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鸚
全媒體時代,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等都在發生深刻變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不是取代關系,而是迭代關系;不是誰主誰次,而是此長彼長;不是誰強誰弱,而是優勢互補。”“要堅持一體化發展方向,加快從相加階段邁向相融階段”。在新媒體不斷沖擊之下,部分傳統媒體仍然存在并且充滿活力,這種現象必然不是巧合。筆者認為,報紙等傳統媒體的不足,恰恰可以通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加以改進,將不足“補足”,煥發新的活力。
傳統媒體傳播速度慢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但可信度遠遠高于新媒體。同時,二者在信息完整性上存在差異:新媒體過于追求短平快,容易導致信息不全面,內在邏輯不完整;反觀傳統媒體,雖然在傳播速度上不具優勢,但是其信息的完整度要高于前者。因此,傳統媒體既然無法與新媒體搶速度,那么,可以在深度上做文章,用深度代替速度。事實上,雖然新媒體速度快,但在權威性方面,傳統媒體的“話語權”更大,更值得信任,這就需要傳統媒體在權威性方面做大做強。要知道,對于民眾來說,簡單的事實是需要了解的,但縱深的內容更值得閱讀。縱觀這幾年報紙的發展可以看出,報紙小新聞有,但更多的是深度報道,內容更充實,細節更豐富,更適合認真品味。
這些年,報紙在這方面有長足進步。比如2021年7月1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各媒體都報道相關內容。因為各省市都有人受邀參加,不管是新媒體還是傳統媒體,都會邀請受邀代表講心得、談體會,在這方面,傳統媒體在細節上更突出,報紙可以大版面多幅度報道,整體感更強。2022年的重慶山火,平民英雄的事跡得到廣泛宣傳。短視頻的內容固然讓人看得激動,討論度看上去挺高,但報紙和電視上的稿件,既有對事件本身的報道,更包含背后的故事,對事件的反思(評論)等等,有深度,更有廣度。這些內容,不僅可以從更多的角度了解事情本身,還可以舉一反三,獲得更多的討論度。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傳統媒體的作用不言而喻。在江西九江,每年都會有新時代好少年評選,而評選結果出臺后,短視頻對這類稿件的討論度其實不是很高,反而是報紙,整整齊齊排版出來,就顯得很直觀,對學生和家長來說,這樣的報紙,都值得收藏,是一份難得的財富。
對于傳統媒體特別是地方性報紙來說,傳播范圍不廣是客觀存在的事實。該如何著手,讓很多媒體從業者無奈,但有些媒體反而從中發現“商機”,做出了自己的特色。地方報紙,那就注重地方,將小地方的特色做足、做透。比如,福建《廈門晚報》一般情況下以本地報道為主,經常報道一些小街小巷小故事,生活化比較足,當地民眾看得也很快樂。再比如,江西《南昌晚報》注重本省內容,將一些事件新聞深度、細化呈現,更符合市民口味。反觀新媒體的報道內容,容易讓人產生信息碎片化的印象,覺得掌握的信息不全面,內在邏輯不完整。因此,傳統媒體可以在信息的完整度上下功夫。
在江西九江日報社,旗下的《潯陽晚報》為了將信息完整呈現,經常想方設法從總結著手,將同類型的稿件組合在一起。比如,沒有比較好的頭條新聞,就將稿庫中同類型的稿件盡量組合在一起,比如每年春節前,會想方設法組織多個與春節相關的版面,出行類的放在一起,將鐵路部門車次情況、高速可能出現的擁堵路段、公交運行情況組合起來,讓大家對春節出行有一個基礎的了解;將文化類的整理后放一起,既能讓市民了解什么時候什么地方有合適的文藝節目可以看,還起到很好的傳播文化的作用;將旅游類的放一起,介紹本地的旅游景點以及文化活動,讓大家出門旅游不“走錯路”;年俗盤點,每個縣區不同的年俗早知道,渲染氛圍,獲得新的知識……這樣完整度的版面,又做成統一的風格,內容豐富,信息眾多,在一定程度上宣傳了九江。
傳統媒體經常被嘲單向傳播,特別是報紙,這也是無法改變的。但報紙也可以選擇不一樣的方式,跟新媒體聯手,擴大影響力。有一些稿件,可能是相關部門發的文件,或者是比較長的稿件,報紙不太好放,但又值得一讀,就可以采取聯動的方式,讓新媒體和傳統媒體都擁有不一樣的“流量”。
不少報紙經常選擇用二維碼的方式與新媒體聯手,將適合與新媒體互動的稿件用二維碼的方式印在報紙上,既擴大了新媒體的影響力,一定程度上也擴大了報紙的知名度。比如2022年12月29日《潯陽晚報》頭版,《吸入用新冠疫苗來了!九江各縣區接種點公布》,用的就是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聯動。對于新媒體來說,很多時候消息很多,可能對這一條新聞不會特別關注;對于傳統媒體來說,這條稿件信息量足,但在版面上將各縣區的點全部用表格的方式排版出來,又耗時間又沒有必要,雙方聯動,都能達到一定的效果,何樂而不為?也許就有老人通過報紙掃到了新媒體,也許就有人從其他APP中了解到報紙,從而雙方都多了一個讀者。
報紙是單向傳播,因此互動性不強。在這一點上,新媒體的互動性可謂十分強,但報紙的也可以選擇從另一個角度互動,即文藝性互動。如,2022年全國上下都在圍繞“十年答卷”講成績、說過程,但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可能更容易引起共鳴。因此,不少傳統媒體選擇用心出發,和老百姓互動,讓他們書寫自己的故事,從生活中尋找更能直抵人心的內容。事實上,很多傳統媒體的受眾是老年人,老年人也是最愿意分享自己生活的人群之一,與年輕人不一樣的是,他們更喜歡文字分享,更喜歡在報紙上抒發情懷。因此,這類活動往往更受老年人青睞。在2022年九江日報社組織的“我家這十年·百姓說變化”活動中,很多人(包括定居其他城市的九江籍人),選擇用文字記錄生活中的變化。而這些人中,有一些就是當地的名人,本身自帶家鄉人民的“流量”,所以關注度也比較高。
相比較而言,由于工作性質、時間等種種原因,年輕人習慣手機閱讀新聞,但老年人更習慣報紙閱讀。早晚拿出報紙看一看,遇到自己喜歡的內容,還會剪下來留存,這是一些老年人的習慣。因此,不少傳統媒體將受眾向老年人傾斜,多做關于老年人的內容,是一種新的趨勢。為此,一些傳統媒體開始做夕陽紅產業,專門出版老年周刊,內容包括介紹老年人風采、老年人才藝展示、老年人健康等方面。這是一個展示老年人魅力的地方,對他們來說,這樣的內容匯總在一起,不管是從哪個方面來說,都是值得收藏的,甚至可以將自己發表在傳統媒體的稿件留存下來,在和別人聊天時也是一份難得的談資。
對于孩子來說,能在傳統媒體看到有關自己的內容,是一份榮耀,也是催促自己上進的動力。因此,不少傳統媒體有小記者活動,為小記者提供稿件刊登、帶小記者參加各類活動,比如栽樹、到消防大隊參觀、集體賣報等等。這類活動還可以多跟新媒體互動,借用傳統媒體權威性、專業性強和新媒體的互動性強的能力,各展其長,使得活動出新出彩。在這個過程中,有傳統媒體工作人員帶頭做好各類后勤工作,家長不用親自帶隊,孩子們還能更快樂地交流,加上有新興媒體廣泛推廣,孩子們更是通過活動認識了朋友,有了新的生活體驗,甚至活動之后,還會主動記錄下來,作為寫作文的題材。這樣的活動,不管是對家長還是孩子來說,都是生活的體驗,值得一而再再而三參加。
在新媒體異常活躍的今天,傳統媒體唯有加強自身能力,努力跟上時代步伐,走出一條和新媒體融合發展的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