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劍波,唐麗君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中醫院內二科,重慶 409600)
惡性腫瘤對人體的危害性極大,是造成癌癥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目前醫學領域的一大科學難題。近年來,國內的惡性腫瘤發病率逐年增高,據統計每年有超1萬人確診癌癥,危害性極大,只有盡早進行預防,并加強對惡性腫瘤患者的治療,才能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提高生活質量[1]。手術切除治療惡性腫瘤雖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但其對機體的損害較大,且部分病情已發展至中晚期的患者無法采用手術治療,再加上術后易復發的問題,治療局限性較大,因此化療仍是目前用于治療惡性腫瘤的首選方法,但部分化療藥物在殺滅腫瘤細胞的同時,對周邊正常組織也造成了損傷,導致患者治療期間發生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整體治療效果[2-3]。因此,在對惡性腫瘤患者開展化療治療期間,臨床還需聯合其他藥物輔助治療,以減少化療藥物帶來的不良反應。中醫認為腫瘤的發生與氣滯、痰凝、熱毒等有關,中醫藥對該疾病可起到作用廣泛、多靶點等優勢,中國作為中醫藥應用最廣泛的國家,中醫藥治療惡性腫瘤的優勢、理念及方法是當代臨床研究的重點,中醫藥標本兼治,具有調和陰陽的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腫瘤患者化療后出現的不良反應[4]。因此現就中醫藥在惡性腫瘤治療中的臨床應用、作用機制及臨床實踐的相關文獻進行綜述,讓更多的患者在中醫藥聯合化療治療的過程中獲益。
1.1 惡性腫瘤的化學治療腫瘤化學治療是指選用某些化療藥物經靜脈滴注、口服、肌內注射等方式,使機體內癌細胞增殖受到抑制或被殺滅。隨著腫瘤細胞動力學和臨床藥理學發展,以及各種抗腫瘤藥物的普及,加上聯合化療方案的成熟,少數腫瘤可以治愈,如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霍奇金淋巴瘤等[5]。抗腫瘤藥物種類繁多,其作用機制也各不相同,主要有干擾核酸的合成代謝、直接與DNA作用干擾其復制、抑制有絲分裂、抑制蛋白質合成等,腫瘤化學治療屬于全身效應的方法,除了重視局部腫瘤外,更著眼于惡性腫瘤的擴散和轉移上,強調多療程、足劑量的給藥方法,以期能徹底殺滅絕大部分的腫瘤細胞。全身化療有可能消滅鏡下轉移灶,尤其是配合中醫藥治療,療效更加顯著。隨著化療在惡性腫瘤治療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新的抗腫瘤藥物不斷被發現和廣泛應用,臨床上也逐漸發現了一些化療藥物的局限性及值得進一步研究解決的問題,其中包括腫瘤細胞對化療藥物的抗藥性及化療藥物的選擇性低不高等[6]。
1.2 中醫藥治療特點中醫認為,腫瘤的發生是全身機能狀況失衡的局部反應,是以臨床功能改變為主的整體反應形式,故治療上強調辨證論治,相應地也是運用中藥的偏性以調整機體的偏盛偏衰,從而調動內在的抗病毒能力,從而達到整體調控目的[7]。治療特點主要體現在腫瘤的辨證分型論治上,如胃癌以脾虛為主,乳腺癌以肝郁為主等,治療效果以穩定病情、“帶瘤生存”為特色,而不是直接殺滅癌細胞。其有效病例的療效特點與西醫治療最大的差別是治療后瘤體縮小不明顯或緩慢,但患者自覺臨床癥狀改善明顯,生活質量有所提高,總體生存期有所延長,雖然近期有效率較低,但遠期穩定率卻較高[8]。以上均與中醫藥全面調節人體內環境的平衡,實現多途徑、多層次、多渠道及多靶點的綜合治療效果有關;在療效評價上,中醫藥治療的作用更傾向于機體整體臨床癥狀改善與生活質量的提高,因而以殺傷概念為基礎建立的療效標準就不能全面反映其潛在療效[9]。
2.1 增效減毒中醫藥增效減毒作用指的是在惡性腫瘤患者化療期間,通過聯合中藥治療的方式,進一步提高化療效果;同時還能有效提升腫瘤細胞對化療藥物的敏感性,即使使用低劑量的化療藥物也能達到應有的臨床效果。陳冠男等[10]通過建立乳腺癌小鼠模型的方式,將其分為模型組與聯合組,模型組采用紫杉醇治療,聯合組采用紫杉醇聯合五味子乙素治療,經治療后發現聯合組小鼠生存時間相比模型組顯著延長,肺轉移灶數目顯著減少,實體瘤質量顯著降低,血清腫瘤壞死因子 -α(TNF-α)、白細胞介素-10(IL-10)、丙二醛(MDA)水平和腫瘤組織中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基質金屬蛋白酶2(MMP-2)水平表達均顯著降低,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還原型谷胱甘肽(GSH)活性顯著升高,可見五味子乙素可增強紫杉醇對乳腺癌的療效,減輕紫杉醇引起的不良反應,增效減毒作用較為顯著。也有研究表明,在對乳腺癌患者進行化療時,聯合應用滋養氣血、化瘀活血的中藥配伍治療,不僅能夠改善患者的局部血壓循環、增加其血流量、滅活腫瘤細胞,具有一定的增效減毒作用,有助于進一步提高乳腺癌的臨床治療效果,控制其病情進展[11]。
2.2 逆轉腫瘤細胞的多藥耐藥據統計,腫瘤細胞對化療藥物產生的多藥耐藥作用占高死亡率腫瘤患者的90%,因此,逆轉腫瘤細胞的多藥耐藥作用已逐漸成為國內外研究的熱點問題[12]。研究顯示,在對惡性腫瘤患者進行化療時,利用中藥制劑對化療過程中產生的多藥耐藥進行逆轉,可發揮出取長補短、標本兼治的作用,是臨床治療惡性腫瘤的一大優勢,腫瘤細胞的多藥耐藥機制錯綜復雜[13]。常見的P-糖蛋白(P-gp)、多藥耐藥性相關蛋白(MaP)、肺癌耐藥蛋白(LRP)、乳腺癌耐藥蛋白(BCRP)等表達異常引起的肺癌多藥耐藥均屬于藥物外排泵機制[14]。呂鵬等[15]將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多藥耐藥細胞株L1210/CDDP細胞接種于DBA/2小鼠腋前皮下構建多藥耐藥移植瘤模型,建模成功后按隨機數字表法將移植瘤小鼠分為模型組、CDDP組、高劑量復方浙貝顆粒聯合CDDP組、中劑量復方浙貝顆粒聯合CDDP組、低劑量復方浙貝顆粒聯合CDDP組、中劑量復方浙貝顆粒組,分組當日開始給藥,隔日給藥1次,共治療14 d;實驗結束后處死小鼠,剝離腫瘤,將瘤塊組織制成切片,免疫組化檢測腫瘤組織中L1210/CDDP移植瘤細胞耐藥相關酶谷胱甘肽S轉移酶(GST)、拓撲異構酶Ⅱ(TopⅡ)的表達,結果表明,復方浙貝顆粒聯合順鉑能提高 L1210/CDDP移植瘤的腫瘤抑制率,其機制可能是通過調節腫瘤多藥耐藥相關酶GST/TopⅡ通路逆轉多藥耐藥性,從而增加腫瘤細胞對藥物的敏感性。馬宏波等[16]在人參皂苷Rg3逆轉人膽管癌多藥耐藥細胞株QBC939/ADM的耐藥性的研究中初步證明,中藥人參的有效成分人參皂苷Rg3能有效逆轉其多重耐藥性,但其逆轉機制尚未研究。在逆轉腫瘤細胞的多藥耐藥方面,中醫藥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中醫藥在逆轉腫瘤細胞的多藥耐藥中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17],但現階段的研究機制較為淺顯,且大多數研究僅僅是重復研究前人取得的結果,并未繼續深入研究。因此,臨床還需在以中醫理論基礎知識為指導的基礎上,繼續擴大研究范圍,全面透徹剖析中醫藥在逆轉腫瘤細胞的多藥耐藥的作用機制。
2.3 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化療是臨床常用于治療惡性腫瘤的重要手段,治療效果較為顯著,但在治療期間也會對人體免疫功能造成一定影響,免疫功能的穩固在增強化療效果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與常規西醫治療相比,中醫藥治療在抗腫瘤方面的優勢主要在于“辨證施治”,根據惡性腫瘤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和自身情況進行辨證,作出針對性調理方案,進一步增強患者的免疫功能,最終保障整體化療效果。彭靖淇等[18]在對86例晚期腫瘤惡性腹水患者進行分組研究后發現,接受溫陽利水方外敷治療的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總緩解率(ORR)為83.72%,顯著高于僅接受腹腔灌注化療的對照組患者,且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CD3+、CD4+百分比及CD4+/CD8+比值均顯著高于對照組,CD8+百分比顯著低于對照組,結果表明溫陽利水方外敷治療晚期腫瘤惡性腹水患者可顯著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改善中醫癥狀及腹水情況,提高整體治療效果,安全性較高。
3.1 加快骨髓造血功能恢復速度化療藥物對機體所產生的不良反應較多,在對惡性腫瘤患者進行治療時,極易導致患者出現骨髓抑制,影響其自身造血功能,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中醫認為,引發骨髓抑制的病理基礎主要包括脾腎虧虛、氣血兩虛兩種,因此在治療時應遵循扶正益氣、補血補腎的原則,以促進患者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復[19]。王濤等[20]于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選取了山西醫科大學附屬山西大醫院血液科進行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后骨髓造血功能恢復不良45例患者進行研究,在為患者輸注干細胞60 d后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并給予觀察組患者復方皂礬丸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2周后,0級骨髓抑制(血常規指標恢復正常)的發生率顯著高于對照組,Ⅱ級骨髓抑制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結果表明,異基因干細胞移植后,早期應用復方皂礬丸有助于恢復骨髓造血功能。柴紅宇[21]將60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ˋLL)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兩組患者開展化療,并在此基礎上給予觀察組患者參芪扶正注射液治療,治療后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0.00%,對照組患者為86.67%;且化療1、2周后,觀察組患者的白細胞、紅細胞及血紅蛋白水平均優于對照組,可見在化療基礎上聯合應用參芪扶正注射液輔助治療ALL,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因化療而出現的骨髓抑制,提高其骨髓造血與細胞免疫功能,促進機體恢復,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3.2 預防化療藥物所引發的胃腸道反應化療作為惡性腫瘤的首選治療方法之一,治療期間患者常出現惡心、嘔吐、腹痛等不良胃腸道反應,導致患者機體內環境紊亂,不僅會影響化療進程,還有可能導致化療失敗,因此還需盡早進行預防,改善患者食欲,消除不良胃腸道反應,才能達到提高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的目的。中醫認為,脾胃作為氣血生化之源,運化水谷,亦是先天之本,在治療上更注重治病必求于本;而惡性腫瘤總屬本虛標實證,在臨床治療中較多使用藥性較烈并且具有驅邪作用的藥物,往往會損傷脾胃,使脾胃失和,運化不暢,從而氣血生化不足,因此中醫藥辨證治療可通過益氣和胃、養益氣血的角度對患者進行治療,促進患者胃腸道功能的恢復[22]。張馥麗等[23]將50例接受含順鉑方案化療的惡性腫瘤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觀察組患者開展常規止吐治療加吳茱萸貼敷涌泉穴,對照組患者使用常規止吐治療加安慰劑貼敷涌泉穴,化療后第1~7天,觀察組患者惡心、嘔吐發生率為7.4%~59.3%,對照組患者為8.7%~91.3%,第4~6天對照組患者惡心、嘔吐發生率顯著高于觀察組,說明吳茱萸貼敷涌泉穴聯合常規止吐方案可降低含順鉑聯合化療后患者胃腸道不良反應的發生,并將嘔吐的發生率控制在較低水平。何翠琴等[24]將中醫耳穴埋籽用于預防婦科腫瘤化療患者,結果發現,接受中醫耳穴埋籽的觀察組患者治療后胃腸道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接受常規化療治療的對照組,說明對婦科腫瘤化療患者采取耳穴埋籽治療與護理,能有效緩解患者的胃腸道反應,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與護理滿意度。周佳佳等[25]通過選取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梅州市人民醫院收治的52例結腸惡性腫瘤化療患者,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兩組患者均接受XELOX(奧沙利鉑+卡培他濱)方案化療及常規止吐藥物、抑制胃酸等治療,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增加健脾止嘔湯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各項胃腸道反應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由此可見,采用健脾止嘔湯治療結腸惡性腫瘤化療患者可減輕患者的胃腸道反應,更有利于患者疾病和身體的康復。
3.3 預防化療藥物對肝腎功能造成損害化療藥物在治療期間極易對患者的肝腎功能造成損害,同時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患者的整體治療效果,是導致化療效果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相較于西醫治療,中醫在預防肝腎功能損傷方面存在較大的優勢,現階段,中醫常采用滋補肝腎、疏肝理氣等功效的藥物在化療過程中起到一定的保肝作用,可減輕化療所產生的不良反應[26]。李丹等[27]通過回顧性分析乳腺癌化療患者的臨床資料,對進行柴胡疏肝散聯合歸脾湯治療的觀察組與未進行中藥和西藥保肝治療的對照組患者進行研究后發現,觀察組患者治療后肝損傷發生率僅為4.7%,對照組患者肝損傷發生率高達23.9%,且治療后觀察組患者丙氨酸基轉氨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轉氨酶(AST)、總膽紅素(TBiL)、堿性磷酸酶(ALP)等肝功能指標改善程度均優于對照組,可見采用中藥預防性保肝治療,可有效改善乳腺癌患者肝功能指標異常的狀況,降低化療所致藥物性肝損傷的發生率。沈水杰等[28]在對姚祖培教授驗方疏肝健脾方對化療致藥物性肝損傷的預防作用的研究中,將66例惡性腫瘤化療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患者化療時予疏肝健脾方煎劑口服,對照組患者化療時不予預防性保肝用藥,結果顯示,治療組患者藥物性肝損傷發生率為3.0%,對照組患者藥物性肝損傷發生率為18.2%,治療組肝功能損害發生率及損傷程度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可見在化療的同時給予中藥疏肝健脾方口服可以有效地預防藥物性肝損傷。
就目前所發表的文獻資料進行分析后發現,中國中醫防治在腫瘤中也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尤其是對肝腎損害的防治獨具特色,可達到西醫無法達到的治療預期,故臨床上應嚴格遵守辨證施治的原則,積極實施中西醫結合,才能更好地預防肝腎損傷,進而達到提高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的目的。
中醫藥治療在國內的歷史較為悠久,且國內擁有豐富的中藥材資源及相關研究資料,復方中藥和單味中藥在抑制惡性腫瘤病情進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化療藥物與中藥聯合治療的方式,不僅能夠改善惡性腫瘤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其生存質量,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化療藥物帶來的不良反應,相較于單純的化療,其臨床應用價值較高。因此,臨床可將中醫藥聯合化療作為惡性腫瘤的首選治療方法,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中醫的辨證思路不一致、化療方案具有多樣性等特點,以及大多數試驗對于對照組的控制力度較弱,最終試驗結果極有可能存在偏差。因此臨床還需進一步深入探討中醫藥對惡性腫瘤治療增效減毒作用的研究,才能進一步提高研究結果的合理性與可靠性。今后,臨床也可通過手術、放療、化療及中醫藥治療相結合的方式,對中醫藥在腫瘤治療中的優勢進行研究,進一步增加中醫藥在腫瘤治療的應用,循序漸進地闡明與發現中醫藥作為化療輔助用藥對提升惡性腫瘤患者治療效果的作用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