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紅光 婁 輝
20世紀70年代初,韓國為縮小城鎮和農村之間的差距,開始在全國開展“新村運動”。經過30年的發展,韓國農民家庭年均收入從1970年的25.6萬韓元增長至2000年的2307萬韓元;到2020年,韓國農民家庭年均收入已達到4503萬韓元。“新村運動”推動了韓國農業農村的快速可持續發展。期間,韓國“農業協同組合”(以下簡稱“農協”)在提高農民收入、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尤其是農協的金融事業在解決農民生產生活資金需求方面的經驗值得我國借鑒。
韓國農協是依據韓國《農業協同組合法》設立的全國性農民組織,擁有保障、維護農民權益和收入的職責,并參與國家涉農政策的實施執行。作為世界范圍內最大的農業組織之一,韓國農協由“農協中央會”(以下簡稱“中央會”)和“基層農協”雙層組織構成,扁平化的管理機制增強了基層農協的職能。農協為農民的生產、生活提供信用和資金支持,支持各種福利、文化生活,提供農產品加工、運輸和營銷服務,并推進農業新技術的研發運用。2022年,韓國農協開始向全國1117家農業合作社提供RPA(機器人流程自動化)技術支持,以加快實現農業經濟數字化轉型。農協成為韓國農村現代化發展的強大助推器。
金融事業是韓國農協的中堅力量,能保障農協的運行,為農協其他事業提供支持。其基本理念是將金融服務與農民組織結合起來,借助金融力量推動三農發展。1961年,根據修訂后的《農業協同組合法》,韓國農協的中央組織與原來的農業銀行合并成立了農協銀行,其資產作為農協成員的共同財產,并授權農協中央會開展各種金融業務。由此,農協銀行加強了對農村經濟發展和農協組織發展的金融支持,構建了農協金融事業的基本框架。20世紀80年代,韓國再次修訂《農業協同組合法》,農協的金融事業進一步拓展,銀行、保險、信貸以及投資功能得到強化。根據形勢的變化和長遠發展需要,2012年,韓國農協對其金融事業進行改革,以農協銀行為主成立由農協控股的金融公司。農協內部則成立農業、畜牧、教育和合作金融四大部門,農協金融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從開展“新村運動”以來,韓國農協金融事業為農協及農協組織下的農村發展提供了大量資金支持,截至2010年末,農協合作金融事業貸款余額為134萬億韓元,為韓國“新村運動”貢獻了巨大力量。
目前,韓國農協金融事業主要包括兩部分:從事商業金融的金融控股公司和以政策性金融為主的農協合作金融。金融控股公司以農協銀行為中心,運用商業化經營機制提升競爭力,通過市場化經營取得穩定的資金反哺“三農”。農協中央會保留的合作金融部分以基層農協為重心,服務對象主要是農民,提供生產、生活所需的貸款,多為政策性貸款。韓國農協金融形成了“以商業化經營助力政策性需要,以市場化主體推動農民組織發展”的模式。
農協銀行脫離農協后,由農協中央會控股成立金融公司。在農村金融公司除繼續開展傳統業務外,還根據農民需要拓展私人銀行、信托、保險等業務。中央會授權金融公司使用農協標識,金融公司以銷售額為基礎確定每年的標識使用費以及股權收益。中央會每年可以使用從金融公司收取的資金支持“三農”發展。農協銀行擁有全國覆蓋最廣的營業網點,所以農協銀行代理政府收繳地方稅。
基層農協負責合作金融事業的運營,資金來源于會員,經營方向主要在農村,為農業生產全鏈條提供服務,包括生產資料采購、農畜產品銷售等環節的資金服務,并為農業及與農業相關的項目提供融資。合作金融受政策保護,享受政府的優惠政策。基層農協的優勢在于可以將農業生產與金融密切結合,“產、購、銷”資金需求的閉環服務模式催生了良好的借貸關系。當基層農協資金運用不充分時,由中央會統一運營,使部分資金通過金融公司進入商業領域(見表1)。

表1 韓國農協金融事業概況
明確的法律依據和規范。農協的金融事業有明確的法律規范。一是在《農業協同組合法》的特別授權和《金融組織法》《銀行法》監督框架下,農協銀行以城市為中心,向下延伸建立分支機構。其經營和服務內容包括向農民提供貸款、代理政府相關資金的收繳和發放業務、向農協其他事業發展提供資金援助等??梢栽谡y行以外做金融業務是農協銀行的特別之處。二是農協合作機制的“合作金融”以基層農協為重心,適用《信用合作社法》。當基層農協的資源不能充分運用時,資金須上繳至農協中央組織,由中央會統一經營。
政府大力支持農協金融。韓國農協是承載政府各項涉農政策的平臺,政府在農協合作金融發展初期就進行了有效引導,并一直在法律保護、財政政策、信貸政策、風險管理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積極扶持農協合作金融事業的擴大和發展。政府的農業補貼資金、稅收征繳、相關財政專款等均由組織網絡發達的農協代理。其中,95%的地方政府稅收代繳工作由基層農協完成。同時,農協還能得到政府貼息貸款。以1993年為例,低息貸款利率為5%,而商業貸款利率達到12%,對于降低農業融資成本效果顯著。當政府自有資金不足時,還以政府信用擔保的方式幫助農協從國外進行融資,并幫助農協投資建設范圍涵蓋全國的農產品流通設施。對于沒有資產抵押或擔保的農民,韓國政府提供信用保證,并由農協執行,以滿足農民資金需求。亞洲金融危機期間,韓國政府對于部分政策性貸款給予“延長2年還本付息”的政策支持。
堅持公益和商業平衡發展。農協組織的性質決定農協金融提供的服務具有針對性和專業性,其經營發展的宗旨體現了公益性。農協銀行將發展積累的財富用于為農民提供資金、為農業生產做好保障,生產資料購買、農業機械采購均享受低息貸款,使經營者和農民同時受益。在農業生產經營環節,農協還提供技術咨詢、銷售分配等服務。農協同時承擔政府的政策性金融業務,利用自身優勢自上而下對“三農”進行支援。多元化的農村金融體系和金融業務既提供了綜合性的金融服務,也保障了自身持續發展。商業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形成了優勢互補、共同發力的格局。
提供現代化的金融服務。農協銀行是韓國規模最大、業務最全的金融機構之一。自20世紀90年代起,農協金融開始向現代金融方向演進,借助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業務逐步上線,網絡化、電子化趨勢明顯。通過開發完善現代金融服務,韓國農協的經營機制也不斷優化,人力成本和資金成本降低,盈利能力大幅釋放,成為韓國金融發展的范本。2011年,韓國農協銀行遭遇網絡黑客事件之后,在農協銀行引領下,韓國金融機構電子交易平臺持續升級,電子金融交易安全進一步強化。在合作金融事業方面,農協加大對手機銀行等網上金融業務的投資,豐富和便利了農村地區金融服務,同時提升了農協合作金融事業的競爭力。
強化資產風險控制。為了更好地提供服務,韓國注重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為農民建立、完善了信用檔案,開發了信用分數評價系統,銀行通過身份識別即可確定客戶的信用等級、貸款金額。此外,農協的自我監督活動和管理機制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每年至少一次的自我監督大大推動了農協金融事業的內部監管體系的發展與完善。2001年,韓國設立了合作金融存款者保護基金,通過適時糾錯完善基層農協的事業和組織架構,促進基層農協會員向農協投入資金,會員資金占基層農協總資本的比例不斷上升。為防范風險,基層農協提取2%的金融業務收入建立推廣基金,中央會給予等額支持。此外,金融機構還被允許建立相關的壞賬準備金制度。
加強頂層設計,持續推進體制機制改革。鄉村要振興,金融必參與。我國農村金融頂層設計應符合鄉村振興國家戰略需要,源于“三農”,用于“三農”,金融組織體系、農村金融基礎設施、農村金融監管、農村金融產品服務的供給都要緊緊圍繞“成本高、風險大”這個困擾農村金融發展的基本問題進行設計。韓國農協金融發展的經驗顯示,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現階段適宜的農村金融制度隨著內外部環境變化也會逐漸失去效用,必須依據國情和農村地區情況變化不斷進行相應變革。
出臺專業法律,健全農村金融法律制度體系。從韓國農協的經驗看,健全的法律體系是農村金融組織發展的重要保障,同時,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對法律法規進行修訂。我國現行法律中還沒有專門關于農村金融的法律,而行政法規或部門規章,不足以支撐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發展。因此,應制定和完善農村金融法,明確農村金融的發展方向,明確農村金融組織的地位、職能、運營模式和監管方式,使農村金融得到法律的保護并受到相關法律的約束。
加大財政等政策支持力度,優化農村金融發展生態。發揮政策的引導功能,以目前我國農村的財力來看,各級政府還要加大財政等政策支持力度,從利差補貼、稅收減免、利率優惠等方面提供支持,為農業貸款提供貼息補助和貸款延期政策,以財政投入方向引領市場投資方向,引導信貸資金向農村傾斜,加大財政資金對農村產業發展的支持作用。要持續完善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強化農村地區知識產權保護,完善農村產權交易制度,培育契約精神,為農村信貸抵押創造有利的制度條件。
確定農村金融組織的發展方向,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強化農村金融組織服務“三農”的功能,提升為鄉鎮企業和農戶提供相關技術服務與指導的能力,為企業和農戶開展資金合作、保險合作等業務,為其生產經營提供金融支持。要作為農戶、企業和政府之間的橋梁,落實好政府對于農業和農村的政策,正確使用相關資金。同時,要建立以政策性保險公司為主、商業保險公司為輔的農業保險體系,通過完善合理的理賠機制保障農民和農業經營者的利益。此外,涉農金融機構要承擔縣域及廣大農村地區金融知識普及的義務,從而提高農民金融素養及風險防范能力。上述職能應依法制定,以更好地為鄉村振興提供金融服務保障。
培育現代化金融理念,推動農村金融產品服務創新。農村金融組織要有長遠發展規劃,通過不斷創新經營模式,實現自身良性發展。應根據農戶和市場主體需求的改變和增長,除貸款以外,提供更多適應農村的金融工具與產品。隨著農民綜合素質的不斷提高,結合網絡支付技術與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在農村地區推廣手機銀行等現代化金融服務,有利于延伸農村金融服務覆蓋面,打通金融服務的“最后一公里”。
完善風險防范機制,促進農村金融安全發展。農業生產特點具有季節性和周期性,農業經濟在抵御風險能力不足,農民的防風險意識不強,農村金融組織風險防范制度不完善、不健全,導致農村金融供給存在較高的風險隱患??山梃b韓國農協經驗,建立農業信貸擔保制度,加大對涉農機構的擔保服務。同時,要強化農業發展風險的防范,完善涉農金融機構經營風險的監測、預防和救助體系建設。還可考慮建立綜合“三農”信息平臺,通過統計農業經濟各環節信息,整合保險、稅收、市場監管等方面的數據,加強大數據分析,建設“三農”金融風險數字防控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