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把擴大內需戰略和新型城鎮化戰略有序銜接起來,使之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新年新氣象。多個城市發放消費券,覆蓋汽車、餐飲、冰雪運動、文旅等多個消費領域;旅游景區出臺新春門票減免政策吸引游客;商場飯店重現排隊人流,建設施工現場一派火熱……元旦假期以來,各地消費市場回暖提速,投資項目加快落地,各行各業釋放活力,為新一年開了個好頭。
近期,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對未來一個時期實施擴大內需戰略作出部署,要求把擴大內需戰略和新型城鎮化戰略有序銜接起來,使之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培育城市群和都市圈,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推進城市設施規劃建設和城市更新……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冠疫情影響廣泛深遠、世界經濟增長不平衡不確定性增大的背景下,這一系列舉措為擴大消費與投資注入動力,為市場增添良好預期與強大信心。
盡管當前國際環境風高浪急,中國經濟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存在,但中國這一全球最有潛力的消費市場仍在不斷成長壯大。從戰略上看,實施擴大內需戰略,不僅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現實需要,也是充分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的主動選擇;既是應對國際環境深刻變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更高效率促進經濟循環的關鍵著力點。其中,擴大內需的重要支撐就是新型城鎮化,最大潛力也在新型城鎮化。只有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戰略,充分解綁擴大內需的制約,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才能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充分釋放內需潛能、促進產業升級,推動我國經濟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
新型城鎮化是擴大消費需求的加速器。要大力推動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優質化、可及化,有效提升消費水平。從需求規模上看,“十四五”期間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將提高到65%,意味著每年農業轉移人口達到千萬級規模,由此將帶來巨大的購物、住房等消費需求。從需求質量上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總體上已經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城市越是積極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就越能為提振內需創造規模與質量空間,通過增加高質量產品和服務供給,進一步釋放新老市民的消費潛力,在更高水平上實現良性循環。
新型城鎮化是拉動有效投資的倍增器。要大力推進城市群協同發展,拓展投資空間。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不僅能夠打造內需新的增長極,而且能夠完善內需增長空間格局。目前,我國中心城市周邊的都市圈都有較大發展空間,中小城市和縣城通過加快補短板強弱項,推進公共服務、環境衛生、市政公用、產業配套等設施提級擴能,不僅會通過承接超大城市、特大城市的產業轉移和功能疏解釋放大量投資需求,也能通過城市更新、提升一體化發展效率來縮小城市間發展差距。城市治理者要善于把握投資方向,不斷破除投資障礙,以投資強供給為擴大內需夯實堅實基礎。
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戰略,還要充分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高標準市場體系加快建設,“放管服”改革持續深化,營商環境不斷優化,要素市場化配置、產權制度等重點改革穩步推進,流通體系加快健全,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對于有效激發市場活力至關重要。這不僅考驗著城市治理者以深化改革開放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魄力與能力,也檢驗著其責任與擔當。
戰鼓催征馬蹄疾,砥礪奮進正當時。新年新使命,每一座城市都在推進新型城鎮化上努力闖新路,在擴大內需中展現新作為,持續助力中國經濟的大船乘風破浪、揚帆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