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煥雄
(江漢藝術職業學院,湖北潛江 343100)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1]。新時代,國家對職業教育十分重視,職業教育被提升到國家重大戰略中。教育部等9個部門印發的《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教職成〔2020〕7 號)通知中,明確提出“職業學校辦學水平、人才培養質量和就業質量整體提升,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和社會認可度大幅提高,有效支撐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重大戰略”的目標[2]。要培養符合職業學校標準的高質量人才,高質量的教師隊伍是發展職業教育的第一資源。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偉長曾提出:“你不教課,就不是老師;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老師”。科研水平作為高職學院辦學水平的重要參照指標,在發揮學校功能、實現學校價值、反映學校社會地位、服務地方經濟等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張新欣等[3]通過對高職院校科研工作現狀進行分析,從管理者主體的角度提出強化科研管理部門政策制定與執行,提高科研部門服務職能等建議;趙麗等[4]對科研檔案管理、科研管理信息化發展等科研管理對象進行分析研究,提出解決的對策;韓麗娜等[5]通過觀察和分析科研作品,發現科研人員在科研能力方面的短板,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以教學為主向科教融匯轉型的過程中,新時代高職院校科研面臨著新的課題。本文以江漢藝術職業學院為個案,通過調查問卷、重點訪談,結合歷年科研成果數據統計方法,從科研管理主體、客體、媒介與環境角度出發,詳細分析學校科研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加大鼓勵引導、加強教師科研能力培訓、提升科研組織水平等對策辦法,從根本上改變“教學科研兩層皮”現象,希望能為其他高職院校科研工作提供借鑒。
江漢藝術職業學院(以下簡稱江漢職院)是一所經湖北省人民政府批準成立、教育部備案的公辦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江漢職院突出藝術特色,面向社會發展需要,打造音樂表演、舞蹈表演、學前教育等一批特色優勢專業,近年來發展勢頭良好,現有各類學生1 萬余人,教職工500 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近百人。江漢職院有著作為傳統職業院校的優勢,但同時在向新時代職業院校轉型的過程中存在一些職業院校共通的問題,具備一定的代表性。
為準確把握江漢職院在科教融匯轉型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本文采取多角度調研視角,全方位審視存在問題。首先,通過文獻資料、著作、報紙、雜志、網絡等各種渠道,了解相關高職院校科研發展現狀,吸收和借鑒先進的理念,開展調研工作。其次,通過在“問卷星”上發放高校教師科研工作調查問卷,對學校教師在科研工作中的動因、問題與困難、意見與建議,科研管理制度建設與落實情況進行調查,對相關數據進行收集、甄別、歸納與統計,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相關分析。再次,通過對學校教師2016—2022年間取得的科研成果中的論文發表、論文獲獎、課題與項目研究、教材與著作4 項內容進行分類統計,以時間為維度,對數據進行比較分析。最后,對遺漏或有疑問的問題通過重點訪談查缺補漏,彌補數據的不足。
參與問卷調查的教師人數為177人,占江漢職院全體教師(265 人)的67%。從職稱來看,教授、副教授、講師、助教、初級教師的參與人數分別為1、36、58、39、43 人,占當年相應職稱人數的比重分別為16.6%、81.8%、46%、90.7%、75.4%。從年齡來看,30歲以下有77 人,占該年齡段教師(95 人)的81.05%;31~39歲有52人,占該年齡段教師的64.19%;40~50歲有39 人,占該年齡段教師的55.71%;51 歲以上有9 人,占該年齡段教師的31.03%。從學歷上來看,參與調查者的學歷為研究生及以上的有96 人,占當年研究生人數(104 人)的92.3%;本科學歷78 人,占當年本科人數(154 人)的50.6%。從參與調查的老師工作類別來看,從事教育教學一線的專任教師為137 人,占問卷調查總人數的77.4%。
從參與問卷調查教師的參與科研工作情況來看,部分教師參與科研工作的興趣不高、意識不強。具體來看,按教授、副教授、講師、助教、初級教師職稱的參與比例分別為16.6%、81.8%、46%、90.7%、75.4%。可以看出,副教授、助教與初級教師參與的積極性較高,講師教師參與者不足50%;研究生及以上學歷為96 人,占研究生學歷教師104 人的92.3%;本科學歷為78人,占本科學歷教師154人的50.6%,可以看出學歷高的教師的參與積極性更高;從工作類別來看,從事教育教學一線的專任教師中有22.6%的教師沒參與科研工作,而其他類別工作的教師參與度更低,說明一線教師積極性較高,科研切入點較多。
從被調查者參與科研活動的興趣與動機、科研工作花費的時間等項目看,參與調查的教師“很感興趣”和“比較感興趣”參與科研活動的比例分別為85%、77%,教師的科研動機是提高科研素養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通過對2016—2022年法人科研成果統計表明,科研成果在數量方面取得不小的成績,但是高質量論文、獲獎論文、項目課題和教材專著并不多。
統計期間,學校教師發表論文1 025 篇,年均發表論文約148 篇,其中無核心論文,省級論文907篇,市級論文118 篇;在獲獎科研論文方面,各類獎勵共計93 項,其中無國家級獲獎,省級獲獎93 項,年均獲獎13.2 項,約占年平均論文的9%;共立項75項課題項目,本校教師作為項目課題主持人的有71項,其中國家級課題2 項,均為教育部職業院校教學(教育)指導委員會課題,無國家級項目,省級重點課題3 項,省級一般課題33 項,其中2021年與2022年共有20 項課題立項,省級項目共有3 項(均為2021年立項),市級項目7 項,校級重點課題10 項,一般課題11 項,自研課題4 項,校級教材編寫立項5項。從各院部具體統計數據來看,教師作為項目課題主持人的71 項項目與課題中,有4 位教師貢獻了22 個項目與課題,約占總項目課題數的31%。在專著、編著中獨撰的有3 部,參與編著的有4 部,教材與教輔編寫主要類型有主編、參編,其中第一主編的有13 人(教材7 部,教輔資料3 部,村志1 部,美術作品集1 部),其余的都是參編教材。沒有出版過嚴格意義上的學術專著作品,編著與參與編著教材的教師較多。
在“學校科研工作應重點解決哪些問題”(多項選擇)的問題反饋中,“科研隊伍的建設”占比高達72.88%,“科研制度的完善”占比達59.89%,“科研投入的增加”占比達65.54%,“科研條件的改善”占比達59.32%。以上4 項內容的選擇人數均超過50%,說明這4個方面制約了高校科研工作的正常進行,是科研工作的堵點、痛點,需要加大建設力度。
2014年5月2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 號)提出“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服務區域發展的技術技能人才”,同時還明確提出“推行項目教學、案例教學、工作過程導向教學等教學模式”“加強職業教育科研教研隊伍建設,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學研究水平”[6]。2019年8月,教育部等4個部門發布《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提出教師要立足行業企業開展科學研究,服務企業技術研發和升級[7]。2022年,教育部發布《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基本標準(試行)》,明確要求職業院校教師應具備相應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能力,深入企業和生產服務一線進行崗位實踐[8]。
可見,高職院校的“產學研”相結合是我國政策與法規的要求,也是高職教師的工作要求,更是深入發展產教融合、促進科教融匯、打造產教共同體的途徑。教師要培養技術技能人才,僅有企業崗位的相關理論知識是不夠的,還應熟悉崗位工作流程及技術。在教育過程中,既有理論,還能進行實踐操作,培養出的學生才能夠滿足企業崗位工作的要求,學生畢業后到企業工作時能夠快速上手。科研能促使高職教師不斷改善和更新自身的知識結構,增強自身的專業技能。“教而不研則淺,研而不教則空”,新知識、新工藝、新技術日新月異,不學習不研究新知識就只能因循守舊,缺乏知識技術創新的源泉,因此無法培育出企業需要的人才。
目前,職業學院的師生比嚴重不足,教師的教學任務繁重,有的還兼任輔導員或行政管理工作,科研時間與精力有限。職業學院的教師來源一部分是中專或大專教師轉崗,另一部分是從各個大學引進的人才。轉崗的部分教師習慣于原來的工作方式,只注重教學,科研意識淡薄;另有一部分教師雖然認識到“產學研”的重要性,想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但是因缺乏相關的實踐技能,理論水平低,難以開展科研活動[9]。此外,雖然近年來引進的優秀本科生和碩士生教師在大學期間跟著自己的導師有科研經歷,但研究大多為基礎理論研究,要適應高職的應用性研究還需要較長時間進行歷練與打磨。
要改變職業學院教師目前的科研現狀,需要對不同來源的教師采用不同的措施。2019年1月,國務院發布《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明確提出多措并舉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從2019年起,職業院校、應用型本科高校相關專業教師原則上應為具有3年以上企業工作經歷并具有高職以上學歷的人員;2020年起,基本不再招聘應屆畢業生,對高層次、高技能人才以直接考察的方式公開招聘[10]。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主要措施就是對在崗教師實施培訓與頂崗實踐,培訓與頂崗實踐是提升教師素質、提高教學質量、提升科研水平、實現職業生涯目標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教師的必由之路。培訓采用輪訓與重點培訓相結合的方式,要符合20/80 定律,其中的80%的人員要進行多輪次培訓,20%的人員需要少而精的培訓[11]。同時,要規范教師企業實踐,激勵教師參與企業技術應用、產品研發等工作,并作為職稱評聘和考核的重要內容。
針對科研管理“軟實力”不足的情況,需完善校院二級組織管理結構,增設科研學術指導委員會與科研導師,加強科研團隊的建設。高職院校在科研管理方面是校院二級管理架構。學校層面設有科研處,二級學院科研管理人員一般由管教學的副院長兼任,下有科研工作秘書,也是由院部教學秘書兼任。二級學院科研的管理功能只是上傳下達、收集科研成果等,不能開展創造性的科研管理工作。
在科研處下設立校學術指導委員會,其下設3~4個校級科研團隊,成員可以由學術委員會成員和教師中富有優秀教學經驗和實際科研經驗的教授、副教授組成,該委員會的職能是根據上級政策方針確定本校在“產學研”過程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在研究熱點中提出課題指南,負責本校教師項目課題的申報立項、開題、中檢、結題等環節的學術指導與服務,幫助教師們提高項目課題申報的成功率和結項率。同時,校級科研團隊立足研究中華傳統文化“非遺”傳承、曹禺戲劇、地方縣志等方面的研究。與企業合作開展研究,爭取獲得橫向科研項目立項,服務地方經濟文化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課題項目的質量與申報等級。
在二級學院管理機構之下設立院學術指導委員會,由本院有教學科研方面經驗的教師擔任。委員會的職能如下:一是做好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等工作。二是根據本學院在“產學研”過程中遇到的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本專業科學前沿和研究熱點問題提出課題指南。三是為本學院的教師項目課題的申報立項、開題、中檢、結題等環節提供學術指導,做好項目課題在資金、技術、制度等方面的支持工作,督促研究工作開展,幫助教師們提高項目課題申報的成功率和按時結項率。四是二級院部還可以設置科研導師,與有需要的教師結對幫扶,幫助青年教師在科研方面快速成長,迅速成才。通過充分調動這些科研中堅力量的積極性,提升高職院校的整體科研實力。
首先,各級領導要在思想上重視、在行動上支持,創造條件吸引教師參與科研工作,完善相關的科研工作規章制度,讓科研工作有法可依。在這一過程中,充分利用智慧校園中的科研處網頁、科研成果管理與統計等數字化平臺做好科研服務工作。其次,加強與財務處等部門的溝通,為科研經費規范使用答疑解惑,解決科研工作中的堵點與難點。最后,適當地提高高級別科研成果的獎勵力度,特別對在科研工作中有重大貢獻的專家給予物質與精神方面的獎勵,在合法、合規的基礎上,適當地提高課題項目主持人自主使用科研經費的比例,為科研工作的開展提供便利。
綜上所述,科研管理者應提高政策水平和業務素質,主動靈活適應環境,通過合理的科研工作組織結構與運行機制,對教師們的科研工作加大鼓勵引導的力度,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從而較好地解決新時代高職院校教師從教學為主向科教融匯轉型的問題。下一步也可在營造良好的科研管理環境方面開展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