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隴東
(甘肅省鎮原縣屯字中學,甘肅鎮原 745000)
過去語文教師往往采用枯燥乏味的形式講解文本內容,不僅無法幫助學生理解文本的豐富內涵及真摯情感,也難以陶冶與提升學生的審美及情感,嚴重減弱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而情境教學法能夠增強語文課堂的生動性和趣味性,讓學生以“我要學”的態度主動參與知識學習和探究,幫助學生深刻感知、把握文本內涵及情感,有利于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高中語文教師要遵循“情知對稱”的原則應用情境教學策略,靈活創設多種類型的教學情境,充分關注學生的情感特征與學習需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語文新課標明確強調了真實情境、實踐活動情境在課堂教學的重要性,因此,語文教師需依據真實性、實踐性的原則創設教學情境,對教材中的學習任務、學習活動等資源全面整合,利用真實的言語實踐情境幫助學生高效獲取知識,培養學生的知識、能力與素養。具體來講,真實性指的是語文情境要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貼近,引導學生依托生活經驗、生活資源等理解和掌握課程知識。實踐性指的是教師要向學生提供言語實踐的機會和平臺,利用實踐活動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
為充分體現情境教學法的應用價值,教師要有機統一科學性與藝術性原則。科學性指的是語文教師需綜合考慮教學目標及學生學習需要,依據語文教學基本規律統籌規劃課堂教學情境的創設,有條不紊地開展教學活動,避免盲目、隨意地創設情境。藝術性指的是語文教師要勇于創新情境類型及組成要素,讓教學情境充分契合學生特點及教學內容,促使教學藝術的魅力得到彰顯,情境教學活力得到增強。
情境在學生的語文學習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只有遵循適宜性與適量性的原則,才能夠實現情境教學的最優化。適宜性指的是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要與學生能力、教師教學風格、教學文本特點相適應,以便發揮情境教學的優勢和作用。在學生層面,教師要根據班級學情預設情境教學,且結合課堂中學生的學習狀態及時優化和調整。在教師層面,教師具有各自的優勢和風格,一些教師喜歡采用“以讀引境”的方式,一些教師則善于應用多媒體情境。在文本層面,不同類型的文本適宜采用不同類型的情境,古詩詞朗朗上口,適宜采用吟誦情境;小說類文本故事性較強,適宜采用角色表演情境。只有靈活創設適宜的情境,才能真正體現情境教學的優勢。適量性指的是語文教師要結合教學計劃科學確定情境內容“量”,如果在課堂教學中創設大量的表演情境、提問情境、多媒體情境等,雖然能夠活躍課堂氛圍,但無法讓學生真正吸收和記憶知識,還會減緩教學進度。
整體性指的是語文教師要在課堂教學全過程中貫穿情境教學,利用適宜的情境促進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在教學實踐中,語文教師不能單單在某一環節創設情境,而是要讓情境服務于整節課堂、整篇文本,在貫穿始終的情境中組織語言學習、實踐等活動,整體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發展性指的是課堂情境要匹配學生的知識水平與生活經驗,充分貫徹以學生為核心的理念方針。高中學生的認知、思維、情感發展呈現出循序漸進的特征,因此,語文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發展水平選擇相應的情境類型,及時更新與調整情境創設方式。同時,發展性還要求語文教師遵循與時俱進的原則,創設符合時代特征的情境,這樣可以更好地讓學生進入到情境中。
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師創設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對學生的語言能力及品質進行培養。教學語言是所有教學形式、教學方法的重要要素,每一個語文教師都要具備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因此,語文教師要積極利用語言這一媒介創設生動的語言情境,培養學生的認知與情感。現階段,一些語文教師采用枯燥乏味的語言,不但學生的學習興趣減弱,課堂氣氛得不到活躍,還難以激發和深化學生的情感。面對這種情況,語文教師要從課堂導入環節著手,綜合利用口頭語言、肢體語言、神態語言等設計精彩的開場白,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高中生的抽象思維已經逐步形成,具備一定的社會生活經驗。語文教師在講解內涵深刻的文本時,不能再采用直觀的情境教學手段,而是采用語言描述的形式對學生已有的相關經驗進行調動,讓學生在產生共鳴的基礎上,發揮聯想精神,同步發展學生的認知與情感。特別是詩詞類、散文類文本具有言約意豐的特點,不同學生會在腦海中浮現差異化的場景畫面。因此,語文教師在課堂導入環節可采用深情、形象的話語,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經驗,發揮聯想能力,想象文本描述的場景、意境和情感,深刻感知語言魅力及意境之美。例如,在學習《登高》一課時,教師可依據詩詞的創作背景,采用語言形式向學生生動描述場景氛圍,通過創設語言情境可讓學生充分了解背景故事及作者形象,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與體會詩詞的情感及意境。
為充分彰顯語言情境的優勢,語文教師要注意這些要求:
1.采用形象的語言。從本質上來講,語言情境指的是教師利用語言形式具體描摹某一情境,讓學生在聆聽的過程中自動浮現出相應的畫面。因此,語文教師要采用形象的語言塑造畫面,激發學生的聯想能力。
2.采用簡潔的語言。冗長的語言會讓學生逐漸喪失認真聆聽的興趣,因此,語文教師要盡量采用簡潔凝練的語言,控制語言描述的時間,避免出現本末倒置問題。
問題是學習的催化劑,語文教師要在整個教學活動中貫穿問題,引導學生結合教師提問深度思考與探究,以便真正理解文本內涵。在問題情境創設時,語文教師要將學生的認知水平、最近發展區、教材內容等綜合納入考慮范圍,明確提問的目的和方向,促使學生的求知欲得到激發。高中階段的學生具有相對成熟的邏輯思維與理性認識,能夠全面、深刻地理解問題,有利于教師創設問題情境。其中,學生的思維與內在感受是觸發問題情境的主要因素,緊密聯系著學生的認知及社會生活經驗。如果教師提出的問題能夠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就可以增強學生的探究積極性。因此,在小說、科普文、新聞等實用類文本教學中更適宜采用問題情境。以小說類文本為例,此類文本的人物形象鮮明、故事情境生動,學生往往具有濃厚的閱讀興趣。同時,高中生已經接觸了很多的社會現象,具備了較為豐富的生活閱歷,教師通過科學設計問題,能夠讓學生帶著已有經驗解析文本主題,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情感思維。在問題情境創設中,教師可從這些方面著手:
1.結合學生的不同觀點提問。語文文本具有較強的開放性,學生在閱讀學習過程中會產生不同的觀點和看法。如果教師能夠向學生提供表達觀點的機會,讓學生結合各自的觀點展開交流和辯論,就可以充分滿足學生的自我實現需要,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因此,語文教師要善于設計開放性的問題,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和分析,且與其他學生分享觀點看法,有效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2.結合學生的能力水平提問。教師提出的問題只有與學生的認知水平相符合,才可以對學生的探究興趣進行激發。因此,語文教師要深入分析班級學情,在問題設計中貫徹最近發展區理念。同時,解讀教材內容,挖掘符合學生情感特征、現實生活的問題,以便增強問題的針對性。需特別注意,教師不能過于追求問題的數量,而是重點關注每一個問題的質量。如果問題與教學目標、文本內容、學生生活相脫離,不但無法促進學生的學習及發展,還會浪費大量的課堂時間。
3.結合問題之間的邏輯提問。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要提出較多問題。如果盲目、隨意地發問,將難以幫助學生系統理解教材內容。因此,語文教師要準確把握各問題之間的邏輯關系,依據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遵循由淺入深的原則提出問題,讓學生依次理解和解決各個問題。通過自然、順暢地銜接各個問題,能夠形成邏輯鮮明的問題鏈。
教材文本反映了當時的社會背景、作者的生活經歷與情感,為幫助學生深度理解文本內容和情感,教師先要帶領學生對文本創作背景、作者寫作意圖等知識進行了解。很多文本描述的內容與現實生活相脫離,高中生的知識經驗雖然較為豐富,但依然無法理解、體會當時的社會生活及作者的情感思想。面對這種情況,語文教師要積極創設生活展示情境,利用情境連通學生已有經驗與文本描述內容,讓學生感知、體驗文中內容,拓展學生的理解深度。
1.真實走入實境。此種方式是指創設真實的情境,讓學生真實感知生活,豐富學生的經驗和體驗。現行語文教材具有較多的寫景類、田園生活類文章,很多學生缺乏類似的經驗,難以體會景色之美及生活之樂。因此,語文教師可引導學生利用周末、寒暑假等時間走進大自然及現實生活。當學生積累豐富的經驗后,不但能夠理解文本內容,還可以提升寫作能力。
2.模擬還原情境。部分文章描述的內容,學生沒有類似的生活經驗,且受客觀條件的限制,無法走進實境。為深化學生的體驗,教師可綜合運用圖片、視頻、表演等多種方式將臨時場景搭建起來,利用還原情境幫助學生理解。例如,在學習《竇娥冤》一課時,教師先向學生播放相關的影視片段,再讓學生表演文本描述的故事,可幫助學生深刻感知此部作品的魅力,準確把握人物形象,體會封建社會的腐朽黑暗。
總之,認知與情感之間存在著十分密切的關系,教師要利用課堂情境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閱讀文本過程中形成情感共鳴,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及審美水平。
新課改要求語文教師將自己定位為引導者、促進者,利用情境教學、活動教學等方式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角色扮演與新課改要求相符合,能夠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等多方面能力。因此,語文教師在小說類、敘事類文本教學過程中,可積極創設角色扮演情境,讓學生扮演作品中的人物,依據故事背景、情節等對人物的語言、行為、情感進行揣摩,向全班同學立體化呈現人物形象與事件。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既可以準確把握人物特征及故事主題,又可以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
1.分角色朗讀。此種形式目前在語文課堂中應用較為廣泛,具備操作簡單、占用時間短等優勢。語文教師讓學生分角色扮演、朗讀文中的某一片段,對人物形象及場景畫面進行還原。參與扮演的學生需對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等要素準確把握,利用生動的朗讀體現出人物的性格與情感。學生通過充滿感情地朗讀將會深刻理解角色形象,深化學生的內心審美體驗。例如,在學習《裝在套子里的人》一課時,教師可鼓勵學生采用分角色朗讀的形式表演主人公與妹妹激烈爭論騎車穿街而過行為的片段,讓學生利用語言、神態、肢體語言的變化呈現出主人公與妹妹截然不同的性格特征。在此種教學模式下,雖然很多學生無法參與進來,但僅僅通過觀看也會產生深刻印象。
2.改編課本劇。部分教材文本具有較強的故事性和戲劇性,語文教師可引導學生采用課本劇的形式改編文章內容,自主分析文章故事脈絡及人物特點,創編相應的對話,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下演繹故事內容。學生在課本劇表演中會不自覺地帶動以往的認知與情感,且隨著劇情的推進又豐富與升華情感。同時,表演者的情緒也會感染到其他的旁觀者,讓所有學生沉浸在故事情境中,進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內容。和常規教學相比,改編課本劇的角色扮演情境能夠全面鍛煉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促進素質教育的深度落實。
綜上所述,情境教學法能夠調動學生的知識經驗,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產生情感共鳴,有助于發展學生的認知和情感,提升語文教學質量。因此,高中語文教師要靈活應用語言描述、課堂提問、生活體驗以及角色扮演等多種形式,創設貼近教學目標、符合學生特征的課堂情境,依托情境改善學生的語文學習效果,促進學生能力素養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