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斌 李泳
株洲中車時代電氣股份有限公司
我司是一個以軌道交通為主業的公司,前端需求的不準確和后端供應的各種風險,使得公司的供應鏈充滿了“不確定性”。前端需求“變”化不斷:鐵路項目年度預測準確率在75%左右,明確的需求信息僅能提前35 天左右明確,且需求波動大,使得物料面臨緊急啟動或緊急叫停。后端供應“斷”聲不絕:其一,2017 年開始,全球電動汽車領域需求猛增,導致半導體原材料短缺,物料供不應求。其二,2018 年起,中美貿易摩擦,涉美物料受眾多因素影響,交付時間延長15 天~60 天,關稅上漲 10%~25%。其三,2021 年以來,新冠疫情暴發,國內外工廠陸續減產、停產的同時,物流運輸時間延長15天~30 天。其四,2022 年俄烏戰爭的爆發,再次加重上端原材料的供應難度和物料的運輸時間。
為了滿足企業發展的需求,搭建好供應鏈的“三道防線”成為企業必修的課程,其中第二道防線“庫存計劃”是公司內部供應鏈管理的范疇,企業需要通過“庫存”來降低供應鏈的“不確定性”。本文精益供應鏈建設就是要解決如何用最低的成本解決供應鏈不確定性的問題,用最低的成本實現供應鏈的安全。
以前瞻、精準計劃為核心,以響應快柔(多批、少量、快速)、供應高效、協同機制來平衡供應,以專業化能力、標準化工具,應對未來外部需求和供應市場的不確定性,實現快速響應,高周轉是本文精益供應鏈建設的整體思路。主要從計劃體系建設、公司內部項目與采購協同、物料分級管理、供應商協同、實物快速流動和信息系統建設6 個方面進行建設。

圍繞精準計劃,柔性供應,匹配項目需求,考慮物料風險等方面,搭建“1+6+12+24”計劃體系,提高物料響應能力。1 個月執行(發貨)計劃:鎖定未來1 月的需求,用于指導供應商發貨,實施周供應協同與例會機制,確保異常處理高效,保障快速響應;6 個月滾動(備料)計劃:基于公司S&OP 計劃,滾動進行未來6 個月的需求預測,用于指導供應商(成品、半成品和原材料)的備料;12 個月展望(產能預估)計劃:結合公司的年度銷售預測,與供應商進行信息的共享,用于指導供應商進行產能的評估;24 個月戰略(物料儲備)計劃:主動收集產品預測信息,結合物料風險(替代、斷供等)針對不同的物料制定不同的提前儲備計劃。通過“前瞻”“管控”深層次挖掘供需平衡點,“策劃”“快跑”提升物料組織的執行效率,實現短期需求管控更嚴、中期需求更柔、長期計劃策劃更早的目的,不斷提升供應的柔性。
結合IPD 管控,對項目的每一個階段和節點均進行精細管控,確保項目物料的可采購性、平臺化和簡統化,以此來推進長周期物料的策劃與短周期物料的精細管控工作。這里需要引入一個DFP(基于可采購性設計)和規模化定制的概念,所謂DFP 是指在項目圖紙發布前與技術和項目建立起高度協同機制,對于技術選型的物料進行可采購性評估,對于供應形勢不好的物料進行選型規避,減少供應的風險;而所謂的規模化定制是指通過統一產品底層單板或者模塊,來增加物料的復用性,這樣可以采取激進的備料策略對物料進行儲備,而不至于形成呆滯。通過從產品和物料兩個維度發力,來構建需求穩定、型號集中的物料需求供應體系。
通過制定物料風險和定位的評估原則和需要考慮的維度,從物料角度對不同的物料采取不同的物料組織策略。從物料角度出發,對每一個物料都按照原則進行分級和分類,并針對不同的物料配置不同的計劃策略和管控策略(分級:穩定級別和管控級別;分類:戰略物料、重要物料、一般物料、瓶頸物料),實現效率和效益最大化。

?

?
精益供應鏈不僅要確保物料的及時供應,也要盡可能地減少呆滯,為了使得整體成本最優,物料的儲備必須要尋求一個“平衡點”,上面兩張表分別為風險識別原則表和物料定位原則表,通過這兩張表單工具的運用,可以得出一個較為合適的物料儲備的清單范圍和數量。其中對于相對穩定的I 級(需求穩定性物料)物料,高風險物料前瞻策劃,高金額物料周期性控制節拍,降低供應風險的同時,最大限度降低庫存風險,以激進策略為主(尤其是前瞻性的戰略備料),其他策略為輔(安全庫存、最大批量采購、項目專項備料、合批策略、計劃窗口期);對于需求風險大的II 級(需求不穩定物料)物料,高風險物料以項目為載體專項策劃,高金額物料審視項目變化漸進式控制節拍,不斷尋找供應風險和庫存風險的平衡點。以穩健策略為主(安全庫存、最大批量采購、項目專項備料),其他策略為輔(戰略備料、合批策略、計劃窗口期)。以此來達到物料響應提升、無效庫存下降的目的。
運用IT 化手段,強化與供應商的協同管理,建設適應多元市場競爭供應鏈交付管理體系。通過發貨管理,國內供應商發貨采取“發貨申請制”和“標準送貨單制”,針對不同的物料設定不同的發貨窗口期來控制物料存量的合理性;通過精細化庫存管控,實現供應商分級備貨,防延遲、防呆滯;通過新型庫存管控模式,擴大直送、VMI、寄售的范圍,通過VMI、EDI、循環取貨等方式降低物料在庫金額。主要的方法和手段如下:
1.后向一體化:建立與供應商的高效協作機制(風險共擔)。細分物料特性分析(使用量、波動性、重要性、控制力等),制定物料供應鏈多層級備貨計劃,形成供應鏈協同效應,縮短產品物料供應周期,降低供應鏈總庫存成本。
2.細分窗口期:細分物料備料周期、生產周期,約定訂單取消窗口期、訂單延遲交付期、訂單固化期等,柔性生產技術。
3.高速信息流:通過信息化技術(EDI 等)的應用,促進信息在供應鏈中的高速流轉(信息共享),縮短時滯,提升響應隨動性。

IT 手段的應用,使得信息的傳遞更為高效,供應商可以根據公司的需求變化及時調整自己的生產計劃和原材料儲備計劃,從而在保證需求的前提下,實現整個供應鏈的存貨最低,從而激發供應商參與企業精益供應鏈的熱情,起到正向促進作用。
持續以端到端的快速流動為核心,建設精益物流體系,加快物料流轉。對供應鏈進行拉伸管理,擴展到前端供應商和后端客戶,以實物流動的整體路線作為優化的對象,推動整條鏈實物的流轉速率,做到響應及時、庫存合理。
物料的流動從供應端到客戶端可以分為點收、入庫檢、轉運、上架、挑選、分揀、配送、成品入庫、成品挑選、打包、裝車發運等環節,為了實現物料的快速移動,主要通過如下手段進行控制。
建立常態化均衡到貨物料管控機制:通過拓展物料直送方式;設置最高庫存和擴展委托保管模式來實現物料入庫周期縮短、提升入庫及時率。
強化庫房協同作業能力:基于客戶需求信息實施任務調度,協同計劃、采購、質量職能部門作業實現縮短訂單響應周期縮短。
壓縮配送周期:推廣散裝物料線邊超市應用范圍及拉式供應模式搭建,縮短成品流轉周期,推動大件直送等工作來提升訂單配送準時率和縮短成品自制件流轉周期。
優化實物流和信息流的流轉路徑,減少不增值環節,提升流轉效率:考慮到部分物料無需經過制造中心加工,針對這部分物料采取更改系統入庫倉位(原默認為原材料庫為收貨點,更改為默認成品庫為收貨點)的方式,供應商送貨時賬務和實物同步給到成品庫,減少原材料入庫和上下架等流程,極大地精簡了此類物料的不增值環節。

以“1+6+12+24”前瞻計劃體系為重點,推動供應保障體系的持續優化,交付水平有效改善。結合產品預測需求,策劃并實施前瞻性戰略備料,實現供應物料組織優化,其中主型項目響應周期較正常采購周期縮短57%,物料需求滿足率提升了13%和供應齊套率提升了6%,均穩步提升。
項目管理方面,打破部門壁壘,搭建中心橫向項目管理體系,實現采購職能和項目有效結合的矩陣式管理。以項目管理協同模型為基礎,基于產品與項目管理工作機制,細化過程管控與執行,提升執行效率與管理績效,項目產品及時交付率連續3 年平均值在98%以上。推動項目前端需求管理,不斷提升需求的準確性,確保物料需求指令準確,減少無效庫存的入庫。其中備料及時轉化率提升了8.4%;未來四周需求準確率提升了4.4%。由于物料的單一化和規模化,促使物料的組織策略能夠更好地發揮作用,缺料指數下降了23.7%。
從物料維度,采集瓶頸類物料信息共同決策風險應對措施,并執行備料決策,有效保證主型項目的持續生產。對主型產品預測物料共計29296 項,根據不同維度供應風險,進行分級分類管理,從中分清主次。其中戰略備料157 顆,重要物料94 顆,一般物料23709 顆,瓶頸物料5336 顆,針對不同的物料進行了不同數量的儲備,有效保證公司未來3 年主型產品的生產,根據供應鏈檢測機構Resilincd 調查顯示2021 年供應鏈中斷比例比2020 年增加了88%,而我司通過策略的制定,使得物料的齊套率提升了近2%,供應的情況未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
采購執行過程精細管控,通過信息共享實現供應的敏捷,確保快響應、高周轉的“水龍頭”式物料供應。通過電子信息化,保證供應鏈安全與經濟,支撐公司發展的整體戰略同時并提高交付效率,做到供應鏈庫存最低,成本最優,有效提升,其中2021 年底非戰略物料金額較2020 年相比外協件下降約46.6%;外購物料下降約6.25%,整體庫存下降的同時,實現了物料滿足率地提升了近2%。隨著VMI 和直送等新型庫存管控模式的運用,VMI 管控物料的執行金額全年約15億元,使得月均庫存降低了約2.2 億元,極大地促進了公司的現金流。
完善精益物流體系,庫房人均效能及工作效率顯著提升。基于“七大任務”打牢倉儲管理基礎,提升現場管理質量與效率。通過開展人均效能提升項目,實現倉儲配送人數減少15 人(171 人→156 人),減人比例8.7%。部門總體人均效能提升37%:由2020 年的15.3 行 /人×小時,到2021 年的21行/人×小時。其中符合更改庫位入成品庫的物料,時間從4.5 天壓縮到1.5 天,流轉效率提升66.7%。
公司未來快速發展對精益供應鏈建設的要求。圍繞“技術”和“市場”兩個同心,布局多元化產業,逐步實現產業跨界經營,要求采購部門主動對接公司產業戰略,強化對標桿的研究和學習,打造支持多元化業務戰略實現的采購資源及能力共享平臺。在實物質量提升、低成本控制、快速響應及供應鏈協同中起到主導作用,構建公司核心競爭優勢。全球化戰略下對公司全球化供應鏈體系構建的要求。在全球范圍內進行生產、銷售、采購和服務已成為公司發展戰略中無法回避的重要選擇,學習、適應全球化采購的資源配置方式,使企業在與國際化競爭對手競爭過程中,不斷建設、完善國際化采購、精益供應鏈網絡,構建供應鏈資源的全球化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