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紀改,蘇濤
南陽市中醫院,河南 南陽 473000
急性胃炎屬于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臨床多表現為惡心、腹痛、胃灼燒感等[1],可分為非感染性與感染性兩類,好發于夏季、秋季。西醫治療急性胃炎的藥物種類較多,盡管能夠取得一定的療效,但遠期療效欠佳,且部分西藥的不良反應較大。肝胃不和證、氣滯血瘀證、外邪犯胃證、肝胃郁熱證等為臨床常見證型,眾多醫家采用辨證論治,取得了較好療效。筆者采用清胃活血湯加減聯合中藥貼敷神闕穴治療急性胃炎,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南陽市中醫院收治的急性胃炎患者98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各49組。對照組男33例,女16例;年齡29~70(49.36±10.00)歲;病程16 h~3(1.53±0.41)d;疾病分型:糜爛性16例,腐蝕性14例,化膿性19例。治療組男35例,女14例;年齡30~70(49.50±9.82)歲;病程 14 h~3(1.69±0.35)d;疾病分型:糜爛性15例,腐蝕性15例,化膿性19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經醫院倫委會審批。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依據《胃腸道疾病中西醫實用手冊》[2]并結合胃鏡活檢結果擬定。
1.2.2 中醫診斷標準參照《實用中醫內科病證結合治療》[3]的診斷標準擬定。
1.3 病例納入標準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年齡>18歲;臨床資料完善;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病例排除標準肝腎功能異常;有慢性胃炎或胃潰瘍病史;精神失常;急危重癥。
1.5 治療方法對照組常規采用西醫治療,維持水、電解質以及酸堿平衡,并于餐前30 min口服泮托拉唑鈉腸溶片(Takeda GmbH,批號:H20160486),每次1片,每天1次。
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口服清胃活血湯加減聯合中藥貼敷神闕穴治療。清胃活血湯藥物組成:川楝子、丹參、旋覆花各20 g,黃芩15 g,蒲黃、沉香、紅花、桃仁、枳殼、梔子、青皮、延胡索、大黃各 10 g,甘草6 g。每日1劑,水煎200 mL,早晚溫服。中藥貼敷神闕穴,藥物組成:法半夏15 g,藿香、木香、白芷各10 g,陳皮5 g。將上述中藥研磨成粉,取生姜汁調成糊狀后貼于神闕穴,每次4 h,每天1次。兩組均治療7 d。
1.6 觀察指標
1.6.1 中醫證候積分依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將主癥(上腹飽脹、隱痛,食欲減退)、次癥(噯氣、惡心嘔吐、舌苔紫暗)按嚴重程度分為無、輕度、中度及重度,分別計0~4分,分值越高癥狀越嚴重。
1.6.2 臨床癥狀解時間記錄兩組患者腹瀉、腹痛、嘔吐及發熱的緩解時間。
1.6.3 胃腸激素水平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檢測胃促生長素(Ghrelin)、P物質(substance P,SP)、胃泌素(gastrin,GAS)、5-羥色胺(5-hydroxytry ptamine,5-HT)、胃動素(motilin,MOT)的水平。
1.6.4 胃鏡檢查采用奧林巴斯XL4400電子胃鏡觀察患者黏膜充血、水腫、糜爛以及出血情況。
1.6.5 安全性評價記錄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7 療效判定標準參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制定。治愈:中醫證候積分下降率≥90%,胃鏡檢查黏膜恢復正常;顯效:中醫證候積分下降率70%~90%,胃鏡檢查基本正常;有效:中醫證候積分下降率50%~70%,胃鏡檢查示胃黏膜有改善;中醫證候積分下降率<50%,無效:未達到上述任一標準。
中醫證候積分下降率=(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
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n×100%

2.1 兩組急性胃炎患者臨床療效比較對照組有效率為71.43%,治療組有效率為87.75%,兩組有效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急性胃炎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兩組急性胃炎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低于本組治療前,且治療后治療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急性胃炎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
2.3 兩組急性胃炎患者臨床癥狀緩解時間比較治療組腹瀉、腹痛、嘔吐以及發熱緩解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急性胃炎患者臨床癥狀緩解時間比較
2.4 兩組急性胃炎患者治療前后胃腸激素水平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Ghrelin、MOT高于本組治療前,SP、GAS、5-HT低于本組治療前,且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急性胃炎患者治療前后胃腸激素水平比較
2.5 兩組急性胃炎患者治療前后胃鏡檢查結果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黏膜充血、水腫、糜爛以及出血發生率低于本組治療前,且治療后治療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急性胃炎患者治療前后胃鏡檢查結果比較 例(%)
2.6 兩組急性胃炎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兩組急性胃炎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例(%)
急性胃炎發病之后若未得到行之有效的救治,則可能出現電解質紊亂及脫水等情況,更有甚者會出現休克[6]。本病的發生與物理、化學刺激、不潔飲食及細菌感染等有密切關系[7-8]。惡心嘔吐、上腹飽脹、隱痛等是臨床常見癥狀,及時緩解癥狀對于患者的預后及康復至關重要。目前,西醫采用抗菌藥物、抗酸藥治療本病,雖然有些許療效,但復發率高,且遠期療效較差[9]。
急性胃炎屬中醫學“胃脘痛”“嘔吐”“泄瀉”等范疇,胃部受涼后引起消化不良,病菌侵犯,肝脾不適均可導致本病的發生,應以清胃、活血、化瘀為治療原則。清胃活血湯中川楝子、丹參、旋覆花、大黃共為君藥,川楝子清熱平肝、行氣止痛、殺蟲;丹參活血化瘀;旋覆花降氣化痰、降逆止嘔;大黃清熱瀉火、活血止痛。桃仁為血瘀血閉之專藥,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五靈脂為治療瘀滯疼痛之要藥;枳殼行氣化瘀;梔子清熱涼血;青皮健胃消食、活血散結;延胡索行氣止痛,上述藥物皆為臣藥,能夠加強君藥活血化瘀的功效。蒲黃止血、化瘀、通淋,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二者共為佐藥。甘草補脾和胃、益氣鎮痛,為使藥。諸藥合用,全方共奏活血化瘀、補氣健脾、清熱燥濕之功效。神闕穴為治療腸道疾患的常用穴位,具有分泌清濁、調節小腸的功能[10-11]。神闕穴貼敷方中藿香祛濕除痰濁、水濕、穢濁之氣;法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12-13];木香行氣止痛、和胃健脾[14];白芷抗菌、解熱、鎮痛;陳皮理氣燥濕。上述藥物研末后,用生姜汗調成糊狀,貼敷于神闕穴,滲透到人體內,進而發揮藥效[15]。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有效率為87.75%,高于對照組的71.4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中醫證候積分及臨床癥狀改善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清胃活血湯加減聯合中藥貼敷神闕穴治療急性胃炎效果顯著,能夠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中藥湯劑內服,加之神闕穴貼敷外治,內外合治,共同起到升清、降濁、理氣化濕、和降胃氣的作用,諸癥并除[16]。在本研究中,治療組治療后Ghrelin、MOT均高于對照組,SP、GAS、5-HT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清胃活血湯加減聯合中藥貼敷神闕穴能夠調節急性胃炎患者的胃腸激素水平,維護消化道正常功能。現代藥理學研究顯示,川楝子中的有效成分能夠提高胃液、膽汁的分泌,促進胃腸蠕動[17];川楝子醋酸乙酯提取液抗感染、鎮痛作用[18];以丹參為原料的復方丹參制劑能夠維持胃黏膜的正常pH值,保護胃腸黏膜屏障并促進潰瘍的愈合[19];旋覆花的有效活性成分β-谷甾醇可增強機體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通過抑制炎性因子的釋放與聚集來保護胃食管黏膜,有效阻止黏膜病變惡化[20-21];大黃中存在與靶點CA2具有高連接度的活性成分,不僅可促進唾液、胃酸、膽汁及胰液的分泌,還能控制腸道內水和鹽的吸收[22-23];青皮、枳殼、梔子等含有的揮發油能夠溫和刺激胃腸道,調節胃腸功能[24-25]。本研究結果還顯示,治療后治療組黏膜充血、水腫、糜爛以及出血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清胃活血湯加減聯合中藥貼敷神闕穴在緩解急性胃炎患者癥狀的同時,還能對胃黏膜起保護作用。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為6.12%和10.20%,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本研究的治療方法不會額外增加患者的不良反應,安全系數較高。
綜上所述,清胃活血湯加減聯合中藥貼敷神闕穴治療急性胃炎,可明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及胃腸激素水平,且對胃黏膜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