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珈妤,李洋洋,孫文文
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河南 洛陽 471000
脊髓損傷是由直接性暴力或者間接性暴力、炎癥、腫瘤、創傷等因素造成的結果,可損傷脊髓的結構和功能。調節尿道、膀胱的周圍或中樞神經受到損傷,可導致尿道、膀胱產生功能性病變,影響其導尿及儲尿,該類疾病稱為神經源性膀胱[1]。神經源性膀胱是脊髓損傷嚴重并發癥,發病率高達90%,對患者生活產生較大困擾,需及時給予有效治療措施,臨床常給予間歇導尿及膀胱訓練治療,但單一治療療效不甚理想[2]。間歇性導尿訓練、手法輔助排尿、肌電刺激等均是神經源性膀胱的治療方法[3-5]。神經源性膀胱可歸屬于中醫學“癃閉”范疇[6],中醫藥治療神經源性膀胱具有獨特的優勢,灸法與電針治療神經源性膀胱的有效性已經獲得大量臨床研究證實[7-10]。經皮穴位電刺激是現代醫學及中醫學相結合的治療方法[11-12],對神經損傷誘發疾病有較好療效,故本研究觀察經皮穴位電刺激聯合間歇導尿膀胱訓練對脊髓損傷后神經源性膀胱患者尿流動力學的影響,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康復醫學科治療的脊髓損傷后神經源性膀胱患者88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4例。觀察組中,女16例,男28例;年齡22~59(40.55±2.45)歲;ASIA分級:B級11例,C級23例,D級10例。對照組中,女17例,男27例;年齡21~58(40.36±2.31)歲;ASIA分級:B級12例,C級23例,D級9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納入標準根據《脊髓損傷神經學分類國際標準(2011 年修訂)》[13]標準診斷為脊髓損傷,神經源性膀胱的診斷參照《中國泌尿外科疾病診斷治療指南:2011版》[14]中相關標準;中醫診斷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5]中相關標準;年齡 20~60歲;脊髓損傷程度在 B~D 級;近1個月無相關治療史;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病例排除標準合并臟器功能不全、惡性腫瘤、自身免疫系統疾病、內分泌系統者;休克期或急性期脊髓損傷者;哺乳期及妊娠婦女;治療部位存在皮損者;合并前列腺增生者;合并尿道、膀胱狹窄或畸形、損傷者;依從性差者;精神障礙者;膀胱、尿道有手術史者;無法接受間歇導尿者。
1.4 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間歇導尿及膀胱訓練治療。間歇導尿:先采用生理鹽水激活尿管,清潔會陰及尿道口,生理鹽水從導尿管中倒出,女性將尿管插入尿道,引導患者屏住呼吸,或輕壓膀胱區,增加腹部或膀胱區壓力,促進尿液排出;固定男性陰莖,用一次性硅膠導尿管插入男性尿道口,每次導尿后尿液殘余量不超過400 mL。自行排尿100 mL以上,則每6 h導尿1次,自行排尿200 mL以上及尿液殘余量在100~200 mL,則8 h導尿1次,尿液殘余量在100 mL以下,則停止導尿。膀胱訓練:叩擊患者恥骨及腹部,叩擊頻率為100次·min-1,醫者雙手握拳后按壓恥骨,按壓過程中以環形旋轉姿勢按摩,連續按摩3 min,幫助患者排出尿液;引導患者深呼吸,呼吸過程中進行提肛訓練,提肛時每次保持5~10 s,每個項目練習10次為1組,每天練習3組,連續治療2個月。
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給予經皮穴位電刺激治療?;颊呷扰P位,于陰陵泉(雙側)、足三里(雙側)、膀胱俞(雙側)、腎俞(雙側)、氣海、水分涂上導電膠,采用經皮穴位電刺激儀(廣州市三甲醫療信息產業有限公司,EC-12S)分別于陰陵泉(雙側)、足三里(雙側)、膀胱俞(雙側)、腎俞(雙側)、氣海和水分貼上電極片,共5對,電流8~15 mA 逐漸增強,頻率為20 Hz,波形為疏密波,給予患者電刺激治療,以患者耐受為度,每次治療30 min,每周治療5 d,連續治療2個月。
1.5 觀察指標①采用尿動力學分析儀(廣州市普東光電科技有限公司,NDLY11)檢測兩組充盈期膀胱壓力、最大尿流速率、最大尿流速率時逼尿肌壓力、最大膀胱測壓容積,檢測3次,取平均值;②記錄兩組患者24 h排尿次數、最大排尿量、24 h平均單次尿量、尿殘余量;③治療前后給予患者國際下尿路功能癥狀(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LUTS)評價,該量表包含腹部癥狀、下尿路癥候群、排尿是否困難、每次排尿量、殘余尿量、每次排尿時間等,總分35分,分數越高,膀胱功能越差;④尿失禁生活質量問卷(incontinence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I-QOL):該量表包含3個維度,分別為社交、行為、心理受限,共22題,總分110分,分數與生活質量呈正相關。
1.6 療效判定標準[15]痊愈:患者小便通暢,臨床癥狀消失;好轉:排尿功能、臨床癥狀明顯改善;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
有效率=(痊愈+好轉)/n×100%

2.1 兩組神經源性膀胱患者治療前后充盈期膀胱壓力、最大尿流速率、最大尿流速率時逼尿肌壓力、最大膀胱測壓容積比較具體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神經源性膀胱患者治療前后充盈期膀胱壓力、最大尿流速率、最大尿流速率時逼尿肌壓力、最大膀胱測壓容積比較
2.2 兩組神經源性膀胱患者治療前后24h排尿次數、最大排尿量、24 h平均單次尿量、尿殘余量比較具體結果見表2。

表2 兩組神經源性膀胱患者治療前后24 h排尿次數、最大排尿量、24 h平均單次尿量、尿殘余量比較
2.3 兩組神經源性膀胱患者治療前后LUTS評分、I-QOL評分比較具體結果見表3。

表3 兩組神經源性膀胱患者治療前后LUTS評分、I-QOL評分比較 分)
2.4 兩組神經源性膀胱患者臨床療效比較具體結果見表4。

表4 兩組神經源性膀胱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神經源性膀胱是脊髓損傷的常見并發癥,脊髓是排尿意識的傳導通路,也是膀胱逼尿肌及尿道括約肌初級控制中樞,脊髓損傷可導致尿道括約肌、膀胱逼尿肌產生功能障礙,中斷高級中樞和排尿意識間的連接,產生排尿、貯尿功能障礙,誘發疾病[16],膀胱功能障礙會引發泌尿系統感染[17-18]、腎功能衰竭[19-20]。間歇性導尿是通過模擬正常膀胱排空及充盈狀態,進而調節盆底肌群肌力、逼尿肌、尿道括約肌,對膀胱控制力產生改善作用,治療疾??;膀胱功能訓練可通過促進逼尿肌收縮,建立新的膀胱反射,提高患者神經張力,恢復排尿功能,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患者病情[21-22]。
神經源性膀胱屬中醫學“癃閉”范疇[23],多由患者脊髓損傷,損及督脈和膀胱經,加上患者先天稟賦不足,腎氣虛弱,致使膀胱氣化無力,氣化失司,水液代謝異常,治療需補益腎氣、調節經絡、利水滲濕。經皮電刺激是將現代神經電刺激和傳統穴位刺激相結合,通過微電流刺激穴位、激發經氣治療疾病的技術[24]。本次治療所選足三里屬足陽明胃經,可益氣滲濕、通絡除痹;陰陵泉屬足太陰脾經,可清利濕熱、理氣;氣海屬任脈,可補元氣、行氣散滯、利下焦;水分也屬任脈,可通調水道、利濕、理氣;腎俞屬膀胱經,為神經、膀胱經經氣交會穴,可補腎健體、滋陰壯陽、補益腎元,利于調整和整合高級神經神經中樞,調節神經體液;膀胱俞屬足太陽膀胱經,可祛濕利水、疏通經絡、調節膀胱,有研究表示,給予膀胱俞電刺激,可提升膀胱興奮性,促進收縮逼尿肌,降低排尿閾值,提高膀胱內壓[25]。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尿流動力學指標優于對照組,說明給予脊髓損傷后神經源性膀胱患者經皮穴位電刺激聯合間歇導尿膀胱訓練治療,可調節患者尿流動力學。觀察組24 h排尿次數、尿殘余量少于對照組,最大排尿量、24 h平均單次尿量多于對照組,LUTS評分低于對照組,I-QOL評分、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經皮穴位電刺激聯合間歇導尿膀胱訓練治療脊髓損傷后神經源性膀胱患者,可調節患者尿流動力學,改善排尿功能,提高臨床療效及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