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晰露
摘 要:幼小銜接是幼兒園教育的最后一環,作為大班幼兒從幼兒園階段向小學階段邁進的關鍵一站,幼小銜接的成功與否對幼兒身心健康、盡快適應后續小學階段的學習、生活與成長都 具有重要影響。然而在實踐中,幼小銜接存在家長對幼小銜接不認同、對教師缺乏信任、對幼小銜接存在誤區等諸多問題,如何有效化解這些難題做好幼小銜接工作,廈門市高林南區幼兒園以教育部《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為方向開展實踐并取得一定成效,為幼小銜接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幼小銜接;家園共育;問題與對策
【中圖分類號】G619?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19-0021-03
2022年2月,教育部頒布了《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圍繞辦園方向、教育過程等方面提出了關鍵指標和考察要點。對比“教育過程”的關鍵指標——“家園共育”考察要點,高林南區幼兒園自辦園以來努力做好家園共育工作,但通過觀察、統計等方式,我們也發現在幼小銜接家園共育中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問題,現結合高林南區幼兒園的幼小銜接工作中家園共育方面的現狀,分析其中存在的典型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
一、幼小銜接家園共育的現狀
幼小銜接,指的是幼兒從幼兒園時期到小學時期的銜接階段,這個階段是幼兒在邁向小學生活前所必須要經過的階段。在《3-6歲幼兒發展指南》引領下,幼兒園所開展的學習活動和生活活動都是比較自主、自由的,以尊重幼兒的意愿為主。而小學的學習生活更加強調規則性,這是兩種差別較大的模式。想要幫助幼兒順利地邁向小學生活,就需要做好二者之間的銜接。高質量、高效率的幼小銜接工作,不是幼兒園教師能夠單獨完成的,需要與家長齊心協力,提高幼兒的小學生活適應能力,培養良好的習慣。
(一)幼兒園已開展部分入學準備課程
幼兒園在平時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已經開展了部分幼小銜接活動課程。如開展主題活動《我上小學啦》《我心目中的小學》《我想當個小學生》等,利用主題活動課程引導幼兒了解小學生的一日活動作息時間,交流自己上小學的心情,通過繪畫的方式表達上小學前的愿望。通過語言活動《小阿力的大學?!?,數學活動《認識數字1-10》,藝術活動《我們的小學》等領域活動為幼兒在小學知識方面做初步的準備。
(二)幼小銜接活動大多在大班年齡段開展
在小班、中班開展幼小銜接工作的班級很少,大部分班級教師在大班開始幼小銜接工作,并與家長聯合引導幼兒。幼兒進入大班階段后,教師會開展各類幼小銜接項目活動,通過開展主題活動、領域活動、分組活動等幫助幼兒做好入學準備。同時,為了幫助幼兒適應小學班級環境,大班教師在班級環境創設方面會融入小學班級環境元素,創設相應的區域,如創設“小學課堂”,供幼兒在此扮演小學老師、小學生,認識漢字等;將班級的桌椅擺放方式從原本的橫、豎錯落擺放改為平行擺放,以此模仿小學教室桌椅的擺放方式;將集中活動時幼兒座位擺放方式從“同字形”“拱門形”調整為平行擺放等。
(三)讓家長知道幼小銜接工作的存在意義
高林南區幼兒園通過家長會、幼兒園公眾號等多種方式宣傳幼小銜接的工作內容,通過家長開放日讓家長對比自家孩子與同伴的水平差距,直觀地看到幼小銜接的重要性。由此,家長已經知道幼小銜接工作是幼兒園教育教學中將會開展的內容,一部分家長認為幼小銜接工作是應該由教師完成的,沒有必要在家庭中進行,另一部分家長通過與教師溝通,反映幼兒在學習品質、語言表達、社會性交往等關鍵能力方面是缺乏培養的狀態。
(四)家、園、校協同,共促幼小銜接開展
在教師和家長合作完成幼小銜接工作的同時,高林南區幼兒園與對口的金安小學長期合作,每學期初根據當屆幼兒的具體情況,與金安小學的幼小銜接教研組成員展開多次研討,制定幼小銜接方案。每學期期中,帶領幼兒走進金安小學校園實地參觀,了解小學的布局,體驗小學課堂,消除幼兒對小學的顧慮,引導幼兒向往上小學,提升上小學的適應能力。
二、幼小銜接家園共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家長不認同幼小銜接,教師和家長難成伙伴
2023年4月,高林南區幼兒園發放了140份《高林南區幼兒園2023年度幼小銜接家長問卷》,對140名幼大班幼兒家長實現了100%全覆蓋調查, 收回有效問卷139份。調查結果顯示,將近2/3的家長認為幼小銜接工作就是根據一年級上冊的教科書的內容,教孩子學寫字、學數學、學英語。家長認為教師只要保證幼兒的安全,每天讓幼兒吃飽穿暖,玩得開心就可以了。超過1/3的家長認為幼小銜接在幼兒園完成就可以了,幼兒園可以在最后一學期開展小學課程教育鋪墊,沒有必要讓家長參與進來。家長對教師的幼小銜接工作不認同、不理解,教師在家園溝通時難以與家長達成共識,更難以成為合作伙伴。
(二)家長對教師缺乏信任,溝通困難
近年來,民辦幼兒園教師虐童新聞時有發生,很多家長對教師缺乏信任,當幼兒在園與同伴發生矛盾沖突時,家長常常認為是教師的過錯,當幼兒在園出現受傷的情況時,家長會詢問幼兒受傷的原因,即使幼兒的表述存在疑點,但家長在教師和幼兒之間往往選擇相信幼兒,殊不知幼兒由于年齡特點,并不能完整客觀地描述問題。而部分家長每天忙于生計,沒有時間和精力與教師溝通,對幼兒的不良行為也處在放任自流的狀態。
(三)家長沒有認識到家園共育的重要性,不支持幼小銜接工作
雖然教師在家長會、家長開放日、家長學校中時常利用案例、視頻等資料引導家長認識家園合作共育的重要性,平時與家長溝通時也努力讓家長感受家園合作共育的好處,但仍然有相當一部分的家長沒有認識到合作共育的重要性。
以高林南區幼兒園2022屆大三班為例,大班下學期,教師為了提高幼兒的書寫能力,為幼兒提供記錄本,引導他們回家后利用記錄本做每日計劃,用符號代替文字,并且建議家長利用每日的空余時間提醒幼兒拿出記錄本作計劃。一個月后,教師收回記錄本,統計出的數據如下:班級共有35名幼兒,其中每日做計劃的人數為10人,沒有每日做計劃的人數為20人,完全沒做每日計劃的人數為5人。在與完全沒做每日計劃的家長溝通中,我們發現家長認為每日計劃是沒有必要的,幼兒還不會寫字,用符號代替文字做計劃沒有什么意義。幼小銜接工作在實際教育教學中難以在家庭中進行。
(四)幼小銜接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多個誤區
很多家長在幼小銜接的理念方面存在誤區,認為幼兒沒有提前學習一年級的文化課內容,上小學后會跟不上,于是每天要求幼兒寫生字、寫數字、學英語。家長認為的“跟不上”源于什么?源于家長對小學階段幼兒所面臨的困擾存在夸大的理解。源于家長不能夠科學客觀地認識大班年齡段幼兒的年齡特點。
(五)教師對幼小銜接工作內容了解不全面,素養有待提升
據統計,高林南區幼兒園5年以內的教齡教師占比為71%,5年以上的教師教齡占比為29%,可見新教師占比較多,而新教師在幼小銜接工作方面的經驗不足,不太了解幼小銜接的具體工作內容,對幼小銜接的教育教學工作方式仍然掌握的不夠全面,部分教師沒有意識到幼小銜接工作從幼兒成為新生,也就是上小班時就應該開始了,所以在幼小銜接的教學素養方面也需要提升相應的經驗。
三、幼小銜接中的家園共育的對策
《評估指南》在“教育過程”之“家園共育”考察要點中提到:“家長有機會體驗幼兒園的生活,參與幼兒園管理,引導家長理解教師工作對幼兒成長的價值,尊重教師的專業性,積極參與并支持幼兒園的工作,成為幼兒園的合作伙伴?!薄对u估指南》精神下的家園關系應該是建立在家長尊重教師、家園平等互信、教師取得家長的理解的基礎上的。
(一)家長尊重教師,攜手家園共育
教師與家長齊心協力做好幼小銜接工作,首先教師需要得到家長的尊重,只有家長尊重教師,認識到教師工作的價值,教師和家長之間才能有更進一步溝通。教師需要利用多種方式贏得家長的尊重。例如,通過電話溝通、微信溝通等方式,參與家長假日小隊等活動,表達自己對幼兒的關心,讓家長感受到教師對幼兒的愛;利用班級微信群、QQ群分享教師視角下的幼兒的活動照片和視頻,讓家長感受教師對幼兒的細心、耐心;展示在各類教學比賽中獲得的獎項,讓家長看到教師良好的專業素養等。如此,家長能夠理解教師的教育方法,也能尊重教師的引導方式。
(二)家園平等互信,搭建心的橋梁
取得家長尊重的同時,也需要教師和家長之間的關系能處在一個平等、互信狀態。教師在開展幼小銜接工作方面具有專業性,可以為家長在家庭教育方面提供切實可操作的引導方式,但雙方的關系應該是平等的,家長不需要把教師神圣化,不假思索聽從教師提供的方式,與孩子朝夕相處的是家長,當引導方式不適用或出現適得其反的情況時,家長可以提出不同的看法。只要雙方相互信任,在園,家長能放心地把幼兒交給教師;在家,教師相信家長能夠引導好幼兒。這樣才能為幼兒在幼小銜接身心準備方面提供良好的幫助。
(三)家長理解支持,家園合作銜接
幼小銜接工作中的家園共育內容,并不是教師能夠獨立完成的,只有家長配合做好家庭教育的部分、愿意支持教師的工作,才能幫助幼兒順利完成幼小銜接,做好身心準備。
獲得家長理解和支持的方式有很多,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家長的不同情況,搭建線上、線下平臺,采取不同的方式取得家長的理解和支持。例如,利用周末的時間參與家長假日小隊,獲得與家長溝通的機會。對性格外向、善于表達的家長,教師可以利用約談的方式面對面交流,引導家長認識幼小銜接的重要性,提出家園共育的需求。性格內向的家長,需要教師利用更多的時間溝通,讓他們感受到教師是愛他的孩子的,是為了孩子能更順利做好上小學的準備的。
(四)家長走出誤區,科學家庭教育
很多家長認為幼小銜接中幼兒的各方面能力的培養是從大班開始的。其實真正的幼小銜接是幼兒3-8歲年齡段的過程。如果把這整個過程比作儲蓄,那用“零存整取”作比喻再合適不過了。很多家長在幼兒上小學之前沒有培養幼兒養成幼小銜接階段需要具備的習慣,什么都沒做,或者做錯了方向。如果家長荒廢了6年時間,幼兒上一年級時,他們會苦惱:幼小銜接怎么這么難?
家長可以利用家庭生活引導,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自我管理習慣??梢耘c幼兒共同制作每日打卡手冊,對幼兒按時完成的事項給予及時獎勵,或者提供計劃本給幼兒,幫助幼兒制訂每日計劃或學習計劃,根據計劃完成任務。任務結束后,請幼兒說說自己的完成情況,如果完成得不好,就一起分析原因。家庭和社區是幼兒與成人交往的理想場所??梢岳霉澣諘r間帶幼兒串門,或去親戚朋友家做客,鍛煉幼兒的人際交往的能力。
(五)教師提升素養,專業銜接幼小
《保教評估指南》在“教育過程”之“活動組織”考察要點中提到:“要關注發展的連續性,注重幼小科學銜接。大班下學期采取多種形式有針對性地幫助幼兒做好身心、生活、社會和學習等多方面的準備,建立對小學的積極期待和向往,促進幼兒順利過渡?!蹦敲纯梢钥闯觯處熢诮逃虒W過程中需要把幼小銜接融合進學期計劃、周計劃中,并開展相應的課程。教師需要多學習,多掌握幼小銜接的技巧,幫助家長了解幼小銜接家園共育的內容,學會讀懂幼兒,與幼兒共同成長。
高林南區幼兒園把家園共育作為每學期必須要研討的內容,研討時分析當屆幼兒的實際情況,引導各班教師制定可行方案并在教學計劃中體現,在教學活動中落實。
幼小銜接工作包括的內容是方方面面的,但內容不是一成不變的,也不是到了大班才需要開展的,從幼兒進入小班年齡段時就應該開始了,這就需要教師有較好的幼小銜接工作能力,能夠根據班級幼兒的實際情況做具體分析后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方案。以幼小銜接中的幼兒關鍵能力——“專注力”為例,如班級幼兒的專注力普遍較強,那么教師在制定幼小銜接方案時就不需要把“鍛煉幼兒的專注力”為重點,反之則需要重點提升。
四、結語
幼小銜接,銜接的不僅僅是學科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幼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進入基礎教育階段做好身心準備。如果把幼小銜接中幼兒的適應能力比作高速公路,那么各種各樣的知識就是在這條高速公路上奔跑的各類汽車,只有路修好了,我們的車才能夠真正地快速到達目的地。幼小銜接工作中的家園共育方式是不可或缺的,當家長能尊重、信任、理解教師,教師能夠熟練地開展幼小銜接工作內容,幼兒必將充滿自信地順利邁向小學新生活。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Z].2022(09).
[2]李能華.幼小銜接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基礎教育論壇.2023(01).
[3]張小梅.家園共育——架起幼小銜接的橋梁[J].天天愛科學.2021(05).
[4]王菊霞.幼小銜接過程中家園校合作共育的困境與路徑[J].教育觀察. 20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