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樹壽兵
近年來,江蘇省泰州市將發展老年助餐服務納入民生實事項目和高質量發展考核體系,聚焦老年人多樣化的助餐需求,不斷完善多層次、高質量的老年助餐服務體系,打造“1+N+1”助餐模式,讓老年人暖胃更暖心。
“1”即政府主導,完善服務網絡和服務補貼。市級層面出政策、立標準。出臺支持政策,明確老年人就餐補貼、助餐機構建設補貼和運營補貼事項。制定《老年人助餐點建設規范》、《老年人助餐點服務規范》地方標準,使老年人助餐點建設、服務有章可循;縣級層面規劃布局老年人助餐點并推進建設,落實政策補貼、考核指導;鎮(街道)和村(社區)層面負責具體實施,依托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嵌入式建設助餐點。鼓勵經濟基礎較好的鎮(街道)和村(社區)加大補貼力度,推動助餐服務惠及更多本轄區老年人。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已有800個社區居家養老助餐點,覆蓋50萬老年人。
“N”即多方參與,豐富服務形式和服務內涵。一方面,“N+老年助餐”,挖掘更多資源助力老年助餐。一是“公建民營+老年助餐”。由政府或村集體建設社區食堂,支持符合條件的餐飲企業參與運營。如醫藥高新區的龍鳳社區和康居社區建好助餐食堂,通過公開招標引入第三方運營,同時利用錯時用餐、差別定價等方式向社區居民開放就餐服務,降低運營成本。二是“中央廚房+老年助餐”。對于老年人居住分散或受場地限制無法設置社區廚房的,依托助餐企業、養老組織或村集體建設鎮級中央廚房,采取統一制餐、集中配送服務。如興化市昭陽街道建成中央廚房,為城區16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助餐點配送中餐。三是“餐飲企業+老年助餐”。探索市場化服務,引入餐飲企業運營助餐場所,實現合作共贏。如海陵區城南街道與本地知名餐飲企業合作,采用“街道牽頭組織+社會組織具體運營+企業集中配餐”方式,解決轄區老年人就餐問題。四是“社區小店+老年助餐”。在社區內優選餐飲店,變成老年人家門口“好便當”。如海陵區中山社區的劉記美食餐飲店、工人社區的樊家砂鍋粥館都開展了老年助餐服務。五是“社會資助+老年助餐”。如興化市戴南、陳堡、荻垛等鎮民營企業興建助餐食堂,配送所轄村(社區),日均服務老年人1200多人。姜堰區通過“99公益日”活動籌集愛心助餐資金540萬元,并動員各級老齡協會志愿者參與老年人助餐服務。六是“養老機構+老年助餐”。充分利用養老機構食堂輻射周邊地區的獨特優勢,拓展老年人助餐服務。如靖江心誠養老院、泰興真愛康復院開門辦院,除滿足入住老年人用餐外,還為周邊社區提供送餐服務。另一方面,“老年助餐+N”,在助餐服務的基礎上輸出更多為老服務。積極探索“老年助餐+綜合為老”、“老年助餐+銀齡學堂”、“老年助餐+康養結合”、“老年助餐+文化活動”等模式,將社區食堂助餐與日間照料、老年娛樂等多種功能整合,豐富社區食堂服務內容。
“1”即數智賦能,對接服務供給和服務需求。一是網上點餐,就餐觸手即得。開發“祥泰頤養”小程序,老年人動動手指便可點餐,還可提供特色菜品預訂服務,以數字化手段暢通服務獲得渠道。二是網上結算,管理精準高效。利用三代社保卡的“非接觸”功能,引入智慧健康養老云平臺,通過人臉識別、刷卡用餐、數據上傳,實現信息精準回溯、數據精準分析、補貼精準發放。三是網上點評,服務優勝劣汰。老年人不但可以網上點餐,還可以對菜品和服務質量進行點評,促進助餐服務水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