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西亞
(阜陽師范大學,安徽 阜陽 236037)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大中小學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非常必要”,要“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1]。這是學校思政課開設的遵循,也是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遵循。習近平總書記對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開設指明了方向,但怎樣實現學段之間和學段內部有力銜接呢?換言之,應如何增強大中小學思政課實踐教學有序銜接的粘合力呢?這是一個應予探討的問題。
這里的“粘合力”只是形象化的表述,并不是物理學的概念,它指的是把大中小學思政課實踐教學學段之間及其內部緊密相連的力量。盡管如此,“粘合力”概念的提出卻是受到物理學概念“力”的啟發。力有大小、方向、作用點三因素,力能使物體獲得加速度或發生形變,我們也可以參照力的三因素,找到粘合力增強的制約因素。力的大小與施力方密切相關,力的方向“瞄準”的是靶向點,力的作用點指向的是著力點。因此,可以從施力方、靶向點、著力點3個視角出發,探討大中小學思政課實踐教學有序銜接粘合力增強的制約要素。
恩格斯曾指出,人類社會發展是無數力的平行四邊形產生的歷史結果[2]。這個論斷說明,人們創造歷史的活動受到多股力量支配。大中小學思政課實踐教學有序銜接粘合力的增強,也需要多股力量。只有擁有多股力量,協同用力,粘合的力量才會增強,粘合的效果才能突出。就其內在要素而言,教育主管部門、教育者和教育元素內部等都是粘合力增強的施力方。
首先,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指導委員會是粘合力增強的領導和指導因素。目前,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指導委員會已在教育部、省、市等教育主管部門成立。教育部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指導委員會的重要任務就在于“指導推動各地教育部門、各學校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有關決策部署”[3]。各級各類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指導委員會依據其行政力量,督促、指導、檢查和落實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當然,也包含了大中小學思政課實踐教學一體化建設。這股強大的行政力量,推動著大中小學思政課實踐教學“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開展”,構成了粘合力增強的領導方和指導方。
其次,教育者是粘合力增強的執行因素。就其實質而言,有序銜接開展大中小學思政課實踐教學仍然是實施教學行為,而任何教學行為的開展都離不開教育者。只有教育者具備有序銜接的意識,有序銜接工作才可能被推動。同理,也只有教育者實質性地開展了有序銜接工作,粘合力才會增強。從這個視角而言,教育者是粘合力增強的執行因素。
最后,教學元素間的“吸引力”是粘合力增強的凝聚因素。任何教學都離不開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教學內容等教學元素,大中小學思政課實踐教學也是如此。在大中小學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教學元素中,教學目標起著統領作用,其他教學元素蘊含著教學目標,確證著教學元素的一體性。因此,教學元素之間并非是“單子”式的存在,他們具有內在的“吸引力”。正是大中小學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教學元素間存在著“吸引力”,教學元素才能依據其內在的功能緊緊凝聚在一起,增強有序銜接的粘合力。
“力”是有方向的,如果所施加的“力”方向有誤,只能南轅北轍,這就要求我們要注重“力”的方向。表面看來,學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有序銜接是教學內容的銜接,但就其實質而言,是教學目標的銜接。因為教學內容的配置,受制于教學目標的規制,是教學目標規定了教學內容的開設,教學內容體現著教學目標的要求。從這個方面來講,大中小學思政課實踐教學有序銜接粘合力增強的靶向點,不應是他者,而應是思政課實踐教學目標。只有從教學目標入手,大中小學思政課實踐教學有序銜接的粘合力才會增強,結構才能穩固,才能成為一塊“整鋼”。
《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實施方案》對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學目標作出了規定:小學階段的教學目標為“重在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初中階段的教學目標為“重在打牢學生的思想基礎”,高中階段的教學目標為“重在提升學生的政治素養”,大學階段的教學目標為“重在增強學生的使命擔當”[4]。實踐教學作為思政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目標體系天然地構成了大中小學思政課實踐教學目標。這樣的教學目標設置內在地遵循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接續的過程,要針對青少年成長的不同階段,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5]的重要論斷,呈現了螺旋上升、層層遞進的特征。增強大中小學思政課實踐教學有序銜接的粘合力,就需要著力于不同學段之間及相同學段內部的教學目標,實現不同學段之間及相同學段內部教學目標的有機融合。只有這樣,大中小學思政課實踐教學有序銜接才不會有“裂痕”,才能呈現出“自然而然”的狀態。
好的著力點能夠產生更強大的力量,能較快推進目標。大中小學思政課實踐教學有序銜接粘合力的增強也是如此,需要找準著力點。著力點既可來自于不同學段之間,也可來自于學段內部。二者有機融合,有益于增強粘合力。
首先,瞄準不同學段之間有序銜接的著力點?!缎聲r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實施方案》指出:小學階段“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設置課程內容,初中階段“以學生的體驗為基礎”設置課程內容,高中階段“以學生的認知為基礎”設置課程內容,大學階段“根據不同類型學校和不同層次人才培養要求”開設課程[6]。這樣的課程設置具有有序銜接的特性,但仍存有從低階向高階進階時內容“斷裂”的可能,因此,需要思考有序銜接的問題。這就需要思政課實踐教學教師具有整體思維,在低階的高級階段就要關注高階的低級階段的教學內容。注重其內在關聯性,也需要在高階的起始階段關注低階高級階段的教學內容,不能遺忘或忽略低階教學內容。
其次,瞄準同階內部之間有序銜接的著力點。盡管同階的教學內容關聯性密切,但作為教育者仍不能“想當然”地講授教學內容。需要教育者從總體上把握同階的教學內容,明確同階教學內容的內在關聯性,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特點,依據其內在的有機聯系開展有序銜接工作,增強同階思政課實踐教學內容的粘合力。
就其生成機理而言,大中小學思政課實踐教學有序銜接粘合力的增強呈現出了三條線索,即上下邏輯、前后邏輯和左右邏輯。正是在三重邏輯的協同運作下,有序銜接的粘合力增強了。
“上下邏輯”指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依據行政職能推進學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有序銜接而產生的粘合力。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思政課的實施發表重要講話,出臺了《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等文件。這些重要講話和文件的貫徹落實都需要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的組織領導與統籌協調。教育主管部門的領導、協調、督導以及學校的檢查等管理活動有益于重要講話和文件的落實。同時,這些活動也推動著思政課實踐教學工作的良性而有序的開展,增強思政課實踐教學有序銜接的粘合力。
“上下邏輯”的生成往往依賴于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領導的正向激勵和反向懲戒。教育主管部門和校領導的表揚等正向激勵可以增強學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教師的積極性,促進有序銜接粘合力的增強。遼寧省丹東市按照“學前講抗美援朝人物、小學講抗美援朝故事、初中講抗美援朝歷史、高中講抗美援朝精神、大學講抗美援朝戰爭體現的責任與擔當”的思路深入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7],這種有益嘗試得到了遼寧省教育工委、教育廳的認可,并進行了宣傳推廣。這種正向激勵有益于推進學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有序粘合力的增強。當然,教育主管部門和相關領導的誡勉談話等反向懲戒,也有益于學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教師改進思路,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實踐教學正確而有序地開展,促進其粘合力的增強。
“前后邏輯”指的是教育者在實施大中小學思政課實踐教學時既要注重低階教學內容的基礎性,又要注重高階教學內容的升華性。這種思維方式不是并列思維,而是“瞻前”又“顧后”的思維。這種思維方式要求思政課實踐教學教師既要有大中小學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全局觀念,還要在全局觀念中把握不同學段思政課實踐教學之間的進階,以此增進學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有序銜接的粘合力。
“前后邏輯”的生成首先來自于學校思政課不同學段教學目標的要求。就教學要求而言,學校思政課不同學段本身就是從低階向高階有序發展的過程,這種方式促進了教育者“前后邏輯”的生成。教育者“前后邏輯”的生成,可以使學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實現從“腳趾頭到頭發絲”暢通無阻地推進,避免了大中小學不同學段思政課實踐教學“瓶頸”問題和“中梗阻”問題的產生,增強學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有序銜接的粘合力。當然,這個道理也適用于相同學段內部的進階思維,在相同學段內部呈現出來的也是縱向進階,也需要有序銜接,結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前后邏輯”的生成也來自于被教育者成長規律的內在要求。被教育者身心的健康成長也是遵循著“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生成規律。因此,與人的發展的順序性和階段性的要求相適應,學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開設也需要順應這個要求。這樣思政課實踐教學就會呈現出有序銜接性,也會呈現出“前后邏輯”。
“左右邏輯”指的是課程思政實踐教學教師在開展實踐教學時,也會產生有序銜接的粘合力。這種粘合力會與學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粘合力“并流”,助力學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有序銜接粘合力的增強。近年來,課程思政實踐教學教師不斷將思政元素融入教學過程中,這既豐富了專業課堂教學的內容,同時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時,“潤物細無聲”地受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洗禮”。
“左右邏輯”生成的基因就在于,不論是思政課程還是課程思政都具有“思政”的要素,二者具有同向同行的共性。正由于這種共性,決定了課程思政實踐教學與思政課程實踐教學可以匯入同一條河流,促進有序銜接粘合力的增強。就課程思政的設置而言,課程思政也有實踐教學,部分課程思政的實踐教學本身就是有序銜接的。這種現象尤其突出地存在于理工科課程思政的實踐教學之中,正如平面幾何與立體幾何的開設不能顛倒順序一樣,這兩門課程實踐教學的設置也只能是有序銜接的,不能是顛倒順序的。課程思政實踐教學中天然具有的有序銜接粘合力,如涓涓細流,最終都匯集到實踐教學的有序銜接粘合力中來,生成“漣漪效應”,促進思政課程實踐教學有序銜接粘合力的增強。
粘合力的增強與思維方式、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的有序銜接具有密切關系,需要從這些視角著力,促進大中小學思政課實踐教學有序銜接粘合力的增強。
長期以來,思政課實踐教學教師乃至行政領導只是在自己的“責任田”里耕耘。他們作為粘合力的施力方,雖然勤奮,但卻固化了思維方式,也為自己編織了“信息繭房”。應更新理念,從固有的局部性思維中擺脫出來,建構思政課實踐教學有序銜接的整體思維和協同思維。
整體思維“是把整體的各個組成部分按照一定的秩序組織起來,從全面視角把握整體的各個部分”[8]。這就要求從全面的視角看待不同學段的思政課實踐教學及其教學元素,而不是把它們看作“單子”式的存在。只有具備了整體思維,才能明確大中小學思政課實踐教學有序銜接的內在機理,有序銜接工作才能推進,粘合力才能增強。
“協同思維是注重各方協同配合、均衡協調發展的有序性思維”[9]。大中小學思政課實踐教學也是協同配合的共同體,既包括了思政課實踐教學教師之間的協同配合,也包括了教學目標、教學重點等課程要素之間的協同配合。需要注重系統各要素的結構性,充分發揮系統各要素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功能,使整個系統處于最佳狀態,發揮最大功能,促進粘合力的增強。
建立新的思維方式,可從內外兩個視角著力。首先,從教師自身出發,更新思維方式,增強有序銜接的思維粘合力。需要大中小學思政課實踐教學教師不斷加強學習,自覺更新知識系統,使自身的思維方式能夠符合學科發展和教育教學發展的需要。其次,通過參加教育主管部門、學校等部門組織的師資培訓,借助“上下邏輯”的力量,啟發思政課實踐教學教師建構系統且有序銜接的思維方式。
思維方式的轉型為增強大中小學思政課實踐教學有序銜接粘合力的增強提供了必要條件,粘合力的增強還與教學內容有密切聯系。需要搭建“教學科研共同體”[10],從教學和科研的視角出發,建構“前后”邏輯和“左右”邏輯,促進有序銜接內容粘合力的增強。
首先,建構教學共同體,促進有序銜接內容粘合力的增強。為此,需要組織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共同探討思政課一體化教學規律”[11]。教學規律的一體化離不開思政課實踐教學規律的一體化,涉及思政課實踐教學有序銜接粘合力的增強問題??山嫿虒W共同體,從教學內容研討與實踐操作兩個視角著力:一方面,組織大中小學思政課實踐教學教師以及課程思政教師進行集體備課,開展交流研討,探討不同學段及相同學段思政課實踐教學內容的銜接點,歸納學校思政課實踐教學銜接過程的不足,探究解決之道;另一方面,不同學段思政課實踐教學教師可以互相受邀走進課堂,觀摩交流,探究有序銜接的不足及對策。
其次,建構科研共同體,促進有序銜接內容粘合力的增強。為此,需要大中小學思政課實踐教學教師建立科研合作機制。需要大中小學思政課實踐教學教師聯合開展相關課題研究,定期開展交流研討,并把研究成果運用于實踐教學之中,促進有序銜接內容粘合力的增強。
教學目標是開展教學活動的起點和終點,因此,促進有序銜接教學目標粘合力的增強至關重要。為此,可從建立多層次的保障機制著手。
首先,發揮教育職能部門的行政力量。借助行政力量,建構“上下邏輯”,促進教學目標有序銜接粘合力的增強。
其次,落實充足的思政課實踐教學課時。盡管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文件強調實踐教學的重要性,甚至提出了學分的規定,但仍存在思政課理論教學學時“侵占”實踐教學學時的現象。要切實落實相關文件關于思政課實踐教學學分和學時的規定,保證充足學時,促進教學目標有序銜接粘合力的增強。
再次,建立充足的實踐教學基地。既要注重線下實踐教學基地的建立,也要注重線上實踐教學基地建構,推進實踐教學由傳統向現代、由單一向多樣、由“平面”向“立體”的發展,促進教學目標有序銜接粘合力在現實生活中的實踐和增強。
最后,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科學合理的思政課評價體系與評價機制,是評估思政課課程目標體系是否實現的重要保障,也是評價思政課教師以及思政課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12]。為此,可發揮考核指揮棒的作用,把大中小學思政課實踐教學有序銜接的知識要點納入考核范圍,也可把教師取得的成果與職稱評聘、評優評獎等獎勵相掛鉤,深化對思政課實踐教學有序銜接問題的探究,促進教學目標有序銜接粘合力的增強。
總之,大中小學思政課實踐教學不同或相同學段內部需要增強粘合力。只有如此,學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才能實現有序銜接,才是“一塊整鋼”。探究思政課實踐教學有序銜接粘合力增強的理論和實踐路徑,有利于大中小學思政課實踐教學有序銜接工作“走深”“走實”,有利于推進學生“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接受思政課實踐教學知識,促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