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狄宣亞
近段時間,花16800元教你維權的高價“職業打假”課程,引發了輿論關注。打假維權從一種作為“社會公器”的手段,轉變為一種被大肆兜售的商品,讓人始料未及。
近年來,公眾對“職業打假人”并不陌生。此前,有“中國第一職業打假人”之稱的王海,公然打假網紅辛巴直播帶貨賣假燕窩,曾引發社會廣泛關注,也將職業打假人帶入了公眾視野。隨著網絡電商和直播帶貨的興起,職業打假人的“用武之地”也變得越來越廣闊,頻頻激起輿論事件。
隨著對職業維權行為的認知加深,公眾也越發了解到“職業打假人”這一群體的雙面性。職業打假人曾經受到公檢法部門的力挺,這并不奇怪,職業打假人群體的出現,某種程度上形成了對假冒偽劣產品制售者的無形威懾。他們像牛虻一樣,緊緊盯著消費市場上假冒偽劣的“膿瘡”,一旦發現假貨的流行,能利用法律手段,通過正規的維權途徑,維護消費市場的正常秩序。
但職業打假的湖水并非清澈明凈的。一些職業打假人在正規打假途徑之外,還有很多“歪招”。有的人利用網絡外掛或故意栽贓,化身“差評師”,通過實施虛假投訴、惡意差評,騙取平臺補償或優惠,敲詐合法商家。有的人為了獲取高額調解款,甚至不惜威脅、勒索商家,從合法的打假人變為非法的敲詐勒索者……
從合法到非法,僅有一線之隔。很多職業打假人,游走在合法與非法之間的邊緣地帶,瘋狂地試探法律的底線。對于非法敲詐的勒索行為,法律自然不會姑息。據媒體報道,此前一名19歲小伙靠打假一年內掙了20萬元,起訴商家800次,最終被法院判定涉嫌敲詐勒索犯罪,被警方立案調查。這些職業打假人不僅搶占了公共司法資源、執法資源和行政資源,同時也堵上了其他真正有維權需求的消費者的正規維權渠道。
從根本上看,“職業打假人”這一群體基因中便帶著結構性矛盾。打假維權天然帶有公益屬性,如果抱著盈利的目的去做,不可避免會在合法維權的路上走偏。一旦職業打假人無法把握好法律、合規的界限,就很容易滑向非法、違法的深淵。
某種程度上,職業打假人是適應市場需求而誕生的,是時代的產物。在市場標準化、規范化程度不高的階段,有大量假冒偽劣產品充斥市場,需要職業打假人發揮監督作用。等市場逐漸成熟,標準化、規范化程度越來越高,職業打假人的“用武之地”也將逐漸縮小。
當下,要警惕職業維權這柄雙刃劍,既要鼓勵以合法合規的手段維權,做假冒偽劣產品的揭發者、檢舉者,同時,也要警惕職業打假人以合法名義,行“逐利”之實。要用法律武器打擊職業打假人的非法牟利行為,旗幟鮮明地對職業打假人“海嘯式”的舉報投訴說“不”。
一直以來,職業打假人都“自詡”為消費市場上的“賞金獵人”,但如果維護正義的“獵人”,轉變成了“盜獵者”,同樣需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只有這樣才能讓打假和維權回歸本來的樸素與純粹,回歸人們守護正義與良善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