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美嬌
摘 要:自“雙減”政策推行以來,小學生的學業負擔明顯減輕。小學生有了更多時間開展其他活動,同時也保證課堂教學質量“提質增效”,為此廣大教師也在積極探索全新的教學模式。“深度學習”模式在近兩年受到越來越高的重視,原因在于這種教學模式能夠利用更短的時間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在避免沉重課業負擔的同時,也讓小學生的數學能力得到培養。本文針對“雙減”背景下指向深度學習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相關原則和方法進行探討。
關鍵詞:雙減;深度學習;小學數學;作業設計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19-0061-03
小學數學學科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復雜性,對于抽象思維還處于萌芽發展狀態的小學生,學習數學學科存在一定的難度。以往,小學數學教師習慣采取“題海戰術”等方式來開展數學教學,也就是通過設計單一性作業、盲目加大作業量等作業設計方式來讓小學生鞏固和扎實數學基礎。這不僅給小學生帶來極大學習壓力,同時也遏制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難以幫助學生達到“深入學習”的目的。2021年7月,國家頒布了“雙減”政策,明確提出在義務教育階段需要壓縮學生作業時長和總量,規范校外培訓行為,同時要對校外培訓中的亂象加以整頓,推動義務教育健康、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為了有效地落實“雙減”政策,學校則需要對現階段的教學思路和教學方式加以優化和調整,立足于深度學習思想來統籌推進教學工作的開展。作為小學數學教師而言,需要清晰地認識“雙減”政策要求,通過優化和改進作業設計方式來幫助學生強化數學思維能力的訓練,幫助學生實現深度學習的要求。
一、“雙減”背景下指向深度學習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重點
在“雙減”政策指導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著重于教學思路、教學方法的改革和調整,將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發展學生數學思維能力提到重要位置。小學數學作業在教師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很好的“工具”。基于“雙減”背景下,在小學數學作業設計這一環節中,教師需要通過豐富作業內容、優化作業形式等作業設計方式來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1]。從實際情況予以分析,小學數學具有一定的難度和抽象性,部分學生在學習時會感覺困難和吃力,在學習過程中難以保證穩定的專注力,學習效果也不顯著,很難達到深度學習的要求。為了幫助小學生高效、深入投入到數學學科的學習,教師需要深入挖掘數學作業的價值,通過作業的設計來幫助學生鞏固數學知識,強化課后復習的訓練,進而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問題學習的方法,達到深入學習的目的。因此,在小學數學作業設計中,教師需要注重作業設計的科學性、層次性和合理性,以作業為載體來強化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鍛煉,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從而實現“雙減”的要求。
二、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原則
(一) 層次性原則
小學生正處在心智發育的初級階段,抽象思維還沒有完全成型,對一些數學知識的理解還存在局限。對于小學數學作業設計來說,一定要遵循層次性原則。在層次性原則的約束下,在小學數學作業設計中可以體現出難度的區分,讓作業從簡單到有難度實現逐級提升。尤其對于一些數學概念來說,學生彼此之間對同一概念的理解會存在差異,對課堂上學習的知識點的記憶和掌握也處于不同的水平。遵循層次性原則進行作業設計才能夠讓學生對課堂所學知識進行理順和回顧。
下面是一個針對人教版小學五年級的數學作業設計案例,看看該案例如何以“分數”的概念為主題,遵循層次性原則的。
基礎理解:這一部分的作業主要是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分數的基本概念和性質。例如,讓學生填寫和匹配等價的分數,如1/2等于2/4,3/6等于1/2等。此外,也可以讓學生通過畫圖的方式理解分數的大小關系,如1/2大于1/3,3/4小于1等。
應用理解:這一部分的作業主要是讓學生將分數應用到實際問題中。例如,假設他們有1/2的蘋果,他們可以吃多少個1/4的蘋果?或者,如果他們有3/4的披薩,他們還需要多少才能得到一整個披薩?
提高理解:這一部分的作業主要是提高學生對分數的理解,讓他們能夠處理更復雜的問題。例如,讓他們解決一些涉及分數加減乘除的問題,或者解決一些涉及分數和小數之間轉換的問題。
綜合理解:這一部分的作業是讓學生能夠在一個更寬的背景下理解和應用分數。例如,給他們一個需要用到分數的實際生活問題,比如在購物時需要計算打折后的價格,或者在烹飪時需要按照食譜的一半做菜等。
這樣的設計可以幫助學生從基礎到深入,逐步理解和掌握分數的概念,并能夠應用到實際問題中。同時,它也可以讓教師根據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了解他們對分數概念的理解程度,從而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調整。
(二)開放性原則
小學數學的作業設計還應當遵循開放性原則。開放性原則體現在兩個方面——作業形式的開放性和解題方法的開放性。要想讓作業的形式具有開放性,教師應當首先認識到刻板的數學作業模式的各種弊端。那種只能在作業本上解題的作業形式,在信息時代已經遠遠落后。尤其現在小學生從小接觸各種各樣的科技設備,比如智能手機和計算機等,讓作業一味地局限在作業本上是不可取的,而是應當布置各種各樣形式的作業,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同時,能夠感受到不同類型作業所帶來的樂趣。對于解題方法的開放性來說,教師應當通過科學的作業設計,引導小學生用各種不同的方法來進行解題[2]。除此之外,解題方法的開放性還體現在課后學生和家長或其他同學的互動上,在解答一些有難度的題目時,通過向家長或其他同學尋求幫助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以下是一個針對人教版小學五年級的數學作業設計案例,該案例以“幾何圖形”的學習為主題,遵循了開放性原則。
1.作業形式的開放性:
線上練習: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在線的幾何圖形識別和分類的游戲,讓他們在游戲中學習和理解各種幾何圖形的性質和特征。
實物操作:學生可以使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比如紙、鉛筆、尺子等,制作不同的幾何圖形,比如正方形、長方形、圓形等。引導他們測量這些圖形的邊長、周長、面積等,并記錄下來。
虛擬現實體驗:如果條件允許,教師可以讓學生使用虛擬現實(VR)設備,探索三維空間中的幾何圖形,比如立方體、圓柱、球體等。
2.解題方法的開放性:
組內討論:針對一些有難度的幾何圖形題目,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小組內部進行討論,共同尋找解題思路和方法。
家長參與:教師可以布置一些需要家長協助的作業,比如在家中尋找各種幾何圖形的實物,然后和家長一起測量和記錄它們的尺寸。
科技輔助: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使用科技工具,比如智能手機或計算機上的圖形繪制軟件,來幫助他們理解和解決一些復雜的幾何圖形問題。
遵循開放性原則的作業設計,可以幫助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和方式理解和學習數學知識,也可以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合作能力,同時也讓學習過程變得更加有趣和富有挑戰性。
三、“雙減”背景下深度學習指向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策略
“雙減”政策推行以來,小學生的課業負擔明顯減輕,有了更加充足的課余時間。對于廣大小學數學教師來說,要想在作業體量減少的同時,通過作業達到原有的課后鞏固效果,應用深度學習的作業設計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下面給出三項融合這一理念的作業設計策略:
(一)著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在進入信息時代之后,人們和世界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在各行各業和世界產生越來越深刻聯系的同時,一些更為先進的教學方法也對小學數學教學產生了影響,深度學習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種。我國的小學數學教學體系越來越完善,對小學生能力的要求也更加多樣,要求教師立足于不同角度來對學生進行培養。而其中最受重視的一項能力就是學生的動手能力[3]。以往學校對小學生數學能力更多是關注學生的應試能力,對學生的動手能力并不十分重視,現在,為了培養出更加全面的學生,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課后作業上,都應當在兼顧學生應試能力的同時,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比如讓他們使用計算器進行解題,或者按照特定的規則進行解題,這樣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動手能力就得到了培養。舉例來說,在布置和乘法相關的作業時,教師可以遵循分層的原則,布置多道課后作業題,如10*12、15*18、25*16等,按照從簡單到困難的順序。一些學生可能在做前兩道習題的時候比較輕松,進行第三題的解答時遇到困難。為了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將第三題的乘法算式進行簡化,通過對簡化后的三個算式進行解答,得出最終結果。這樣學生在得到相應的提示之后,就會摸索著將這一個算式分解成三個算式:10*16、10*16、5*16,分解出來的三個算式對于學生來說相對簡單,在對這三個算式進行求解之后再進行加和,便能得到最終結果,這樣學生的動手能力得到培養,數學思維也得到了強化。
(二)豐富校本作業的內容
要想讓學生全面發展,綜合能力得到提升,不光要在課堂上應用科學的教學方法,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還要通過完善的課后作業設計,讓他們的知識得到鞏固,能力得到強化。而要想達到這樣的效果,從課后作業設計的角度來說,應當豐富校本作業的內容。當前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在生活中都會頻繁接觸互聯網,能夠獲得的資源也越來越豐富。為了提升課后作業內容的豐富性,教師可以好好利用網絡上豐富的學習資源,選擇一些對小學生具有足夠吸引力的題目當作作業。因為小學生正處在認識世界的初級階段,各種感官相對敏感,尤其對動畫充滿興趣[4]。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動畫形式的小學數學網絡教學資源,作為課后作業進行布置,這樣能夠有效減輕學生對課后作業的抵觸心理,讓他們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感受到樂趣。在傳統的課后作業形式中,絕大多數的作業都需要學生獨自完成,在完成之后由教師進行檢查。這種形式的作業將學生和教師隔絕開,不利于師生之間的互動。而且在“雙減”政策的影響下,在缺乏實時監督時,課后作業量的減少也難免會影響學生的知識鞏固情況。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對作業內容進行創新性的調整。比如,在針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進行課堂教學之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對校園內的平行四邊形花壇的面積進行計算,在學生對花壇進行測量和計算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全程參與組織、引導,這樣不僅能夠和學生拉近關系,還能夠通過這種實踐性作業的完成,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
(三)增設挑戰性內容
毋庸置疑的是,小學生對世界充滿好奇。他們向往著世界的美好,更加容易受到各種各樣信息的影響。而他們這一天性體現在行為上的一大特征就是:愿意接觸新鮮事物。如果教師能夠在課后作業布置中,增設一些順應小學生天性的內容,勢必會達到更好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僅通過課后作業讓學生接觸新鮮的內容和方式是永遠不夠的,為了強化他們的能力,還要讓課后作業有一定的難度,而將這兩者綜合起來,就是增設一些具有挑戰性的課后作業內容。比如,可以布置這樣的作業:8+88+888+8888=?并要求學生用簡便的運算方法求出答案。這對于小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挑戰性,雖然按照常規求和的方法也能得到最終結果,在給出他們特定的要求之后,可以引導他們形成化繁為簡的思維。當學生給出8+88+888+8888=8*(1+11+111+1111)=8*1234=9872的答案之后,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適當的表揚,讓學生獲得成就感,這樣有助于培養他們對數學的興趣,讓他們更加深刻地了解數學的魅力。
四、結語
“雙減”政策減輕了小學生的課業壓力,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投身到業余愛好中去。為了讓小學生在投入課后作業精力減少的情況下,仍然能夠扎實地掌握課堂所學的各種數學知識,教師應當在設計課后作業時融合深度學習的思想,同時遵循層次性和開放性的原則,在鞏固課堂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和學生進行積極的互動,完成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課后作業,在小學生數學思維形成的關鍵階段,幫助他們打下扎實的數學基礎。
參考文獻
[1]馬曉歡.深度學習視域下小學數學作業優化設計策略及實踐[J].啟迪與智慧(上),2022(11):76-78.
[2]李忠.“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深度學習的教學策略探究與實踐[J].閱讀,2022(71):34-36.
[3]宋慧晶.基于深度學習的小學數學單元作業設計研究——以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面積》為例[J].新課程導學,2022(02):65-66.
[4]張麗琴.基于前置作業讓深度學習自然發生——“雙減”政策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教學研究[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1(20):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