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若愚 唐 冰
(1 湖南省邵陽市雙清區畜牧水產事務中心,湖南邵陽 422000;2 湖南省綏寧縣關峽苗族鄉農業綜合服務中心,湖南綏寧422601)
當前,有些豬場因飼料品質不高或飼喂方式不科學,豬只攝入的營養未能與實際需要基本吻合,出現生豬營養不足或飼料浪費。輕則影響豬只生產性能發揮,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重則影響豬只健康,增加疾病發生率。因此,依照豬只實際營養需求進行精準飼喂,已成為規模養豬場飼養工作的關鍵點。本文從日糧、飲水以及生豬本身出發,綜合分析豬只營養保障風險,并提出相應技術建議及對策。
1.1.1 缺乏質量鑒別能力
當前的研究結果表明我國乃至全世界范圍內,霉菌毒素污染情況越發普遍,不僅污染范圍廣,而且污染程度嚴重[1,2]。玉米、小麥、花生、豆粕等產品的副產物均易受到霉菌污染[3-6],2019 年1—11 月全國部分地區收獲的玉米副產物中污染率高達95.24%[7]。精準識別霉菌污染,以防止購入經水洗再曬干的霉變玉米。此外,魚粉等的摻假也需要通過感官識別[8]。如果采購人員感官檢驗經驗不足,則應簽訂好保證產品質量的合同。
1.1.2 比價采購能力不強
一些飼料采購人員把握不準采購過程中的質量價格辨證關系,非理性采購“廉價”原料,造成采購的原料性價比不高。
1.1.3 囿于傳統養豬觀念選購粗飼料
有些豬場為了節約成本,購買稻糠、粗麩、麥秸,不測定營養成分,而簡單地與其他飼料原料配合,可能造成飼料營養價值不足,且影響其他營養物質的吸收[9],飼養成本不降反增。
1.2.1 盲目復制飼料配方
有些中小養殖戶不考慮豬的生長階段、飼養方式、飼養條件、原料質量和價格因素,盲目復制他場飼料配方,可能造成飼料浪費或豬生長緩慢。
1.2.2 更換飼料配方不及時
大部分飼料配方都是按照豬的生長、生理階段進行調整,有些豬場因人員或生產等原因,日糧配方的調整嚴重滯后于豬對營養的需求。如炎熱天氣仍使用高能量飼料配方,寒冷天氣使用高蛋白配方[10],新收獲的玉米水分含量高達20%以上,卻延續老玉米的飼料配方等;這些均會導致豬的生長和生產性能減緩。
1.2.3 忽略飼料的營養效果
養豬企業對飼料的適口性考慮不夠,過度添加防霉劑、抗氧化劑、防腐劑等添加劑。沒有考慮飼料的可消化性,限制了飼料中營養物質的表達效果。
1.3.1 粉碎或混合不良
有些養豬企業自己加工飼料,所用加工機械時間較長,加工機械磨損后未及時修復或更換,生產過程物料之間摩擦產生靜電而出現添加劑原料粘附于某種原料或設備上,篩片孔徑區分度小,造成粉碎不充分,混合不均勻,顆粒粗細度未能與豬的生理階段精準匹配[11]。
1.3.2 配料不精準
稱量器未及時校驗,導致原料稱量不準確[12]。微機控制配料的方式,雖然減少了人為因素,卻在喂料絞龍停止喂料時,出現部分物料因慣性作用繼續流入配料秤,添加量少而流動性好的原料配料誤差大。
1.3.3 原料替換隨意
受市場上大宗飼料原料漲價影響,養豬企業在選擇飼料替代品時比較隨意,不測定飼料原料的營養價值,而直接替換全部或部分飼料原料[13]。此外,有時因原料短缺,飼料加工人員擅自做主,輕易用其他原料代替。
飼料倉庫或豬場飼料間通風性差,沒有保持干燥,地面不墊木板。運載工具防雨不到位,導致優質飼料原料在運輸和儲存過程中發霉變質。有些豬場的飼料儲存間比較簡陋,鼠、鳥等動物聚集較多,造成嚴重的飼料損耗而增加養殖成本。此外,近年來,非洲豬瘟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污染嚴重,豬場的生物安全管理不到位,飼料原料在產地或運輸途中受到污染,而飼料進入豬場時不檢測或抽樣檢測不嚴格等,均會導致生豬出現疫病而給豬場帶來嚴重損失[14]。更有個別退養場的余料,未經消毒即直接入市,引發其他豬場發生疫病。
未根據豬的生長階段或生理時期或生長季節等的具體需要來制定飼料喂量,或未執行用量標準,導致營養不足、過剩甚至出現生豬發病。如徐澤高等[15]發現,由于飼料飼喂不當,導致生豬出現水腫病;向毅等[16]發現由于飼料飼喂不當而使豬出現黃脂病等。
此外,有些養殖企業飼喂計劃更改頻繁,飼料生產易出現盲目性,為杜絕浪費,出現小豬吃乳豬料、中豬吃小豬料、大豬吃中豬料等亂象。尤其是用育肥豬料飼養后備豬,會大大推遲母豬發情時間,影響正常配種。
無備用水源的規模化豬場,一旦遭遇重大供水故障或惡劣氣候條件,極易出現全場豬只缺水。此外,水壓過高或過低,飲水器數量過少、位置不合適或損壞,均可能導致部分豬只飲水不足。豬只持續口渴一段時間,恢復飲水時易過度豪飲,出現水中毒應激。尤其表現在炎熱夏季或長途運輸后。
未建設地下管網系統的豬場,水管暴露在空氣中,水溫浮動較大。夏季因暴曬導致水溫升高,導致豬只胃液分泌不充分,影響消化吸收。冬季水溫過低則影響豬只體內消化酶的效果,導致消化不良,引起腹瀉等[17]。
使用山泉水和深井水作為水源的規模化豬場,其水質具有不確定性。有研究表明,細菌總數超過100 個/mL、大腸菌群超過3 個/mL 就會引起動物腹瀉、營養吸收障礙和其他多種疾病[18]。水質太硬,會抑制機體對藥物、疫苗和微量營養素的吸收。當水中可溶物總量超過5 000 mg/L 時,會引起豬腹瀉,影響生產性能,使豬的運動能力下降。水中含鐵量過高會促進腸道病原菌的增殖,水中含有鉛、汞、鎘等可能引起豬的中毒,硫酸鹽過高會引起下痢,硝酸鹽含量和亞硝酸鹽超標可能引起豬中毒[18]。通過飲水給藥后,水管內壁容易孳生病原微生物。此外,飲水器具尤其運動場上的飲水器具易臟污,清洗消毒不及時,水質必然受損,飲水衛生難以得到保障。
生豬養殖期間隨意更換飼料、投料時間和數量不規律,均會造成豬只消化不良;生豬長期處于低溫潮濕陰暗的環境下、通風不暢、養殖密度過高、熱應激可能引發豬消化不良疾病;部分寄生蟲病、傳染性胃腸炎、口腔牙齒疾病等可能導致消化不良;濫用抗生素,腸道菌群失衡,造成豬只營養吸收障礙等,均會導致生豬的消化系統受到損傷,而導致生豬出現免疫力下降、腹瀉或感染其他疫病。
4.1.1 把好原料選購和消毒關
根據營養素種類和數量評定飼料價格的合理性,按照消化率高、營養變異小、有毒有害成分低、種類多樣化、營養成分能互補、性價比高、衛生指標良好、貨源相對穩定的原則選擇飼料原料。需選擇信譽良好的原料生產廠家或供應商簽訂購銷合同,并抽取樣品,雙方簽封后保存。加強豬場生物安全,采購的飼料原料經熏蒸消毒后方可進入豬場。
4.1.2 把好飼料配方和加工關
以不同種類和不同產地的飼料營養成分實測值為基礎,把握好各階段豬的飼料配方,兼顧飼料的適口性、消化吸收性和代謝產物對環境的影響性等,不斷提升飼料配方的針對性和時效性。并根據原料價格波動和飼喂效果,及時調整優化飼料配方。改進飼料加工條件,選擇合理的飼料加工設備,嚴格按照飼料配方和加工工藝實現精準加工,生產出營養全面、適口性好、消化吸收好的配合飼料。
4.1.3 把好飼料保管和使用關
完善飼料保管條件,做好飼料儲存間防潮、防霉、防鼠、防蟲、防污染等措施。同時,嚴格按照豬的生長、生理時期和生長季節投喂飼料,同一階段要做到定時定量飼喂,不同階段豬的日糧變換時要逐步更換,給豬只1 周左右的適應期。
4.2.1 訓練仔豬飲水
哺乳和斷奶仔豬最初6~12 h 內存在找不到飲水的現象,可采取飲水器滴水或設置水槽的方法引誘其飲水。母豬分娩后會異常口渴,需及時保證6 L 左右的溫水。腹瀉病豬,要灌服適量溫鹽水。對暴飲后水中毒豬只,輕者停止飲水6~8 h 后少量多次供給0.5%鹽水,重者服用強心利尿劑[18]。
4.2.2 保障水源、水溫、水流率和清潔衛生的管理
豬場建設前應考慮水源保障,確保不少于2 處水源,其中1 處作備用水源。最好選擇自來水和地下深井水的組合。定期清理水塔、管網系統,檢查飲水器是否有漏水和損壞。每天對飲水器、飲水嘴進行清洗消毒。有飲水給藥時,需在完成飲水加藥(尤其是維生素等營養性藥物)后,及時采用脈沖式清洗法清洗輸水管和飲水嘴。
4.3.1 提高飼喂方式的精準性
對母豬進行分階段精細飼喂,未配種母豬應保證營養充足,配種后母豬與未配母豬分開,并飼喂妊娠母豬料,母豬配種當天立即減料,妊娠后期加料以保障乳腺發育。炎熱季節調整飼喂方式,飼喂時間可調整為清晨及夜間,增加日飼喂次數。有條件的豬場,可實行生豬智能化精準飼喂,實時采集豬只頭數、日齡、采食規律,通過系統合成,精準調整飼喂時間,匹配水料配比。
4.3.2 改進飼養環境,提高豬體抗病能力
通過提升豬場設施設備條件,使豬舍保持合理的溫濕度和良好的采光通風,減少各類應激,為豬只創造清潔衛生、舒適安靜的小環境,保障豬只健康,提升豬的生產能力。采取豬舍內小環境優化、免疫接種和消毒殺蟲等預防措施的同時,提高豬的整體抗病能力。
設立飼料樣品保管室,對每批飼料原料和成品均取樣封存。建立飼料管理檔案,對原料采購、運輸、加工、保管等環節,需執行人員和管理人員共同簽字備查。完善養殖檔案,對豬舍環境、豬只群體的情況做好詳細記錄。盡量使用智能化設備,方便記錄和查詢。
商品豬的營養評估以每批生豬全進全出的起始端體重為基礎,通過各批次生豬料肉比來衡量;種豬則以繁育性能來衡量。在衡量產出性能的基礎上,對飼料、飲水和飼養管理等因素進行比對分析,從中找出技術或管理的偏差,不斷優化改良生豬營養保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