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肖音
(福建藝術職業學院 福建 福州 350100)
傳統文化是各民族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我國的傳統文化包括語言文字、文學作品、音樂、舞蹈、美術等藝術形式以及傳統節日、民俗活動。傳統文化是民族的象征。傳統文化的發展,需要在傳承中創新。高職舞蹈教學也需要將傳統文化融入教學中,進行傳承。傳統文化融入高職舞蹈教學中,具有以下意義。
樹立文化自信,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了解傳統文化,傳承傳統文化,才能樹立文化自信。
傳統文化中的舞蹈最早來源于勞動,人們通過模仿生活中的勞動動作來自娛自樂,后來又運用到祭神和祭祀祖先的活動中,宋元時期,隨著雜劇的興起,舞蹈動作成為戲劇舞臺上的肢體語言,將生活中的動作進行藝術夸張,來表現生活。舞蹈的演變史和文明進程是一致的。
舞蹈是古代人民生活智慧的結晶,了解和熟悉傳統文化,是樹立文化自信的基礎。
中國傳統戲曲是傳統文化的代表。傳統戲曲中的舞蹈動作都是優美的舞蹈語言。傳統戲曲在舞臺上表演時,都是無實物表演,例如開門、關門、繡花、騎馬、坐轎都是通過模仿這些活動的動作,來營造戲劇效果。
除了模仿生活動作之外,還有很多抒發感情的戲曲動作,如表現男人生氣、悲傷的“甩發”,女性復雜情感的“甩水袖”。這些動作都來自生活,也可以運用到舞蹈中。
可以將傳統舞蹈動作應用到高職舞蹈教學中,豐富舞蹈教學內容;也可以將傳統文學作品作為舞蹈表現題材。我國古典文學作品中的《西廂記》《紅樓夢》,民間傳說中的《梁祝》,都曾經被改編為舞蹈節目,用舞蹈形式來刻畫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高職舞蹈教學在傳承傳統文化方面,存在嚴重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傳統文化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影響著社會道德的形成。人們不重視傳統文化,自然不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所以一些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缺少認知,他們認為傳統文化不如外來文化。例如,由于在教學中沒有普及音樂美學教育,很多人只知道流行歌曲,不知道民族音樂;在傳統節日方面,一些人不了解傳統節日的淵源,如寒食節與介子推的關系,端午節與屈原的關系,對中秋節的美好寓意沒有深刻認識,將傳統節日等同于節日食品,只知道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餅,過年有壓歲錢,甚至覺得傳統節日太單調。他們反而認為外國節日更加豐富,像情人節、圣誕節,因為有活動,就比傳統節日美好。
對傳統文化認知不足會導致舞者對傳統舞蹈中的美感認知不足,體會不到傳統舞蹈中的幽默動作,情感表達和美的展現,一味追求具有刺激性和挑戰性的舞蹈內容。
對傳統文化認知不足,人們就無法對民族文化產生自信,總以為自己民族文化不如外來文化,盲目追求國際化。
舞蹈藝術的實質是為了表現生活,展現藝術美。自古以來,無論是中國傳統舞蹈,還是西方芭蕾舞,都以表現生活為主,例如傣族孔雀舞、蒙古族鷹舞,都是將生活中的美好寄托在本民族最熟悉的動物身上。傣族生活在熱帶地區,與孔雀為友,用孔雀舞表達對生活的追求;蒙古族生活在大草原上,他們熟悉盤旋在草原上的雄鷹,用雄鷹來表達蒙古族人民不畏艱難,勇敢追求美好生活;漢族人民在節日利用舞龍燈、舞獅子來表現歡慶。這些行為都來自古老的圖騰崇拜,是民族歷史的象征。
我國唐宋時期,舞蹈可以表現詩詞意境,因此,很多舞蹈是用音樂和詞牌來命名的,如《踏歌舞》《霓裳羽衣曲》等。舞蹈表演和文學融為一體。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表現生活的藝術形式逐漸被電影電視所替代。影視劇表現生活主要是寫實的方式,沒有夸張的肢體語言,無論是開門、關門、騎馬、繡花,都用實物實景來表現,與戲曲和舞蹈表演相比,雖然具有真實感,但少了含蓄美和聯想的快樂。
因為有了新的藝術形式,傳統的舞蹈表演范圍越來越小,舞蹈表演主要用在演唱會、大型文藝表演方面。不再用舞蹈表現詩歌意境,舞蹈表演游離于文學之外。
正因為舞蹈功能的變化,在舞蹈教學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沒有將舞蹈教學和傳承傳統文化相聯系,這也造成舞蹈教學中傳統文化的嚴重缺失。
進入21世紀之后,許多人學習舞蹈的目標在于提高個人氣質,塑造美好身形。在生活中,經歷過舞蹈培訓的人,氣質出眾。鑒于這個目標,社會上很多舞蹈培訓班應運而生。其傳授的舞蹈內容主要是芭蕾、拉丁舞等外國舞蹈形式,很少有本民族的舞蹈培訓班來傳授民族舞蹈。
利用高職舞蹈教學來傳承傳統文化,也需要從以下幾方面開始。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的高等教育重視專業教學,有嚴格的文理科概念。文科生不懂理科,藝術專業缺乏人文知識,音樂專業只學習與音樂相關的知識,舞蹈專業學生只學習與舞蹈相關的知識,古典文學、自然科學等人文知識嚴重匱乏。這樣的教學理念在建國之初具有實用意義。因為當時的教育水平偏低,國家建設需要大量專業技能型人才。
進入21世紀,很多高職院校還是重視專業性,忽視通識教育,這樣的教學理念已經嚴重落后于時代。當代高等教育普及率大大提高,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也越來越多。只有具備終身學習的理念,掌握自學方式,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終身學習和自學能力需要有豐富的人文基礎。因此,改善教學方式,首先要加強人文知識的學習。
高職舞蹈專業學生需要了解民族歷史和不同朝代產生的文化藝術。要重視對民俗的研究和學習,我國民族眾多,不同的民族有自己的民族起源傳說,這些傳說也影響了民族藝術的發展。很多少數民族的舞蹈最初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在歷史發展中演變成民族舞蹈,如佤族的《木鼓舞》。
學習傳統文化還應該了解民俗,例如結婚民俗、節日民俗,每一種民俗中都有歷史典故。例如結婚時穿的紅色服裝,撒帳的花生、棗子都有來歷;節日民俗中的端午劃龍舟、吃粽子;春節放鞭炮、貼對聯都有歷史淵源。
學習傳統文化,還要了解我國傳統戲曲,因為傳統戲曲中不僅有豐富的舞蹈語言,還蘊含音樂、詩詞等傳統文化。
學生可以通過新媒體來學習傳統戲曲中的舞蹈動作,通過閱讀文學作品來了解不同時代的生活特征。
傳統文化元素在舞蹈中的運用體現在多方面,在服裝上,中國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服裝特點,例如先秦到漢朝都是寬袍大袖的大襟上衣,連左衽右衽都有講究;唐朝的女性服裝受佛教和開放文化的影響,以袒領露胸的襦衫長裙為主;清朝是旗袍。服裝能表現不同朝代。在色彩上,中國服裝也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例如黑色和杏黃色是皇帝專用,黑色表示莊重,紅色表示喜慶。
傳統文化中,男性之美主要體現在“陽剛”上,在舞蹈中以沉著、剛健為主要表現手法;女性重視“陰柔之美”,在舞蹈中用柔和的身段,委婉的動作來體現女性含蓄美。
傳統文化中,有很多舞蹈通過道具來傳達舞蹈內涵,如油紙傘常常表現江南生活;紅蓋頭象征愛情婚姻;手帕象征愛情信物,紙扇常常用來表達含羞。
在舞蹈動作上,傳統文化中的舞蹈動作大多來源于戲曲舞臺和武術動作。戲曲舞臺上的動作有小碎步、云手、水袖;武術動作有抱拳禮、側踢腿、旋子功。
音樂是舞蹈的靈魂,學生對于傳統文化中的民族音樂也需要懂得鑒賞。如十大古曲,各種民族樂器的特點,以及地方戲曲的音樂特征。只有讓學生了解民族音樂,才能更好地掌握民族舞蹈特征。
所以,在高職舞蹈教學中,學生要通過觀看不同類型的舞蹈和戲曲來學習。
開展高職舞蹈教學,首先要重視舞蹈教師的個人素養。舞蹈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學習舞蹈動作,還要學習傳統文化。因此,舞蹈教師應該具備綜合素質。
提高舞蹈教師的人文素養,首先需要在舞蹈專業加強人文教育,在教學中,也不能單純地講授舞蹈理論和舞蹈表演知識,而要先學習傳統文化,將舞蹈動作的來源和傳統文化相結合,通過舞蹈動作來學習傳統文化。高職院校招聘舞蹈教師,也要對人文素養提出要求,這樣才能使舞蹈教師重視人文素養。
對于舞蹈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要通過后期培訓的方式來提高他們的文化素質。讓他們通過進修或者自學的方式,掌握更多的人文知識。在教學中,他們也要改善傳統的教學方式,將傳統文化融入舞蹈動作中。
高職舞蹈教學不僅要教會學生舞蹈基本功,還要教會學生如何編排舞蹈。編排舞蹈需要了解歷史背景,利用傳統音樂、傳統服裝等文化元素。舞蹈教師要具備綜合能力,才能將其運用到教學中。
舞蹈表演需要創新,這也是高職舞蹈教學的目標之一。近年來,舞蹈被運用在大型慶典活動中。尤其在電視晚會中,舞蹈具有重要地位。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每年都有優秀的舞蹈節目。楊麗萍對民族舞蹈元素進行創新,使孔雀舞深入人心,成為經典。
2021年,河南衛視元宵晚會、端午晚會、中秋晚會,因為將傳統文化和舞蹈相結合,贏得全國人民好評。由此可見,利用舞蹈來傳承傳統文化有廣闊前景。
河南衛視的舞蹈節目將傳統文化中的美術作品《千里江山圖》、詩歌《洛神賦》、音樂、服裝、審美觀和舞蹈相結合,利用小舞劇的形式,來傳播傳統文化。這種手法值得高職舞蹈教學借鑒,在編舞中,將中國傳統文化運用在背景布置、舞蹈題材、音樂、服裝和舞蹈動作上。
傳統文化元素也可以運用到體育舞蹈中,如《如夢令》《十面埋伏》等舞蹈表演中,在摩登舞、拉丁舞中加上了武術動作、戲曲舞臺上的小碎步。這種中外結合的方式也是傳承傳統文化的方式之一。
高職舞蹈教學要重視舞蹈編排,利用傳統文學作品以及美術、色彩、服裝、道具、音樂等,表現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