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萍
天津市紅橋區中醫醫院,天津 300131
頸椎病屬于脊柱退行性病癥,多出現于中老年人群,是由于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頸項韌帶鈣化、頸椎骨質增生等對頸部神經根血管或脊髓造成壓迫與刺激而產生一系列癥狀[1-6]。神經根型頸椎病屬于頸椎病中較常見的類型,占比達60%以上,主要表現為手臂疼痛麻木及頸部僵硬[7-9]。目前,臨床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方法較多,可采用手術方式根治,但由于術后并發癥多、創傷大且對患者短期生活造成明顯影響,因此往往只在必要時才會選擇手術醫治[10-13]。目前,非手術治療為其首選治療方法,除了應用營養神經類藥物以及抗感染止痛類藥物外,采用中醫療法治療逐漸受到青睞。本研究以神經根型頸椎病的中醫治療為切入點,研究針刺配合推拿手法的治療進展。
頸椎病根據不同組織結構受累而引發的相應臨床癥狀可分為脊髓型頸椎病、神經根型頸椎病、頸型頸椎病以及其他型頸椎病,其他型頸椎病包含交感型頸椎病及椎動脈型頸椎病[14-15]。除此之外,食管壓迫型頸椎病也在此范疇,但臨床罕見。頸椎病屬于反復發作、漸進式發展的疾病,會直接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在現代醫學機理研究中,神經根型頸椎病被認為是因病理改變而出現的纖維環變性、斷裂、腫脹甚至破裂,造成原本的平衡結構被打破,引起椎節不穩導致相關癥狀[16]。髓核由于多種因素影響加快退變速度,其彈性會逐漸降低,適應性減弱,含水量丟失出現脫水情況,逐漸形成裂紋繼而破裂[17]。此時髓核隨著軟骨板向后突出,對神經根造成壓迫。
神經根型頸椎病的典型癥狀在于雙側或單側上肢存在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感,且不適感會與頸脊神經所支配手臂區域相符[18]。初期癥狀為頸部偶發性僵硬或疼痛,在特定角度下可能累及胸背部或同側肩部,深呼吸、咳嗽、旋頸時疼痛加重。隨著病情的發展,頸部關節在特定活動時可能發生關節清脆的彈響聲,嚴重時由于血管運動神經受到影響而出現手部腫脹,晚期則可能產生肌肉束顫動感或同側手臂肌肉萎縮。臨床多通過臂叢牽拉實驗或壓頸實驗展開科學評估。
針刺治療的優勢在于促進局部經脈氣血運行,讓局部血液循環得以改善,可達到促進水腫吸收、消除炎癥的功效,幫助肌肉痙攣逐漸緩解,神經受到的壓迫程度逐漸減輕,繼而對頸椎病引起的麻木、疼痛等癥狀起到改善作用[19-21]。長期針刺治療可通過對局部神經的有效刺激促進神經功能恢復。神經根型頸椎病在中醫學中與氣滯血瘀型項痹類似,針刺治療可活血、通絡、化瘀、行氣。目前,臨床應用針刺療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方法較多,大量臨床實驗結果顯示,根據經脈走向取針刺療法,可緩解神經根型頸椎病的多數病理癥狀,常用針刺療法主要為電針、毫針、浮針。
2.1 電針一些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存在肩背部明顯疼痛感且疼痛感可放射至上臂,部分嚴重者甚至遷延至前臂。此類疼痛的分布范圍特征,更符合人體腋神經支配區域[22-24]。在選擇電針治療穴位時,更適合選擇腋神經上相應穴位同時配合肩胛肌痛點。另外,電針治療能夠對神經根的水腫及無菌性炎癥起效。
2.2 毫針毫針治療是神經根型頸椎病針刺療法中的常用方法,遵循了氣至病所、循經傳導的原則[25-28]。在針刺過程中,頸椎關節突關節處在毫針刺激下,小關節囊可直接受到刺激,激發經氣。現代病理研究表明,華佗頸夾脊穴在毫針刺激下,其穴位深層部位的神經末梢可受到良好刺激,該部位神經末梢分布豐富,通過體液調節系統及神經反射系統產生作用,從而促使病變位置局部組織蛋白分解,末梢神經介質增加,產生更多神經及血管活性物質。如此一來,血清中致痛物質含量會有所下降,繼而減緩頸椎不適感,達到調整神經功能、緩解神經性疼痛、減輕臨床癥狀的治療效果。
2.3 浮針浮針治療無需深入患者肌肉層,使用一次性浮針在淺筋膜層加以刺激即可,通常選擇非病痛位置,能夠讓疼痛組織生理功能得以活躍,從而達到消除粘連反應及炎癥的目的,繼而緩解疼痛感。浮針治療歸為浮刺、毛刺范疇,與十二皮部理論關系密切[29]。通過皮下大幅度掃散刺激達到疏通經絡的目的,能夠增強人體陽氣,繼而通瘀結、行氣血、調和陰陽氣血,達到治療之效。
3.1 理筋手法目前,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理筋手法主要有拿法、推法、揉法。通過消除異常應力、調節頸部動力性平衡,讓頸部力線得以糾正,讓動態平衡與靜態平衡有效恢復。理筋手法在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方面具有明顯的短期療效,且效果更優于頸椎牽引治療[30-35]。除此之外,正坐位、仰臥位、側臥位、俯臥位進行推經絡和拿腧穴的多體位推拿手法,或以點按肩井、臂叢神經彈撥等推拿手法均可有效緩解神經根型頸椎病引起的局部疼痛、麻木等癥狀。
3.2 整骨手法
3.2.1 拔伸手法在推拿科及骨傷科中,拔伸手法屬于常用手法。由于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頸椎內外平衡存在異常,頸部肌肉在損傷刺激下出現痙攣情況,導致頸椎小關節紊亂,因此以拔伸手法進行單純推拿時,通常需要先進行頸椎關節的牽拉來緩解因移位導致的肌肉痙攣,之后通過屈伸、旋轉、擠壓等方式讓移位肌肉得以復位[36-40]。
3.2.2 旋轉手法旋轉手法的優勢在于能夠反復實施、操作方便且其療效已經得到肯定。目前,臨床應用旋轉類手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常見手法包含端提旋轉及定點旋轉[41-46],例如仰臥位定點板法、側臥位定點旋轉手法、龍氏治脊療法正骨推拿、旋轉正骨法。對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實施此類手法能夠有效松解神經根及軟組織粘連,緩解肌肉痙攣程度,調整紊亂的鉤椎關節,改變椎間孔容積,從而恢復頸椎動力平衡,解除滑膜嵌頓情況,讓頸椎的生理曲度逐漸恢復正常。
3.2.3 拔伸聯合旋轉手法隨著對生物力學、生理學、解剖學的不斷深入研究,不少學者認為頸椎活動屬于復雜三維運動,在應用頸椎旋轉手法時可能對頸椎內在結構造成影響[47-52]。采用拔伸結合旋轉類手法能夠盡可能減少對神經根的不良刺激,讓頸椎髓核內壓力維持較低程度,使其不易突出,從而改善相關癥狀。定位斜板結合牽引、動態牽引下旋提手法、分段間歇牽引配合整脊推拿等方法用于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整骨治療,能夠通過拔伸與旋轉相結合的手法獲取理想療效。
3.3 理筋結合整骨手法首先通過彈撥、叩擊、搖晃、點揉、推拿、按摩等理筋手法幫助緩解頸椎肌肉緊張感,使其松懈,為整骨操作打下基礎。然后通過經筋鍛煉法、中下頸段脊柱定點板法、仰臥位手法拔伸、經筋推拿手法、機械牽引等方法,可對神經根型頸椎病起到顯著治療效果。
針刺治療頸椎病的機制研究多以椎動脈型為主,重點在于神經電生理以及血液循環等方面,在神經根型頸椎病、頸型頸椎病等方面的探索相對較少,分子基因學研究有所欠缺,頸椎病的不同辨證分型缺少大量數據加以論證[53-56]。因此,針刺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時,穴位的選擇可能存在一定程度主觀性,這也對針刺治療的安全性造成了潛在隱患。故臨床應用針刺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時,應考慮到頸椎病的分型、各穴位的功效、患者個人因素差異等,實施個性化治療。在多樣本、多指標基礎上盡可能減小取穴誤差,提升針刺安全性。推拿治療方面,相較于針刺操作而言,推拿更容易讓患者接受[47-50]。采用針刺配合推拿手法治療時,需注意推拿手法的科學性,不少推拿手法操作取決于醫者的操作習慣以及個人經驗,在客觀指標比較與科學分析方面相對不足。臨床應用推拿治療時應進一步對治療的禁忌癥及適應癥加以規范,避免不當推拿造成神經功能受到負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