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汪文斌
全媒體時代,融合創新是主流媒體發展的必由之路。因題材的特殊性與重要性,重大主題報道融合創新不僅是主流媒體所面臨的當務之急,更是切實履行職責使命、發揮自身優勢的迫切要求。近年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積極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媒體融合發展的戰略思想,持續深化“思想+藝術+技術”融合傳播理念,在重大主題融合創新上精品力作頻出,打造了具有示范性、影響力的全媒體傳播矩陣。
重大主題報道因其傳播對象都是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的重要事件或活動,其意義重大、影響廣泛且深刻,成為主流媒體履行職責使命最重要的內容載體。綜合分析,“思想引領”無疑是重大主題報道的核心特征和共性特點,集中體現為以報道推動全社會深刻領會踐行黨的理論,宣傳貫徹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服務并滿足人民群眾獲取信息和精神文化需求,在全社會積極唱響主旋律,弘揚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正能量。
重大主題報道融合創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將重大主題報道的核心思想進行有效傳達和精準呈現,特別是將宏大敘事與百姓生活進行有機融合,拉近與用戶的心理距離,難度很大且極具挑戰,創新是做好重大主題報道的必然選擇。近年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堅持強化思想引領,立足大立意,找準小切口,推出一批創意十足、新風撲面、耳目一新、過目難忘的精品力作,與受眾建立起自然而強烈的情感連接,推動主流思想價值在全社會的廣泛傳播,讓“正能量”澎湃“大流量”,實現思想理論與網絡輿論同頻共振。
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主流媒體的首要政治任務。扎實做好黨的二十大精神宣傳報道和各項工作,平實務實、精準精確、高質高效地宣傳闡釋好黨的二十大精神,是主流媒體舉旗定向、忠誠履行黨的意識形態重鎮職責使命的集中體現,是確保主流媒體融合方向不偏、傳播內涵不變的歷史性關鍵。在此背景下,在黨的二十大系列報道中,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先后推出大型電視專題片《領航》與系列報道《解碼十年》等,均立足思想引領與價值傳播,對重大主題報道融合傳播模式進行了積極探索。《領航》專門制定融合創新一體化工作方案,大屏節目與新媒體產品一體策劃、一體制作、全媒體傳播,秉持“政論情懷、故事表達”的創作風格,堅持思想性、藝術性、生動性相統一,收獲了全網相關內容點擊量超26.4億次的亮眼成績。《解碼十年》以“新發展理念”為思想之魂,打破主題報道的傳統模式,采用藝術化的節目建構方式,用客觀數據架構新聞敘述邏輯,以最新技術打開全新視角,聚焦十年成功之“密碼”,通過無縫跨屏的全媒體傳播模式,生動、立體、鮮活地展現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歷史性成就與變革。大小屏同步推出后,其融媒體傳播瞬間引爆全網,成為2022年總臺黨的二十大報道的亮點之一。
整體來看,主流媒體在重大主題報道的融合創新中,立足于思想引領,從傳播對象出發,強化以用戶為核心的互聯網思維,為重大主題報道搭載適配的藝術化表現形式;從傳播手段出發,以先進的技術為引領,將內容創新與技術應用緊密結合,為重大主題報道擴展了傳播廣度和深度。藝術表達與技術運用為重大主題報道的思想引領進行了賦能和加持,成為融合創新的重要方向。
在媒體融合的邏輯架構下,主流媒體從傳播對象出發,逐漸強化以用戶為核心的互聯網思維,創新運用人格化、故事化的敘事手法,以及美術、音樂、詩詞歌賦等多樣化的藝術形式,全面準確地闡釋主題內涵,增強內容表達的生動性和吸引力。實踐證明,在重大主題報道過程中,創新的藝術視角和手法往往會產生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令受眾耳目一新。
2021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的《美術經典中的黨史》和《藝術里的奧林匹克》就是其中的優秀代表。前者采用“以畫為體,以史為魂”的結構方式,用油畫《遵義會議》《五四運動》等100幅震撼心靈的丹青畫卷,全面展現百年黨史的崢嶸歲月,深刻反映了中華民族的滄桑巨變和共產黨人可歌可泣的革命精神,通過黨史內容和美術經典巧妙結合,融黨史題材和藝術之美于一體,讓重大主題有了全新表達;后者則以細致入微的視角,精選《擲鐵餅者》《仕女蹴鞠圖》等古今中外與奧林匹克有關的代表性藝術作品,用超乎想象的創造力和敏銳的藝術表現力,借助先進的影像呈現技術還原每一件藝術品,嘗試用藝術詮釋奧林匹克之美,用文化傳遞奧林匹克精神,以美培元、以體育人,助推全民體育與美育的融合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把美的價值注入美的藝術之中,作品才有靈魂,思想和藝術才能相得益彰,作品才能傳之久遠。”中國美學的獨特意蘊以及中華千年文脈的文化內涵為思想傳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藝術靈感和豐富形式。主流媒體應從龐大的中華文化寶庫中不斷汲取力量,用藝術表達為重大主題融合報道注入文化活力,以用情用力收獲共情共鳴。
媒體融合大潮下,技術逐漸從傳統媒體時代的幕后走到了令人關注的臺前,成為驅動媒體變革的重要動力。高質量的融合報道探索要求主流媒體根據傳播內容、傳播目的和傳播平臺等因素,充分考慮用戶的心理需要和體驗需求,打好新技術的組合拳,給受眾以更好的感官體驗,使報道得到理想的呈現效果。
2020年初,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突發,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媒體旗艦平臺——央視頻在火神山和雷神山分別架設全景和近景等多個機位,利用5G傳輸信號,開啟4K高清慢直播“疫情24小時”,直觀呈現“兩神山”醫院工地建設的真實現場,將“戰疫”一線的情況完全呈現在網友面前,其不僅成為傳播爆款,也成為了重大主題報道依托技術能力實現突破式創新的典型案例。
如果說“疫情24小時”是在不可預知的黑天鵝事件利用技術賦能開拓重大主題報道新賽道的優秀代表,那么北京2022年冬奧會報道則是如期為全球受眾獻上了一場期待已久、以技術為支撐的冰雪盛宴。據統計,北京冬奧會相關報道在總臺平臺跨媒體總觸達受眾為628.14億人次,傳播數據遠超東京奧運會 ,實現了“科技冬奧·8K看奧運”的目標。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在北京2022年冬奧會報道中,綜合運用了動作捕捉、時間切片、子彈時間、無人機拍攝、數據跟蹤、虛擬分析等制作方式,輔助和擴展轉播效果,使觀眾獲得更加豐富的觀看方式。同時在新媒體端,央視頻則使用了 AI 剪輯技術自動剪輯運動員比賽時的完整動作以及慢動作,讓觀眾能夠第一時間進行精彩動作回看;并推出了同屏觀賽功能,使觀眾可以在單個直播間里同時觀看多個直播,不錯過任何感興趣的比賽。
技術不僅是優化話語表達、提升內容傳播力影響力的重要手段,其本身也成為了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主流媒體應注重將技術與報道的深度溫度有效結合,善用用戶的情緒價值,更好地傳達人文關懷,將技術力轉換為人情味,用技術引擎為重大主題融合報道注入強大動力,激活傳播勢能。
守正創新,首先是守正,要守住思想這個重大主題報道的“魂”。沒有思想的內容是沒有靈魂的,也缺乏影響人打動人感染人的傳播基礎;缺乏思想的領航,藝術與技術只能成為形式的簡單拼湊。創新,則需要藝術與技術的交響協奏。藝術是創新的吸睛外表。深邃的思想也需要貼近人心的藝術表現,思想借助藝術升華,藝術立足思想生根。技術是創新的現實引擎。技術的迭代與升級,讓生產者的創新想法成為現實可能,一旦插上技術的翅膀,創新將不再遙不可及。藝術與技術的疊加讓思想的創新表達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