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申靚雯 韓麗
依托紅色文化資源進行創作的藝術作品廣泛地存在于不同表現形式的藝術種類中,如紅色題材的電影藝術、文學藝術以及舞蹈藝術等。基于舞蹈藝術本身既能再現客觀社會生活,又能夠表現藝術創作主體所賦予的主觀情感,因此紅色文化資源在舞蹈藝術創作中的應用同時包含敘事和抒情元素,并依據具體內容的調整敘事與抒情元素在作品中的占比。此外,紅色文化資源的歷史傳承性同樣賦予了舞蹈藝術在繼承中創新的藝術特征和跨越時空的審美屬性。
藝術作品作為藝術家的創作成果,不僅凝聚了創作主體的個人主觀思想和情感,也將客觀社會現實中真切存在的人物、事件等進行提煉加工成為了藝術美。藝術來源于現實,卻將生活現實中的真實存在依據人的審美需求提升成為了藝術真實,也就是所謂“化真為美”。舞蹈藝術作為一種極具形象感和表現力的動態藝術形式,往往能夠再現或表現出其他藝術形式所達不到的藝術效果。而將現實美提升為藝術美的“化真為美”現象則廣泛存在于在舞蹈藝術之中,有關紅色題材的舞蹈作品創作更是如此。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的《東方紅》《南泥灣》《八月桂花遍地開》等謳歌組合、謳歌人民、謳歌幸福生活的舞蹈作品以及在不同歷史時期存在的具有時代特征舞蹈作品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將社會現實中的存在的現實之美,經過藝術創作主體的巧思,進行組織、提煉、加工成為了具有藝術美的舞蹈藝術作品。這些在紅色文化浸染下舞蹈作品中不僅有對祖國人民的謳歌,有對革命先烈的敬仰,還有對美好生活的期盼。這些內容、情感以及思想,通過舞蹈藝術語言的媒介形式呈現在整個社會視野中,相比于其他藝術形式來得更加真切、更加直觀、更加真實。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言,藝術對于現實世界的“模仿”比現實來得更加真實,因為藝術所再現的不再是現實的表象,而是其內在本質和規律。
舞蹈藝術家在進行藝術創作時,取材于歷史中的真實存在,而又絕不囿于固有的現實,將歷史客觀現實的再現與個人主觀情感的表達融合得淋漓盡致,他們在長時間的藝術審美體驗和訓練的過程中,早已練就一雙看破本質的慧眼與技法精湛的巧手。通過契合的藝術語言將想要再現的客觀現實進行美化加工,正所謂“融時空于一爐,攝萬象于筆端”,真正做到“化真為美”,寓“美”“真”于一處,創作出具有不朽魅力的藝術作品“風向標”。
紅色文化資源作為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革命斗爭和探索實踐的過程中,為后人留下的可傳承的精神文化以及物質文化,其資政育人的作用遠高于其他文化資源。來自創作主體的情感不是憑空出現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這是基于對具體歷史事件的充分學習和領會,也是基于長期愛國主義教育下早已根植于內心的愛國情感與民族精神,深刻體現了藝術創作主體本身進行紅色題材藝術作品創作過程中的情感本源和精神動力。紅色文化及其衍生物在每個人的心中都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和縈繞不斷的情懷,而這些隱藏在內心的情感往往成為了藝術創作主體的主要動機和靈感來源,繼而在作品中不斷賡續著民族精神的傳承。
對于紅色文化資源在藝術作品中的運用現象,近年來呈現數量逐步遞增且影響效果顯著提高的變化特點。紅色文化資源本身對人的教育作用加上舞蹈藝術審美教育的功能特點,使得以紅色文化資源為創作題材的舞蹈作品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影響力和教育性。《紅色娘子軍》中的英勇殺敵的瓊崖女子連隊舞蹈形象;《八月桂花遍地開》中鄂豫皖地區的人民在共產黨的帶領下共同革命的熱鬧景象;《永不消逝的電波》中共產黨員隱姓埋名抗擊日寇的英勇事跡等無一不通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革命抗爭的歷史事跡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青年,將愛國主義教育化為春雨,浸潤內心。
在2021 年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由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宣傳部等多個單位共同主辦的大型情景史詩《偉大征程》中,創作主體運用多種藝術形式回顧了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以來波瀾壯闊的光輝歷程。這其中大量的舞蹈段落深入人心,有《人民至上》節目中展現抗疫醫療人員無私擔當的舞蹈片段,有在《戰旗美如畫》中刻畫士兵英勇無畏的舞蹈人物形象等,以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視角為觀眾帶來了視覺上美的享受、心靈上美的滌蕩和思想上的重塑。此外,在中國舞蹈創作發展的歷史中有許多紅色題材的作品,這些作品不僅在誕生之初反響熱烈并且隨著時間的考驗和觀眾的反饋,不斷被打磨、修改,最終成為了不斷巡演、宣傳甚至復排的藝術經典。紅色文化資源以舞蹈藝術為媒介形成了對人民、對社會更大范圍的宣傳、更深層次的影響和更有意義的引領,在藝術鑒賞過程中真正做到對社會風氣的凈化、對觀眾心靈的浸潤和對民族精神的傳承。
安徽紅色文化資源與其他不同地域的紅色文化資源既在種類分布上具有共同之處,又在具體的歷史實踐中葆有自身特色。安徽紅色文化資源概括的分為物質文化資源與精神文化資源,其中物質文化資源多指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革命奮斗所留下的歷史遺跡、遺物以及后人在遺跡基礎上建設成立的具有紀念教育性質的建筑場館;而精神文化資源則包含中國共產黨與人民共同實踐過程中涌現出的一系列偉大精神,以及根據這些精神加工創作出的系列文化藝術作品等。安徽紅色文化資源包含宣城涇縣新四軍軍部舊址、金寨立夏節起義舊址、蕭縣淮海戰役總前委舊址、繁昌縣渡江第一船登陸點舊址等物質文化資源,以及大別山精神、渡江精神、治淮精神、小崗精神等精神文化資源。在以安徽紅色文化資源進行創作的舞蹈藝術作品中,絕大多數以弘揚紅色精神文化、塑造偉大人物形象以及紀念重要歷史事件為主要創作動機和主要內容。
在這些舞蹈作品中,1934—1936 年間根據安徽大別山地區的紅色歌曲而進行創作的不同類型舞蹈作品《八月桂花遍地開》成為皖鄂蘇豫地區乃至長征途中傳播至廣的舞蹈作品;1978 年由安徽省蚌埠市歌舞團編創并演出的作品《玩燈人的婚禮》生動地再現了解放戰爭期間淮河流域百姓在日常玩燈生活中掩護共產黨員的場景,贊頌了淮河百姓的革命精神;1985年由安徽省歌舞團編導的舞蹈作品《冬蘭》,講述了一位名為“冬蘭”的皖西大別山區的鄉村少女,不惜頂著未婚生子的名聲被未婚夫誤解也要保護紅軍戰士的血脈的故事,最終冬蘭將嬰兒養育長大卻在敵人的襲擊中彈身亡,通過真實的歷史事跡歌頌大別山地區的革命精神;1998 年由安徽省歌舞團編導舞蹈作品《厚土》通過講述改革開放初期在安徽鳳陽小崗村十八個漢子共同按下紅手印開啟大包干的故事,再現了時代變革,謳歌了時代精神,也是被后人稱頌的“小崗精神”。
以安徽紅色文化資源進行創作的舞蹈作品層出不窮,近年來相對較為人熟知的還有2017 年由安徽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創作的謳歌小崗精神的舞蹈《希望的田野》;2017年由合肥演藝股份公司創作謳歌金寨地區革命精神的舞劇作品《立夏》;2018 年由北京舞蹈學院創作表現小崗精神的《從小崗走出》;2019 年由安徽藝術職業學院創作表現渡江戰役革命精神的《渡江》;2020 年由安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創作謳歌小崗精神的作品《小崗·小康》以及2021 年由安徽省鳳臺縣花鼓燈藝術團創作表現大別山老區革命精神的作品《桂花母親》等。
自1934 年以來,安徽紅色文化資源在舞蹈創作中的應用現象及其所形成的藝術作品隨著社會對文藝創作的關注程度而不斷地發展。對于大別山精神、小崗精神等精神文化資源傳揚和謳歌在舞蹈藝術作品中層出不窮,源于安徽大地的紅色精神隨著時間長河的流逝愈發歷久彌堅。安徽紅色文化精神不再僅僅是皖地百姓的精神財富,它融形于舞蹈藝術作品中,通過現代科技媒介的傳播和推廣,進入了更多藝術接受主體的視野中,拓寬了安徽紅色文化資源的傳播途徑和范圍。依托舞蹈藝術作品的流傳,使紅色文化資源增強民族凝聚力的政治價值、推動紅色文化產業開發的經濟價值、增強民族文化自信的文化價值以及引導正確理想信念的教育價值得到更加有效地發揮。
紅色文化資源作為舞蹈創作中的特殊元素,常以不同的形式融入其中,或是敘事主體內容,或是經典人物形象、或是主題精神亦或是審美體驗中給藝術創作主體以浸染。在藝術創作系統中的多種存在形式決定了紅色文化資源在舞蹈創作中具有多種特征。
紅色文化資源不僅具有共同的歷史文化大背景與精神主旨,卻也因載體、形式以及地域文化等因素的差異而呈現出各自的特點。在舞蹈藝術作品中不同地域文化下的舞蹈作品中所蘊含的紅色文化資源也不盡相同,以安徽地區和江西地區為例,兩地皆有歌頌無私奉獻的軍屬母親的舞蹈作品,其創作原型雖因地域和歷史時期的不同而出現差別,卻在藝術作品的精神內涵中達到了高度的統一。安徽省鳳臺縣花鼓燈藝術團創作的舞蹈作品《桂花母親》與江西師范大學創作的舞蹈作品《蘇區母親》中,一個是依據大別山區“舍小家保大家”的母親形象創作而成,一個則是取材于贛南中央蘇區的老母親送子參軍的故事。兩部藝術作品中,取材的地域環境與歷史事件有所不同,其所表達對支持兒子保家衛國的母親形象的歌頌卻是具有一定程度的共鳴。“共性”與“個性”并存的現象廣泛并普遍的存在于絕大多數得紅色舞蹈藝術作品中。
舞蹈藝術作品不僅是藝術創作主體本身由藝術靈感而啟發并獨自完成藝術成果,在整個藝術創作的大系統中,曾經的藝術經典同樣成為創作前藝術體驗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以紅色文化資源為主題進行創作的藝術經典,其所蘊含和表現出的紅色精神不僅具有主題性、傳承性特點,還以藝術語言的再造加工使得藝術經典更加深入人心。
而作為不同時代的藝術創作主體,尤其是進行舞蹈藝術創作的編導,不僅要在精神內涵上保持對經典的致敬和對歷史史實的尊重,同樣需要不斷的更新觀念,在現代社會審美需求與科學技術的背景下,完成具有時代特色的藝術作品。例如電視舞蹈技術的發展將許多深藏于專業舞者領域的優秀舞者、舞作以令人驚艷的方式推向大眾欣賞的領域。這一過程雖經歷的一段時間的探索和磨合,但終究將優秀的舞蹈藝術以觀眾“愿意看”并“看得懂”的方式呈現在電視、互聯網以及其他的傳播媒介中。湖南衛視的《舞蹈風暴》以及河南衛視的《舞千年》節目等,都是依托于現有的多媒體技術,不僅將舞蹈藝術本身的美無限放大,同時也帶領藝術欣賞主體去探尋舞蹈藝術作品背后的人文歷史。這種現象就是把對藝術經典的傳承和時代創新精神相結合,為紅色文化資源為主題的舞蹈作品的創作及傳播提供了一個極好的思路。不僅如此,如今部分短視頻平臺同樣為紅色主題的舞蹈作品提供了一個廣泛傳播和創新的機會。專業舞者利用平臺引領社會審美追求,業余舞蹈愛好者利用平臺欣賞并模仿經典舞蹈片段等,現代科技的進步對舞蹈創作新思路打開了天窗。基于此,在當下紅色主題舞蹈作品創作過程中,對藝術經典的傳承意識和具有時代特色的創新觀念正如同并驅的馬車帶領著新一代舞蹈藝術創作主體不斷前行。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歷史實踐探索的過程是真實存在于歷史發展軌跡中的,給后人所留下的物質精神文化財富同樣是具有時間和空間范疇限制的,即紅色文化資源的本質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它具有有限性的特征。然而當紅色文化資源與其他生產實踐相結合,例如精神生產等,則會在該生產領域賦予紅色文化資源的新的活力與延續。
以舞蹈藝術為例,紅色文化資源在中國舞蹈作品中的運用在對當代藝術鑒賞主體起到教育作用的同時,紅色文化資源本身也得到了再一次新生。以舞蹈作品《八女投江》為例,其原型是以冷云、胡秀芝、楊桂珍為首的來自東北抗聯第五軍婦女團的八名女戰士,她們在抗日時期抗擊日本侵略者的英勇事跡,不僅作為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抗擊外敵為歷史上填濃墨重彩的一筆,同樣也是始終鼓舞中華人民尤其是中國婦女同志保衛國家和任命的精神動力源泉。這件發生在1938 年的歷史事件,是中國百姓共同的記憶,在歷史長河緩緩經歷的歲月中醞釀成為了中華民族保家衛國、英勇無畏的紅色精神文化資源之一。這股精神作為可被反復傳頌的經典紅色文化資源與不同種類的藝術形式相結合,創作出各具特色又主題鮮明的藝術作品。這其中最為受眾接受并廣為流傳的當屬2009 年由韓真、陳燕敏編導、海軍政治文工團表演的舞蹈作品《八女投江》。該作品不僅斬獲CCTV舞蹈大賽以及“荷花獎”等大獎,同樣也在之后數年各級各類的舞蹈比賽、展演、教學以及理論研究中占據一席之地。時至今日,該作品仍舊成為大學生藝術展演以及中小學、社會群體進行學習、復排的首選作品之一。正是通過這種復排劇目、展演活動等形式,將《八女投江》作品中所表現的紅色精神文化不斷地傳播與弘揚。此外,其他藝術形式中所體現的“八女投江”大無畏精神也在以不同的藝術傳達形式影響著鑒賞主體,如1957 年王盛烈創作的國畫《八女投江》,1987 年由中國大陸電影創作的電影《八女投江》,1995年由南京越劇團創作的越劇作品《八女投江》,2016年遼寧芭蕾舞團創作的芭蕾舞劇《八女投江》以及2021 年曾成鋼、趙鋒創作的雕塑作品《八女投江》等。隨著網絡多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融于經典舞蹈作品以及其他藝術中的紅色文化則以無法估量的速度和范圍對社會產生著影響,真正地實現了將有限的紅色文化資源煥發出無限的生機與光彩。
紅色文化資源常以不同的形式與載體影響和熏陶著藝術創作主體,使其在藝術創作過程中通過自身創構藝術語言的能力與符合社會審美需求的藝術風格等將紅色文化資源尤其是精神文化進行藝術化地呈現。以安徽紅色文化資源在舞蹈作品中的應用現象為例,融形于舞蹈藝術作品中的安徽紅色文化精神不再僅僅是皖地百姓的精神財富。以舞蹈藝術為載體的區域紅色文化資源以更加開放地姿態、更加豐富的形態在自媒體高速發展的當今社會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傳播與輻射。紅色文化資源在舞蹈創作中的應用研究作為紅色文化研究與舞蹈創作的跨學科交叉研究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擴寬了舞蹈藝術創作的研究視角與紅色文化資源的發展思路,為紅色藝術經典產生與紅色文化資源開發把薪助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