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灼 , 劉春雷
(1.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吉林 長春 130505;2.吉林師范大學,吉林 四平 136000)
近年來,隨著高校招生規模日益擴大,在初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需求的同時,農村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逐漸凸顯。面對目前市場激烈的競爭與挑戰,就業心理壓力不可避免,這同時也極大地影響了大學生的正常學習和生活。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1]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階段,大學生作為鄉村振興的新生力量,如何將就業壓力轉化為動力,探究農村大學生就業所面臨的現實問題,積極探索人力資源的合理利用與開發,引導其投身鄉村振興的偉大實踐,并為其就業壓力提出可行性的疏解策略就顯得尤為重要[2]。
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三農”問題的行動綱領。為解決農業發展滯后的問題,調節制約國家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必須堅決貫徹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業與工業全面對接,拓寬“三農”問題的解決渠道并優化解決路徑,實現國民經濟的均衡發展。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歸根結底需要高素質人才隊伍作為支撐,要解決人才問題,就要從根本上留住人才,引導大學生到農村就業。目前,農村面臨著鄉村振興主體缺位、創新性動力不足等問題。因此,號召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到農村就業,憑借大學生長遠的目光、開闊的眼界、互聯網和大數據的意識以及豐富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帶領農民挖掘潛在經濟發展資源,完善產業結構,進一步開拓互聯網市場,拓寬增收途徑,促進產業融合和優勢產業發展,助力鄉村經濟振興和農業現代化的全面實現[3]。
從2000年開始,隨著高校擴招工作的持續推進,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2020年的大學應屆畢業生達到了874萬人,同比增長40萬人[4]。農村大學生作為高校畢業生中的龐大群體,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時,也面臨著畢業生總量大、競爭力不足、社會資本缺乏等嚴峻考驗。加之近年宏觀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產業結構進一步調整,部分企業縮減用人需求,高校畢業生就業率持續走低,“畢業即失業”“低質量就業”使得高校農村大學生就業壓力與日俱增。
1)出現持續性的就業焦慮[5]。就業焦慮不僅出現在臨近畢業的學生群體中,在對全部年級學生進行調查時發現,大多數學生在入學初期就出現對未來就業和發展方向焦慮和逃避的情況,尤其突出在自身經濟水平較落后、就業崗位和渠道選擇較狹隘的地區。在對農村大學生就業情況分析時發現,自身條件的限制和外部市場形勢的不明朗使得部分學生過早地產生就業焦慮。
2)自我認知的消極心態[6]。盡管我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多年,但農村和城市的資源差距依舊很大,在判斷自身是否具備應聘所需的職業素質和綜合能力時,消極對比而產生的壓力會使農村大學生習慣性從自身缺乏實踐經驗、家庭支持無優勢等方面衡量自身價值,導致出現自卑和落差心理。
3)認知不足的盲目自信。對自身和外界環境認知程度過低,缺乏衡量和考慮的能力,無法對自身精準定位。研究發現,由于學歷提升等外部條件的出現,部分農村籍學生急于尋找一份好的工作去分擔家庭負擔,但由于缺乏就業資訊、期望過高、對就業市場適應性不足等問題,導致了其在就業時出現挑剔、被動的情況,反而增大了就業壓力。
高校畢業生數量的逐年增加與適宜就業崗位量的不足導致了就業供需不均衡。近年來,雖然各地方針對產業結構轉型、就業結構性矛盾等出臺了一系列促進政策,但效果有限。大部分高校畢業生在就業選擇中,更多傾向經濟較為發達但就業選擇較少的大、中城市或省會地區[7],對于人才稀缺且經濟不發達的偏遠地區則不會過多關注,同時認為經濟落差較大的中、小城市對于年輕人的價值實現無法提供優質的資源。然而近年來,部分返鄉就業創業的大學生都通過自身的努力取得了驚人的成就,通過現階段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深化農業改革、促進農村融合發展等有利政策,推動了家鄉的發展,為反饋家鄉、建設家鄉貢獻出了自己的力量,也實現了自我的價值。人力資源回流農村,不僅緩解了就業壓力,也推動了城鄉的協調發展。
高校畢業生處于心理發展不完善、極容易受外界因素影響的年齡階段,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方向和職業規劃[8]。對于部分農村大學生家長而言,傳統的鄉村理念是考出偏遠落后的家鄉,在大城市找到一份“鐵飯碗”的工作,這才是光耀門楣且對自身最有利的選擇。在此思維模式下,非但無法幫助大學生緩解由于很難找到適合工作而產生的就業壓力,還會在其考量投身農業農村建設事業的意向時,進行干涉和反對。近年來,隨著社會需求的變化,就業政策和形式在不斷積極調整,針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出臺了系列政策與措施,尤其是對偏遠基層崗位都有一定的待遇傾斜。但如果大學生還是按照傳統觀念片面尋找就業崗位,盲目跟風、搖擺不定,就很容易錯過就業機會,反而加劇就業壓力。
目前,就業崗位競爭激烈,在對高校畢業生進行調查時發現,大部分高校畢業生都認為就業單位會側重考量應聘者的專業素養和職業能力,但出現明顯就業壓力的高校畢業生往往認為自己缺乏實踐能力,并認為自己在大學期間缺乏實踐的機會和經驗的積累。因此,加劇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同時由于缺乏人脈資源、短時間內無法適應人文和經濟環境等問題,滋生了高校畢業生的負面消極情緒。農村大學生出生在農村,多年成長的情感沉淀讓他們了解農村的人、事、物,熟悉家鄉的發展優勢和不足,這一得天獨厚的實踐經驗讓他們比其他人更容易感受到家鄉的變化和政策優勢,也更容易抓住機會為家鄉的建設和發展做貢獻。
隨著現代社會信息的快速發展,便捷的網絡和多樣化的信息渠道使得大學生在就業和擇業時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而產生波動和錯位情況,對鄉村就業出現認知偏差。臨近畢業的大學生仍處于判斷觀念不穩定的階段,對社會的認知容易受到如“網紅帶貨”“粉絲流量”“躺平”等網絡現象中的價值觀影響,加之家庭的過度保護、各類就業政策的宏觀影響,大學生難以理解和掌握最新的就業政策,使得部分大學生對就業出現虛榮心理,并未深入長遠思考自身的職業生涯應如何規劃。在出現就業焦慮時,也并未思考如何解決和面對,而是選擇逃避和持續散播焦慮,直至出現“慢就業”等現象。
緩解農村大學生就業壓力的根本方法在于需要讓農村大學生科學合理全面地認識自己,最大水平地發揮自身的優勢,規避和彌補自身的劣勢,并完善高層次的發展需要。以高校作為主導,結合現代大學生易受外界因素影響、就業缺乏明確方向性等特點開展各項活動,引領其樹立良好的擇業就業觀念,明確自己的專業能力、興趣愛好、性格特點等,讓更多高校畢業生將自己的人生理想與鄉村振興戰略相結合,轉變就業觀念,利用自己的專業服務農村農業發展,引進技術培訓、創新發展理念、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應用“‘三農’+互聯網”的全新銷售模式在家鄉搭建發展平臺等,彰顯自我價值的同時合理緩解自身就業心理壓力。
引導大學生正視就業壓力,首先要完善其社會支持系統,尋找有歸屬感的成長和工作環境。對于農村大學生而言,以強烈的鄉土情結作為聯結的工作有利于他們在支持系統中與父母、親友共享生活,在壓力面前增強心理系統彈性,快速進行重建與恢復。同時,鄉村振興、大學生基層就業是需要通過實踐行動開展的,鄉村政府需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大學生完善宏觀社會支持系統,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近年來,各地鄉村處于結構轉型優化和創新驅動帶動鄉村振興的攻堅階段,產業占比優化、緊缺項目建設,提供優秀創業項目,包括水電通信等基礎生活設施的建設,都是完善農村大學生就業所需的客觀支持的重要前提。在對支持的利用度進行衡量時,面對危機的信心和穩定的就業前景是對大學生身心健康壓力調節最好的保障[9]。
拓寬高校畢業生、畢業生家庭及學校在就業選擇中的渠道,做好就業政策的解讀和掌握工作[10]。我國現階段的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建設雖然依舊落后于城市地區,但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布局下,農村生活及精神文明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在新農業領域的扶持力度也不斷增強,也為鄉村振興帶來了巨大的潛能。在落實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時,各地要充分利用互聯網與多媒體平臺,對農村發展的新面貌、農村大學生返鄉就業的惠民政策以及建設新農村的新時代使命進行充分解讀,以消除大學生返鄉就業的擔憂和焦慮,增強其農村創業就業的信心。
引起農村大學生就業壓力的主要因素包括家庭和學生本人由于成功升學而產生的過高評價,導致其在就業選擇時出現眼高手低的現象。但這種情況在部分學者對疫情前后大學生就業壓力的對比研究中發現其呈現緩和現象,新一屆高校畢業生就業求穩心態更為突出。在此形勢下,因勢利導推動高校畢業生基層就業勢在必行。疫情導致高校應屆畢業生選擇中、小城市就業的意向增加,各地區應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加大力度推行“大學生村官”項目、“三支一扶”項目等,進一步鼓勵農村高校畢業生選擇返鄉就業、基層就業。同時,各地區在布置實施經濟復蘇計劃時,應針對農業農村建設、中小微企業建設進行政策傾斜,結合學生求職就業心態,提供就業優惠服務,落實對應的福利待遇,靈活運用鄉村振興戰略下政府對地方經濟建設的扶持策略,在稅收減免、項目審批中發揮自身優勢,堅定學生就業選擇的信心,加大力度吸引更多有意愿的大學生留在農村就業。
總而言之,緩解農村大學生就業壓力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學生、家庭、高校、社會、政府多方通力合作,共同推進。在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拓寬就業渠道,完善高校畢業生就業保障機制,做好人才資源的平衡與合理化,多維度促進就業創業,緩解就業壓力,才能實現農村大學生的充分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