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唐銀芝
文化是一切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統一體。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文化忠誠地記錄著人類社會從無序走向有序的過程。目前來看,針對紅色文化,學界尚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定義。筆者認為對于紅色文化概念的理解需要基于對于人類文化概念的共同認識,以及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隊伍和廣大人民進行的艱苦斗爭,在這種意義上,“紅色文化”其實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大人民努力所創造出來的所有的制度和精神財富[1]。從紅色文化的內涵來看,紅色文化的核心是革命精神,而革命精神則具有很強的綜合性,能夠展現出一種多元化的特質。紅色文化產生于特定的歷史背景下,但其作用的發揮并不局限于特定的歷史背景,其代表了黨和人民的理想信念以及共同的價值追求,并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社會的特點以及精神面貌。紅色文化的多元特質是革命精神不斷發展完善的表現,主要體現在政治、道德、藝術以及物質層面。從政治層面來看,紅色文化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政治屬性,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以及人民群眾在革命時期的政治信仰以及政治傾向;從道德層面來看,紅色文化在誕生與發展的過程中凝聚了艱苦奮斗、勇于獻身以及為人民服務的高尚情操,其高尚的道德內涵支撐了紅色文化能夠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傳播;從藝術層面上來看,革命時代誕生了大量的文學以及藝術作品,這些藝術作品在人民群眾中得到了廣泛的傳播,經久不衰,在社會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這些藝術作品仍然表現出頑強的生命力,激勵著廣大人民群眾以及黨員干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從物質層面來看,在紅色文化產生與發展的過程中,在中華大地上留下了豐富的物質遺產,而這些物質遺產成為傳承革命精神,發展紅色文化的重要載體。
紅色文化厚植于中華大地,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形成獨具特色的文化形態,以及鮮明的特征,從紅色文化的特征來看主要具有繼承性、民族性、革命性、階級性以及群眾性[2]。從繼承性上來看,紅色文化產生有其理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同時也集成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從民族性上來看,紅色文化基于中國革命現狀,是從民族復興,國家統一目標發展而來的一種文化形態,具有深深的民族烙印,能夠充分體現中華民族的精神特質;從革命性來看,革命是紅色文化產生的必要條件,在不斷地斗爭與革命中逐漸完善,因此革命性也是紅色文化的基本特征;紅色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廣大無產階級在革命斗爭中所表現出的政治認同,具有明顯的階級性,符合人民群眾最普遍的政治訴求與政治觀點,因此紅色文化本身具有無產階級屬性與無產階級特點;從群眾性上來看,廣大人民群眾以及中國共產黨是紅色文化產生的基礎,是黨與人民共同創造的,因此具有明顯的群眾性特征。
在改革開放、全球化的今天,中國社會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量涌入的外來文化對于中國社會的各個階層都形成影響。隨著各種社會思潮、價值觀的不斷涌入,人們對傳統價值觀產生了強烈的質疑,很多人在精神層面上出現了困惑、迷惘等問題,甚至部分國人出現了身份認同危機[3]。身份認同危機的出現,一方面是由于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矛盾,另一方面則是由于對傳統文化的疏遠和排斥。
在外來文化大量涌入的背景下,多元文化與主流文化的沖突更為明顯。造成這種矛盾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文化自信缺失,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資本主義體制文化所帶來的客觀影響。由于對傳統文化的信念缺失,使部分國人在多元文化的交融和碰撞中,對原有的文化價值觀產生了動搖和顛覆。缺乏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認識,導致人們盲目地跟隨感覺,追求時尚。我國社會普遍強調相互扶持以及集體主義精神,而外來文化則側重于培養獨立的個性。這兩種觀念各有其優缺點,應當互相取長補短。但是,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無化奉獻”的集體主義價值觀,正在逐步被人們所遺忘。
繼承和發揚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走向成熟、最終站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必要條件[4]。在國內,紅色文化可以作為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對外,紅色文化則可以成為傳播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人們對于紅色文化都存在誤解,簡單地將紅色文化理解為革命景點,而不對外宣傳,事實上,紅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普世價值,國外對于紅色文化也有比較高的學習熱情。1999年秋季以及2000年夏季,國際旅游組織專家奧普茲先后兩次到江西,協助制定《江西省旅游“十五”規劃》。奧普茲重點推薦廬山、井岡山、瑞金,這些紅色的旅游勝地,建議大力打造相關旅游景點,從而讓外國人也能了解中國紅色文化。國際知名旅游學者太田原也表達了對革命遺址如井岡山和瑞金的濃厚興趣。紅色資源是一種具有普遍性的歷史資源,這種資源的價值不僅是針對中國人的,其所蘊涵的精神價值同樣值得外國人學習。因此,在對內對外傳播紅色文化的同時,也要增強民族自信,增強民族認同。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建立起來的一種先進文化,它集中反映了中國共產黨的精神追求和價值觀念,對于國家的發展以及建設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是艱苦奮斗的精神保障,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思想意識的重要體現。紅色文化也是中國共產黨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宗旨的鮮明表現,是證明中國共產黨執政合法性的重要途徑。同時紅色文化也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執政策略、價值追求的集中體現,它對維護中國共產黨執政的權威、鞏固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提高中國共產黨執政形象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共產黨從領導中國人民革命,到領導全國人民走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了由革命黨到執政黨的轉型。中國人口、地理、歷史具有獨特的文化特征決定了紅色文化在黨執政中的重要習慣:首先,中國地理范圍很大,環境也比較復雜;既有沿海發達的區域,也有西部較貧窮的區域;這里有高科技的工業,也有原始的農業。中國共產黨執政面臨著復雜的形勢。此外,受資源、環境等因素的限制,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但是在人均資源方面,世界排名較為靠后。現階段中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但資源、環境都是制約因素。如何有效地解決資源與環境問題,促進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是目前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4]。中國正面臨著世界政治和經濟秩序的不平衡,以及來自外部的巨大壓力。中國要在保證社會穩定與和諧的前提下,不向外轉移矛盾,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各種不良的思想如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不斷涌現。為此,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在紅色文化的表達方式和傳播方式上進行創新,使廣大民眾自覺地參與到這一活動中來。創新具有鮮明時代精神和突出紅色經典的紅色文化產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有效途徑。
紅色文化激發著人們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追求生命的真諦。有些人說現在的社會是“共謀年代”,單靠自己的努力很難取得成功。這一價值觀念否定了個體奮斗的意義,實際上是為個體的失敗找借口。在革命的低潮時期,紅色文化有力抵制這種消極、回避的情緒,可以說紅色文化是克服人性軟弱愚昧的最佳武器。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改革開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國夢的進程中,每個人的奮斗都是力量的源泉。堅忍不拔的意志可以使人們受益,無論在哪個時代,都應該得到肯定。如果個人在奮斗的過程中喪失了理想與追求,以及奮發圖強的精神,那么就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追求幸福的機會。當然,重視個人奮斗,并不是為了追求英雄主義、個人崇拜,因為從來都沒有什么救世主,只有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才能獲得幸福,只有人民的努力和奮斗,才能促進國家目標的實現。現階段中國夢又一次吹響了個人奮斗的號角,使我們再次堅信,在黨的領導下,在全體人民的不懈努力和拼搏中,我們終將會實現自己的理想。
自強是自立的根本,不自強就不能自立,而自立是無私的先決條件,不能自力更生就難以無私。紅色文化所蘊含的“自強”精神是一種與時俱進的內在品質,只有在不斷改革和創新中,才能達到更高的境界。自強與成功是密不可分的,是成功的先決條件。一個強大的人,必須要有強大的意志以及信仰,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自身的理想。所謂的自強不息,就是要有自己的理想與信念,并擁有為之奮斗的決心。理想是自強不息的動力,只有有了明確的目標,才能在困境中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當自強不息成為一個民族的共同品質和信仰時,這個民族的繁榮富強就一定會實現。
網絡是一種很好的文化宣傳方式。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中國的網絡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互聯網的普及率在持續增長[4]。現階段網絡全面地滲透到普通大眾的生活中。網絡的普及程度與使用程度,直接影響著網絡文化傳播、創作、消費等網絡行為的發展趨勢。有調查發現,在被問及“你如何認識我們的紅色文化”時,有紅色歌曲,有報刊書籍,有紅色電影、紅色旅游報告講座、門戶網站、他人授課等多種方式,如按喜好順序排列,其結果是,門戶網站為群眾了解學習紅色文化的第一選擇,說明網絡已成為大眾認識紅色文化的一個重要渠道。
想要加強紅色文化網絡傳播建設,第一,要培育大批的互聯網技術人員。技術創新與知識傳播的不竭動力就是人才,而網絡技術的開發與利用需要大量的人才。如果沒有一大批高素質的網絡技術人才作為支撐,那么,互聯網“紅色文化”就無法產生持久的影響。高校和研究機構是知識和人才的集中地,是培養人才的主體,要充分利用大學、科研機構的人才優勢,既要加強對網絡技術人才的培訓;又要加強技術合作和聯合開發,培育一支具有較高素質水平的網絡技術人才隊伍,加強紅色文化的網絡宣傳。第二,要完善有關的法律、政策,以促進紅色文化在互聯網中的傳播。第三,深入挖掘當地的紅色文化資源,加強對數字資源的保護。第四,通過互聯網開展多種形式的紅色文化體驗教育。傳統的紅色文化宣傳與教育主要是通過報紙、雜志等平面媒體進行的,而現代的傳播方式則更為多元立體,可以將圖像、聲音、場景等多種形式融合在一起,讓參加者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因此在宣傳紅色文化的過程中也應充分發揮現代媒體的作用,進一步提升紅色文化的傳播效果。
在進行文化宣傳的過程中,文化活動是重要的路徑,在宣傳紅色文化的過程中具有鮮明現實意義的文化活動能夠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5]。對“紅色經典”的反思、傳承創新活動、以及紅色文化慶典等,都是弘揚紅色文化的有效載體。“紅色經典”是對英雄事跡以及感人故事的藝術提煉,也表達了對英雄烈士的緬懷和敬意。紅色經典活動的組織實施,不僅是凝聚人心、團結全國人民的需要,同時也是中國人民艱苦創業的現實寫照,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在新時代,隨著人民物質、精神生活的繁榮與發展,社會環境與價值觀念的變化,“紅色經典”的創作環境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傳承發展紅色文化的過程中,如果一味地照搬以往的紅色經典,很難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針對紅色經典的創作要與時俱進,使紅色經典具有時代感,才能在新的歷史時期繼續發揮其作用。例如,1998年的抗洪精神、2003年抗擊SARS 精神、2008年汶川抗震救災精神、2013年雅安抗震救災精神,以及如今的“抗疫精神”等,無不體現了新時期的“紅色精神”。紅色經典必須在繼承中革新,從而使紅色經典符合時代的發展趨勢。在保證紅色經典原創性的同時,對紅色經典進行藝術的重新創作,并以此為依據,將主流思想與大眾的審美傾向有機結合起來,使紅色經典充分發揮在對繼承發展紅色文化過程中的積極作用。
現階段隨著紅色文化的大規模傳播與發展,紅色文化的產業屬性也越來越明顯。在繼承發展紅色文化的過程中,需要將其作為一種產業資源,實施專業化的經營,才能促進紅色文化的持續發展,并產生更強的吸引力,可以說發展紅色文化產業是繼承發展紅色文化的最佳路徑[6]。對于紅色文化產業來說,完整產業鏈的建設至關重要,對于紅色產業的經濟效益具有重要的影響,所建成的紅色產業必須要覆蓋文化創造、文化宣傳以及相關產品銷售等多個環節。在產業化的過程中,紅色文化需要與旅游、娛樂、新聞傳播、教育等多種行業進行融合,不斷提升產業鏈的深度,持續創造經濟效益。紅色文化產業價值的發揮,不僅需要不斷強化產業的盈利能力,同時還需要重視其本身的公益性,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發展紅色文化產業的過程中,可以建設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等,不僅能夠起到良好的宣傳作用,同時也可以為愛國主義教育提供必要的基礎。此外,紅色文化產業建設也需要融入區域發展規劃中,并加大對相關區域的文化設施建設投入,使得紅色產業能夠與城市一同發展,并在城市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