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慧
(太原學院,山西太原 030000)
各階段的英語教學中,寫作都是師生公認的“老大難”。中國學生長期處于中文語言環境,相對缺少英文語言的感染和熏陶,英語思維水平與表達能力有限,導致寫作成為學生學習英語知識的薄弱環節。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加強對學生英語寫作能力的培養,重視大學英語寫作教學,以增強學生英語綜合素養與現代化人才需求之間的適應性。基于模因論的教學模式使大學英語教學經歷從“模仿”到“創新”的循序漸進過程,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吸收和使用英語,使其通過逐漸理解、形成英語寫作思維而提升寫作能力水平。因而,大學英語教師進行寫作教學時,可以在模因論視角下展開。
模因論,是解釋文化進化規律的理解。模因(meme),使用了與基因(gene)相似的發音,表示因出自相同基因而相似的意思。基于基因在遺傳中繁衍的特點,我國學者何自然指出,模因可以在模仿中傳播,是文化的基本組成單位,可以促進文化的形成和傳承。在關于語言學習、“二語習得”的調查研究中,部分學者指出語言自身就是模因,模因通常廣泛存在于語言中。字、詞、句、段等語言只要通過模仿、復制等過程進行傳播,就可被視為模因的表達過程,形成新的模因。多數文獻巨作的語言特點,都體現出了一定模因性,即寫作語言和思維的相互借鑒、互相完善。以上,說明了模因對于寫作的促進作用。
具體來說,寫作可以理解為“學習方式—運用新信息—寫出同一形式的作品”或“閱讀—模仿—主動創造”的過程。文化領域的模因可以分為兩種類型,即基因型模因與表現型模因[1]。基因型模因是對語言的學習,是通過各種方式模仿語言,對應寫作的閱讀、模仿、學習新方式過程,是語言知識與思維的復制和理解。表現型模因是根據原有文化要素的內涵進行有效表達,要求在形式與內容方面進行創新,這對應寫作的運用新信息、主動創造等過程。教師可以先指導學生對“英文語言”這一廣泛存在于詞、句、段中的模因展開閱讀、學習和模仿,再實施主動創造的策略,利用模因銜接語言學習與運用,優化大學生英語學習過程,讓寫作教學處于良好環境并取得積極成果。
模因論中,模因的復制和傳遞需要經歷四個過程,即同化、記憶、表達和傳播,與大學生英語寫作需要經歷的過程相貼合。由此,教師在模因論視角下進行大學英語教學,可以立足模因復制和傳遞的基本過程設計教學路徑,根據各環節模因的表現特點引導學生復制模因、應用模因。
首先,模因論視角下,教師應使學生理解寫作要素,讓英語寫作要素被學生接受和同化,包括詞匯要素、語法要素、句型要素等,這對應模因論“同化”環節。同化,是模因感染新的宿主、進入新的宿主、被宿主接受成為新的模因的過程,通過同化過程使宿主接受模因,進而影響宿主的行為和認知,促進文化的迭代更新。對大學生英語寫作而言,同化英語寫作要素是其利用英語寫作要素進行寫作的前提,而同化建立在充分理解各寫作要素的基礎上。教師應重視對大學英語基礎寫作要素的講解,重視閱讀,通過閱讀引導學生分析可運用在寫作中的英語詞匯、語法、句型結構、名言名句、俗語諺語等,使其將多元的寫作要素主動套用在自己的表達中。大學生已經具備豐富獨立的學習經驗,因此在這一過程中,基于信息化教育環境,為加深學生對詞匯、諺語等寫作要素的理解與同化,教師可以使其通過互聯網自主搜索寫作要素相關信息,如釋義例句、同義高階詞、近義高階短語、同義格言等,擴大其理解和吸收基礎寫作要素的空間,鍛煉他們自主將新的寫作要素同化在原有語言體系當中的能力,使其充分整合并同化大學英語教材各單元、課內外寫作要素。簡短精練的詞匯、短語,強烈反映生活哲理的名言諺語不斷豐富大學生對英語寫作要素的儲備,使其能夠游刃有余地進行寫作。
模因在宿主大腦中停留的時間越長,宿主越能注意新的模因、傳播新的模因,語言在學習者頭腦中停留的時間越長,學習者越能加深對語言的理解,從而提高表達和傳播語言的能力。這一過程被模因論解釋為記憶的過程。教師應延長其記憶語言要素的時間,讓語言模因更長時間地停留在學生頭腦中,以促進寫作語言要素的不斷復制。對此,教師應重視背誦的重要地位。背誦是語言模因復制的重要過程,是學生將語言模因在寫作中傳遞出來的前提條件。教師應監督學生背誦教材中的英語詞匯、短語、語法以及優質語段、語篇,有意識地拓寬大學生背誦英語的范圍,使其不僅在課堂上背誦語言模因、寫作要素,也在生活中進行背誦,在生活中形成背英語、用英語的習慣,始終處于記憶英語的健康學習環境[2]。在此期間,為減少學生背誦語言模因的疲憊和枯燥感,教師還可以將英語詩歌、小說、電影、動漫中的語言利用起來,挖掘其中值得大學生進行模仿和借鑒的語言模因,選取典型要素,精心整合,通過信息化教學工具向學生展示,使其進行遷移背誦、聯想記憶。
從基礎的詞匯到常規的短語,從簡單的句型到復雜的語段,學生頭腦中的語言模因在背誦中形成復合體,實現對寫作要素的綜合掌握,使其能夠在英語寫作中直接套用合適的語言模因、提高運用寫作要素的靈活性,提高大學英語寫作教學效率。以往大學英語寫作中,學生會在不同程度上出現語法錯誤,所以教師要著力改變這一現象。比如,聚焦語言模因的背誦與記憶環節,一邊監督學生背誦常見詞匯、句式等語言模因,一邊使其對模因中的語法結構展開分析,背誦特殊的語法結構,背誦英語語法的常見使用邏輯。
模因論視角下大學英語寫作教學的表達,以模仿語言模因為前提。教師應將基因型模因與寫作教學銜接起來,使學生經歷多維仿寫語言的過程,使其從不同角度理解寫作要素的最佳運用模式,以充分發揮“模仿”對于“表達”的支持作用。比如,在日常交流、口頭表達中模仿基礎的語言模因,在書面表達、合作探究中分析并模仿更高水準的寫作要素,促進語言模因的表達。
1.對話寫作要素,激活仿寫思維。在日常交流中圍繞寫作要素展開對話,實際就是基于語言模因的交流,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加深學生對模因的理解,激活其仿寫思維。因此,教師應在日常交流中提高對師生英語對話的重視,根據教材呈現的語言模因設計合理且多樣的對話活動,讓口語交際自然而然地展開。比如,針對英語句型,設計“Which other sentence pattern expresses the same meaning?”對話,以“意思不變”為基,引導學生轉換語言的表達方式,對相同意思的語言展開仿寫。在此類仿寫中,學生思維受原有語言模因的影響較小,能夠形成相對自由的仿寫體驗,因此能夠進一步活躍仿寫思維,使基于語言模因的自由交流成為書面寫作與表達的有效鋪墊。
2.仿寫句型語段,打開寫作思路。遣詞是為造句,造句是為成段,學生具備遣詞造句、連句成段的英語語言模因應用能力,便能逐漸創作出完整語篇,通過完成語篇傳播對語言模因的理解。是以,教師可以在模因論視角下整合句型、語段模因要素,引導學生對其展開仿寫,保證句型結構與語段結構不變,使學生在仿寫中為其添加新的內容,使其能夠表達新的想法。對學生仿寫的句型、語段特點進行總結,使仿寫有規律、有技巧,通過句型和語段打開大學生英語寫作思路[3]。然而,學生能否真正地打開寫作思路,通常取決于主觀學習能動性的高低,主觀學習能動性越高,學生思維越活躍,越容易形成寫作思路。教師應在以上活動中全力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比如,教師可以通過云班課監督學生制訂大學英語自主閱讀計劃,向其提出摘抄語句或語段的要求,提醒他們在閱讀和摘抄的基礎上進行練筆,同時摘抄和仿寫語句、語段的材料,要求他們在材料中附注說明仿寫思路,將材料上傳到云班課班級群中。學生可以主動下載其他同學上傳的資料,對其仿寫思路展開學習,而教師可以利用大數據手段分析學生自主閱讀、摘抄、仿寫的語言模因特點,優化點評與指導。句型、語段模因在開放性的教學環境中完成復制,促進學生寫作表達。
3.仿寫優秀范文,形成寫作思維。通過拓展閱讀、摘抄并仿寫句型和語段,學生仿寫、模仿基因型模因運用新信息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使其具備仿寫完整語篇的能力。于是,教師在大量語言模因中,可以在教材語篇、國外文學作品中選擇優秀范文,指導學生進行仿寫,將學生對詞匯、語法、短語等模因的背誦和運用落在實處,使其在完整語篇的模仿中對句型模因、段落模因進行二次創造,深切體會并模仿優秀范文中的寫作思維,在模仿中完成有個人特色的語言表達[4]。這種基于語篇模因、具有個人特色的表達,便是學生輸出完整作文語言、形成標準寫作思維的過程,是模因論視角下大學英語仿寫的最終目的,有助于學生基于英語學習的創新寫作,使其在具有個人特色的寫作表達中傳播英語文化。
傳播是模因復制和傳遞的最后一個環節,也是學生進行創作的最后一個目的——將對英語的理解傳播出去、將對語言的認識傳播出去。學生要在傳播信息中融入創新思維,既繼承模因的精髓,也實現自主表達。基于此,教師應根據表現型模因特點設計寫作主題活動,再根據學生主題活動的模因傳遞效果創新和完善教學的方式方法。
1.繼承模因精髓,創新寫作傳播。表現型模因特點與大學英語寫作教學的結合,主要體現在“仿寫技法與基本思路不變,根據語境的變化調整寫作的內容和形式”方面,在凸顯“信息的替換”的同時往往更加注重形式的變化。為此,教師在模因論視角下,可以針對大學英語寫作教學設計不同的情境和主題。比如,設計與教材語篇主題相一致的寫作主題,包括人文主題、自然主題等,根據學生大學生活的多姿多彩活動創設寫作情境,根據英語文學作品的不同類型設計詩歌等不同寫作情境[5]。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自由選擇寫作情境或主題的權利,使其根據自身以往所探究語言模因特點與應用環境選擇合適的寫作主題和情境,進而針對感興趣的英語話題自由表達想法,靈活運用在模因模仿中積累的詞匯、語法、修辭手法、句型結構、語段處理技巧、語篇統整技巧來傳播英語和主題想法、情境體驗的英語作文內容。學生文思泉涌、繼承模因精髓,創新寫作活動,創新思維、思想的傳播形式,寫作學習過程與創作過程均獨一無二、符合自身英語寫作學習特點,學習效果更加顯著。
2.檢閱提煉完善,簡單高效寫作。引導學生檢閱運用語言模因的準確性,使其自主提煉英語寫作的技巧和經驗,能夠促進當代大學生對自身英語寫作誤區的認識,從而進一步促使其簡單輕松地進行寫作,使其在自我認知更清晰、更放松的狀態下完成高效寫作。因此,大學英語教師在模因論視角下,面對學生創新設計并傳播的作文,還應使其相互檢閱,要求學生在檢閱中提煉不同作文中的語言模因關鍵信息,分組評價作文,及時指出作文中的模因表達和創新誤區,提出合理的改正建議,互相糾正對方錯誤模仿、表達模因的創新寫作行為,提煉、總結最易在大學英語寫作中出現的模因應用錯誤以及能夠有效規避錯誤的方法。繼而,監督學生按照在檢閱作文中提煉的信息完善模仿、創新模因的方式,按照在模因論視角下進行寫作的標準思路、規范要求完善作文。如此,模因對學生寫作的指導從一而終,模因論視角下的大學英語寫作教學效益獲得提高。
模因論中模因的復制與傳播形式,為大學英語寫作教學的模仿與創新帶來了啟發。大學英語寫作教學可以在模因論視角下展開,摒棄傳統教學思維,繼承現代教學理念,根據基因型模因與表現型模因特點并參考模因的復制與傳播規律,建構“模仿—創新”教學模式,開辟“同化—記憶—表達—傳播”寫作路徑,簡化復雜的“二語習得”過程,讓學生真正做到輕松寫作、輕松創新,提高大學生英語寫作水平,也提高大學英語寫作教學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