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高等教育實證研究的考察與分析
——基于四種中外權威期刊的比較

2023-02-07 09:46:46
現代教育科學 2023年1期
關鍵詞:方法研究

周 奕

(廈門大學,福建 廈門 361000)

在西方科學思潮的影響下,19世紀初,法國著名社會學家奧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提出了實證主義(positivism)這一概念。20世紀20年代,受經驗主義(empiricism)影響,以維也納為代表的邏輯實證主義(logical positivism)成為社會科學研究范式的強勢話語。近年來,中國教育研究領域掀起了實證研究熱潮。《教育實證研究華東師范大學行動宣言》的發布、連續七屆全國教育實證論壇及連續五屆全國教育實證優秀成果獎評審會的舉辦,都是推動實證研究熱潮且具有標志意義的舉措,旨在推進中國教育研究向實證轉型。

高等教育研究也深受教育實證研究熱的影響,但中國高等教育實證研究的具體情況如何,目前并沒有較為系統的考察和研究。本研究選取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高等教育學專業委員會會刊《高等教育研究》作為考察文本,同時選取一種國際高等教育權威刊物和兩種其他學科權威刊物作為比較文本,深入考察中國高等教育實證研究的基本情況,以期為提升中國高等教育實證研究的質量提供參考。

一、文獻綜述

目前,已有許多學者對教育實證研究進行了分析,主要包括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兩類。前者聚焦于闡明實證研究與高等教育研究的復雜關系,后者著力于探討具體實證方法的運用情況。理論層面主要有3大觀點。觀點一:強調實證研究的重要價值,主張進一步加強實證研究在高等教育研究中的運用,主張將實證研究范式變成教育學的主流范式,把實證研究的意義上升到教育學科命運的高度。著名教育學專家袁振國提出:“我的信念,就是沒有不能用實證方法研究的東西,關鍵在于能不能有好的設計,能不能找到好的方法……實證研究是教育學走向科學的必要途徑。”[1]觀點二:注重對實證研究的冷思考,主張以理性的態度對待實證研究。李均指出:“中國教育研究要走上正軌,對年輕的教育學者的培養不能陷入‘唯方法主義’和‘唯實證’的窠臼。相對而言,人性關懷、本土體悟、學科視野、理論積淀與科學思維訓練,比方法更為顯要。”[2]觀點三:強調不同研究范式的良性互動與融合。王衛華認為,優秀的教育實證研究以優秀的教育思辨研究為前提,教育思辨研究也要充分吸收教育實證研究成果,實證研究與思辨研究應該由分野走向共生[3]。

在應用層面,學界分別從學術期刊以及高等教育學博士學位論文等資料進行了歷時性的考察與分析,主要有兩類。一類直接以高等教育實證研究為考察對象,這類研究相對較少。例如,王興宇對5種高等教育期刊刊發的實證性論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和數據來源進行了統計,發現中國高等教育實證研究在過去5年內發展非常緩慢[4]。另一類研究則以整個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為對象。2004年,徐輝等人對2000年、2001年《高等教育研究》的論文進行了統計,這是最早統計高等教育研究方法影響力較大的成果。研究發現,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定量與實證方法運用較少,其中實證方法主要以調查、數學分析為主[5]。相對于徐輝等人的研究,高耀明等人則將樣本范圍擴寬至整個“高等教育專題”,研究表明實證研究處于邊緣地位[6],且研究對象局限于最高被引論文。陸根書等人的研究對象更為廣泛,他們對國內外9種高等教育領域的重要期刊論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進行了比較,發現與國際高等教育研究相比,國內高等教育實證研究的使用頻率仍然較低[7]。還有學者對2010—2019年高等教育學博士學位論文分析發現,高等教育研究已經發生實證轉向,但面臨著方法自身的局限性、方法關系倒置以及不同方法松散聯結等問題[8]。

從現有的文獻來看,學界分別針對高等教育實證研究的現狀、價值、問題等內容展開了大量而深入的研究,為本研究提供了理論與方法基礎。但是仍需注意到:相關文獻主要聚焦于高等教育實證方法的線性考察,缺乏與其他研究領域的橫向比較,多散落在有關高等教育研究方法或教育實證研究的文獻中。并且,對于高等教育實證研究的特殊性仍有進一步深入的空間,這也為本研究的展開提供了新的契機。

二、觀測指標及數據分析

(一)觀測指標

本研究主要從3大觀測指標對樣本進行分析。一是研究方法,包括兩級指標,以分析不同期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及差異。具體的分類上,盡管實證研究從范式層面理解可包括理論層、方法層、規則層[9],但本文主要從實證研究的可操作層面——方法進行探討。這也與近年來高等教育研究界對實證研究的運用,主要聚焦于實證方法相一致。在參考陸根書等人[10]對高等教育研究方法及林聚任等人[11]對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分類的基礎上,本研究采用較為寬泛的二級編碼,將研究方法分為思辨研究和實證研究兩大類,實證研究又分為質性研究、量化研究和混合研究3個類別。二是統計分析法,以了解不同期刊實證研究的層次情況及差異。在參考古德溫(Goodwin William L)[12]與哈金森(Susan R.Hutchinson)[13]等人的分類后,根據典型的統計課程難易程度、涉及的變量、方法本身的復雜程度以及結果分析的難易程度,本研究將統計方法分為初階統計分析法、中階統計分析法和高階統計分析法3類。三是研究領域,以分析高等教育實證研究所涉及的研究領域、研究主題的情況及差異。潘懋元先生曾將中國高等教育研究領域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宏觀的現實問題研究,另一方面是微觀的(也有人認為是微觀和中觀的)校本研究(或稱院校研究)[14]。據此,本研究將高等教育研究領域分為宏觀研究領域和微觀研究領域:前者包括高等教育基本理論、高等教育體制與結構、高等教育政策、高等教育學科建設等問題;后者包括課程與教學、教師、學生、考試、招生與就業等問題。

(二)不同期刊的研究方法分析與比較

1.一級指標的頻率分析與比較。從表1中可知,在2016—2020年《高等教育研究》刊發的754篇學術論文中,采用思辨方法的論文數量有404篇,占比53.58%;實證性文獻數量為350篇,占比46.42%。5年中,思辨研究的比例呈現持續下降趨勢,而實證研究論文比例呈緩慢增長趨勢。以2016年為基準年,2020年思辨研究的降幅為6.03%,實證研究的增幅為8.81%。值得注意的是,在2018年和2019年中,實證研究的比例超過了思辨研究,在2020年,二者的比例逐漸接近。總體上實證性論文頻率增長趨勢十分明顯,折射出實證研究在高等教育學界逐漸被接受和采用。在《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近5年發表的564篇學術論文中,思辨性論文的數量為49篇,比例為8.69%;實證性文獻的數量高達515篇,占比91.31%。5年間,思辨研究的比例呈現下降趨勢,2016年到2020年,降幅為41.49%;實證研究的比例則不斷提升,與2016年相比,2020年的增幅為6.22%。可以發現,實證性論文的比例較高,反映出實證研究一直備受國際高等教育研究的青睞。在《經濟研究》2016—2020年發表的801篇學術論文中,思辨性論文的數量為81篇,比例為10.11%;實證性論文為720篇,占比89.89%。思辨研究的比例逐漸下降,2016年到2020年的降幅為63.65%;實證研究的比例緩慢增長,增幅為11.15%。故而,實證研究一直雄踞經濟研究首位。《社會學研究》5年共載306篇學術論文,其中思辨性論文的數量為125篇,比例為40.85%;實證性論文的數量為181篇,比例為59.15%,實證研究的比例總體略高于思辨研究。5年間,實證研究的比例呈現緩慢增長趨勢,2016年到2020年增幅為7.30%;思辨研究的比例則有下降的趨勢,2016年到2020年的降幅為10.52%。

表1 四種期刊2016—2020年所刊發論文研究方法的頻率及變化趨勢

分別對《高等教育研究》與其余3種期刊的實證研究比例進行SPSS卡方檢驗,結果分別為χ2=14.781、P=0.000,χ2=14.235、P=0.000,χ2=1.610、P=0.205。《高等教育研究》明顯低于《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經濟研究》這兩種期刊,與《社會學研究》的差異不明顯。就實證研究的增幅而言,《高等教育研究》略高于《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χ2=0.600,P=0.439),與《經濟研究》(χ2=0.250,P=0.617)、《社會學研究》(χ2=0.200,P=0.655)的差距也不大。可以推斷,盡管《高等教育研究》中實證研究的比例低于其余3種期刊,但實證研究增幅較大,表明近年來中國高等教育實證研究呈現快速發展趨勢。

2.二級指標的頻率分析與比較。具體到實證性文獻上,《高等教育研究》中使用質性研究的頻率最高,數量為229篇,占比30.37%;其次是量化研究,數量為111篇,占比14.72%,量化研究與質性研究的比例差距為15.65%;混合研究的數量為10篇,僅占比1.33%。在2016—2020年間,量化研究的比例緩慢增長,2016年到2020年的增幅高達104.94%,質性研究的比例先上升后下降,降幅為20.96%,且二者比例逐漸接近;混合研究不溫不火,5年間無較大變化。在《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中,質性研究的數量為250篇,比例為44.33%,略高于量化研究的頻率;混合研究的數量為55篇,比例為9.75%。近5年來,量化研究的比例呈持續增長趨勢,2016年到2020年的增幅為33.29%,質性研究的比例逐漸下降,降幅為16.33%;混合研究比例相對平穩。在《經濟研究》刊發的實證性論文中,量化研究的使用頻率較高,數量為712篇,比例為88.89%;質性研究的數量僅為7篇,比例為0.87%,2016年到2020年的比例降幅為3.23%;混合研究的數量為1篇,比例為0.12%。在2016—2020年間,量化研究的比例不斷增長,2016年到2020年增幅為11.26%。2016—2020年《社會學研究》發表的質性研究論文共96篇,比例為31.37%;量化研究的數量為79篇,比例為25.82%;混合研究的數量為6篇,比例為1.96%。2016年到2020年,量化研究的降幅為10.30%,質性研究的比例則有增長趨勢。

就量化研究的比例而言,《高等教育研究》的比例明顯低于《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χ2=9.308,P=0.002)及《經濟研究》(χ2=52.654,P=0.000),與《社會學研究》(χ2=2.951、P=0.086)的差距相對較小。在質性研究比例上,《高等教育研究》的比例略低于《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χ2=2.649,P=1.104)和《社會學研究》(χ2=0.016,P=0.898),明顯高于《經濟研究》(χ2=27.129,P=0.000)。4份期刊的混合研究比例都比較低,《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的比例相對較高。就2016年到2020年的增幅而言,《高等教育研究》的量化研究增幅明顯高于其余3種期刊,質性研究增幅上,除了《社會學研究》呈正增長外,其余3種期刊均呈負增長,《高等教育研究》低于《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經濟研究》《社會學研究》的比例。

(三)不同期刊的統計分析法分析與比較

為了深入了解不同期刊的實證研究層次,本研究也對4種期刊論文采用的統計分析法進行了統計,結果如表2所示。2016—2020年《高等教育研究》發表的論文中采用初階統計方法的數量為30篇,比例為26.55%,占《高等教育研究》總文獻的3.98%;采用中階統計分析法的數量為34篇,比例為30.09%,占總文獻的4.51%;使用高階統計方法的頻率最高,數量為49篇,比例為43.36%,占總文獻的6.50%。并且,5年間,初階統計分析法和中階統計分析法的比例均不斷下降,2016年到2020年的降幅分別為55.77%和19.76%;高階統計分析法的比例逐漸提升,增幅為158.08%。在《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中,使用初階統計法的論文數量為62篇,比例為24.22%,占總文獻的10.99%;中階統計分析法的數量為68篇,比例為26.56%,占總文獻的12.06%;高階統計方法的數量為126篇,比例為49.22%,遠遠高于初階和中階統計分析法的頻率,占總文獻的22.34%。2016—2020年間,初階統計分析法的比例有所下降,2016到2020年降幅為16.94%;中階統計分析法的比例不斷增長,增幅為51.23%;高階統計分析法的比例也緩慢下降,降幅為9.39%。《經濟研究》使用高階統計分析法的頻率居于首位,數量高達501篇,比例為70.17%,占總文獻的62.55%;中階統計分析法的數量為163篇,比例為22.83%,占總文獻的20.35%;而使用初階統計分析法的頻次最低,數量僅為50篇,比例為7.00%,占總文獻的6.24%。5年中,3種統計分析法的比例均無較大變化。在《社會學研究》中,初階統計分析法的數量僅為5篇,比例為5.38%,占《社會學研究》總文獻的1.63%;中階統計分析法的數量為9篇,比例為9.68%,占總文獻的2.94%;高階統計分析法的數量為79篇,比例為84.95%,占總文獻的25.82%,高階統計分析法居于《社會學研究》的主導地位。

就高階統計分析法而言,《高等教育研究》與《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χ2=0.391,P=0.532)無明顯差異,明顯低于《經濟研究》(χ2=6.451,P=0.011)與《社會學研究》(χ2=13.781,P=0.000)。在2016年到2020年的增幅上,《高等教育研究》的增幅最大。在高階統計分析法占總文獻的比例上,《高等教育研究》比例最低,與其余3種期刊比例的卡方檢驗值分別為χ2=7.759、P=0.005,χ2=44.800、P=0.000,χ2=10.939、P=0.001,均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表2 四種期刊2016—2020年所刊發論文統計分析法的頻率及變化趨勢

(四)不同期刊的內容分析與比較

本研究也對《高等教育研究》《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近5年的研究領域進行了統計,同時利用CiteSpace軟件對2種期刊的關鍵詞進行了可視化分析。盡管中國高等教育研究宏觀性強,但實證研究更加傾向于微觀領域。表3顯示,在近5年《高等教育研究》刊發的總文獻中,微觀高等教育研究的數量為251篇,比例為33.29%;宏觀高等教育研究的數量為503篇,比例為66.71%。根據CiteSpace軟件的可視化分析,頻次由多到少分別是高等教育、大學治理、大學、世界一流大學、雙一流建設、人才培養、院校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國際化、高等教育學、質量、高等教育強國等主題。總體上看,宏觀性特征更為顯著。在《高等教育研究》的實證性文獻中,屬于宏觀研究領域的論文數量為112篇,比例為32.00%;微觀研究領域的論文數量為238篇,比例為68.00%。表明中國高等教育實證研究更加傾向于微觀領域,重點關注高校教師、文化資本、院校研究、美國、影響因素、人才培養、大學生、學術職業、在線教學、群體特征、家庭背景、經濟資本等微觀高等教育研究主題。具體來看,高校教師是近5年來中國高等教育實證研究重點關注的領域,隨著高校聘任制改革愈演愈烈,高校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的教學科研矛盾、生存現狀問題逐漸凸顯。另外,大學生心理與成長問題也日漸受到重視。

表3 兩種期刊2016-2020年所刊發論文研究領域的頻率

國際高等教育研究與實證研究的內容特征幾近趨同,微觀研究占據主流。在《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發表的總文獻中,宏觀高等教育研究的數量為163篇,比例為26.80%;微觀高等教育研究的數量為401篇,比例為71.10%,論文主要集中在university(大學)、student(學生)、experience(經驗)、performance(表現)、education(教育)、perception(見解)、faculty(學院)、model(模型)、policy(政策)、impact(影響)、knowledge(知識)、internationalization(國際化)等主題上。同樣,實證性文獻也基本聚焦于微觀研究領域,排名靠前的主題分別是university(大學)、student(學生)、performance(表現)、experience(經驗)、education(教育)、model(模型)、impact(影響)、college(學院)、quality(質量)、work(工作)、international student(留學生)、gender(性別)。

如上所述,在總文獻中,《高等教育研究》的宏觀研究比例明顯高于《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χ2=15.042,P=0.000),微觀研究比例顯著低于《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在實證性文獻中,二者無明顯差距(χ2=0.424,P=0.515),均集中在微觀領域中。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高等教育實證研究取得了巨大進步。近5年來,中國高等教育實證性論文頻率持續增長,實證研究逐漸被學界廣泛運用。總體上,在《高等教育研究》刊發的學術論文中,實證研究與思辨研究的比例已經十分接近,在某些年份,實證研究的比例超過了思辨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由以往的思辨研究主導轉向了實證與思辨并重的局面。具體而言,質性研究有下降的趨勢,量化研究則有上升的趨勢,二者的差距也越來越小。

高等教育實證研究層次也有了較大的提升。在《高等教育研究》近5年刊發的論文中,中高階統計分析法的比重較大,并隨著年份的增長而不斷的上升。以往的高等教育研究習慣采用描述性統計、相關分析、方差分析等初階統計分析方法。近年來,結構方程模型、因子分析、多層線性模型、多元分析等較為先進成熟的統計分析法開始為學界所采用。

高等教育實證研究主題日漸豐富,使學界關注到學生心理、教師壓力、課程教學等人才培養領域。除此之外,諸如高等教育區域發展、受教育機會與家庭背景、農村高等教育等問題也逐漸熱絡,為學界了解高等教育的真實情況提供了證據。

2.高等教育實證研究的使用頻率較低。盡管中國高等教育實證研究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總體上高等教育實證研究的使用頻率低于思辨研究,與國際高等教育實證研究、經濟學實證研究、社會學實證研究仍存在較大差距。并且,高等教育量化研究的使用頻率(14.72%)較低,與國際高等教育研究(37.23%)、社會學研究(25.82%)和經濟研究(88.89%)也有一定距離。高等教育混合研究的使用頻率(1.33%)也較低,遠遠低于國際高等教育研究(9.75%)。

3.高等教育實證研究內容較為單一。可以說,實證研究占據了社會學研究、經濟學研究以及國際高等教育研究的半壁江山。實質上,實證研究與這些領域的整體研究路徑是契合的,例如重視微觀研究是國際高等教育研究的典型特征。然而,根據上文的統計可知,在《高等教育研究》總文獻中,宏觀研究的比例高達66.71%,而實證性文獻中的宏觀研究比例較低,聚焦于某些固定的微觀領域,明顯與中國高等教育研究宏觀性風格不相匹配,沒有關注到高等教育體制、結構、系統、政策等宏觀問題,致使實證研究很難在高等教育研究中發揮真正價值。

4.高等教育實證研究規范性較弱。概而言之,無論從實證研究的頻率還是實證研究層次來看,國際高等教育實證研究、經濟學實證研究、社會學實證研究已經形成了相對穩定、規范的實證研究范式。與之相對,中國高等教育實證研究屬于“后發外生型”。在這種“追趕式”的模式下,隨著高等教育實證研究成果數量的不斷增加,實證研究的規范性卻停滯不前,主要聚焦于以下3方面。其一,在高等教育研究中,中高階統計分析法占總文獻的比例遠遠低于其他研究領域,且高階統計分析法占總文獻的比例最低。研究者花了大量時間精力搜集了許多有用的數據,最終僅僅對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未能深人挖掘出數據中各種變量的關系,也未能反映數據背后的教育規律。其二,一些問題老生常談又不見水平提高,只是將新的數據置于既往模型之中,導致高等教育實證研究成果千篇一律,甚至用大量的數據和復雜的統計模型去證實常識性的教育問題。其三,對相關領域實證研究“洋八股”格式的直接借鑒,尤其推崇和放大實證方法的作用,甚至成為數據模型的傀儡,導致研究內容干癟化、思想空洞化。

(二)建議

1.鼓勵與支持:積極發展高等教育實證研究。無論是社會科學發展規律、國內外教育科研發展動向,還是從高等教育學科屬性特征來看,積極發展高等教育實證研究,具有廣泛的優越性、必要性和現實性。目前,中國高等教育實證研究總量較小、層次較低。未來,不僅要增加高等教育實證研究的“量”,也要提升高等教育實證研究的“質”。在提高實證方法的使用頻率時,適當采用中高階統計分析法,融合數學工具對數據的內在聯系進行分析,透過數據發現背后的教育規律。不過,研究者應根據研究內容和研究者能力審慎選擇,“為統計而統計,為數據而數據,看起來紛繁復雜的統計模型并沒有找到問題的癥結,更沒有揭示真正的原理,對問題解決和決策參考的意義不大”[15]。具體而言,在宏觀層面,政府需制定相關政策鼓勵高等教育實證研究,提供充足的科研經費;中觀層面,轉變學術組織的傳統范式偏好,積極舉辦與實證研究有關的學術會議、設立與實證研究相關的成果獎、轉變專業期刊的研究風格與審稿機制;微觀層面,為研究者提供多樣化的學習實證方法的平臺或課程。

2.跑學問到做學問:規范高等教育實證研究。長期以來,由于功利主義、直覺思維定式以及套用實證“公式”的影響,部分高等教育實證研究成果浮于表面,要么在總結教學實踐經驗,要么進行“烏托邦式”的研究,既達不到哲學思辨的高度,也不屬于嚴格的實證研究,致使研究的規范性為人詬病。說到底,在積極促進高等教育實證研究的同時,更要規范高等教育實證研究。一要端正高等教育實證研究之風,扭轉功利學風,堅守研究者的學術初心。換言之,研究者在進行實證研究時,需摒棄個人偏見,做到不唯利、不唯心、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正如歐陽康所指出的:“人文社會科學家應當具備優秀的思想品質,包括探索人文奧秘的求知欲望、實事求是的嚴謹學風、自由競爭的寬容品格等,其中實事求是的嚴謹學風是人文社會科學認識和研究活動的嚴肅性與真實性的重要保證”[16]。二要堅持問題導向,警惕方法主義、技術主義的過度干擾,避免為了彰顯方法而泛化實證研究,明確實證研究的適用范圍。譬如“某個變量的結構研究、某個事件的影響因素研究、兩個或多個組的差異研究、兩個或多個變量間的相關關系研究、因果關系研究”[17]。

3.單一到多元:促進多種研究范式共存、共融。需要指出的是,促進高等教育實證研究的發展并不意味著否定或抑制思辨研究范式。高等教育研究要有實證的范式,也要有非實證的范式,才能更加真實全面地反映高等教育的發展情況。正如奧古斯特·孔德所說:“在思辨生活與實在生活之間建立全面協調關系的自發傾向,最終應該視作是實證精神最可貴的優勢……這樣,我們的思辨熱情,由于有了持續而強有力的激勵,便得到維持甚至還受到推動”[18]。與此同時,也要促進高等教育實證研究的多元化。其一,促進實證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尤其要關注人工智能法、圍觀史學法、心理傳記法等特殊方法。其二,促進高等教育實證研究內容的多元化。在發揮實證研究在微觀高等教育研究中的作用時,積極拓展宏觀高等教育實證研究領域,以提升高等教育研究解決重大問題、服務重大決策的能力。例如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對高等教育公平、高等教育普及化、高等教育結構或者高等教育學科發展等問題進行長時間、持續性的跟蹤與觀察,取得可靠而又全面的證據。

4.借鑒與內化:發揮高等教育實證研究的本土性與學科性。關于社會科學中的“實證迷思”,葉啟政提出,“時下多數的量化研究,都是‘拿來’的東西,都是技術主義的移植產品,甚至就方法和本身來說,大體上也不過是些應用的做法,用別人的尺子量自己的腳”[19]。盡管國際高等教育實證研究相對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示范作用。但國際高等教育研究是作為一門研究領域而存在,缺乏學科的整合與統攝,而中國高等教育研究是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統一,依托于高等教育學科建制而發展。從這一意義上來說,中國高等教育實證研究不僅要服務高等教育實踐與政策,更承擔著學科成長壯大、理論體系完善的重任。因此,面對國際高等教育實證研究范式,既要有所恪守,也要有所借鑒,更要有所創新,注重實證研究的“本土表達”,著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實證研究。

高等教育學也是科學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絕對中立”“與常識決裂”是自然科學研究最明顯的特征,也是第一代經典實證主義的精神內核。相對來說,經驗批判主義和邏輯實證主義更具有包容性,故而此后的社會科學研究都采用經驗主義的研究路徑。追根溯源,“在社會科學中,我們關心的是心理的和精神的現象,而關于這些現象的移情理解無疑是與一般精確自然科學的方案或力圖解決的問題明顯不同”[20]。狄爾泰也強調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的研究對象存在本質的分別,其根本而言是“‘物質實體與精神實體的對立’,是‘說明與理解的對立’”[21]。同樣,高等教育現象既是一種自然現象,也是一種社會現象,高等教育研究的對象不僅包括被研究者(人或者某一自然、社會現象),還包括研究者自身。研究內容不僅包羅客觀的自然現象、歷史事實,還涉及心理因素、文化道德等主觀因素。也就是說,高等教育實證研究不能盲目照搬自然科學的研究路徑,不僅要探究可視化變量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因果說明,更要進行理論闡釋,突出研究者的思維和精神的作用,進而把握問題的本質。

猜你喜歡
方法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學習方法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用對方法才能瘦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02:42:52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Coco薇(2015年1期)2015-08-13 02:47:34
賺錢方法
主站蜘蛛池模板: 视频二区中文无码| 无码国内精品人妻少妇蜜桃视频|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欧美第一页在线| 欧洲熟妇精品视频| 亚洲欧州色色免费AV| Jizz国产色系免费| 2018日日摸夜夜添狠狠躁| 国产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人妻无码AⅤ中文字| 99草精品视频| 欧洲亚洲一区| 国产你懂得| 色视频国产| 女人毛片a级大学毛片免费| 美女扒开下面流白浆在线试听| 午夜性刺激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中文无码h在线观看| 亚洲美女AV免费一区| 四虎影视永久在线精品| 日韩不卡高清视频| 色综合成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5566| 亚洲综合网在线观看| 欧美在线三级| 2021国产v亚洲v天堂无码| 亚洲清纯自偷自拍另类专区| 97人人做人人爽香蕉精品| 999福利激情视频| 精品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看| 午夜a视频| 欧美国产日本高清不卡| 免费国产黄线在线观看| 2021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 日韩区欧美区| 又粗又大又爽又紧免费视频| 亚洲免费黄色网| 久久久精品无码一二三区| 嫩草国产在线|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观看| 亚洲熟妇AV日韩熟妇在线| 久久视精品| 国产麻豆福利av在线播放| 国内精品小视频福利网址| 亚洲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2021亚洲精品不卡a| 国产亚洲视频中文字幕视频 | 国产黄在线免费观看| 欧美精品黑人粗大| 色老二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日韩国产精久久| 国产免费精彩视频| 精品国产中文一级毛片在线看| 日韩第一页在线| 国产理论一区|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成人精品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 精品一区二区无码av| 在线视频亚洲色图| 国产黄色片在线看| 成人亚洲视频| 国产区91| 亚洲精选无码久久久| 国产精品手机视频一区二区| 777午夜精品电影免费看| 亚洲国产91人成在线| 免费人欧美成又黄又爽的视频|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尤物| 久草网视频在线| 精品少妇人妻av无码久久| 国产精品亚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精品日产精品乱码不卡| 97青青青国产在线播放| 欧美自慰一级看片免费| 97se亚洲综合在线天天| 99爱在线| 亚洲最新地址|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成人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情侣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