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 旭
(安徽廣播電視臺,安徽 合肥 230000)
新媒體日新月異的發展顛覆了傳統的傳媒環境,傳播渠道的多元化、信息來源的多樣化、傳播主體的平民化、傳播互動的及時化、信息服務的個性化、傳播環節的開放化,都在昭示著我們進入了“全民傳播”的時代。快速發展的新媒體不斷與電視媒體搶奪有限的市場份額和受眾關注,電視的觀眾在不斷流失,傳播力與影響力在不斷下滑,與此同時,媒體融合進程的不斷加快也給電視不斷開拓出發展的新思路和新空間[1]。在新媒體、傳統媒體相融的媒體生態環境中,電視記者必須要不斷強化電視意識,提高電視素養,立足于電視媒體“視聽合一、聲形兼備”這一傳統優勢,與時俱進,在其中融合更多的互聯網思維,體現更多新媒體元素,這樣才能讓電視報道重新煥發勃勃生機,從而在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更多受眾關注,立于不敗之地。
電視新聞區別于其他媒體新聞的重要特征就是必須同時具備新聞性、藝術性和技術性這三種特性。新媒體時代,新聞競爭越來越激烈,電視新聞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內容為王”是鐵律。電視依靠節目生存,而質量就是新聞節目的生命。如何提高電視新聞的節目質量,使之區別于其它媒體的新聞報道,讓觀眾看了之后可以有所思、有所得、有所樂,實用性、思想性和娛樂性兼具,關鍵還是要看電視新聞從業者特別是電視記者的能力。加強電視意識,提高電視素養,是擺在每一個電視記者面前的時代命題。
何謂電視意識?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意識是人特有的反映現實的最高形式,也是人的心理發展的最高水平,它表現為人可以通過事物的外在表現和特征分析判斷出事物的本質屬性與特征,也表現為人可以根據對事物本質和屬性的判斷進而來指導自身行動,從而形成人的自覺性、能動性和目的性的行為。套用心理學的理論,電視意識就是指電視新聞從業者通過電視媒體傳播的外在表現和特征,分析出電視傳播的規律和要求,進而用來指導自身的傳播行為,使之更加高效規范。
電視記者通過采寫編等方式傳播新聞信息,是一種主觀訴諸于客觀的行動,對記者的主觀認識和客觀行動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傳播學學者威爾伯·施拉姆曾說過:電視是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但人類是否能享受到它的好處,主要取決于我們運用它的智慧是否與發明它的智慧并駕齊驅。電視新聞記者要在采寫新聞報道中更多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前提是要具備電視意識,能夠知曉電視新聞的傳播特性和傳播規律,熟悉新聞報道的采制流程,結合新媒體傳播語境的要求,指導優化自身工作的各個環節。
何謂電視素養?就是指電視從業人員從事信息傳播必須具備的專業素養,包括政治素養、新聞業務素養、文化藝術素養、知識素養、新媒體素養等等。所謂“鐵腳、馬眼、神仙肚”,電視意識和電視素養是一名電視記者的看家本領,如果一名電視記者不了解電視傳播特性和規律,沒有樹立電視意識,就不能正確運用各種電視手段來表現報道主題,報道也不具備電視特點,難以有效發揮電視優勢。電視記者必須具備相應的電視素養,才能更好地踐行電視意識,生產出更多的優質新聞作品。
新媒體建構了“全民傳播”格局,媒體融合的進程越來越快,電視媒體為了更好的生存發展,必須要立足自身優勢,積極擁抱互聯網,揚長避短,這樣才能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作為電視新聞報道的采寫者,記者必須要強化自身的電視意識。
新媒體時代,受眾并不缺乏常規性報道,網絡上鋪天蓋地的各種新聞資訊完全可以滿足受眾的基本信息需求。電視新聞報道在長期的傳播過程中樹立的權威性、公信力是新媒體難以比擬的,但是與活潑生動、形式多樣的網絡新聞相比,電視新聞報道的程序化和套路化痕跡嚴重,嚴肅有余,趣味不足。如何在確保電視新聞守住權威性、真實性等固有優勢的基礎上,增添新聞報道的可讀性、趣味性,需要電視記者樹立策劃意識,對新聞報道的題材選擇、主題確定、事實選擇、畫面架構、語言表達等提前精心謀劃。電視新聞服務于大眾,電視觀眾是電視傳播的起點和終點,電視記者的策劃意識必須是以受眾為主體的,電視記者要始終做到心中有觀眾,緊緊圍繞觀眾的信息需求和興趣愛好來策劃報道涉及的每一環節。
一方面,對于重大的新聞事件報道,電視記者一定要體現策劃意識。事實表明,一些高規格的新聞報道往往是專業媒體的專業新聞從業者完成的。以電視媒體為例,記者掌握豐富的新聞資源,有雄厚的資金支持和完善的后勤服務,而且自身專業素養較高,可以通過提前謀劃,實現對新聞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深度挖掘,合理推進報道節奏,取得更大的傳播效果。另一方面,策劃一定要凸顯民意。電視新聞策劃不能按照記者的主觀喜好,而是要求記者學會換位思考,多與受眾互動交流,了解他們的信息需求和興趣愛好,以受眾的視角來選取新聞報道的題材和主題,以群眾的需求來確定事件的新聞價值大小,從群眾的切身利益出發來評價新聞事件的影響和意義,進而進行相關策劃。
視覺符號和聽覺語言是電視新聞報道的兩大語言符號。來自于新聞現場的畫面同期聲全面作用于觀眾的視聽感官,能夠給受眾帶來身臨其境的感受。在傳統媒體時代,電視這種聲畫合一、視聽兼備的傳播效果是報紙和廣播電臺等傳統媒體難以比擬的。在新媒體時代,網絡新聞雖然可以實現聲畫合一的傳播,但是“徒有其形,難得其神”,比起新媒體的視聽效果,電視新聞報道給人帶來的權威性和現場感無疑更強[2]。
總體來看,電視新聞通過視覺和聽覺兩方面作用于觀眾的感知系統,兩大要素互相調配構成了電視語言系統,它是一個多元化、復合式的完整語言系統,視覺語言包括字幕、色彩、光影、構圖和運動等,聽覺語言包括同期聲、解說詞、旁白、音樂、音響等等。視覺和聽覺這兩種語言不斷交叉,互相融合,共同服務于電視新聞信息傳播,各個元素的配合形成了復合的信息增值系統,實現了1 +1 >2 的傳播效果,這就是電視語言的魅力。電視新聞記者一樣要有視聽表現意識,這樣才能充分發揮電視語言的獨特魅力。
一是記者在單個的新聞報道中,一定要運用現場藝術,多用現場采訪、體驗采訪、跟蹤調查等等,獲得更多的新聞現場畫面和音響,確保報道中畫面的連續性和連貫性、音響的清晰性和典型性,這樣可以讓看新聞的感受有更強的現場感和參與意識。二是記者的視聽意識不能只體現在采訪過程中,而是要貫穿于新聞報道的每一個環節。前期記者在做采訪準備時,就要構想拍攝畫面主題、具體的現場取景、現場同期聲和音響收集、畫面的構圖設計等等,后期的稿件寫作也必須對畫面和聲音進行藝術化處理,強調畫面的表情達意和聲音的感染流暢,能夠給觀眾帶來一種藝術上的美的享受。三是電視新聞聲畫一定要同步,確保在線性傳播過程中,要和諧地出現在觀眾的視線中和耳朵里,這樣才能增強報道的說服力[3]。
現場直播是最能體現電視媒體優勢的報道形式,也是電視媒體的核心競爭力所在。隨著網絡直播的盛行,電視媒體也在新聞中越來越多地應用直播這種報道方式。新聞現場錯綜復雜,情況瞬息萬變,如何應對現場的未知和變數,合理調配現場新聞資源,全靠記者的能力掌控。在新聞現場,記者必須要快速確定報道的主旨,確保報道的節奏,然后據此來確定直播畫面、組織采訪、解說等,在較短的時間內,將具有現場感染力和表現力的畫面及圖像形成一篇有邏輯、有見解的報道,呈現在觀眾面前。以現場直播中的采訪為例,記者的出鏡意識表現為以下幾點:第一,一定要選擇有一定語言表達能力、形象適合出鏡的采訪對象,且此人對新聞事件了解,能夠與記者形成有效交流;第二,對要采訪的問題最多只能提前給出一個大概的范圍,避免事先準備過于充分,造成失真;第三,提問要簡明扼要,范圍要小而精,切忌寬泛且沒有針對性的問題;第四,電視直播記者的口語表達能力一定要好,而且能夠在鏡頭前收放自如,能夠掌控住現場節奏,這樣才能在新聞現場金句連連,表現得體。
電視媒體作為主流傳統媒體,責任意識是新聞從業者必須時刻牢記心頭的。這種責任意識包括幾個方面。第一,政治意識。電視記者是黨的工作者,一定要吃透黨的大政方針和會議精神,與地方黨委的中心工作保持一致,樹立紅線意識,遵守宣傳紀律。第二,社會意識。新時期新聞記者一定要具備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傳播主流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第三,平衡意識。新聞的生命在于真實,電視新聞報道一定要確保客觀與公正。因此記者在采訪新聞時,一定要做好記錄,注意采訪的平衡原則,做到“兼聽則明”,給各方發言的機會。特別是在一些有矛盾、有沖突的新聞報道中,一定要讓矛盾的當事雙方有平等的機會,保持客觀公正的立場,千萬不能先入為主,甚至偏向一方。第四,法律意識,雖然我國還沒有單獨的新聞法,但是有與新聞報道相關的法律條款,電視新聞記者一定不能逾越法律的紅線,如侵犯他人隱私權、干涉司法工作、損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等等。這些法律既是對當事人的一種保護,也是對電視媒體的一種自我保護。
傳統電視節目的收看方式還是以居家為主,“近距離,大屏幕”的收看方式決定了電視新聞的傳播特性,要求記者必須建立收看意識,重視觀眾在家庭這一特定環境中收看節目的心態,盡量讓電視新聞有“家庭味”,這樣才更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具體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貼近。電視新聞一定要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日常生活,這樣才能有效縮短與觀眾的距離,引起觀眾的收視興趣。堅持“三貼近”理念辦新聞的民生新聞從創辦之初就大受歡迎,就是最好的例證。第二,參與。現代受眾的參與意識和主體意識大大增強,他們希望自己能夠加入到傳播過程之中。因此,電視新聞也要在日常報道中多用“現場報道”“同期聲采訪”和“體驗式報道”等,能夠給觀眾帶來如臨新聞現場的參與感。此外,電視節目中還要留下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觀眾可以參與到節目之中,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滿足觀眾的參與意識。第三,人文關懷。電視新聞節目不能做成冷冰冰的,而是要充滿人文關懷,不管是對收看對象還是采訪對象,都要對其充滿關切與愛護。比如說,電視畫面和電視語言一定不能過度追求感官刺激,渲染恐怖血腥的氛圍,這樣雖然可以帶來短暫的高收視率,但是會給觀眾帶來心理不適;對被采訪對象要加強保護意識,這是新聞從業者需要遵守的基本職業操守,對未成年人被訪者要注重隱私保護,如在照片好視頻上面加馬賽克;在災難性報道中,一定要尊重被采訪者的意愿,防止對當事人造成二次傷害等等。第四,觀賞性。電視新聞一定要具有審美功能,能夠體現審美價值,讓人們在看新聞的時候獲得一種美的享受。所以,電視新聞記者在前期拍攝和后期制作時,一定要注意電視畫面的構圖和色彩,盡量能夠帶給觀眾更好的視覺感受[4]。
新媒體的出現對于電視媒體來說,是挑戰,也是機遇,在媒體融合的大背景下,電視新聞記者一定要具有媒體融合的意識。一是善于借助互聯網,拓展新聞來源;二是拓展傳播渠道,打造立體化傳播矩陣;三是改善傳播方式,一定不能拘泥于傳統的新聞生產方式,要思路開闊,凡是有利于新聞表達的方式,都可以應用起來。
知識素養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層面:第一,電視記者的知識要博,各行各業的知識都要有所涉獵,這樣才能與各種類型的采訪對象打交道;第二,電視記者的知識要精,在廣博的基礎上力求精通,成為某個行業或領域的半個專家,這樣才能寫出專業性更強、更有深度的報道;第三,電視記者的知識要專,這里的“專”指的是新聞素養,能夠有良好的新聞敏感性,正確的新聞價值觀,能夠俯下身子,深入基層采寫,這樣才能寫出更多的好稿。
電視新聞記者是傳統主流媒體的從業者,要在復雜的輿論環境中始終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和政治立場,就必須具備相應的理論素養,要有政治敏感性,具備較高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樹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這樣才能正確分析采訪報道中的各種問題,明辨是非。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各種技能就是電視記者手中掌握的利器。新時期的電視新聞記者,只有會拍攝、會撰稿、會剪輯、會制作,能夠熟練地使用各種新媒體工具,努力成為“全能型”新聞人才,才能生產出形式多樣的融媒體產品。
電視新聞記者處于第一線,沒有任何一個職業能像記者那樣緊密地聯系群眾和社會。社會問題復雜多變,有很多新情況和新問題要求電視記者去分析、判斷、解決;新媒體語境下的傳播生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也要求記者必須適應時代發展,順勢而為,做出調整和改變。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足,電視新聞記者必須要樹立電視思維,從電視傳播特性和傳播規律出發,生產出更多符合電視特性和發揮電視優勢的新聞作品,還要不斷提升電視素養,加強自身的理論、知識和技能素養建設,才能為電視新聞事業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