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媛
(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重慶高新區 400021)
教育類型是指依據教育的對象、任務、內容、形式等特征對教育所作的劃分,可以分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2019 年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方案》(“職教二十條”)指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不同的教育類型,具有同等的重要地位”。這引發了人們對職業教育類型化的思考。余榮寶和陳新文在“在職業教育類型化的內涵與特征探析”一文中認為職業教育類型化內涵的觀點主要包括四種:教育體系論、課程類型論、培養目標論以及其他內涵論。無論哪種觀點,都指出職業教育應當獨立于普通教育以外,具備獨立教育體系、課程結構和培養目標。
職業教育類型化的必要性不僅表現在人才的需求供給難以協調,還表現在將職業教育歸于普通教育的范疇,容易造成普通人對職業教育理解的偏差,不利于職業教育的可持續性發展。
1.適應行業企業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奥毥潭畻l”指出“隨著我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不斷加快,各行各業對技術技能人才需求越來越緊迫”。中智咨詢也在“2022 年一線藍領用工及薪酬管理調研”中發現有很多制造業企業存在用工荒的問題。人社部、工信部發布的《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也顯示,中國制造業重點領域2020 年人才缺口超過1900 萬,2025 年將接近3000 萬,缺口率近50%??梢妵以诎l展中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職業教育必須類型化,形成自己的特色,以此逐步適應市場的人才需求。
2.職業教育人才供給難以與需求相協調。由于許多人沒有把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區別開來,職業教育長久以來都是采用普通教育的教育模式,導致學生無法適應行業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通過學習,我們了解到職業教育類型化可以強化職業教育并形成獨立教育體系、課程結構和培養目標,可以與市場需求相協調。
3.轉變大眾對職業教育的認識。在傳統教育類型劃分中,沒有將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區別開來,導致大眾對職業教育認識不夠,不能與普通教育相區別,甚至在不少人的觀念中形成了職業教育不如普通教育的印象。職業教育只有獨立于普通教育之外,成為獨立的教育類型,才能幫助大眾轉變對職業教育的認識,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打好基礎。
1.校企雙元協同。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最大的區別便是需要校企雙元協同來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從師資上來看,職業教育可以從企業邀請一線人員到學校對學生進行技能指導,也可以讓校內教師到企業一線崗位實崗、實操,并在提升技術技能水平后再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培養。從培養場所來看,職業教育應突破傳統課堂,將學生安排到崗位上進行實操,這樣可以讓他們直觀形象地了解工作內容,更有利于學生技能水平的提高。
2.強調技能培養。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在培養內容上的區別主要是職業教育更加強調對學生技能水平的培養。因此在培養過程中,教師除了傳授專業理論知識,還應通過認知實習、跟崗實習、頂崗實習等方式提高學生的技能水平。無論是以理論知識為目標的學習活動,還是以提高技能水平為目標的實習實踐活動,都應當具有同等地位,對學生來說都是同等重要的,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職業教育的培養質量。
3.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要求有別于普通教育。無論是職業教育還是普通教育都需要強調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職業素養是指從業者在具體職業活動中所體現出的職業技能、職業態度和職業行為準則,是職業精神的綜合體現。然而在職業素養培養上并不是所有教育類型都注重培養相同的職業素養。職業教育作為有別于普通教育的一種教育形式,其培養出來的學生所面向的就業崗位多為一線技術崗位,是有別于普通教育的。因此在培養學生職業素養的過程中,教師應當首先考慮學生職業素養水平與一線技術崗位工作相適應的問題。
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所謂課程思政,是將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等思政育人元素融入到專業課程中,讓學生在習得知識的同時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與綜合素質水平。2017 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和2020 年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意見》都要求教師必須深入挖掘課程孕育的思政元素,發揮課程的育人作用。
課程思政將“求知”與“立德”兩個長期被人為割裂的概念重新融合,意在實現教育的教書育人功能。長期以來,專業課程主要承擔傳播知識的任務,思政課程承擔育人功能。然而經過實踐發現,通過思政課程向學生傳遞育人元素,學生表現得不夠活躍,不能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果將育人元素融入學生更為重視的專業課程,加之教師引導,課程的育人效果將更加明顯。這樣一來也實現了“教書”與“育人”的有效結合。
職業教育類型化是針對職業教育提出的有關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思考。課程思政是針對所有階段、所有類型教育,關于學生道德修養和綜合素質提升的概念。從表面上來看,二者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實際上還具備以下三方面的聯系。
1.職業教育類型化與課程思政的目標一致。課程思政的目標是通過將德育教育融入日常教學中,特別是融入到專業課程中來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職業教育類型化的目標旨在培養出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同時也對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做出了要求。
2.職業教育類型化使課程思政更有針對性。課程思政是一種育人的模式和方法,在育人內容、培養方法上都沒有明確要求。一旦實現職業教育類型化,職業教育將有明確的個性特征,在實行課程思政時便可以結合這些個性特征,使其更有針對性。另外,職業教育類型化是在各行各業對技術技能人才需求越來越緊迫的基礎上提出的。各行各業為尋找更符合自身價值觀的人才,對人才的需求都有明確要求,而職業教育開展類型教育需要校企雙元協同。在培養目標上,學校應與行業、企業對接,形成與企業需求一致的培養目標,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課程思政以保證其具有針對性。另外,學校也可以根據企業需求加入課程思政元素,有效地培養符合行業企業價值觀的人才。
3.課程思政是職業教育類型化的保障。職業教育類型化的實現需要從課程進行改革,以突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不同。課程思政是一種通過課程有效培養學生價值觀的方法,對實現專業課程的育人作用具有較大影響。因此,課程思政可以作為職業教育類型化成功實現的重要保障,將符合行業企業價值觀、適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育人元素融入學生日常教學中,讓學生具備有別于普通教育學生的能力。另外,職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通過課程思政可以助力學生提高職業素養水平。
職業教育類型化與課程思政是相輔相成的關系。要實現職業教育類型化,教師只有優化課程思政教學手段,才能在培養學生技能水平的同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升其綜合素質水平。同時,職業教育類型化讓課程思政更有針對性,指明了課程思政應當培養的素質,樹立的價值觀以及在實施中可以采取的方式方法。
職業教育類型化的特征之一便是校企雙元協同。作為企業,對人才的素質有明確要求;作為學校,在學生心目中具有權威性,對學生價值觀、道德觀以及個人素質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響作用。在校企協同下,企業可以將人才需求與學校對接,同時學校也可以融入與企業需求相匹配的課程思政元素,更好地幫助學生走向崗位,使其逐漸成為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除此以外,學校還可以借助企業資源來增強學生的思想意識,如教師可以講述企業一線員工的典型事跡來加深學生的印象,進而提升課程思政的效果。
要想促進職業教育課程思政改革,學校應當明確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特別是與普通教育培養目標的差異。普通教育強調學生對知識理論的學習,因此在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時,除了樹立學生基本價值取向,學校會更加強調對理論知識的鉆研精神,而對學生的動手能力要求較弱。職業教育強調學生技術技能的提高,要求學生在了解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實踐,更強調學生的技術水平。因此在深入挖掘思政育人元素時,教師應抓住職業教育的育人核心,即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職業教育人才。具體來說,工匠精神的內容包括敬業、精益、專注、創新。
1.敬業。敬業主要表現為對工作的敬畏與熱愛,從業者愿意為工作全身心投入,在工作中表現出認真負責、盡忠職守的態度。學生未來就業崗位的起點一般是一線崗位,因此作為就業者,我們只有做到熱愛自己的崗位,踏實肯干,才能在崗位上沉淀下來,獲得提升。
2.精益。精益即要求從業者對待工作精益求精,對工作中的每一項任務都做到不斷追求極致。學生的就業崗位一般是技術技能崗位,而這些崗位通常涉及的任務也需要從業者靜下心來不斷地對任務內容進行打磨,最終獲得更加完美的結果。對任務內容不斷打磨,也是從業者提升自身技術技能水平、積累經驗的機會。
3.專注。專注即要求從業者在工作中具備耐心、執著、堅持的精神。在追求精益求精的過程中難免遇到問題,加之時間的消耗,很容易產生挫折感。只有在對職業熱愛的基礎上,具備耐心、執著、堅持的精神,才能支撐從業者繼續進行探索。
4.創新。創新,即鼓勵從業者勇于突破。只有敢于突破、勇于創新,才能推動從業者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才能帶來行業、企業的進步以及國家的發展。因此職業教育培養的學生也需要在掌握基礎技能的基礎上進行突破,真正成為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
將思政元素融入課程并對學生進行引導時要注意不同的課程類別在融入模式上應當有所區別。
1.理論課程。盡管職業教育強調技能水平的培養,但是理論課程仍然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環節之一,只是在培養過程中方法更加靈活,更加側重學生課堂的參與度。因此在融入思政育人元素時,教師可以通過向學生發布任務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學生要想完成任務,必須抱著求知的心態,進行鉆研。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難免會遇到各種問題,這就需要他們具備專注精神來對抗遇到問題時的挫折感??傊?,教師可以通過這種方式來進行課程理論教學,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也提升自己的職業素養水平。
2.實踐類課程。職業教育通過實踐類課程讓學生提前體會并學會融入崗位,進而培養學生具備適應未來工作崗位的職業素養,其相較于理論課程更有參與性。學生在參與中遇到的問題和挑戰將更多,特別是在實際工作崗位上遇到的問題也更真實。因此實踐類課程應在職業教育培養中成為課程思政實施的重要渠道之一。教師要充分發揮引導作用,做到及時地與學生溝通和交流,解決學生面臨的各種問題。
職業教育類型化強調讓職業教育在培養中突出個性特征,更強調對學生綜合素質水平的培養。課程思政是通過將思政元素融入日常課程中來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一種方法。在職業教育培養中,教師應當注意將課程思政與職業教育培養進行良好融合,使其較普通教育更加具備個性特征,與普通教育區別開來。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利用好職業教育校企雙元育人的優勢,通過深入挖掘職業教育個性化的課程思政元素、把握好不同類別課程內容以及形式上的區別來實現“教學”與“育人”的有效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