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圖書館數字化轉型與發展的邏輯基礎、價值意蘊與未來路徑*

2023-02-09 10:23:08王麗雅
圖書館 2023年12期
關鍵詞:圖書館資源服務

孫 鵬 趙 青 王麗雅

(沈陽建筑大學圖書館 沈陽 110168)

0 引言

圖書館是為人類社會提供知識保存與知識服務的重要場所,面臨著知識創造、傳播與服務環境變革帶來的各種挑戰。這些變革從微觀層面來看,對圖書館的資源、用戶、空間、服務等要素的內部結構與表現形態產生了顛覆性影響;從宏觀層面來看,對圖書館的文化使命、社會貢獻等也產生了新的內涵解讀與價值闡釋。

技術與環境的變化,使知識的載體形態與傳播路徑也隨之發生改變,圖書館自產生以來主要經歷了兩次重要變革,第一次是從傳統的紙本型、物理型圖書館轉向數字型、移動型圖書館,第二次則是目前正在向智能型、智慧型的第三代圖書館轉變[1]。從這兩次變革來看,數字化為圖書館提供了動力來源和技術支持,數字型、移動型圖書館以館藏資源的數字化轉換為技術核心,以滿足用戶的資源檢索與利用需求為主;智能型、智慧型圖書館則以全要素的數字化轉型為技術核心,以滿足用戶深層次的知識挖掘、發現、創造等需求為目標,推動社會公共文化成果的數字化守護與傳承,服務于文化強國戰略與數字文明社會建設。

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文化數字化水平的提升與文化產業數字化布局。2012年,《國家“十二五”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首次提出要實施文化數字化建設工程,包括文化資源數字化、文化生產數字化、文化傳播數字化三方面[2]。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時強調,“要順應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發展趨勢,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改造提升傳統文化業態,提高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3]。2022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的出臺不僅對建設文化數字化基礎設施和服務平臺、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進行了宏觀部署和頂層規劃,同時也對圖書館的數字化轉型與發展、接入國家文化專網、建設智慧服務體系、增強數字內容供給能力等提出了新的要求[4]??傮w來看,文化數字化逐步由專項工程上升為國家戰略,從聚焦單純的文化數字化建設拓展到文化數字化基礎設施與服務平臺,實現了轉型發展與內容輸出的系統性、全局性升級,體現了國家對文化數字化的高瞻遠矚與高度重視。

基于行業與國家文化發展大局,圖書館應重新審視自身在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中的定位與使命,堅持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積極探索數字化轉型與發展的未來路徑,不斷塑造專業發展的新優勢,不斷提升數字文化內容供給能力與數字文化服務水平,在提供均等服務、混合教育服務、終身學習服務等維度不斷釋放圖書館的文化服務能力,積極服務國家文化產業發展大局,以彰顯圖書館的文化使命與時代擔當。

1 圖書館數字化轉型與發展的邏輯基礎

1.1 理論邏輯

從古代藏書樓到現代圖書館,無論形態如何變化,圖書館始終是人類社會文化與知識的象征,承擔著保存與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使命。

圖書館的產生與發展同經濟社會發展與人民的需求息息相關。在封建社會時期,藏書單位多為統治機構、書院、寺院等,圖書被認為是極少數人的財產,“藏”為其主要功能,后來隨著造紙術、印刷術的發展,圖書數量激增,社會上開始出現私人藏書,但由于教育的貴族化和稀缺化,此時的圖書館僅供少數上層知識分子使用,文獻信息交流只是輔助作用;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時期,受外來文化影響,全國各地開始興建藏書樓,其功能也由“藏”轉向“藏”“閱”結合,具備了公共圖書館的性質和功能,特別是1920年我國第一個圖書館教育機構(文華大學圖書科,現為武漢大學圖書館學系)的出現,為我國圖書館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學理與專業思想支持;新中國成立后,由于一些特定的歷史原因,圖書館發展邁入波浪式前進階段,甚至一度出現了停滯與倒退;改革開放后,圖書館事業發展逐步進入繁榮發展期,與歐美國家的圖書館行業交流不斷增多,在管理、功能、服務等方面進行追趕和創新,不斷為社會發展和文化服務貢獻智慧與力量[5]。

進入21 世紀以來,黨和國家越發重視圖書館事業,直接推動了圖書館的快速發展。2019年,在國家圖書館建館110 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圖書館要繼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再立新功[6]。2021年,“智慧圖書館建設”首次被寫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十四五”規劃,進一步強化了中華文化的傳播推廣和文明的交流互鑒[7]。2022年,國家推進實施文化數字化戰略,提出要建成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實現中華文化全景呈現、中華文化數字化成果全民共享,為全國圖書館數字化轉型與發展提供了指引。圍繞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圖書館應充分發揮自身在分類、編目、標引等資源建設領域的專業優勢,制定與文化數字化相關的標準體系,充分利用數據關聯、語義組織、知識圖譜、VR、AR、元宇宙等技術創建數字文化產品與文化空間,融入國家文化數字化工程[8]。

實現數字化轉型與發展不僅是圖書館適應數字社會變革的戰略轉向,更是其在數字時代對“傳承文明、服務社會”初心的堅守;不僅是保護中華優秀文化基因、賡續中華文脈的社會之責,更是服務文化強國戰略、增強文化自信的國家之需。

1.2 實踐邏輯

圖書館數字化轉型是建立在數字化轉換、數字化升級的基礎之上的,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這兩個階段已具備了相對成熟的經驗與成果,為圖書館實現全面數字化轉型與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前置條件。

數字化轉型階段的發展任務主要是數字圖書館建設,也就是資源的數字化轉換。從20 世紀70年代以機讀目錄替代卡片目錄到20 世紀90年代的圖書館數字化浪潮,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數字圖書館的全面推進奠定了堅實基礎。經過近30年的發展,我國數字圖書館積累了較大規模的數字文化內容,截至2021年底各類電子圖書總量達3 446.86萬部[9],并且載體形態開始由單一的文本向圖像、音頻、視頻等媒介形態拓展,呈現出全媒體、全景化特征,如敦煌文獻數字圖書館[10]、國家圖書館的地方視頻資料資源庫[11]等。

數字化升級階段的發展主要是基于數字圖書館的個性化、智慧化知識服務創新與再造,開始從單純的資源數字化建設轉向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數字內容整合與開發、數字應用產品創建等一體化服務,出現圖書館服務的新場景與新趨勢,如虛擬教研室、數字學術服務等,呈現出全過程、全視角、智慧化等特征,可以認為此階段是智慧圖書館的前期準備與探索性建設階段。

進入數字化轉型階段,根據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任務需求,進一步整合全國的數字圖書館網絡與文化內容,完善智慧圖書館體系建設,接入國家文化專網,搭建線上線下一體化、在場離場相結合的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最終全景呈現中華文化數字化成果。從整體發展歷程來看,圖書館數字化轉型不僅是行業趨勢,更是國家文化發展的戰略選擇。

2 圖書館數字化轉型與發展的價值意蘊

2.1 服務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堅實底座

社會數字化發展極大拓寬了信息的生成與傳播渠道,信息秩序與文化體系也將面臨新的建構機制,數字化知識內容與學術交流將走向深度關聯化、數據化、開放化并成為一種新的文化常態。圖書館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在于守護與傳承人類社會文化,圖書館數字化轉型與發展也將成為新的文化服務動能。

《意見》從國家戰略的高度闡釋了文化數字化的目標與方法,以及圖書館在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中的專業優勢與實現路徑,具體可從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與升級、文化標準體系建設與應用、文化資源整合利用與服務等方面推進自身數字化轉型與發展[6],是服務國家文化戰略的堅實底座。①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與升級是數字化的底層保障,以教育新基建為抓手推動圖書館數字化基礎設施的全面改造,為文化知識的存儲、傳播與服務提供安全、穩定、可靠的支持,為國家文化戰略的推進打下堅固的“地基”,包括基于業務和管理的硬件系統、基于云端和本地的存儲系統、基于數據計算和分析的服務系統;②文化標準體系建設與應用是數字化的實施保障,圖書館數字化應從量的積累轉向質的提升,只有建設與應用全系列標準體系才能為國家文化的大繁榮與大發展保駕護航,包括建設標準、共享標準、安全標準、服務標準等;③文化資源整合利用與服務是數字化的服務保障,只有統籌推進文化內容元數據的采集、加工、交易、分發、呈現等,才能實現圖書館的數字產業化,構建有效的文化數字化服務場景與應用市場。

2.2 引領行業發展的戰略轉向

國際圖聯(IFLA)始終引領和推動著全球圖書館事業的發展,自2013年首次發布年度趨勢報告以來,其一直在關注技術環境變化對圖書館的影響[12]。美國大學與研究圖書館學會(ACRL)在2022年的發展趨勢報告中把新冠疫情給圖書館帶來的持續性挑戰列為首位,認為在線學習、原生數字資源發展、長期保存范式的變革將成為新的趨勢[13]。面對外部社會環境變化帶來的不確定性與易變性,社會產業數字化加速演進,全球圖書館行業的數字化特征愈加明顯,虛擬服務、終身學習、混合教育、均等服務等成為新常態。所以數字化轉型與發展既是形式所迫,也是大勢所趨,并由此成為引領行業發展的戰略轉向與未來路徑。

當社會從信息時代邁向數據時代,圖書館的知識服務與文化交流也將朝著數據密集型科學發現的第四范式轉變,走向全域數字化,即全數據、全媒體、全鏈路,以引領、支持未來圖書館行業的高質量發展。①全數據將逐步打破現有信息系統中的數據孤島與“煙囪式”架構,推動各類信息系統與基礎數據的整合與連通,形成新的數字化生態;②全媒體將產出多元媒介形態的知識服務產品與應用,包括文本、圖像、聲音、視頻等,滿足不同用戶群體在不同時空場景下的知識訴求;③全鏈路將建立多元傳播路徑下的一體化數字內容管理與服務模式,可面向Web 及各類移動終端,保障不同媒介形態的數據關聯與信息互見,最終實現全覆蓋、廣連接。

2.3 提升智慧服務效能的時代機遇

新時代,圖書館的主要矛盾已由用戶的信息需求與圖書館資源保障不足,轉向用戶對圖書館新型文化服務需求與圖書館服務能力不足之間的矛盾[14]。矛盾的“升級”從本質上反映了圖書館的未來發展趨勢或方位,也就是所有的變革都要以提升自身智慧服務能力、滿足用戶新型文化需求為方向。在國家發展文化數字化戰略的社會背景下,圖書館應積極貢獻自身的文化智力,通過數字化轉型與發展重構新時代下的框架體系與服務路向,以數智賦能破解供需矛盾,提升智慧服務效能,將圖書館的價值與功能融入國家文化戰略,以回應時代之需、社會之需。

數字化轉型與發展給圖書館提升智慧服務效能創造了機遇,從內容層面來看,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①資源數字化是綱舉目張的重要舉措,從初期的數字圖書館到現階段全域資源的數字化體系,逐步破除了資源的割裂與封閉,注重連接與整合,推動了全媒體知識庫建設,即數字化實體資源、原生數字資源、可獲取的研究成果與社交媒體資源,為用戶構建了一個開放、協同的數字化資源體系,滿足了用戶在數字化環境下對資源獲取深度、廣度和精度的需求;②管理數字化是戰略任務落地實施的有效保障,將空間、設備、用戶等核心要素納入數字化管理體系,有利于充分挖掘數據在圖書館管理架構與管理模式中的價值,從淺層次的數據管理轉向深層次的數據解構、重構與挖掘,從而發揮數據在專業化、智慧化服務中的支撐作用;③服務數字化是未來發展的戰略目標,“網上找不到,等于不存在”已經成為用戶在數字時代的普遍認識和行為趨勢[15],因此創設基于全媒體的線上型、社區型、互動型數字化服務空間已是必然操作,要讓服務不只存在于網絡上,更要成為用戶網絡的一部分,讓圖書館的專業化服務不再淹沒于社會信息和搜索引擎的汪洋大海中[16]4-11,提升圖書館的智慧服務效能。

3 圖書館數字化轉型與發展的未來路徑

圖書館數字化轉型與發展不再是初級階段單純的資源數字化,而是基于資源數字化的前期積累與經驗成果來推進圖書館全要素的數字化轉型與發展?!耙卣f”作為圖書館學的基本理論,其也是推動圖書館創新發展的根本動因,雖然在不同的時代和社會背景下,要素的內涵和外延存在差別,但其根本屬性與功能沒有改變。劉國鈞先生的“五要素說”最具代表性,即認為圖書館由圖書、讀者、領導和干部、建筑與設備、工作方法等五要素組成[17]。在數字化社會背景下,這五要素可相應解釋為資源、讀者、館員、空間、技術,而讀者是服務對象,所以從供給側來看,主要是對資源、空間、技術和館員進行數字化轉型,以充分體現其作為場所、空間和平臺的價值,實現圖書館整體服務的數字化升級,使之成為新時代國家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重要節點和專業力量。

3.1 資源層面:打造開放共享的文化知識庫

從技術視角來看,圖書館發展始終處于自動化、智能化、智慧化的數字化迭代升級進程中。圖書館資源數字化可追溯至圖書館管理的自動化,即最初用計算機軟件來管理圖書館的部分業務內容(編目、流通),也就是館藏資源的自動化管理,隨著社會的數字化演進以及用戶的數字化需求愈加強烈,圖書館開始對紙質資源進行全文數字化并提供數字閱讀服務,數字圖書館由此出現[18]。在一段時期內,數字圖書館在資源數字化建設與服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由于要遷就傳統圖書館的服務模式和專業特征,數字圖書館也暴露出自身的局限性,沒有充分發揮出技術優勢,導致出現過多的數據“孤島”和煙囪式架構,資源、用戶以及圖書館之間缺乏有效的連接、互動[16]4-11。有了全國智慧圖書館體系的頂層部署與具體推進、國家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戰略布局后,圖書館將突破現有瓶頸,推動資源數字化的全域性內容生態建設,打造開放共享的文化知識庫。

從資源內容來看,單一的紙質資源數字化正拓展至全域并逐步構建資源體系,內容邏輯與結構逐步完善,并逐漸形成一個可持續增長、擴容的內容生態環境。在這方面,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兩所大學圖書館建設的“四位一體”全球知識庫項目很有借鑒意義,包括實體資源、數字化實體資源、原生數字資源和可檢索的研究成果及社交媒體等創新型資源[19],其目的就是以開放形式保障、維護學術資源獲取的公平性,這與圖書館數字化轉型與發展的目的一脈相承。從圖書館的行業特征與專業屬性來看,應從只關注實體資源的數字化擴展到原生數字資源、可獲取的社交媒體資源,進而實現資源的全網連通與集成,具體可解釋為:一是數字化實體資源,即實體資源的數字化過程,與實體資源形成虛實互鑒機制,但數字化不簡單局限于提供可檢索的數字化文本(初級階段),而在于借助數字化技術的優勢促進知識的序化、關聯、創造與增值,也就是知識的二次開發與利用(高級階段)。如國家圖書館建設的中華古籍資源庫,已經實現了國家圖書館館藏善本和普通古籍、甲骨、敦煌文獻、碑帖拓片、西夏文獻、趙城金藏、地方志、家譜、年畫、老照片等館內文獻,以及館外和海外征集資源的統一檢索與服務,數量約為10 萬部(件)。二是原生數字資源,注重對圖書館管理與服務過程中產生的有價值的特藏、特色數字資源以及社會上具有一定歷史價值和特殊意義的資料進行保存、開發與應用,以形成原生數字記憶,服務于文化傳承與學術研究。如國家圖書館于2020年4月啟動了中國戰“ 疫”記憶庫項目,全方位收集和保存與抗擊疫情有關的各類型資料、實物文獻及口述采訪等,并通過專業組織與整合,構建了立體鮮活的中國戰“疫”記憶庫[20]。三是可獲取的研究成果與社交媒體資源,隨著PGC+UGC 內容創造生態日漸成熟,圖書館作為人類文化與文明的容器,開始注重對非公開發表成果及社交媒體資源的采集與開發,構建互聯網時代的國家記憶和數字遺產。如國家圖書館互聯網信息戰略保存項目于2019年正式啟動,其與新浪合作將2.1 億多條新聞和公開發布在微博上的2 000 億條博文納入館藏[21]。

從資源形態來看,開始由單一的文本類型拓展為文本、圖像、音頻、視頻等復合形態,即使是相同的知識內容也能以不同的媒介形態并列存在,滿足不同終端用戶的閱讀需求。喜馬拉雅發布的2021年聽書報告顯示,該平臺有聲閱讀內容比2019年增長63.56%,用戶增長22.23%[22];2021年薛峰在調研31 家省級公共圖書館、27 家市級(省會)公共圖書館的抖音賬號時發現,平臺賬號開通率已達67 %,并且在已發布的內容中,與文化服務(閱讀推廣、圖書推薦、信息分享等)相關的內容占60%[23];國家圖書館在2019年世界讀書日當天聯合抖音發起了“#抖音圖書館”系列活動,還邀請了劉濤、鄧亞萍、李玉剛等“閱讀明星”為用戶朗讀書籍,以短視頻形式傳遞書香文化[24]。這些趨勢或現象表明音頻類、視頻類知識內容由于其特有的聽覺、視覺沖擊力正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并將成為數字時代重要的文化樣態?;诖耍瑘D書館要不斷豐富自身的文化表現形式,產出多樣態的知識產品,提升數字文化內容的轉化率。

3.2 空間層面:創設虛實相生的混合式空間

進入21 世紀以來,圖書館作為空間的價值(library as space)開始被廣泛討論[25]。2009年,在意大利都靈召開的國際圖聯衛星會議以“作為第三空間的圖書館”為主題,進一步闡釋了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空間的未來樣態和發展趨勢,這標志著作為場所的圖書館的“空間轉向”時代正式開啟[26],信息共享空間、學習共享空間、創客空間等陸續在全球圖書館界得到廣泛實踐。隨著互聯網、數字技術、VR、AR 的發展以及人們對終身學習、混合式學習、泛化移動閱讀場景需求的增長,虛擬空間開始成為圖書館空間的重要表現形態。國際圖聯也在2019年的趨勢報告中特別強調了終身學習趨勢給圖書館空間服務帶來的挑戰和機遇[27]。因此,在關注實體空間功能回歸與創新的同時,也要注重對虛擬空間的開發與建設,基于已有空間的創新成果,迎合文化數字化的全球發展趨勢,創設虛實相生、相互協同的混合式空間,跨入高階發展的空間服務新境界。

實體空間是圖書館功能呈現與服務拓展的物理場所和重要基礎,也是服務社會的文化景觀和傳承知識的文化載體。一直以來,圖書館都是人類社會文化與文明的棲息地,但隨著社會的數字化演進,圖書館作為傳統閱讀空間的優勢正逐步消退,與此同時,用戶對圖書館交流、研討、分享、協作等復合功能的需求日益增強,如今的圖書館不僅是保存和借閱圖書的場所,更是具備社交、互動、共享、連接等功能的社會空間。吳建中指出,圖書館的未來發展一定是從以書為主體轉向以人為主體,從傳統的閱覽室轉向各種創新型學習空間,促進人與人之間、人與知識之間的交流[28]。如太原市圖書館集創意與學術于一體的馬克思書房,將閱讀推廣、學術研討、文化展覽、趣味活動等多種功能融合于同一空間,為用戶提供了閱讀、研習馬克思主義的沉浸式場景[29]。從特征上看,通過空間重組與業態重構,以知識的交流、分享、創造為主的圖書館空間樣態將成為未來發展趨勢;從表現上看,新型學習空間將取代傳統閱覽空間,二者此消彼長,體現出用戶對圖書館空間需求的轉變;從形態上看,各種研討空間、會議空間、體驗空間、文化空間等將成為主流空間形式,體現出空間服務的彈性與可塑性,空間服務效能不斷提升。

虛擬空間是在文化數字化背景下圖書館功能與服務在網絡中的一種有效延伸,其與實體空間互為映射和補充。如中山大學圖書館基于網絡構建了內容完善、層級清晰的新生空間,以文本、圖片、視頻、動畫等多媒體形式向新生提供相關信息的集中加載和多維呈現,從而減少在網絡空間中查找相關信息的繁瑣步驟[30]。隨著新興技術不斷賦能圖書館,虛擬空間將進一步突破與用戶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交流限制,圖書館將不再是一個個獨立存在的知識“孤島”,而是通過各種新技術構建的線上線下一體化與在場離場相結合、立足本地與連接全網、物理分布與邏輯關聯的虛擬知識空間,不斷推動文化的更新與增值,并為數字化轉型創造有利環境。如利用元宇宙技術創設圖書館“第三空間”場景,包括虛擬數字人咨詢服務、基于情境感知的個性化推薦、無限延展的閱讀場景構建和更強大的社交功能與展示平臺等[31]。

3.3 技術層面:營造面向未來的數字化環境

圖書館是現代信息技術的積極倡導者,也是技術進步的直接受益者。從圖書館的發展形態來看,自20 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以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為依托,啟動了國家數字圖書館工程項目,為數字圖書館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后來隨著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RFID 等技術的廣泛應用,移動圖書館、智能圖書館相繼出現,目前智慧圖書館建設也進入了體系化、系統化發展階段。從圖書館系統升級來看,從初期面向紙質館藏管理的集成圖書館系統(ILS)到面向全媒體、全流程的圖書館服務平臺(LSP),這一轉變體現了技術對圖書館管理與服務的支撐。在文化數字化的國家戰略背景下,圖書館需要以數字化轉型與發展為核心動力,不斷提升文化數字內容供給能力與服務能力,而這也離不開技術的進步與支持。

以技術為圖書館營造面向未來的數字化環境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維度:①基于全媒體的文化數字化體系,技術的進步使文化的表現形式更加多元,相同的文化內容通常會以文本、音頻、視頻、圖像等不同形式呈現,比如不同用戶面對同一本書,可能會選擇看文本、聽音頻、看視頻等不同閱讀形式,因此圖書館也不能固守單一模式,而應打造全媒體知識服務矩陣,將知識以不同載體形式呈現給不同用戶,體現包容性與平等性。②面向未來的平臺化服務機制,在文化數字化與文化產業化的社會背景下,要發揮UGC 的優勢,用戶不能只單向接受圖書館的服務,而是要通過平臺化轉型增加用戶與圖書館交流、互動、分享的機會,體現自由、平等、個性化、社交化等特征,參與圖書館的文化建設。上海圖書館的開放數據競賽就是一個典型的平臺化案例,該館通過開放歷史文獻數據,吸引社會各界的創客團隊參與數據建設,產出大量的優秀創意作品,使用戶與圖書館利用平臺構建有效的互動機制,這也是館藏增值的過程[16]。③構建數據要素化的驅動機制,進一步發揮數據在驅動文化創新與知識服務中作為重要生產要素的作用。不僅要包括資源數據,還有用戶數據、運行數據、社交數據等,形成與圖書館業務相關的完整數據集合,在此基礎上圍繞用戶需求與服務充分考慮數據要素的供給與治理,體現數據服務的完整性、系統性和有效性,不斷優化數字文化服務新體驗、提升數字文化服務的精準度。

3.4 館員層面:建設數智并舉的智慧化團隊

館員是圖書館各要素中最活潑、最積極及起決定作用的要素,也是使圖書館得以發展的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的源泉[32]。從圖書館事業的發展進程來看,無論是信息技術的開發與應用,還是服務的創新探索與推廣,館員始終處于主導與核心地位,是圖書館生存與發展的第一要素。雖然資源、空間、技術在圖書館數字化轉型與發展中同樣不可或缺,但核心仍然是人的創造性改變和引領、推動,只有從根本上提升館員的智慧,適應數智時代的發展和需要,才能更好地推動圖書館的數字化轉型與發展。

一是明晰數智時代館員的能力構成。數智時代館員的能力要適應數字智慧化和智慧數字化的需要,能夠融入社會和時代發展的大局,主要包括需求感知與分析能力、數據管理與服務能力、智能應用與創新能力、專業與智慧服務能力[33]。①需求感知與分析能力即能夠全面、動態感知用戶數據,并對數據進行前期整理與目標分析,具備基本的數據素養與認知;②數據管理與服務能力即能夠對各類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進行管理,包括基于生命周期的清洗、驗證、轉換、保存、交付等具體過程,并基于數據管理開展相應的數據服務項目;③智能應用與創新能力要能夠根據業務需要和用戶需求,靈活創建各種智能化應用程序,以創新性思維與方法解決傳統服務中的痛點與難點;④專業與智慧服務能力要求能以數據為底座為用戶提供更為專業和智慧的服務,體現數據和算力優勢,滿足用戶復雜且有深度的知識需求,更好地體現圖書館的專業性與價值性。

二是培育館員數智能力的具體路徑。①制定有效的培訓制度,成立培訓管理與領導小組進行頂層設計與合理規劃,建立長效機制,明確目標、對象、內容、形式、方法等具體指標與要求,體現專業性與系統性;②提供層次化的培訓內容,在普遍提升館員數字認知與數據素養的基礎上,根據館員類型制定與之匹配的培訓內容,如數據館員需要具備數據管理、分析與服務的綜合能力,要能夠為全館的數字化發展提供專業支持,故培訓內容應具有較強的專業性,而流通館員只需具備數據感知能力,能夠按要求采集數據即可,故培訓內容應以基本的數據采集操作為主;③采用多元化的培訓形式,以基礎理論與實踐實訓相結合保證培訓的實效性,集中培訓與常規學習相結合保證培訓的常態化,“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保證培訓的前瞻性,全員培訓與特崗培訓相結合保證培訓的針對性。如英國愛丁堡大學圖書館鼓勵數據館員參加政府組織的研究數據支持(RDS)暑期實習項目,以此提升館員的數字素養和數據管理實踐能力[34]。

4 結語

黨的二十大報告在文化建設方面明確提出,要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弘揚并傳承中華優秀文化,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與中華文化影響力[35],這對于圖書館在新時代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激勵作用,因為其既有頂層方向性的戰略指向,又有文化發展的具體目標。圖書館作為國家文化中心,需要在數字化的全球趨勢下,進一步探索繁榮發展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數字化的具體路徑與方法,在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時代征程中獻智獻力。

(來稿時間:2023年4月)

猜你喜歡
圖書館資源服務
基礎教育資源展示
一樣的資源,不一樣的收獲
服務在身邊 健康每一天
今日農業(2019年12期)2019-08-15 00:56:32
服務在身邊 健康每一天
今日農業(2019年10期)2019-01-04 04:28:15
服務在身邊 健康每一天
今日農業(2019年16期)2019-01-03 11:39:20
資源回收
圖書館
小太陽畫報(2018年1期)2018-05-14 17:19:25
招行30年:從“滿意服務”到“感動服務”
商周刊(2017年9期)2017-08-22 02:57:56
資源再生 歡迎訂閱
資源再生(2017年3期)2017-06-01 12:20:59
飛躍圖書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内精品小视频福利网址| 亚洲AV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色九九视频| 亚洲第一成年网|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毛片| 国产成人1024精品| www.精品国产| 青青草原国产av福利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 亚洲黄色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亚洲Av综合日韩精品久久久| 欧美精品一二三区| 亚洲中文制服丝袜欧美精品| 国模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全部毛片免费看| 国产91丝袜| 国产美女叼嘿视频免费看| 国产黄视频网站| 丁香六月综合网| 亚洲高清国产拍精品26u| 亚洲无线视频| 全色黄大色大片免费久久老太| 亚洲天堂高清| 亚洲天堂日韩在线| 国产精品无码AV片在线观看播放| 国产va在线观看免费| 中日无码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1024精品| 五月婷婷亚洲综合| 中文字幕波多野不卡一区| 欧美一级高清片欧美国产欧美| 午夜老司机永久免费看片| 亚洲人成在线免费观看| 刘亦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第三页在线看| 国产欧美日韩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国产成人91精品免费网址在线| 在线免费a视频| 污污网站在线观看| 伊人91在线| 99热国产在线精品99| 国产精品性|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三寸蜜桃| 91视频日本| 日韩第一页在线|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在线| 国产午夜小视频| 久久久久久久97| 狠狠ⅴ日韩v欧美v天堂| 亚洲二区视频| 欧美成a人片在线观看| 久久五月天综合| 国产真实乱子伦视频播放| 色综合婷婷| 激情在线网| 性欧美久久| 婷婷在线网站| 青青草原偷拍视频| 国产香蕉国产精品偷在线观看 | 免费a在线观看播放|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一本| 久久无码av三级| 日本免费精品| www.精品国产| 无码高清专区|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7777| 老司机久久精品视频| 国产高清精品在线91| 日韩二区三区无| 亚洲AV成人一区国产精品| 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 曰AV在线无码| 成人福利在线免费观看| 欧美性精品| 婷婷五月在线| 91国内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另类专区| 国产69囗曝护士吞精在线视频| 欧美激情第一区|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1| 老司国产精品视频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