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柳笛 簡宏妮

上海楊浦濱江夜景
打卡工業遺址改造而成的潮流文化街區、走進車間親眼見證“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在啤酒博物館喝一杯地道的啤酒原漿……隨著新春佳節的到來,旅游市場逐步回暖。其中,工業旅游作為旅游產業中增長最快的類型之一,受到游客青睞。
《全國工業旅游發展綱要(2016—2025年)》提出,到2025年,工業旅游接待游客總量超過10億人次,旅游直接收入總量超過2000億元。
2022年11月14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告了新一批53家國家工業旅游示范基地。至此,加上2017年公告的10家,國家工業旅游示范基地達到63家。
新一批53家國家工業旅游示范基地,不僅數量上較5年前大幅增加,涵蓋范圍也更豐富廣泛,涉及冶金工業、機械制造、醫藥保健、食品工業、遺址遺跡、博物館、能源利用等多種類型,出現了“工業+文化+旅游”“工業+科技+旅游”等多種旅游發展模式。
作為一種新型旅游業態,工業旅游以工業遺址、工廠風貌、生產過程、勞動場景等為參觀、游覽、體驗對象,是對工業文化的活態化展示,也是加強文化保護傳承、促進城市更新、呼應經濟轉型的重要舉措。
工業旅游的價值絕不止于文旅產業本身,其優化城市空間、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質的作用,有助城市實現“二次生長”。實際上,《瞭望東方周刊》探訪的諸多工業旅游項目都選擇了復合型開發路徑——既是文旅小鎮,又是科技、文創產業園,還是市民日常使用的煥新公共空間,實現了工業資源與藝術、休閑、辦公、商業、博覽等元素的有機結合。復合型空間的打造,把城市空間生產利益持續做大,讓工業旅游基地更具活力,從而成為都市新地標。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文化和旅游工作作出重要部署,提出“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這為推動工業旅游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
近期,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明確提出擴大文化和旅游消費,擴大優質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將進一步釋放特色旅游產品消費潛力。
目前,我國已建成擁有41個大類、207個中類、666個小類的工業生產體系,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工業化承載和見證了中國式現代化之路的艱辛和輝煌,印刻著城市和國民的記憶和情感,是一座極為寶貴的精神富礦。我們有理由期待,更多工業旅游和文化資源將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更多老工業基地將在各地城市重煥詩情畫意,為新時代城市綜合發展增添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