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輝 倪勇
[摘要] 陶笛作為傳統民族樂器,因其音色柔美、簡單易學的特點,被引進小學音樂教學的課堂。陶笛的引入不僅為聲樂教學與器樂教學的結合打開了更廣闊的空間,而且為審美情趣的培養開啟了希望之門。本文以陶笛教學為起始點,以審美感知、審美體驗、審美想象為切入點,以審美情趣的培養為歸宿點,從意義、方法、效果等方面探討陶笛教學對學生審美情趣培養的可行性與有效性。
[關鍵詞] 陶笛教學;審美情趣;教學方法
所謂審美情趣,是指人們通過審美感知、審美體驗、審美想象、審美思考、審美創造等一系列審美活動而形成的積極情調與恬適趣味。陶笛教學是以陶笛吹奏為途徑、以學生主體參與為特征、以促進音樂教學為目的所進行的教學活動。從審美的角度看,它是一種審美實踐活動,對于加強學生的審美體驗、啟發學生的審美想象、豐富學生的審美認知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陶笛教學對學生審美情趣培養的意義
陶笛教學有利于啟迪學生的審美認知。審美認知是指以發現作品的主旨之美與作品形式的變化之美為目的、以整體感知作品內容與分析作品表現特點為途徑所形成的對作品重點認知的審美心理活動。陶笛教學的過程是引導學生審美認知由淺入深的過程。陶笛教學注重教學做合一,實現教與學的轉化、學與做的轉化,都必須以“做”為中心。從這一意義上來說,審美認知是“做”的心理準備,也是“做”的必然歸宿。只有形成認知上的美感,學生才會在“做”的過程中充分表現出積極性與主動性。學生只有通過吹奏與視唱的實踐活動,才會進一步加強對作品的審美認知。同時,教師可以利用音樂作品中所表現出的自然美、生活美、藝術美的特點,對學生進行思想啟迪與情感引導,從而促進學生審美情趣的形成。
陶笛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審美想象。審美想象是借助旋律與節奏、樂句與樂音而產生的空間想象。陶笛具有音色優美的特點,陶笛的吹奏對作品的旋律、節奏、音韻更具表現力。吹奏《豐收之歌》,隨著明快的節奏,眼前自然浮現出豐收的景象;吹奏《泉水叮咚響》,隨著優美的旋律,眼前頓時出現清澈的泉流;吹奏《春天在哪里》,隨著跳躍的樂音,眼前似乎展現出草木萌生的春景……這種審美想象是對生命的呼喚、對生活空間的拓展。因此,陶笛教學對于激發學生的審美想象將會起到春風化雨的作用。
陶笛教學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審美體驗。陶笛教學主要通過視唱與吹奏技巧的指導來實現小學音樂教學的目的。視唱是一種聲樂實踐體驗,而陶笛吹奏是一種器樂實踐體驗,二者相互聯系又各有側重。前者重在通過聲樂表現作品的跌宕起伏之美、輕重緩急之美、恬適和諧之美;后者重在通過器樂表現作品的主旨之美、意蘊之美、情感之美。陶笛教學作為音樂教學的載體,將視唱與吹奏聯系在一起,彰顯了音樂實踐體驗的動作性、思維性、情感性與趣味性的特點。可見,陶笛教學對增強學生審美體驗起到了優勢互補的作用。
二、陶笛教學對學生審美情趣培養的方法
陶笛教學作為培養學生審美情趣的外部條件,它具有引導、驅動、激勵的作用。首先,以視唱喚起審美感受。視唱的過程,就是學生對作品由淺入深的感知過程。通過反復視唱,學生對音樂作品從有所“知”發展到有所“悟”。學生只有對音樂作品有初步的心理感受,才會感到既入乎其內,又出乎其外,進而才會滿腔熱情地投入。如教學《茉莉花》時,教師以作品的感情基調為立足點,以對連音符號、休止符號、換氣符號的視唱指導為切入點,以吹奏練習為訓練點,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作品的情趣。學生只有在領會的基礎上,才會在吹奏中表現出對茉莉花由衷的贊美之情,進一步聯想到對美好事物的歌頌。可見,審美感受對于促進審美心理體驗具有價值引導的作用。
其次,以陶笛吹奏體驗審美情趣。陶笛具有音色優美、節奏易控的特點,陶笛吹奏既要把握音準,又要掌握情調,尤其在運指、運氣、運舌的動作中,稍加變化就會產生不同呈現效果的樂音。學生吹奏,與其說是在表現作品,倒不如說是在自我欣賞。這種自我欣賞所帶來的快感,又進一步激起學生思維的漣漪,從而產生一種畫面感。例如,教學《春天在哪里》時可隨著作品節奏與休止來體會換氣,學生從嫻熟的指法、恰當的運氣、自然的停頓中感受到覓春的歡樂心情。可見,吹奏體驗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聯想與想象,也有助于學生體驗作品中的審美情趣。
最后,以意境喚起審美心境。所謂意境,是指作品通過形象描寫所表現出來的境界和情調。音樂作品中的形象描寫不同于文學作品中的形象描寫,它是借助于音樂語言創設特定的情景而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審美客體,對于喚起學生的心境有積極的催化作用。以《十送紅軍》為例,作品分為三個樂段,展現了不同的送別場景。教師在教學中先講解作品中高低音的錯落有致可使作品的情感發展跌宕起伏,從而創造了悲喜交集、繪影繪聲的壯闊意境。再通過陶笛的示范吹奏,這種意境更具畫面感。教學中,以作品的意境為寄托、以指導學生吟唱與演奏為途徑,引導學生對送別場景展開聯想與想象,加強學生對“送紅軍”的依依惜別的感情的體味。這樣的設計對喚起學生的審美心境起到了審美共振的作用。
三、陶笛教學對學生審美情趣培養的效果
陶笛教學具有教學性、普及性、娛樂性的特點。因此,在對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中,我們始終注重突出教學性、體現普及性、滲透娛樂性,以此促進音樂課堂教學的改革。具體表現為,以樂理教學促進學生審美感知,以陶笛吹奏促進學生的動作思維,以聲樂與器樂的結合促進學生的審美想象,以思路教學促進音樂課堂教學改革的特色發展。
經過長期實踐,我們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教學思路,即以審美認知為內容切入點、以審美想象為思維鏈接點、以審美體驗為情感觸發點,促進學生審美心理活動的健康發展。形成了“寓教于樂”的音樂教學氛圍,無論是對樂理知識的教學,還是對音樂語言的欣賞,音樂課程都能在樂學的氛圍中實現教學的目的。促進了學生的主體參與,主要是因為陶笛簡便易學,還因為笛音悠揚、婉轉,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促進了學生潛能的開發,農村小學生中確有不少學生具有相當的音樂天賦,但是由于得不到及時的培養,這種天賦也就泯滅在學生成長軌跡中。陶笛教學為這些學生打開了希望之門,他們在陶笛教學中感受到音樂的魅力,獲得了器樂學習的“第一張門票”,為今后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
基礎。
綜上所述,在陶笛教學中注重對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有利于開發學生的智力,喚醒學生的潛能,也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這對學生的美育將會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本文系江蘇省“十三五”教育教學規劃課題“陶笛教學中踐行‘教學做合一’教育思想的研究”(項目編號:JS/2019/ZX1215-0110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