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夢祥,江洪波
長江大學(荊州 434025)
黨中央國務院要求高等農林教育要服務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中國農業農村要實現現代化,就要進行從粗放型、集約型農業到現代農業的轉變,實現農業全產業鏈開發,推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農產品加工業正處于連接上中下游產業的核心樞紐地位[1-2]*,而且,農產品加工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支柱產業,也是保障國民營養安全健康的重要民生產業,更是促進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中樞環節[3]*。在此背景下,為農產品加工業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撐的食品科學與工程類專業也應響應國家號召,改革人才發展新思路,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4]*,培養出能更好地滿足社會需要的專門技術人才。
依據前期27家農產品加工企業對招聘員工以采購、生產、品控、研發、物流、配送、銷售等工作崗位的知識背景和能力要求的調研結果發現,食品科學與工程類專業人才培養過程存在4個方面的問題:(1)只重視加工技術相關知識的傳授以及工藝技能培養;(2)忽視種植業、養殖業提供的原料品質及安全性對食品品質及安全相關知識的學習;(3)食品原輔料的包裝、貯藏、物流、溯源及營銷相關知識重視不夠;(4)綜合運用專業知識能力和創新能力不足,如綜合運用食品營養學和食品安全法規知識設計食品配方及食品加工工藝流程等。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從4個方面改革,探索基于農業全產業鏈的食品科學與工程類專業“新農科”人才培養體系,以期滿足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對人才的需求。
對課程內容、課程體系和知識體系向第一和第三產業延伸,實現“雙向延伸”,培養學生適應農業全產業鏈要求,實現能力和素質的“全程貫通”,構建基于農業全產業鏈的食品科學與工程“雙向延伸,全程貫通”的“新農科”人才培養體系改革的主要思路如圖1所示,涉及4個層次。從服務社會和產業需求出發,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并通過教師隊伍、教學運行和評價體系保障和支持教學運行,以實現學生的專業能力和素質雙提升。

圖1 人才培養體系改革的主要思路示意圖
以德育為先、育人為本、能力與素質齊進、振興“三農”為使命,以農業全產業鏈開發為目標,以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為核心,更新教育培養理念。教育培養理念路徑如圖2所示。

圖2 教育培養理念路徑圖
3.1.1 加強思政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
加強“五個思政”,推進“三全育人”。注重將農林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增進學生了解國情、農情,培養學生家國情懷,增強學生服務“三農”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培育學生知農、愛農、為農素養[5]*。開設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和講座,強化學生的誠信和責任意識[6]*。
3.1.2 注重良好品德養成
注重學習食品安全法規,食品行業職業健康、安全、環保的法律法規知識;食品企業員工應遵守的職業道德規范、行為準則和相關法律知識。培養學生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良好的品德修養。
3.1.3 增強自我管理教育
倡導學生自主學習,開展以學生為主體,遵循興趣驅動原則,建立以問題和課題為核心的教學模式,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和勇于挑戰精神[7-8]*。提倡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的思維方法、創新意識和團結協作精神[8]*。
通過深入調查農業深加工龍頭企業,分析農產品加工產業發展現狀及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要求,形成人才需求和評價的調研報告,明確以培養適應農業全產業鏈的食品科學與工程的新型創新人才為培養的目標定位。
把師德師風作為教師隊伍建設的第一標準和首要任務,推動師德師風建設制度化、常態化、長效化。建設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知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教師隊伍[5]*,以學科帶頭人和骨干教師為核心的充滿活力的教學團隊。建設具有較強教學能力、實踐能力和科技開發服務能力的專兼結合的高水平“雙師型”教師隊伍。建立校企共同參與聯合培養專業帶頭人和專業教學骨干的長效機制,通過校內崗位培訓、涉農企業掛職鍛煉和參與農林工程項目等方式,強化實踐背景,提升教學一線教師實踐能力,建設具有較強教學能力、實踐能力和科技開發服務能力的專兼結合的高水平“雙師型”教師隊伍;聘請企業技術骨干參與生產性實訓教學。
課程體系和知識體系向第一和第三產業延伸,構建新內容的課程體系,突顯農業全產業鏈內容。課程體系構架如圖3所示。

圖3 課程體系構架圖
依據農業全產業鏈各環節,在增加農產品原料、包裝、物流配送、貯藏、銷售、品牌推廣等相關課程的基礎上,構建由公共及學科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專業拓展課、實踐環節和創新實踐組成的“五位一體”的課程體系[9]*,并對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內容及時序進行優化,以求最佳效果與最高效率的知識傳授和思維訓練。并在專業核心課中增加大數據、人工智能、信息化技術等新技術在在本專業應用的課程。
構建螺旋上升的“三階梯”(基礎、提高和創新)、“三銜接”(理論與實踐、課堂與競賽、實驗室與校外基地),實現“全程貫通、分階實現”的實踐教學體系。
在培養方案中增加實踐課程和創新課程及個性化課程類型,降低每門課程的學分,促使學生有選擇更多的課程。創新學分的獲得途徑有:參加農村農業社會調研,撰寫調研報告;參加農村假期支教自愿者,參與農業物流和農業電商,參加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學術講座、實踐訓練等活動。學生畢業時,有一定的實踐學分要求。
畢業論文/設計分類指導,強調知識的綜合運用。可結合企業實際,設計食品配方、食品加工工藝及關鍵控制點,研發產品,設計產品溯源、物料配送系統和營銷方案等。也可以是教師的科研項目。
調整一部分農產品加工工藝課程內容為自學內容,增加以加工品質為核心,整合種植業、養殖業提供的原料品質及安全性影響食品品質及安全性的內容到食品加工課程中,如水產食品加工學、糧食油料食品加工學、果品蔬菜食品加工學。增加農產品包裝、貯藏、物流配送、營銷(電商)、品牌推廣、安全溯源、環保與可持續發展等相關內容。同時,強化大數據、智能化、信息化技術在專業領域中的應用。
鼓勵靈活運行現代教學手段和網絡教學資源,采取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方式,開展案例教學、討論式教學、問題導向式教學。聘請具有實踐經驗豐富的一線農業技術人員以講座或專題報告介紹行業的最新進展。
構建以學生綜合能力評價為核心的學業評價體系,采取4類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綜合考核評價,即學校與企業、教師與學生、個體與團隊、過程與結果。在考核評定中,加大學習過程的評價比例、增加測驗、作業、報告等環節,從“學習成績”考核向“學習成績”和“學習成效”并重評價轉變,引導學生不僅要重視“考試結果”,更要重視“學習過程”[9]*。
農產品加工業為耕者謀利、為食者謀福,處于既連著“三農”又銜接工業和城市,被稱為農產品的第二次生命[10]*。農產品加工業已成為農業現代化的支撐力量和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2]*。同時,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的人才需求快速增長與供給不足的矛盾日益凸顯[11]*,尤其是適應農業全產業鏈要求,具有農業全產業鏈思維和全產業鏈貫通的能力和素質的食品科學與工程創新人才尤為不足。針對為農產品加工業提供人才和智力的食品科學與工程類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改革思路和實施路徑,提出的構建基于農業全產業鏈的食品科學與工程類“雙向延伸,全程貫通”的“新農科”人才培養模式能為解決這一人才不足提供可參考培養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