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霞
(甘肅省武威第十八中學,甘肅武威 733000)
新課改的大力推行以及《標準》的全面實施,對高中生英語學科素養以及閱讀量提出更為明確的要求。但以往教師形成的教育理念無法滿足教育事業以及社會發展需求,對此,需注重教學方法的優化與革新。整體語言教學法可建立起閱讀中文化知識、語篇類型、主題語境的有效聯系,便于學生理解文章深刻內涵,并掌握語言學習與運用技巧,極具應用價值。
分析整體語言教學法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應用是否具有可行性時,需從三個角度思考:
其一,2020 年修訂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明確要求著重培養學生英語核心素養,包括文化意識、語言能力、學習能力、思維品質等。同時,又對當前英語教學期間存在的教學內容碎片化、注重語法講解、忽視英語閱讀深入探究等問題進行全面分析,并給出全新的教學思路,將閱讀想要表達的真實含義作為依據,了解閱讀類型,深入挖掘閱讀中蘊含的文化知識、語言知識、語言技能等內容,再將其進行匯總后開展整體語言學習活動。在此期間,應保證活動整體的實踐性、綜合性、關聯性,以此凸顯出英語學科素養。由此可見,《標準》和整體語言教學方法針對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所提出的教學建議相一致。
其二,整體語言教學的理論基礎。系統功能語言學認為,語言是一個集語音、話題、語法、功能的系統,而語言的五項基本技能,即聽、說、讀、寫、看是相輔相成的。利用語言開展的交際活動可看做是文字與聲音的結合,具體來說是書面交際、口頭交際的結合。其中,口頭交際主要靠聲音實現,即聽與說,而書面交際則通過文字,即讀、寫、看實現。站在語言的角度進行思考,聽、讀、看是語言輸入過程,說、寫則是語言輸出過程。顯然,語言的口頭交際、書面交際均包括語言輸入與輸出的雙向構建與轉換過程。
其三,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現實需要。在以往開展的英語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將碎片化知識的講解作為重點,未形成系統化思維對英語語言教學進行考慮,同時也沒有將語言教學視為完整語篇,只是簡單介紹語言知識,缺乏對閱讀教學活動的合理設計,且閱讀的六項基本內容,即文化知識、主題語境等未做到全面整合,導致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片面性,而整體語言教學法可有效解決這一問題,確保閱讀教學完整性、連續性。
真實性原則主要表現在教學內容、學生學習、教學活動真實性上。整體語言教學側重對語言內容和意義的講解,只有將兩個要素作為基礎,才能保證學習真實性,有助于學生英語閱讀學習興趣的激發。這就需要教師合理借用極具真實性的語言教材,為學生創建真實的閱讀語境,從而實現對語言知識的正確理解,并應用于實際。教師應確定學生課堂主體地位,鼓勵學生結合各自特點,展開閱讀內容的學習與深入了解,并為學生打造互動式課堂,實現師生、生生有效互動,營造良好的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整體學習氛圍,確保所學內容的全面掌握,還可起到鍛煉學生語言技能的作用,并自主對閱讀的文化內涵進行反思。教學期間,英語教師應提供給學生口頭、書面表達機會,組織學生開展表演、復述、對話、讀后續寫等活動,促使學生英語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得以全面提升。新修訂的《標準》要求高中生閱讀總量達30 萬字,并通過閱讀與練習逐漸形成語感。對此,教師需為學生推薦適合閱讀且能夠提高學生閱讀水平的課外讀物,比如Harry Potter、Pen guin Readers 等[1]。
小學、初中學習階段為高中生奠定了較為扎實的英語知識、技能基礎,而高中英語學科也對學生思維、語言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教師需站在整體互動、整體理解、整體呈現、整體輸出的角度對英語閱讀進行處理,以保證閱讀內容的完整性。
整體互動指學生學習英語閱讀知識時,可借助聽、說、寫等活動建立起與教師、同學、文本之間的互動,打造互動式課堂,實現學習行為的真正產生,并獲得顯著學習成效;整體理解是以整體呈現為基礎,在閱讀活動的幫助下,對閱讀內容生成整體感知,并做到知識的內化與遷移;整體呈現是指教師講解英語知識點時,盡可能做到語篇的完整傳遞,而不是將知識點以碎片化的方式呈現給學生;整體輸出是最為重要的內容,盡管英語閱讀學習過程中涉及互動與輸出,但需注意的是,單一的語言操練并不是整體輸出,只有基于輸入的輸出才可視為整體輸出。由此可見,整進整出教學原則始終將閱讀內容和意義作為教學重點,教師應以閱讀內容為基礎,組織各類語言實踐活動,加以適時、正確引導,幫助學生明確英語閱讀的真實內涵,明晰作者寫作意圖,做好對語篇類型的精準把握并逐漸形成文化意識,能夠依托于生活實際完成主觀觀點的有效表達,以此達到語篇輸出效果[2]。
整體語言教學的應用還需遵循以學生為主體原則,教學目標始終為推動學生全面發展。英語閱讀教學期間,教師應從學生整體出發,結合班級學生個體化差異,科學確定教學目標,合理設計閱讀教學內容與任務,采取多元且可行的教學方法,搭配健全的評價標準,確保英語閱讀教學效果的同時發揮出整體語言教學法應用價值。以教學目標為例,《標準》未推行前,所依照的教學目標是以雙基為基礎,導致目標彼此間割裂,與新課改中以學生為課堂主體的要求相違背。高中英語教材中每單元都涉及文章閱讀內容,通常教師所設定的教學目標是通過閱讀與學習掌握生詞的正確發音與拼寫,同時還需對文章大意做到基本理解。各教學目標之間不具備完整性、連貫性,無法激發起學生深入探究的意識。而整體語言教學法的運用,實現教學目標的變革即以學生為中心,要求教師注重學生從學習理解到遷移創新的過程,并結合學情以及閱讀教學內容,基于學生規律,從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三個層次著手設計英語閱讀教學目標。以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Connecting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閱讀教學為例,在學習理解階段,設定的教學目標如下:能夠正確梳理漢字的發展與變化,以及漢字書寫系統的形成;利用英語語言對各段落的大意進行描述,實現對漢字發展過程的總結。而在設計應用實踐的教學目標時,可將漢字如何建立起過去與現代聯系的思考、分析作為教學目標。遷移創新目標為探討漢字文化能夠經久不衰的重要原因。統籌各項教學目標著手于英語閱讀教學活動的設計,既能夠達到整體語言教學的目的,還可引發學生深入思考,以此鍛煉學生高階思維能力。
閱讀活動組織前,要求教師將閱讀材料視為一個整體。先為學生簡單介紹材料的背景,確保閱讀練習時能夠做到對閱讀內容的正確理解,也可通過分析材料標題、瀏覽材料插圖等方式,鼓勵學生對閱讀具體內容進行預測,以保證閱讀深度。此外,閱讀教學開展前,教師可不對材料中出現的生詞進行講解,而是要求學生閱讀時聯系語境猜想其含義。閱讀前為學生播放與材料有關的音頻,讓學生在聽錄音的過程中解答課前問題,既能夠培養學生聽力能力,還可強化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各項課前準備活動的執行均能夠起到活躍課堂氛圍的作用,但要想獲得整體教學效果,就要求教師做好課前指導工作,始終尊重學生課堂主體地位,以此滿足整體語言教學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原則[3]。
閱讀教學時,可將篇幅較長的閱讀材料進行分段處理,并結合段落內容提出相應問題,合理應用skimming、scanning、careful reading 閱讀策略,實現對學生閱讀技巧的訓練。比如,完成一段材料教學后,讓學生對下文內容進行預測,猜測生詞含義,同時,鼓勵學生收集相關材料如what、why、where 等基本事實。
采用分組的形式開展閱讀活動,在相互合作與探究下實現對閱讀問題的快速解決,而這一過程可有效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合作能力以及語言運用能力,凸顯出整體語言教學法中語言社會性原則、學習環境真實性原則。在獨立思考下,學生能夠快速投入到討論活動中,與同學一起完成問題的解答,以此增強學生課堂參與體驗。由于整體語言教學法不涉及語法內容的教學,但教師也需注重對該知識的講解,基于學生對閱讀材料的理解程度,教師可對新語法現象進行深入性解釋與分析并檢測、糾正學生對生詞的理解[4]。
閱讀結束后,教師應鼓勵學生借助思維導圖梳理文章結構,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邏輯關系,緊接著和學生一起分析、總結文章及導圖中內容,以此探討出作者寫作意圖,了解文章中心思想,確保閱讀教學有效性。此外,教師應基于文章具體內容開展相關話題交流活動,如角色扮演、課文復述等,既能夠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還可鍛煉學生閱讀技能和語言能力,并實現與文章主體有關教育的全方位滲透。完成閱讀教學工作后,讓學生以文章中心思想為話題擬寫作文,可使學生能夠做到課上討論內容的連詞成句、連句成篇,實現完整篇章的構建,以此彰顯出整體語言教學法的整體性。
1.教材分析。設計主題為“My New Teachers”的閱讀活動,并投放多種與介紹新教師話題有關的課內、外教材,運用整體語言教學法幫助學生借助已掌握詞匯以及新了解詞匯、句型對內心喜歡的教師類型進行英語描述,還可激發出學生對教師的尊敬、喜愛之情。
2.學情分析。高中生的英語學科學習時間已超過六年,能夠基本運用已學知識和詞匯量實現英語語言的表達,還可使用英語進行交流。教師需加以適當引導,和學生一起分析閱讀教材,并簡單介紹整體語言教學法含義,幫助學生初步了解新方法的實施策略。
3.教學目標。(1)語言知識目標:學生能夠在閱讀中圈出有價值的知識,比如描述人物性格特點、外貌的形容詞,包括strict、nervous 等。(2)學習策略目標:要求學生了解、明確略讀、掃讀的閱讀策略。(3)情感態度目標:鼓勵學生做到對新教師性格特點的真正了解,并生成敬重感,提高學生對新教師的喜愛程度。
4.教學重難點。教師設計整體語言閱讀教學活動時,需始終將學生對教師性格特點以及教學風格的了解與描述作為教學重點。在活動不斷推進的過程中,很多學生無法真正掌握略讀、掃讀策略,亦是教學難點。
5.教學設計。首先,開展閱讀前的準備活動。以小組交流的方式進行頭腦風暴,在思想碰撞下,幫助學生回憶以往學過的可用于描述人物的詞匯,確保新教師描述活動的有序進行。其次,教學階段的設計。通過閱讀講解與互動式討論,幫助學生掌握略讀技巧,并在快速瀏覽后明確文章寫作意圖,在此基礎上,分析相似主旨閱讀在高考閱讀理解中的出現頻率,實現同一類型題解題技巧的有效總結。再次,還需鍛煉學生掃讀能力,能夠快速找出有價值信息,可采取分組形式進行,有助于學生合作能力的大幅提升,提高閱讀教學效率[5]。最后,閱讀結束總結。完成文章閱讀后,鼓勵學生獨立、深入思考閱讀內容,并做到閱讀輸入內容的輸出,即將文章重點進行課上表達,為學生課堂表現創設機會,與整體語言教學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目標相契合。
英語閱讀教學工作開展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挖掘有價值及感興趣的英語知識,并不僅僅是“閱與讀”。教學過程中,可結合閱讀材料和教學目標,合理應用整體語言教學法,做好課前、課中、課后教學活動的設計,以此發揮出整體語言教學法對于閱讀教學的推動作用,鍛煉學生英語綜合技能、培育學科素養的同時,提高閱讀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