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園林博物館 王歆音,金弘毅,殷偉超
移動短視頻是一種視頻長度以秒計算,主要依托于移動智能終端來實現快速拍攝和美化編輯,可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實時分享和無縫對接的新型視頻模式。作為基于移動互聯網發展誕生的新興媒介,移動短視頻突破了傳統互聯網僅限于電腦與手機圖文的傳播途徑,提高了傳播效率。
科技博物館作為科普教育場所,承擔著面向各年齡層市民公眾開展科學傳播的責任。特別是常態化疫情防控和“雙減”改革的背景之下,線上教育成為了“走進”博物館的最直接的方式。如何將博物館豐富多彩的知識轉化成線上內容呈現給觀眾,是博物館首要思考的問題。
第5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6月,我國短視頻的用戶規模增長最為明顯,達9.62億,較2021年12月增長2805萬,占網民整體的91.5%。[1]根據《2021年短視頻用戶價值研究報告》,日均觀看短視頻超過60分鐘的用戶占比達56.5%,人均每天使用時長升至87分鐘。[2]
截至2022年7月12日,在抖音短視頻平臺中,“科普”話題播放量已獲得3034億人次,證明當下短視頻融入了各類用戶群體的生活,主要用戶群體也樂于以此開展或接收科普教育。對于各大科技博物館而言,移動短視頻已成為線上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環。
盡管科普短視頻已經成為科學傳播的重要載體,但是放松休閑仍是用戶主要訴求。《2021年短視頻用戶價值研究報告》顯示,用戶對短視頻觀看動機的整體滿足評價趨于穩定,其中選擇“填補空余時間”“隨大流”看短視頻的用戶比例分別達到30%和28%,遠超其他動機。盡管短視頻平臺加快布局泛知識領域、大力扶持創作者,但與用戶滿足知識學習需要的期待尚有落差。
2021年以來,園博館通過短視頻線上教育,向社會詮釋園林自然生態、園林傳統文化、園林歷史溯源。館內豐富的園林科普教學資源,在閉館等“非常時期”,依然可通過短視頻播出的方式履行科技教育職能。
這個過程中,科技博物館的教育者成為傳播者、受教觀眾即受傳者、課程內容即視頻多媒體、教學空間則變成互聯網播放平臺、教學評價反饋是短視頻播放的綜合熱度體系,這5種傳統科教要素向傳播元素的轉變,是開展短視頻教育工作時需明確的定位和策劃基礎。
1.選題正確權威,符合時代需求
園博館分析了公眾對博物館的教育需求。一方面依托強大的園林行業背景,聯合專家學者及館內展覽展陳體系,將特色的園林展陳資源進行多類別輸出;另一方面,針對博物館青少年群體居多的特點,以激發青少年好奇心、增強科學興趣為目標,通過線下課程實踐搜集觀眾興趣、知識結構,梳理教育體系,與大眾需求相契合,產生情感共鳴。
2.科學教案轉化,適配教育形式
短視頻線上教育作為一種以秒為單位,主要依托移動智能終端開展的新型教學方式,用戶通過上下滑動屏幕即可切換自身喜愛的內容,要求創作者在受眾接收與處理信息實現極簡化。
同時,科普作為一項與受眾交流的工作,“帶有科學屬性的文化。板著臉說教的科普不可能被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3]短視頻使“科學”更類似于“受教育者”的交流行為,這要求短視頻線上教育在教案轉化為腳本的階段需要做到課堂知識碎片化、科普語言通俗化、科學知識可視化,以適配短視頻線上教育形式。
3.場域沉浸感知,突出資源優勢
園林是包容了綜合學科的社會空間,園博館作為我國唯一一座以園林為主題的國家級博物館,在園林歷史文化、科學藝術和自然生態方面有著天然的科普優勢。基于內容選題方向,園博館的短視頻拍攝可以充分選擇契合場景使觀眾代入式沉浸感知,豐富科普道具,將園林大場景與知識內容融合。觀眾通過鏡頭置身園林環境,利用科學的方式方法了解園林歷史發展、自然生態、文化藝術等,從多維度探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園林中活態傳承。
科學精準的知識內容表達是科普傳播的基礎,線下科普中觀眾能通過觸摸教具、近距離觀察科普對象等方式直接學習知識內容。但是通過網絡傳輸的線上圖文、影音就存在客觀局限。園博館通過實拍取景、動畫演示、實踐操作等方式,從多個維度展現中國傳統園林文化與學科知識。
1.實拍類鏡頭,視頻取景專業化
實拍是短視頻教育中最為常見的拍攝手法,通過為觀眾展現真實的人或物,表現教學目標的表征特點、樹立科普老師的人設特征、展現科技博物館的場域資源。這要求畫面取景需要進行專業的設計規劃,帶給觀眾視覺上的美感,突出重點信息。
2.動畫類鏡頭,復雜知識簡易化
動畫類鏡頭是短視頻教育中的必要內容,科普教學過程中經常會涉及到無法通過鏡頭記錄的視覺影像,如生物分子的構成、無法表現的歷史痕跡等。動畫類鏡頭畫面直觀、寓教于樂,通過把目標人或物的表情、動作及變化過程等通過數碼技術連續播放,還原為現實生活中無法通過攝影機捕捉的影像。
3.教學類鏡頭,操作過程具象化
盡管在拍攝內容上,教學類鏡頭隸屬于實拍類鏡頭中,但區別在于教學類鏡頭重點針對手工、操作等需要具體表現步驟、細節、時間等嚴謹的科普內容,而非視覺上的美感,做到“文字為指導方向、視頻為操作指南”,為觀眾詳細講解制作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在短視頻線上教育中,有趣的科普講師往往能提高知識的傳播效率,吸引觀眾觀看與學習。但面對數以億計的短視頻平臺用戶,受眾特征被大大稀釋,捕捉到大眾易于接受的科普形象顯得尤為重要。在園博館在近兩年20多位科普講師,以不同主題,不同形象,推進著線上短視頻教育工作高效進行。
1.動作自然,打造科普之友
專業的態勢語言不僅代表著科技博物館的專業形象,也是教學知識傳播的重要手段。短視頻線上教育的形式讓主講和觀眾因屏幕產生距離。基于園博館自然生態等貼近生活的選題中,使用自然且富有生活氣息的肢體動作,成為營造“親和力”的重要方法。如園博館《長滿一樹小馬褂的鵝掌楸》(圖1)課程中,科普老師模仿和觀眾一同在園博館中尋找鵝掌楸的儀式感,通過不斷行走、說話、表演、錄制以實現效果。

圖1 中國園林博物館《長滿一樹小馬褂的鵝掌楸》
2.口吻親近,拒絕標準腔調
口語表達和發音技巧不可忽視,適當的音調、語速與音色能為觀眾勾勒出一個清晰的人物畫像。如中國化工博物館《探秘化學元素-碳元素》線上短視頻課程(圖2),科普老師全程未出鏡,但配合歡快的背景音樂和漫畫式的鏡頭內容,用頻繁的短句、較快的語速與近似孩童的腔調,營造出“讀科普童書”的親近感,激發求知欲。

圖2 中國化工博物館《探秘化學元素-碳元素》
3.特色服飾,營造主題氛圍
服裝作為影片視聽元素視覺部分中的一環,對于強化影片視覺語言有著重要的作用,在短視頻課程中,服裝可結合環境烘托課程主題與文化氛圍。
園博館的實踐中(圖3),科普老師們結合不同主題調整出鏡衣著。在園林自然科普中配合植物色彩,在園林傳統文化教育選擇漢服形式,而在世界讀書日開展的“書香園林”視頻中,則選擇了具有學術氣息的便服,以園林中的讀書人化為觀眾本體,以此提升情感共鳴。

圖3 中國園林博物館不同視頻主題搭配不同服裝服飾
短視頻平臺為方便用戶開展創作活動,推出了話題、地點等功能。當前,科技博物館可結合“平臺功能”,彌補線上教育中的不足。
1.平臺活動,擴大影響力
2021年,園博館在抖音與快手平臺添加了科普、清明節、世界讀書日等約百余個話題,提升了自身科普課程的曝光度。2021年暑假期間,首都科普、抖音青少年聯合鼓勵北京地區各大博物館,聯合參與首都科普主題暑期線上活動“樂享科學營”,園博館積極參與并成為話題下的置頂官方內容,最終“樂享科學營”話題實現了2.7億人次播放的巨大效應。
2.利用話題,精準推送
各大短視頻平臺為劃分用戶群體推出的話題功能,實現了同興趣用戶的交流與集中觀看。科技博物館一方面可為視頻添加需要的標簽內容,保障自身的短視頻課程最大限度地推送到興趣用戶的手機上,另一方面也可通過參與行業領域內的話題挑戰,緊跟行業與社會熱點以提高短視頻教育內容在平臺上的曝光。
3.云端定位,反饋互動
在各大短視頻平臺上,科技博物館可實現科普課程與教育地點的“綁定”,以科技博物館的地理位置推送短視頻課程到智能手機上,平臺用戶可在點開視頻時直接將端午節直接關聯科技博物館以完成記憶。
科普就是把人類研究開發的科學知識、方法,以及融化于其中的科學思想和精神,通過多種方法、多種途徑傳播到社會的各個方面,使之為公眾所理解和運用。[4]短視頻的及時性、互動性和開放性適合現在的快節奏生活,使其成為了當下科普傳播的優秀渠道。
但在實踐過程中,園博館也發現了一些問題,諸如:課程模式固化,難以培養受眾觀看習慣;知識碎片化,缺乏系統化教育體系;反饋機制匱乏,教學成果檢驗機制不成熟等。經進一步探索,園博館將為科技博物館提供開展短視頻線上教育可參考的教育路徑。
對于短視頻線上教育,多元化的傳播渠道在為觀眾帶來信息便捷時,也因信息過量而產生閱讀疲勞。短視頻需要在15秒到1分鐘的有限時間內進行知識的有效傳播,做到以“短”見長。[5]科技博物館為適應觀眾需求,便需要通過在腳本轉化階段篩選課程核心知識點、在拍攝階段把控科普老師語速、制作階段通過數字媒體技術加快課程階段速度等方法控制科普時長,完成“1部短視頻課程在1分鐘內科普1個知識點”的教育形式,幫助受眾培養利用零散空閑的注意力,在生活中自主參與科普學習的習慣。
以短視頻為代表的新媒體在優化傳播渠道的同時,也催生了信息碎片化等傳播問題。觀眾在線上短視頻教育中容易被海量的信息淹沒,缺乏對科技博物館與知識體系的系統認知,影響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的正確傳播。
因此,在迎合短視頻傳播規則的基礎上,科技博物館需要在視頻間建立有效連接,在腳本創作階段依據課程主題規劃拍攝場地,強調往期課程內容;在宣傳與發布階段通過短視頻平臺合集、模板等功能提升系列課程辨識度、增強受眾黏性。
“新媒體上的內容傳播,是一種基于社交的內容傳播。新媒體的傳播活動如果不能與社交產品或活動產生深層關聯,其傳播效果也就會受到抑制”。[6]盡管科技博物館可以通過評論、私信、彈幕等平臺功能收集受眾體驗,但其中缺乏雙向互動,影響受眾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對此,科技博物館可以基于以下兩點引入多元主體,建立反饋機制。第一,聯動線上與線下平臺,建設選題采集機制,通過線上收集觀眾意見、線下播放短視頻課程,引入“觀眾意見反饋”環節,提升受眾參與感,提升課程專業度;第二,聯動本館媒體矩陣,通過在其他平臺開展等互動活動,擴大課程的傳播效果、打造科普品牌。
移動短視頻作為科普教學方式在互聯網平臺方興未艾,但也存在內容監管力度不足、無法精準實現受眾學習反饋評價等現象,同時更需要警惕短視頻過分娛樂化、輕量化的創作形式,從而提升科普效能。
作為科技博物館,我們通過規劃課程內容資源、掌握短視頻敘事方式、精準定位自身視頻性質等手段適配短視頻平臺操作技巧,以當下觀眾和學生易于接受的形式開展移動短視頻科普工作,實現科普工作的現代化轉型。伴隨科技博物館的科普工作者對移動短視頻的認知加深,其將會成為線下科普的重要補充,在鏡頭中通過對科普教育資源的拆解與重塑,提升科普傳播效果,助力我國實現建成科教和文化強國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