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喜
黨的二十大吹響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號角,這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充分運用融媒記錄好、宣傳好、展示好這一偉大事業進程中的“施工圖”和“實景圖”,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助力鼓勁,是黨報記者光榮而神圣的使命任務。筆者作為從業30年的地方報人,在深受振奮鼓舞之余,通過回顧總結工作,對地方黨報記者以一流業績完成這一光榮的使命任務,適時地進行自我革新,提升綜合素養,進行了一些思考。
政治立場堅定,黨性原則堅定,是提升記者素質的大前提、“總開關”。如同不把第一粒扣子扣對了,穿再漂亮的衣服也會跑偏。當前,地方黨報記者隊伍新陳代謝加快,一些青年記者政治思想根基薄弱,政治理論水平上多數處于成長期的現象比較突出。根據調研,吉林省某地市媒體30歲左右記者23人,占總數的68%。有些同志存在“只要能應付報道,就能當記者”的錯誤認識。下功夫抓學習培訓,是提升記者隊伍綜合素質重要而永恒的課題。首要的是在記者隊伍中加強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二十大閉幕后,松原日報社采訪中心第一時間按計劃組織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由主任領讀原文后,每周按分工由記者聯系實際輪流領學一個部分,對涉及文化建設、新聞宣傳部分進行重點學習,人人做筆記,寫體會文章,并擇優在專欄刊發。眼下采訪中心正組織學習習近平《論黨的宣傳工作》有關篇章。大家深深感到,要承擔宣傳好本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宏偉事業的職責和使命,必須堅定不移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牢牢堅持黨性原則,牢牢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牢牢堅持正面宣傳為主,牢牢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
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2月19日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好的新聞報道要靠好的作風文風來完成,靠好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得來。錘煉“四力”,是記者增強本領的必修課,增強“四力”沒有止境。實踐中,我們采取老記者與新記者“結對子”,以老帶新、新老互促的方法踐行和錘煉“四力”。每個對子,一起研究確定采訪選題,同步走到第一現場,走進群眾中,用腳力“丈量”第一手材料,悟透事物發展的內在邏輯。引導新記者用眼力多維度觀察采訪內容,明辨是非,抓住本質,找準亮點,拎出新聞點。引導新記者站在黨和政府需要大力宣傳、群眾亟須解決相統一高度,用腦力去思考采訪材料的取舍,再用細致的“工筆畫”雕出新聞精品。老記者有時是手把手地教,直到幫助把關定稿。新記者則在學網用網的技能上、線上線下融合快速傳播黨報新聞上,對老記者給予指導,幫助老記者向全媒體記者轉型,最終達到互學共進,逐步消除本領恐慌,使“四力”得以加強。同時,注重派員參加域內外各類培訓,培訓面已達100%。我們還把本中心微信工作群作為學習領悟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陣地,用來培養隊伍,學習各地先進做法、經典作品,汲取營養、提高自己的微課堂,設立每日必看頭條欄目。幾年來,不間斷地傳達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有關宣傳思想工作論述,堅持推送學習《人民日報》《中國記者》《中國地市報人》和北方報業協會各家報社、雜志社好的經驗做法、優秀理論文章及優秀新聞作品,大家學習運用熱情高,在提升“四力”上嘗到了甜頭,保證了本地黨報網上網下宣傳品質和效力。
調查研究是黨報記者的傳家寶,也是提升“四力”素養的重要途徑,更是對“四力”能力的檢驗。值得注意的是,調查研究在黨報記者隊伍中有時堅持得不盡如人意,甚至脫檔斷條。有位老媒體人感嘆:“當下,媒體融合遮羞布下的快餐新聞,讓調查記者邊緣化,讓調查新聞滅絕化。若干年后,媒體會后悔不及!”的確,我們有些記者每天跟著會議、活動跑龍套,宣傳內容達不到新聞要求,更無法提高所在媒體的核心競爭力。在記者隊伍中堅守調查研究好傳統,首要任務是“抓好策劃、精優選題”,通過刨根問底的調查研究,讓腳下沾滿泥土,眼中見到實情,磨練記者調研能力,促進“四力”增強。我們從主題策劃和內容策劃兩方面入手,重點圍繞省市宣傳部門宣傳提示、全市中心工作、全市重大會議重大活動、重要時間節點,反復研究,策劃選題。如:2022年,為慶祝松原建市30周年,展現成就,鼓舞人心,采訪中心超前精心策劃涵蓋經濟、社會、民生、生態、重點項目等領域一批系列選題,明確分工,明確“四力”要同時發力,做到腳要走得深、眼要看得全、腦要慮得細、筆要落得實,時間服從調研質量,確保調研出領導看了贊賞、群眾看了鼓勁、專家看了首肯的精品力作。按照分工,各調研組實地考察調研,走訪城鄉各層級建設者、親歷者、鑒證者235人,網上網下查閱相關資料189篇,總行程4千多公里,經過一個多月努力,推出了《三橋連南北 兩岸展新姿——從一座橋到三座橋》《“金字招牌”是怎樣練成的——查干湖的變遷》《蛟龍橫臥澤瀚海——哈達山水利樞紐工程建設發展回眸》《叩響幸福之門——我市棚改民生項目圓百姓安居夢》等11篇有深度、有溫度、有筋骨的成果綜述,多角度展示了松原30年的發展變化,受到市委、市政府的肯定,同時也考驗和提升了記者調查研究能力。
實踐證明,堅持績效考核,讓激勵和約束制度落地落實,是促進記者增強積極性、加強自我管理、守正創新、更好履行黨賦予的宣傳任務的重要保障。多年來,采訪中心一直認真執行“數量和質量并重的雙考核辦法”,在報社黨組的重視和支持下,得到了很好落實,有效地增強了隊伍爭上進、守規矩意識,優化了新聞宣傳工作。一是在數量上,以記者職稱為基準確定每月工作定額,超出或少于定額部分按篇數給予獎懲,調動了記者多寫稿件的積極性。二是在質量上,報社編委會在月終背靠背對記者稿件進行打分,評比出A、B、C三個等級,依據評比結果再進行獎勵,調動記者寫好稿件的積極性。三是對記者刊發在本報頭版頭條的自采稿件、發表在上級媒體上的稿件和獲得中國地市報新聞獎等各類獎項的新聞稿件予以重獎,調動記者創作精品稿件的積極性。四是將考核結果作為記者年終評先選優的依據。做到月月考核,月月兌現獎懲;年終總評,選優晉級。考核結果的真實運用,考出了提升“四力”、講好建設中國式現代化故事的精氣神,激發了勠力同心助力和服務中心工作的新干勁。
自覺肩負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辦好地方黨報,必須建立一支“四力”過硬記者隊伍。這樣,才能保障融媒體時代黨報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構成網上網下同心圓,讓正能量更強勁、主旋律更高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