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倩,張 振
(1.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金山中學,山東淄博 255400;2.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齊都花園小學,山東淄博 255400)
隨著“非連續性文本”概念出現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關于“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的研究也逐漸得到廣大教師的關注并成為一個熱門的研究話題。“非連續性文本”是相對于“連續性文本”而言,它不同于篇章和整本書,閱讀信息具有不完整性和非連續性,信息單位也相對復雜。“非連續文本”呈現方式的特殊性決定其閱讀教學方式的差異性。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抓住合適的比較點,通過比較閱讀,在連續性文本和非連續性文本之間架設起一條有機聯結的橋梁,豐富學生閱讀體驗,促進學生閱讀素養自然生長。
連續性文本和非連續性文本雖然樣式不同,但作為信息載體的屬性相同。兩者都是為了傳遞信息,都表現一定數量的信息內容。基于兩者之間的共性特點,在實施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時,教師可以抓住信息內容作為比較點,將連續性文本和非連續性文本的內容進行比較,通過信息內容比較,培養學生信息獲取、整合等處理能力,使學生具備快速獲取信息并對信息進行處理的能力。
如《蝙蝠與雷達》一文,筆者給學生提供英國《自然》雜志預印本平臺“研究廣場”的一段非連續性文本。圍繞兩段文本組織學生快速瀏覽兩段文本,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兩段文本的主要內容。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比較兩段文本話題的差異性以及自己通過文本獲得的啟發。
通過比較閱讀活動,學生信息概括能力得到較好的發展,較好地把握兩種文本的主要內容。同時,學生對兩種文本傳遞的信息進行深度加工,概括兩種文本的話題,從而把握第一篇連續性文本是圍繞“蝙蝠與科學”這個話題展開,第二個文本是圍繞“蝙蝠與疾病”話題。通過話題比較,學生的信息整合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最后,根據兩種文本,組織學生交流自己獲得的啟發,給學生提供創造性學習的機會,將文本閱讀與學生生活有機聯系起來,讓學生意識到人類和自然之間的密切關系,培養學生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基于信息內容的比較閱讀,應重視層級化設計,以信息內容為比較點,再通過細化比較維度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對信息內容進行比較,這樣比較閱讀才能不斷走向深入,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發展。
信息載體即文本最基本的信息單元,采用怎樣的信息載體受多種因素制約,但都基于共同的目標,即更好地傳遞信息,達到信息傳播的預期目標。連續性文本和非連續性文本由于信息傳播的目標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導致信息載體也出現一定的區別。連續性文本主要以文字作為信息載體,適當地穿插一些圖畫;非連續性文本信息載體相對豐富,除了文字、圖畫外,還有機綜合數據、圖表、說明書等信息載體。教師在實施比較閱讀教學時,可以基于連續性文本和非連續性文本差異化的信息載體,引導學生對信息載體進行比較,在比較中感受信息傳播的多樣化特點,對非連續性文本的存在價值獲得獨特的認識。
如《贈劉景文》一詩,詩中有這樣一句“菊殘猶有傲霜枝”。結合詩中這句話,筆者給學生提供一段非連續性文本資源,即李清照的詩句:“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文本資源采用文字和圖片相結合的形式,既有菊花的圖片,也有關于秋菊的文字等,圖片內容則直觀地展示“菊殘猶有傲霜枝”和“人比黃花瘦”的場景。圍繞兩段文本,筆者引導學生抓住文字和圖片展開比較閱讀。
基于文字的比較閱讀,則引導學生從“菊的文化內涵”入手,將兩種文本揭示的人文內涵進行比較,《贈劉景文》一詩中,菊是高尚情操的象征。再結合非連續性文本對“菊花”的人文內涵進行擴展,對“菊”寄托的豐富文化內涵獲得進一步的認識。基于圖片比較,則引導學生對課文插圖和非連續性文本插圖進行比較,探究插圖在文本表達中發揮的作用。
對連續性文本和非連續性文本的信息載體進行比較,較好地拓展了學生閱讀視野,也使課堂閱讀空間得到無限的延展,讓連續性文本的人文性得到充分的展現。同時,基于圖片信息載體的比較,也強化了學生信息載體選擇意識,對于提高學生語文表達能力具有重要的價值。
連續性文本和非連續性文本都是為了表達信息,追求信息表達的有效性。為了提高信息表達的效率,作者往往根據表達的需要靈活地選擇合適的表達形式。教師在實施比較閱讀時,可以圍繞兩種文本的表達方式進行比較閱讀。通過表達方式比較,引領學生感悟不同表達方式的獨特表達效果,在提高學生語言感悟能力的同時,為學生書面表達提供有力的支持,培養學生根據信息表達目的合理選擇表達方式的意識。
如《白鷺》這篇散文詩,作者基于散文詩的文體特點,行文綜合采用描寫、抒情、議論等表達方式。通過描寫,將白鷺的特點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來;通過抒情和議論,將作者對白鷺豐富的情感表達出來。教學時,筆者引入《中國小學生百科全書:動物》中關于“白鷺”的一段非連續性文字介紹,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閱讀,讓學生比較兩種文本在表達方式上的不同之處,并開展小組探究性學習活動,分析選擇不同表達方式的原因。
通過提供一段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的非連續性文本,學生對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等不同表達方式的特點和表達效果獲得直觀的認識。比較閱讀學習活動則引導學生進行跨文本閱讀,強化學生差異化運用表達方式的意識,學會根據表達的需要選擇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收到最佳的表達效果。
基于比較的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可以作為比較點的很多,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并根據教學生成進行靈活的比較。在進行非連續性文本選擇時,教師應打破單一化的思維,學會從不同的渠道獲得豐富的非連續性文本,注重非連續性文本的時代感和文本類別,以達到比較閱讀的目的。
文本是文字的有機組成,文字組合不是隨意的,而是具有明確的表意目的,即傳達文本編撰者的意圖。因此,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可以從“信息意圖”展開比較,比較不同非連續性文本表達的真實意圖,包括信息意圖的差異性和意圖表達方式的差異性。通過非連續性文本比較閱讀教學培養學生信息捕捉能力。
如古詩《夜書所見》一詩,基于詩中“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兩句,從文字表達的信息分析,表象表達的是兒童夜捉蟋蟀,興致高昂,傳遞的是樂景,讓人喜歡;然而,細細品讀文字,結合詩歌語境,不難發現“樂”是表象,“悲”才是作者要表達的真實意圖。詩人采用的是“以樂景反襯悲情”的寫法,充分體現出詩人“匠意”。
圍繞《夜書所見》這首詩歌,筆者給學生提供了兩段非連續性材料,一段材料是寫美景表達樂情,一段材料與《夜書所見》信息組合匠意相似,即以樂景襯悲情。通過比較閱讀,學生對借景抒情的立意方式獲得較為深刻的認識,借景抒情立意時,可以從兩大方面進行,一是借助顯性方式,以將喜悅之情有機融合在寫景之中。這種借景抒情的方式,情感表達直接,情感強烈;二是委婉表達,作者借助美景進行反襯,將悲傷之情以隱性方式表達出來。這種信息表達的立意比較獨特,需要學生結合信息存在的環境,將信息置于信息系統之中。
通過信息意圖比較,學生的信息捕捉能力得到較好的發展,在信息捕捉過程中,學生也較好地完成學習策略建構問題,即掌握借景抒情的“立意”方式。如此,學生在自主閱讀寫景類文本時,能夠自覺地從兩個方面進行思考,判斷文本信息“立意”屬于哪一個類別,表達的真正情感是什么,大大提高學生信息意圖捕捉的精準度。
基于比較的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要想達到高效,除了選擇合適的比較點外,教師還應基于比較閱讀教學的需要,對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活動進行優化設計。通過多樣化的比較閱讀活動,深化學生非連續性文本閱讀體驗,讓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走向高效。
非連續性文本作為一項認知活動,離不開思維參與。如何有效調動學生思維,問題是一種有效的驅動手段。在實施非連續性文本比較閱讀活動時,教師應重視問題在非連續性文本閱讀中的驅動效應,設計高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閱讀。如針對《蝙蝠與雷達》一文進行的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筆者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
問題一:兩段文本的主要內容是什么?試用簡潔的語言加以概括;
問題二:結合兩段文本的主要內容,說說兩段文本分別圍繞什么話題展開;
問題三:整合兩段文本信息,你獲得怎樣的啟發?
三個問題設計緊緊圍繞連續性文本和非連續性文本的內容,首先引導學生對信息內容進行概括,把握主要的信息;其次對信息進行壓縮,從內容向內容圍繞的話題進行升級。最后,圍繞“蝙蝠和科技”“蝙蝠與疾病”兩個話題,引導學生在比較中進行關聯。如此“蝙蝠”與“自然”對接起來,“科技”“疾病”與“人類”對接起來,引發學生對“人和自然”關系的思考。在問題驅動下,非連續性文本比較閱讀不斷走向深入,學生閱讀能力也在深入中進階。在進行問題驅動設計時,教師可以基于學生主體性,給學生自主設計問題的機會,引導學生在教師搭建的支架引導下自主設計出高價值問題。
項目探究學習活動以項目為載體,將教學任務有機滲透在學習項目中,在完成學習項目的過程中,達到比較閱讀教學的目標。項目探究活動改變了傳統閱讀教學單向灌輸的做法,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給學生創造參與閱讀學習的機會。在進行項目探究活動設計時,教師應基于比較閱讀學習內容精心提煉項目,確保項目的含金量,要有助于比較閱讀活動的實施,又應確保比較閱讀學習任務的達成度。
針對《丁香結》一文,基于信息載體的比較閱讀,筆者在實施非連續性文本比較閱讀時,在供給非連續性文本基礎上,筆者設計了這樣的項目:丁香結、盤花扣與中國結之關系探秘。學生根據教材文本和提供的非連續性文本,通過查閱資料的方式,對三者之間的關系進行探究。圍繞項目探究活動,要求學生結合探究活動撰寫一份項目報告書。學生在項目驅動下,借助教材文本了解了丁香結和盤花扣之間的關系,再借助教材文本和非連續性文本的比較閱讀,了解盤花扣與中國結之間的關系。最后通過查閱資料了解中國結的文化內涵。
項目探究活動較好地達到比較閱讀的目的,也借助項目活動,非連續性文本的外延得到有效的擴展,內涵更加豐富,學生語文素養得到較好的發展。
實踐活動是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發展的必然途徑,基于比較的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應重視語文實踐活動設計,給學生創造參與實踐運用的機會,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獲得深刻的閱讀體驗,不斷積累比較閱讀經驗,掌握非連續性文本比較閱讀的方法。
如基于表達方式的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筆者結合教學活動給學生布置了一項語文實踐任務:自主選擇一個對象,如“銀杏樹”,找一找關于銀杏樹的文章以及與之相關的文本材料。然后將這些文本材料進行比較,看看這些文本在表達方式上的差異性。如果科學書和語文書編者邀請你,讓你以“水”為對象寫一段文字,你可能會運用到哪些表達方式,說說原因。
通過語文實踐活動引領學生將閱讀視線從文本向生活轉移,自主尋找生活中的非連續性文本。通過結合生活,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表達形式的多樣性。學生通過實踐活動表達熱情和表達能力得到較好的發展。
總之,非連續性文本是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內容,是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的有機補充,對于拓展學生閱讀面、提高學生閱讀素養具有重要的價值。比較則是提高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質效的有效途徑,教師應巧用比較閱讀,在連續性文本和非連續性文本之間架設起聯系的橋梁,給學生創造更加廣闊的閱讀空間,引領學生在非連續性文本比較閱讀中收獲閱讀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