、廣東海外知識產權保護促進會、寧波涉外知識產權聯盟、三亞崖州灣海外知識產權保護聯盟和南京江北新區海外知識產權維權聯盟。
北京海外知識產權保護聯盟于 2017 年 5 月 25日組建,由京津冀三地知識產權維權援助中心指導、北京海通國際知識產權研究院發起。聯盟聚焦企業海外投資、并購、參展及產品布局等環節的知識產權風險,并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聯盟致力于推動“一帶一路”戰略深入實施,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公共服務,提升企業海外知識產權風險防范意識和糾紛應對能力。
目前聯盟會員單位 100 余家,涵蓋傳統制造企業、科技創新企業、外向型企事業單位和知識產權服務機構等。此外,聯盟也受到社會廣泛關注,在北京市知識產權局和北京市知識產權維權援助中心的指導下,北京海外知識產權保護聯盟正積極在三大方面開展工作。第一,籌建海外維權專家資源體系。通過建立專家資源庫、服務機構資源庫、線上資料庫,多種形式匯聚和對接專家資源。第二,創建海外維權實訓體系。從海外知識產權保護交流、“一帶一路”知識產權服務、企業經驗交流、海外維權培訓 4 個方面多維度進行企業海外知識產權維權交流與學習,進而提升企業海外維權綜合能力。第三,參與開發海外維權信息產品。依托行業報告和海外維權研究成果,定期組織聯盟會員單位或聯盟其他合作的相關企業進行海外知識產權維權的專題交流會議,針對不同類型海外維權問題“量身定制”解決方案[5]。
廣東海外知識產權保護促進會(Guangdong Overseas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Promotion Association,簡稱GDOIP)成立于 2020 年 8 月 31日,目前是廣東省唯一一家專注于海外知識產權保護的非營利性社團組織。GDOIP 的宗旨是致力于建設一個具有社會公信力的非營利性的資源聚集平臺,助力廣東海外知識產權保護工作開展和服務供給,并充分發揮民間社團組織的身份優勢,為廣東企業代言發聲,護航廣東企業更快、更穩“走出去”。促進會的主管單位是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知識產權局),會長單位為廣東省知識產權保護中心。GDOIP目前建設有“兩端一平臺”(廣東企業海外知識產權保護綜合服務平臺、微信公眾號)、 “三庫一網絡”(法律庫、案例庫、專家庫與全球服務網絡),業務內容集中在建設合規體系、協調配合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人才培養、咨詢服務、資源集聚、組織開展國際交流和維權協助等 10 個方面。
2018 年 3 月 29 日,寧波市科技局(知識產權局)聯合中國(寧波)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為寧波涉外知識產權聯盟揭牌,為甬企“走出去”提供專業化知識產權創新保護。
2017 年,寧波保稅進口和跨境電商出口雙雙位居全國第一,其中寧波的出口占總額的87%。跨境電商打開了寧波通往全球的大門,提高了寧波品牌知名度,同時也面臨涉外知識產權問題帶來的一系列挑戰。聯盟的下一個目標是充分發揮行業組織者的作用,加強宣傳,加速整合國內外知識產權創新資源,為寧波企業“走出去”提供專業指導和相關法律援助,增強企業知識產權的意識,提升寧波企業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力。同時,聯盟將研究建立跨境貿易相關知識產權對外交流工作機制,為寧波跨境電商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撐。聯盟成立后將堅持以需求為導向,強化資源整合,增強成員單位間的緊密協作,為平臺建立重點產業知識產權數據庫,助推企業開展知識產權信息挖掘、知識產權分析評議和產業技術預見等工作,努力形成合力推進、協同運用的知識產權保護運行機制,為企業有效化解和降低涉外知識產權風險提供高效服務。積極創新服務內容,組織開展學習、培訓、交流等活動,豐富聯盟活動形式,在實踐中指引企業進行海外知識產權布局,為寧波企業進軍海外市場提供專利申請策略、專利無效宣告、專利侵權判定咨詢等綜合服務。
寧波涉外知識產權聯盟由中國(寧波)知識產權維權援助中心牽頭,共有海天塑機集團、貝發集團、奧克斯集團、寧波大學、寧波市律師協會知識產權委員會、寧波版權協會、寧波市鄞州甬致專利代理事務所等18家聯盟成員單位。
2021 年 9 月 14 日,三亞崖州灣海外知識產權保護聯盟正式成立。該聯盟匯聚高端海外知識產權維權服務資源,聚焦企業海外投資、并購、參展及產品布局等環節的知識產權風險防范,為提升企業海外知識產權風險防范意識和糾紛應對能力,提供針對性服務。
海南是我國國家戰略自由貿易港建設的承載地和主戰場,既有立足國際的頂層設計,又有先行先試的政策優勢。三亞崖州灣海外知識產權聯盟的成立將對中國企業通過海南自貿港出海國際貿易高質量發展和應對日益復雜的國際知識產權新形勢發揮積極作用。三亞崖州灣海外知識產權保護聯盟由海南自貿港涉及海外知識產權事務及產業國際化的企事業單位發起和成立,聘請來自北京智睿海外知識產權研究院、中國政法大學、暨南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阿斯利康、科大訊飛、北汽福田、先正達集團等單位的知識產權行業專家、學者組成聯盟專家委員會。此外,聯盟吸納的第一批會員單位共 21 家,涵蓋園區部分涉及海外事務的企事業單位。聯盟作為崖州灣科技城知識產權特區建設的重要舉措,未來將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的作用,強化信息互通,資源共享,為聯盟成員的海外知識產權保護搭建起合作、交流的平臺,提升聯盟成員的海外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和保護能力;致力于實現知識產權業務、信息、交流、保護的互聯互通,打造開放、多元、融合、共生、協同、互利的海南自貿港知識產權運營生態體系。
南京江北新區海外知識產權維權聯盟于 2018 年4 月 26 日成立,是一家由江北新區科技創新局牽頭組織,聯合 5 家知識產權服務機構和 9 家海外出口型企業組成的社會公益組織。
聯盟匯聚國內外優秀知識產權服務資源,聚焦出口企業海外投資、并購、參展及產品布局等環節的知識產權風險,提供有針對性的知識產權服務,以提升出口企業海外知識產權風險防范意識和糾紛應對能力,加強出口企業和潛在出口企業的知識產權戰略實施能力,推動出口企業健康、快速、安全發展;為江北新區企業營造國際化、市場化、法治化的營商環境,組織出口企業參與國內外知名律所、法律專家的交流,為企業制定海外知識產權發展規劃。
聯盟的主要業務是組織專家開展重點領域、重點企業的國內外知識產權咨詢服務;提升出口企業涉外專利申請質量、開展海外專利布局研究和發展態勢分析,規避跨國公司專利陷阱,完成聯盟出口企業的海外專利申請、布局、預警及保護工作。建立涉外知識產權應對機制,提高出口企業涉外知識產權糾紛應對水平;建立涉外知識產權糾紛處理機制,組織協調海外律師事務所聯合應對訴訟,組建國內、海外維權專家庫;對出口企業海外知識產權確權、維權提供法律咨詢服務等。
如表 2 所示,國內現有的運營良好的 5 家海外知識產權保護聯盟基本是以區域為劃分召集成員并提供服務的。其中省級的北京和廣東聯盟服務面向的范圍分別是京津冀地區和粵港澳大灣區,市級的寧波涉外知識產權聯盟服務對象為依托寧波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的本市的跨境電商機構,三亞崖洲灣和南京江北新區的聯盟則分別面向崖州灣科技城和江北新區的開發區成員單位。

表2 國內現有 5 家海外知識產權保護聯盟比較Tab.2 Comparison of five overseas IPR protection alliances in China
這 5 個聯盟發起機構以政府下屬的知識產權維權援助中心和區級科技局為主,也有由涉及海外知識產權事務的機構自主成立的聯盟。5 個聯盟的成員單位都是以實體企業為主,輔以知識產權服務業的行業協會、律師事務所和商標專利事務所。其中構成較為特殊的三亞崖州灣海外知識產權保護聯盟主要成員是各高校在海南的深海科技、農業科技和海洋工業的研究院,究其原因是崖州灣科技城本身的建設定位與其他聯盟服務的區域相比,專業目的性更強。幾個聯盟的建設目標和服務內容基本趨同又略有差別,區別在于上文所述的服務對象,內容總體來說都是為企業更好地“走出去”提供服務。
知識產權的海外援助保護工作專業性強,涉及面廣,不能僅僅依靠政府機構出面,而是需要一個自上而下、從官方到民間的整體機制。民間海外知識產權保護組織往往擁有不同于政府維度的人才和本地資源優勢,為政府工作起到了查漏補缺的重要作用。如何更好地整合民間海外知識產權保護資源和建立完善更好的海外知識產權保護與運行機制是我們下一步亟待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