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燕
(遠安縣融媒體中心 湖北 宜昌 444299)
融媒體是依托于電子產品將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各自獨立的傳統媒體彼此整合的一種新型媒體發展態勢,主要借助計算機與互聯網技術對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加以整合,使各媒體間邊界得以打通,進而不同媒體間優勢互補,建立資源、內容、利益共融的新型媒體。對新聞工作者而言,融媒體時代全面來臨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每位相關從業人員都需要深入分析當下新聞傳播的特點,并對自身工作做好針對性調整,以更為良好的狀態迎接融媒體時代。
傳統媒體時代的新聞傳播路徑往往受制于媒體自身局限性,如報紙版面限制、廣播電視節目播送時間限制等,受眾群體能接收新聞的數量相對有限,且往往僅能在固定的時間點接收新聞。由新聞內容來看,傳統媒體所報道的普遍是關乎國計民生、世界局勢等重大事件,具備較強的嚴肅性[1]。但在融媒體時代,新聞報道的數量將不再受時間與篇幅限制,新聞一旦產生則可隨時隨地完成報道,同時新聞素材的來源不斷拓寬,各類生活小事也逐漸開始得以曝光,新聞內容整體更具趣味性。
傳統媒體僅能以單一方向傳播新聞,即新聞由媒體發出,被受眾群體所接收。受眾群體也僅能通過閱讀報紙、收聽廣播、收看電視等方法獲取新聞,而難以通過媒體發布新聞[2]。但在融媒體時代,受眾群體的角色也發生了一定變化,不僅能接收新聞,也能隨時利用手機等電子產品在互聯網平臺中發聲,無形中構成了“人人自媒體”的新聞傳播模式。新聞在此模式下傳播速度大幅提升,時效性不斷增強。同時新聞的傳播載體也更為豐富,受眾群體可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不同角度闡述新聞,使新聞更為直觀且更易吸引受眾群體。但新聞的權威性與可信度也在無形中受到不利影響,自媒體工作者為提升流量而不負責任報道虛假新聞的情況也不斷出現。新聞工作者需要積極抓住機遇并迎接挑戰,充分利用主流媒體的真實性與權威性,為新聞報道提供保障。
傳統媒體能提供的互動反饋渠道相對較少,受眾群體往往僅能被動接收新聞,無法及時與媒體互動,即使在接收新聞后存在不同觀點也難以發表。但在融媒體時代,受眾群體可利用電子產品在各大新聞平臺與媒體實現雙向互動,且互動內容不僅局限于對新聞發表觀點,也包括受眾群體內部互動,甚至對新聞事件后續發展做出推斷等各類互動內容已成為家常便飯。當互動反饋渠道不斷豐富后,受眾群體接收新聞的積極性隨之提升,新聞工作者也能進一步了解受眾群體心理,聽取受眾群體的意見與建議,從而不斷改善新聞報道方式,使工作內容進一步優化[3]。
融媒體時代的新聞報道主體不斷拓寬,不僅新聞工作者能參與報道,普通社會公眾群體在新聞報道中的比例也隨之上升。各類新媒體如微博賬號、微信公眾號、抖音短視頻等都相應成為社會公眾群體報道新聞的重要載體,進而產生了數量眾多的自媒體從業者。在此情況下,新聞報道的監管難度隨之提升,新聞的時效性也更加難以把控。例如新聞事件出現后,目睹現場的自媒體從業者可能第一時間以手機等電子產品拍攝照片或視頻,并上傳至自媒體平臺,利用現有受眾群體加快新聞的傳播速度,無形中削減了正規新聞工作者的作用[4]。與此同時,自媒體行業管理缺乏嚴格性,從業門檻較低,為流量而報道不實新聞的從業者數量呈現出顯著上升的趨勢,不僅降低了新聞工作者的威信,也使百姓日常生產生活遭受困擾。
融媒體時代全面來臨使得新聞報道的環境出現了重大變化,相關輿論壓力隨之提升。面對各類新媒體,受眾群體的選擇余地更大,往往能依照自身興趣選擇接收新聞的載體,并利用此載體實現與外界的溝通。當新媒體與受眾群體間的溝通力度不斷增大時,新聞工作者所承受的輿論壓力也將大幅提升,不同受眾群體面對新聞所發表的觀點各不相同,難免存在對新聞工作者造成負面影響的情況。與此同時,互聯網發展速度持續加快,信息傳播速度與傳播渠道都日新月異,一旦新聞工作者繼續沉湎于傳統工作模式而止步不前,則容易被時代所拋棄[5]。
融媒體時代傳播新聞的途徑不斷豐富,但新聞發生數量仍相對有限,因而易造成各大媒體平臺爭相報道同一新聞的情況,受眾群體往往易存在審美疲勞。在接收新聞的過程中,不同APP先后推送同一條新聞的情況屢見不鮮,各類資訊看似五花八門,實則內容并未出現新變化。新聞工作者通過撰寫新聞稿件吸引受眾群體的難度不斷提升,如何使新聞內容在各類同質化報道中脫穎而出也相應成為一項難以解決的問題[6]。更為嚴峻的問題是部分新聞工作者易被受眾群體的關注點引導,在制作新聞與傳播新聞的過程中出現偏差,新聞原有的真實性與嚴肅性大幅削減,無形中為新聞工作者后續發展造成了一定阻礙。
“娛樂至死”是融媒體時代的特點之一,此觀點于1985年由美國媒體文化研究人員尼爾·波茲曼首次提出,其在著作《娛樂至死》中表示,當今時代媒體日臻完善,受眾群體面對的信息量龐雜,選擇接收新聞的渠道更多,各類享樂理由不斷增多,無形中對信息的深度解讀能力也日漸匱乏,面對新聞僅處于走馬觀花的狀態。為適應融媒體發展潮流,部分新聞工作者也隨之顯露出深度解讀缺失的問題,在報道新聞的過程中僅向受眾群體傳遞信息,并不對新聞實施深度解讀,使得傳統媒體的權威性與專業性無法發揮。甚至在泛娛樂化理念引導下,部分新聞工作者也僅注重新聞的娛樂性,難以讓新聞引導受眾群體深入思考,長此以往對新聞行業發展較為不利[7]。
融媒體時代為新聞工作者的職業素養增添了更多內容,新聞工作者不僅需要具備良好的思想品德與政治素養,更需要具備敏銳的洞察力與迅捷的執行力,在報道新聞的過程中堅守正確的輿論導向,同時以辯證角度看待社會問題,避免自媒體的不良引導,對熱點事件采取正確的處理策略,向受眾群體傳達積極健康的思想觀念。為實現此目的,新聞工作者需要深入新聞現場,以客觀的態度面對新聞,并最大限度提升工作效率,盡快形成新聞報道并完成推送。尤其在面對各類管中窺豹的自媒體時,新聞工作者需要由全局出發,避免斷章取義與以點代面等情況,以更為客觀嚴謹的態度全方位報道新聞,以此爭取把控輿論導向,引導受眾群體對新聞做出正確的判斷[8]。在此前提下,受眾群體才能通過新聞工作者了解新聞事件的全部內容,主流媒體自身的權威性與引領性也能相應得以保障,從而對社會平穩健康運行極為有利。
融媒體時代的新聞來源更為廣闊,各類新聞素材層出不窮,如何在海量新聞中去偽存真也是時代賦予新聞工作者的重任。在完成此任務的過程中,新聞工作者需要不斷學習更多互聯網知識,保持與時俱進的工作理念,同時樹立大數據意識,提升自身數據分析與運用能力。在相關能力不斷豐富的基礎上,新聞工作者對各類資源的整合與甄別能力也將大幅提升。與此同時,新聞工作者也需要提升自身檢索信息的能力,合理充分地利用大數據技術使自身所報道的新聞內容不斷豐富。在此基礎上,新聞工作者也需要對受眾群體在融媒體時代接收新聞的方式做好全面分析,尊重受眾群體“碎片化閱讀”的習慣,最大限度簡化報道,使新聞保持可信度的同時具備短小精悍等時代特點,為吸引受眾群體提供保障[9]。
在傳統媒體時代,新聞采集、編寫、播送等工作往往由不同人員完成,但融媒體時代對新聞工作者的要求更高,不僅需要具備基礎的文字編輯能力,也需要具備攝影、剪輯音頻與視頻等綜合能力,從而使自身更適應融媒體時代發展需求。因此新聞工作者需要時刻保持學習新知識的狀態,在提升基礎書面文字表達能力之余,也需要學習攝影、處理圖片、剪輯音視頻等其他專業技能,同時應當掌握更多傳播信息的新技術,了解與媒體相關的信息系統,并熟練應用社交軟件與自媒體等新平臺,確保新聞傳播與融媒體時代發展保持一致。
在融媒體時代泛娛樂化的大環境下,受眾群體接收的信息量日益增長,信息量過剩使得受眾群體對新聞的深度解讀能力有所缺失,且面對新聞容易人云亦云,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新聞工作者需要抓住機遇,充分發揮主流媒體的權威性與嚴肅性,引導受眾群體不斷提升對新聞的能力,使新聞報道更具專業性,從而提升受眾群體對新聞報道的認可度。在此過程中,新聞工作者主要應當引導受眾群體由關注新聞事件本身拓展至挖掘事件蘊含的意義,最終增加新聞報道的價值性。例如在報道老舊小區違章搭建的新聞中,新聞工作者不僅需要將老舊小區違章搭建的事件全盤展示給受眾群體,更需要帶領受眾群體分析導致違章搭建行為的原因,如老舊小區中的居民普遍長期在此地居住,因而主人翁意識較強,更易存在為所欲為的情況,進而引發違章搭建問題。同時老舊小區也容易存在監管不力的問題,物業人員等工作狀態松懈,面對違章搭建問題采取不作為的處理方式,使老舊小區面臨的安全隱患也隨之增多。新聞工作者在做出相關報道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受眾群體分析新聞事件背后原因,同時更應當聯合其他媒體深入挖掘住建部門、物業部門、行政執法部門、業主等各方存在的關聯,同時全方位采集受眾群體在各媒體平臺中的觀點,并走訪相關專家學者與建設單位等,在充分整合各方面信息的基礎上為受眾群體呈現更為全面的新聞。在此情況下,受眾群體能通過報道了解新聞全貌,并能以更為全面的角度分析新聞事件,從而避免傳統新聞報道中容易出現的“一言堂”問題。在此類新聞報道模式不斷落實后,受眾群體對新聞的解讀將更具深度,相關討論也將更為客觀,最終輿論也將在客觀全面的討論中不斷擴大,政府等相關部門將相應提升對老舊小區違章搭建的整改力度,相關問題也能迎刃而解。
新聞事件涉及內容較廣,所涵蓋的要素也較多,如事件發生的時間與地點、事件涉及的人物、事件發展流程與結果、事件給人帶來的思考等。融媒體時代無疑為報道各要素提供了有利條件,新聞工作者也需要勇于改進傳統新聞節目的編排流程,將各新聞要素不斷整合,為受眾群體提供更為全面的新聞內容。在此過程中也需要兼顧融媒體發展特點,合理設置新聞節目制作環節,使編排水平不斷提升。與傳統媒體相比,融媒體時代的新聞采編環節已日漸弱化,傳統的采集新聞與發布新聞等工作逐漸轉化為對新聞的整合,因而做好新聞策劃尤為重要。例如在報道歷史遺跡在暴雨沖刷下存在坍塌傾向的新聞時,新聞工作者需要先做好相關策劃,將報道內容分為三方面完成。其一需要對歷史遺跡發展情況做好持續性跟蹤報道。其二需要策劃相關拓展報道,如采訪文物修復專家、建筑專家等,為歷史遺跡保護工作提供更多可行性方案。其三需要聯合現代科技手段,與文物修復專家、建筑專家、新聞觀眾等共同探索歷史遺跡的修繕策略,鼓勵觀眾適度參與歷史遺跡修復工作的跟蹤環節。在此基礎上需要進一步跟蹤修繕后續發展,如社會各界人士對歷史遺跡修復工作籌集的資金等。在對各方面新聞全面匯總的基礎上,最終形成一系列完整的報道,使新聞完整性、可讀性、趣味性、參與性得到全方位提升,為融媒體時代新聞發展貢獻力量。
綜上所述,融媒體時代在互聯網技術不斷更新的輔助下已全面來臨,新聞工作者由此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隨之提升,為適應時代發展潮流,新聞工作者需要全面分析新聞在融媒體時代的傳播特點,并依照各特點明確后續工作過程中需要改進的工作內容,使新聞報道與時代發展更具契合度。與此同時,新聞工作者也需要全面提升自身能力,把控受眾群體對新聞的關注點,把控輿論環境,帶動受眾群體共同提升對新聞的能力,最終確保新聞工作在融媒體時代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