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紅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1]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為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支撐。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可以幫助鄉村產業實現智能化、信息化、網絡化和數字化,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增強市場競爭力,從而為實現鄉村產業振興目標打下堅實的基礎。
以數字化賦能推動鄉村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對實現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富民強國的宏偉目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數字化賦能可以推動鄉村企業實現產品升級換代、提升品牌知名度等,從而激發市場活力、增加就業機會、提高稅收貢獻,促進鄉村經濟發展。還可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和品質,提高鄉村企業的生產效率和質量水平,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獲得更多利潤,為農民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收入來源,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數字化賦能推動鄉村產業實現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提升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數字化技術滲透到鄉村產業發展資源配置等各個方面,挖掘鄉村產業的潛在價值,為鄉村產業發展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
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可以推動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這一點在全面實現鄉村振興戰略中尤為重要。“數字基礎設施與數字技術的應用普及直接緩解了城鄉數字鴻溝”,[2]促進了城鄉之間的聯系和互動,加快了城鄉經濟結構的調整。數字賦能之下,農村地區逐步實現農業向工業、服務業的轉變,推動傳統產業向現代化、高端化、綠色化和智能化城市產業的融合和互動,促進鄉村和城市的共同繁榮。
數字化賦能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面臨著基礎設施建設不足、人才梯隊缺乏、技術標準和品質問題、資金問題、管理體系薄弱等挑戰。
數字化賦能鄉村產業的過程中,鄉村產業信息化基礎薄弱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信息化基礎設施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前提條件。”[3]很多鄉村地區的基礎設施條件較差,網絡覆蓋、電力穩定性等存在不足,限制了信息化技術的應用和推廣,影響了鄉村產業數字化發展。鄉村產業對信息化建設的投入較少,信息資源共享不暢,難以實現生產、銷售等全面數字化管理。
“城鄉之間人才分布不均、鄉村人才供給短缺的問題日益嚴重。”[4]鄉村教育資源不足,學校基礎設施老化,教育信息化建設相對滯后,從而影響了教育水平提升。鄉村地區人才流動性小、教育資源匱乏等原因導致師資力量短缺。鄉村地區經濟實力相對較弱,就業機會有限,薪酬待遇相對較低,對優秀技術人才的吸引力不夠。
鄉村地區的投資環境比城市更為復雜。鄉村產業融資渠道較少,信用體系相對較弱,銀行等金融機構對農村項目融資風險把控嚴格,這導致鄉村地區的數字化賦能項目融資難度較大。
鄉村產業的數字化轉型成本較高。鄉村地區的科技創新人才和專業人才相對較少,使得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和開發存在一定困難,投入和回報不平衡。由于鄉村地區的單體經濟規模較小,資金來源少,也制約了數字化賦能的發展。
實現農村產業的數字化賦能,需要市場的發達、高度的信任、信息的透明,也需要較高的交易成本。許多鄉村地區產業鏈較短、專業化程度低、技術含量不足,市場信息不完善、交易成本高,產品知名度和影響力相對較低,無法滿足市場需求。
鄉村振興戰略旨在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協同發展,數字化賦能是其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信息化應用技術的不斷發展,推動信息化與農業產業的深度融合,使農業逐步向“數字農業”“智慧農業”轉型。
首先,通過遠程監測、智能控制等技術手段,實現對農作物精準管理,幫助農民更加科學地制定種植計劃,準確測算土壤、氣象等環境因素,從而精準投入肥料、藥物等農資,提高農作物產量和質量,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
其次,通過電商平臺、社交媒體等數字化渠道,將農產品銷往全國各地,甚至出口到海外市場,擴大農產品的銷售范圍,讓消費者更了解產品質量和生產環境,從而提升產品的附加值和信譽度。
最后,通過數字化技術手段,實現農業資源的精準調控和管理,降低農業產生的環境污染和浪費,促進農業產業鏈的協同發展。利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實現農產品從生產到銷售全過程的可追溯性,消除信息不對稱和流通環節中的損耗,使市場有效運轉,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的全面提升。加快流通領域數字化轉型升級,打造數字化、智慧化、開放型現代商貿流通體系,深入推進“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5]
首先,搭建線上引才平臺。實現靈活多樣的人才招聘方式,利用數據分析和智能匹配等技術手段,為鄉村企業提供更精準和高效的招聘服務。
其次,構建線下聚才基地。在鄉鎮、村莊等地方設置聚才基地,與當地教育機構、科研機構等合作,形成一個完整的人才培養、創新創業的生態圈。通過組織各類人才交流會議、創業大賽等形式,為各類人才提供展示機會,讓更多的優秀人才了解到鄉村振興的發展前景,并愿意投身其中。
最后,加強培訓和輔導支持。通過線上課程和線下輔導方式,為各類人才提供職業技能培訓、創業指導等服務,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鄉村產業的發展需求。也可以通過數字化技術,例如視頻會議、在線課堂等工具,實現遠程指導和支持,讓更多的人才獲得優質服務。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是當前推動數字化賦能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
首先,綠色金融推動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循環利用,減少對環境的污染。為農民提供小額貸款,幫助他們開展綠色種植、畜牧養殖等項目,并在市場營銷上提供技術指導和支持。其次,運用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實現金融服務創新和升級,提高金融效率和普惠性。通過建立移動銀行、手機銀行等途徑,在無銀行網點覆蓋地區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務。也可以通過征信體系建設、風險控制等手段,為村民提供更加安全、穩定的金融服務。最后,運用移動互聯網,為用戶提供各種金融服務,包括移動銀行、移動支付、移動理財等,可以方便當地居民進行交易和繳費,幫助農民進行資金管理和理財規劃。
建立鄉村數字生態系統,是實現數字化賦能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利用數字技術整合鄉村生態資源,提高鄉村生態環境治理效率和水平。”[6]一個完整的鄉村產業生態系統應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農業生產生態系統,二是鄉村企業生態系統,三是鄉村社區服務生態系統。
首先,在農業生產生態系統中,可以通過數字化技術手段來提高土地、氣象、水文等數據的精度和時效性,促進農業生產全程數字化管理,推動農村電商發展,提高農產品銷售渠道多樣性和延伸空間。
其次,在鄉村企業生態系統中,則可以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例如引入物聯網技術,實現生產、銷售、服務等環節的智能化管理,或者建立數字化營銷網絡,拓寬市場渠道,增強企業競爭力等。
最后,在鄉村社區服務生態系統中,可以充分利用數字技術手段建設社區服務平臺,為當地居民提供更加便捷、快速、精準的公共服務,包括醫療健康、教育文化、旅游娛樂等。
以數字化賦能,建立完整的鄉村產業生態系統,形成有利于鄉村經濟和社會持續發展的局面,同時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取得更加顯著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