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琦 牛青燕 廖勛艷 王 芹 周夢潔
(湖北省當陽市畜牧獸醫中心,湖北當陽 441000)
受高生長速度、高瘦肉率等指標為主的市場需求導向,作為連續17 年入選全國生豬調出大縣的湖北省當陽市,其95%以上的出欄生豬均是從國外引種擴繁的生豬后代。為徹底解決種業“卡脖子”問題,只有跳出國外生豬“優良”的固有思維,培育出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市場競爭力明顯、符合當下市場需求的新品種生豬,才能真正實現端穩“肉盤子”。
清平豬是典型的肉脂兼用型地方豬[1],主產于當陽市清平河沿岸的淯溪、官垱、慈化一帶及臨近的宜昌、荊門等地[1,2],屬于華中地區的江海型地方豬種[3]。清平豬不僅具有耐粗飼、適應性強、性成熟早、早熟易肥、產仔數多、育成率高等優良生產性能[3,4],還具有肉質細嫩、鮮美等良好口感[5],更重要的是妊娠期短[6,7]和雜交效果顯著等優勢[8,9],是非常優秀的地方豬種質資源“芯片”。
1962—1965 年,經湖北省品種資源委員會審定命名為清平豬,1982 年入選《湖北省家畜家禽品種志》,1986 年錄入《中國豬品種志》,2000 年和2006 年2 次錄入《國家畜禽品種資源保護名錄》,2008 年,原農業部確定清平種豬場為第一批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種場[10,11]。近年來,由于外來豬種的不斷引入及受消費市場的驅動,導致清平豬種的數量急劇減少,從1985 年的300 頭公豬、4 萬頭母豬的規模,到2022 年12 月,清平豬原種豬僅存在于清平種豬場內的200 頭核心保種群。因此,對清平豬種質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利用已“迫在眉睫”。自2010 年開始,當陽市清平種豬場與原湖北省畜牧獸醫局和華中農業大學地方豬保種團隊開展深層技術合作,科學制定保種配種計劃,并在“短妊娠期”和“配套系培育”等方式進行了深入研究。以杜洛克為父本、清平豬為母本,選育形成新清平豬母系,再分別將大白公豬和長白公豬與新清平母豬雜交,其后代“大(新)清”“長(新)清”雜交性狀顯著,不僅保持著原清平豬妊娠期短的優點,且其生長速度和飼料利用率均有大幅提高[5,12],且其背膘厚度、皮脂率、眼肌面積和胴體瘦肉率均有大幅改善[13,14],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優勢。以清平豬為母本,大白豬為父本培育“鄂清黑豬”不僅具有良種豬的胴體品質,又保留了清平豬原有的風味口感和肉質性狀[9],更是促進了對清平豬種質資源的保護開發利用。目前,清平豬原種的10 個家系9 個血統健全,所有血統的胚胎和凍精已全部保存于國家種質資源庫永久保存,實現了永續利用。
地方政府部門和保種企業未充分重視清平豬作為優良地方豬種的重要性,致使清平豬保種及產業發展無規劃、無宣傳引導,且未重視清平豬品牌打造、商標注冊和使用等,導致現行條件下清平豬產業發展面臨諸多限制、前景發展不明朗。同時,由于種質資源保護意識不強和雜交選育等原因,清平豬短妊娠期的特性存在可能混雜退化的趨勢[15,16]。
受市場經濟發展、消費者飲食習慣等的影響,生長速度慢、產肉率低、瘦肉率低[17]的豬種逐漸被市場淘汰,逐利的養殖場(戶)不愿意再飼養清平豬。同時外國豬種具有生長周期短、生長速度快、瘦肉率高、料肉比高等優勢[18,19],直接沖擊本地生豬養殖市場,導致清平豬的飼養規模逐年遞減,在當陽周邊地區已難以找到純種清平豬。
利用清平豬培育開發新品種和新配套系,存在投入大、周期長、速度慢、回報率低等限制因素,國家和省級專項保種經費僅能維持清平豬品種保護、防疫和飼料等日常開支。受非洲豬瘟疫情影響,豬價市場波動大,改制后由個人承包經營的清平種豬場面臨貸款難、融資難、留住人才難等問題,因此企業不能充分做好新品種的選育、保護及開發利用等工作。清平豬的精深細加工產品基本屬于空白,品牌開發與利用脫節,與文化、科教、旅游等其他元素融合有限,沒有把清平豬身上的優勢資源最大限度地轉化為經濟資源。
清平種豬場量小質弱,聯農帶農發展有限、輻射能力較弱,帶動作用不明顯,僅“為保而保”。缺少育繁推一體化龍頭企業帶動發展,精深加工企業規模小而少,且生產的產品質量不優、品牌不亮、效益不高。
清平豬地方種質資源處于瀕危中,正值國家種業振興行動機遇,當地政府和保種企業要高度重視,成立“清平豬”品種資源保護與開發領導小組,出臺清平豬種質資源保種開發利用實施意見,系統制定保種開發利用規劃,明確發展目標、方向和階段重點任務,全面推動清平豬開發利用。爭取省、市主管部門的重視,積極向上申請專項資金,落實扶持政策、制定獎補政策、增加種質資源開發利用專項資金,激勵企業加快清平豬遺傳資源開發利用工作,實現保種開發利用由“輸血”向“造血”轉變。借助科研院校、清平豬院士專家工作站的技術力量,建立專家技術團隊,為企業開展“面對面”“手把手”的技術指導和服務,與省和宜昌市專家對接,協調解決建設中的問題,實現清平豬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與技術專家團隊對接,優化保種技術方案,并利用現代科技將清平豬優良性狀的相關功能基因進行提純復壯,保持清平豬優質種質資源。同時,在做好保種的基礎上,構建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現代種業創新機制,充分利用清平豬的適應性強、妊娠期短、肉質鮮美等優良基因,通過分子遺傳學技術改良其生長慢、胴體瘦肉率低[18]等缺點,積極選育出生產性能高、綜合性狀優良、重點性狀突出的清平新品種。同時,建立生態養殖標準并實施生態養殖,積極創建無規定動物疫病小區,落實抗菌藥減量達標場認定,多維打造高端豬肉供肉基地,從而達到以保種促開發、以開發促保種的良性循環。
扶持有實力、有地方豬開發利用經驗的企業共同開發利用清平豬,構建清平豬生態養殖“育繁推”一體化體系,實施清平豬全產業鏈發展,滿足清平豬產業發展需要。整合社會上現有中小規模養殖場及散養戶,實行“公司+合作社+農戶”聯合經營模式,通過統一技術服務、統一生產營銷和品牌共創等形式,培育一批帶農作用突出、綜合競爭力強、穩定可持續發展的產業聯合體,提高綜合效益和競爭力,力爭2025 年實現年出欄清平豬40 萬頭以上。與食品加工企業深度合作,制作清平豬臘肉、火腿和香腸等特色制品,研發預制菜、湯鍋和休閑食品等產品,將“調豬”向“調豬肉產品”轉變,打通生豬加工、流通壁壘。
整合湖北省內外資源,深入推進“清平豬”品牌建設,構建“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產業品牌”的矩陣,積極融入宜昌市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大力倡導合規企業使用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擴大清平豬產業規模,為產業鏈延伸和市場拓展奠定基礎,爭取早日實現有拿得出手的“清平豬禮包”,還要有市場上能批量購買的“清平豬禮包”。支持企業在一線城市設立畜產品銷售專區,引導企業入駐電商平臺,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銷售經營。積極開展“清平豬”年豬文化節并參與其他美食節,提升產品知名度。鼓勵與其他農業經營主體共同挖掘清平豬的特色品牌潛力,深度融合文化、科教、旅游等元素,推廣旅游養生、農事體驗、親子課程和休閑農莊等新產業鏈,提升清平豬的市場競爭力和產品附加值。
堅持“政府主導、企業運作、社會參與”的工作思路,以用促保、以保促用,不斷推動清平豬產業規模化、產業化和標準化發展。政府部門應高度重視、積極引導、宏觀調控,促進清平豬產業結構升級。相關企業在科學規范飼養的基礎上,因地制宜、統籌發展,充分發揮清平豬的品牌價值,并不斷延伸產業鏈,最大限度提高產品附加值,帶動群眾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