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曉梅,張小華,王雪晴
(鹽城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江蘇鹽城,224005)
近年來,各國都在廣泛關注0—3歲嬰幼兒早期閱讀,通過立法或國家項目積極推進。親子閱讀作為早期閱讀的研究熱點之一,是指家庭情境中父母、祖父母或其他養(yǎng)育者和兒童共同閱讀圖畫書的活動,是一種強調親子間互動的方式。[1-2]親子互動作為親子閱讀活動中最精彩、有效的部分,其互動水平直接影響著親子閱讀質量。[3]有研究表明,親子閱讀能給嬰幼兒帶來最大的快樂,能夠培養(yǎng)嬰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興趣,激發(fā)嬰幼兒的想象力,啟迪智慧,促進嬰幼兒的語言能力、審美意識及審美能力的發(fā)展。[4]親子互動閱讀對提升家庭和諧氣氛、增強兒童和父母之間的親密度、傳遞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具有重要作用。[5]本研究對親子閱讀的親子互動現狀展開調查,提出親子閱讀互動建議,以期提高家庭親子閱讀的質量。
本研究隨機選取江蘇省Y市四個城區(qū)的早教機構,向0—3歲嬰幼兒家長發(fā)放“0—3歲嬰幼兒親子閱讀中親子互動的情況調查問卷”,問卷涉及四個維度,包括親子互動主體的基本情況、家長對親子閱讀的認識、家長為親子閱讀中親子互動提供的支持條件、親子閱讀中的親子互動情況。[6]發(fā)放問卷共180份,回收151份,回收率為83%,剔除無效問卷后,剩余140份有效問卷。對問卷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
分析結果顯示:被調查的嬰幼兒家長中初中以下學歷有7人,占總人數的5.00%;中專及高中學歷有13人,占總人數的9.28%;大專學歷有27人,占總人數的19.29%;大學本科學歷有65人,占總人數的46.43%;研究生及以上28人,占總人數的20.00%。由此可以看出,被調查的家長學歷較高,其原因可能是認同或者有精力、有經濟基礎的家庭才會有意識地引導0—3歲嬰幼兒參與早教課程。
關于家長對0—3歲嬰幼兒早期閱讀的認知,本研究主要從家長最希望孩子收獲的內容進行分析。結果顯示:通過親子閱讀,認為能激發(fā)孩子閱讀興趣,培養(yǎng)良好閱讀習慣的綜合得分為8.91;能增進親子關系的綜合得分為8.82;能培養(yǎng)孩子專注力的綜合得分為6.17;能培養(yǎng)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的綜合得分為5.45。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數家長對0—3歲嬰幼兒親子閱讀有較為科學的認知,能合理看待早期閱讀的價值。關于閱讀可以讓孩子獲得多種體驗,獲得快樂的綜合得分只有1.74,得分較低。這說明大多數家長尚未重視嬰幼兒在閱讀過程中的快樂體驗。追求快樂是兒童的天性,閱讀是兒童的內在需要,閱讀能豐富兒童的感受和經驗,充實心智,滋養(yǎng)人格。[7]高質量的閱讀目的在于讓兒童感受到閱讀快樂,讓兒童保持較高的閱讀興趣。[8]
給兒童足夠的機會、足夠的時間、足夠的圖書、足夠的自由,讓兒童真正享受閱讀過程,是親子閱讀發(fā)揮的關鍵價值。[7]因此,家長需要為親子閱讀提供充足的時間、豐富的讀物、舒適的閱讀環(huán)境、適宜的互動材料,保障親子閱讀互動的順利開展。
1.親子閱讀時間開展較早,閱讀頻次偏少
首先,調查結果顯示:有32.14%的家長在孩子0—6個月開始進行早期閱讀;27.86%的家長在孩子7—12個月開始進行早期閱讀;16.43%的家長在孩子13—18個月開始進行早期閱讀;10.00%的家長在孩子19—24個月開始進行早期閱讀;3.57%的家長在孩子25—30個月開始進行早期閱讀;10.00%的家長在孩子31—36個月開始進行早期閱讀。有一半以上的家長在孩子一歲以前就進行早期閱讀,閱讀時間比較早,說明很多家長有0歲起步的閱讀理念。
其次,調查結果顯示:32.14%的家長幾乎每天陪孩子進行閱讀;42.86%的家長每周和孩子有1—3次親子閱讀;18.57%的家長每月和孩子有1—3次親子閱讀;6.43%的家長幾乎從不進行親子閱讀。這說明家庭親子閱讀頻次較少,能夠每天進行親子閱讀的家庭并不多,大部分家庭并未形成固定的親子閱讀習慣和閱讀常規(guī)。
最后,調查結果顯示:36.43%的家庭進行親子閱讀的時間是10分鐘以內;42.14%的家庭親子閱讀的時間是10—20分鐘;16.43%的家庭進行親子的閱讀的時間是20—30分鐘;5.00%的家庭進行親子閱讀的時間在30分鐘以上。從閱讀時間分析,家庭親子閱讀時間較短,這也與孩子的年齡特點有關,年齡越小,嬰幼兒的專注時間越短。關于閱讀時間,家長不應為設置時間限制,應該根據兒童的閱讀情況進行靈活調整。
2.家庭親子閱讀讀物數量較多,類型單一
被調查家庭中:有32.86%的家庭嬰幼兒讀物數量在0—10本;23.57%的家庭嬰幼兒讀物數量在10—20本;18.57%的家庭嬰幼兒讀物數量在50本以上。這說明,大多數家庭的嬰幼兒讀物數量較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長對早期閱讀比較重視。
關于兒童讀物的選擇:50.57%的家庭和孩子進行以圖畫為主的繪本故事類親子閱讀;25.43%的家庭和孩子進行兒歌童謠古詩類親子閱讀;13.32%的家庭和孩子進行益智游戲類親子閱讀;相較于繪本故事類讀物,只有5.32%的家庭和孩子進行科普類親子閱讀,2.98%的家庭進行兒童文史類讀物親子閱讀,2.38%的家庭進行外文繪本親子閱讀。可見,親子閱讀中針對嬰幼兒的讀物類型較單一,尤其對科普類、兒童文史類和外文繪本閱讀重視不足。從書架進行讀物題材統(tǒng)計,大多數家庭的書籍選擇偏好為認知類、生活類、親子情感類,對生命、環(huán)境、科學等題材涉及較少,兒童讀物的選擇呈現不均衡狀態(tài)。
3.家庭親子閱讀環(huán)境較好,互動材料準備不充分
調查結果顯示:51.43%的家庭設置適合孩子取放的圖書架;49.27%的家庭為孩子閱讀準備柔軟的小沙發(fā)或地墊;50.00%的家庭進行閱讀前的情緒、情感準備;49.29%的家庭為孩子提供專注安靜有序的閱讀環(huán)境。同時,家庭對親子閱讀互動材料的準備不充分,如家長在和嬰幼兒共讀《好大的紅蘋果》繪本時,10個家庭只有1個家庭準備了紅蘋果,其他家庭只是以繪本為依托進行互動。
0—3歲嬰幼兒主要是依靠動作發(fā)展思維,豐富且適宜的互動材料是嬰幼兒積極互動、通過實際操作理解閱讀內容的必要支持。
1.互動形式單調,以簡單問答為主
調查結果顯示:21.00%的家長很少和孩子互動,幾乎都是自己講;45.00%的家長有時會和孩子互動,互動形式主要是簡單問答;34.00%的家長經常會和孩子互動,以家長發(fā)起的問答和表揚為主。由此可以看出,有近四分之一的家長把親子閱讀理解成家長讀、兒童聽的單向交流行為,忽略了兒童在閱讀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缺乏雙向交流互動的意識。即使有互動,互動形式也是以簡單問答為主,問題大多屬于知識性封閉問題,這很容易將閱讀變成對兒童的測試,對兒童的閱讀興趣養(yǎng)成形成一定阻礙。
2.互動內容不全面,基本停留在認知層面
互動內容有時是嬰幼兒發(fā)起的,有時是家長發(fā)起的。調查表明,嬰幼兒選擇的互動內容主要是翻頁、指認形象、說出名稱。家長選擇的互動內容是請孩子找一找、請孩子猜一猜、評價孩子、與孩子親親抱抱。調查結果顯示,在親子閱讀中,親子互動內容簡單,基本停留在認知層面。這種不全面的互動內容可能會影響兒童思維力、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降解情緒情感的感知和體驗。
3.互動干預以語言為主,存在刻板說教現象
調查結果顯示,在閱讀過程中,面對嬰幼兒注意力時間短、回應少、缺乏閱讀興趣的情況時,家長會根據孩子的需求調整互動。65.00%的家長會采用通過音調、表情、肢體等語言等變化引起孩子注意;27.14%的家長會放下當下的故事,和孩子進行他感興趣的事情;7.86%的家長會停止閱讀,對孩子進行刻板說教。可以看出,面對嬰幼兒注意力不集中、回應少等現象,大多數家長都能以語言方式進行互動,但存在刻板說教現象。有研究表明,合作式親子閱讀的家庭在閱讀中往往能合理運用提問等語言策略,善于巧妙運用體態(tài)語言,引導兒童關注故事,并做到敏銳地回應兒童。[3]
關于0—3歲嬰幼兒親子閱讀的認識,家長對親子閱讀有較科學的認知,但忽略了閱讀過程中的快樂體驗。調查發(fā)現,依然有少部分家長認為親子閱讀的目的是讓孩子認字、識字,為學業(yè)打基礎。在這樣的閱讀觀念驅使下,家長忽略了嬰幼兒閱讀興趣、閱讀習慣、閱讀過程中情感體驗和良好學習品質的培養(yǎng)。對于0—3歲嬰幼兒早期閱讀,其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嬰幼兒濃厚的閱讀興趣和良好的閱讀習慣,體驗閱讀帶來的快樂。嬰幼兒體會到閱讀的快樂,便會沉浸在圖書世界里,這個過程能夠帶給他們一定的滿足感和愉悅感。這種快樂是建立興趣、培養(yǎng)習慣的內在動力,這為他們將來的人格發(fā)展播下了快樂、自信、積極向上的種子。[9]
在樹立科學親子閱讀觀念的基礎上,建立良性的親子互動關系。親子閱讀中良好互動關系的建立關鍵在于能否準確把握第一次閱讀和后續(xù)閱讀中家長角色和孩子角色的關系。[3]通常情況下,初次閱讀中,家長的角色任務一般是通過生動形象的聲音畫面呈現閱讀內容,激發(fā)嬰幼兒的閱讀興趣。嬰幼兒的角色任務是傾聽、觀察,初步了解閱讀內容,萌發(fā)閱讀興趣。后續(xù)閱讀中,家長要提供適宜的互動材料、提問具有啟發(fā)性和拓展性的問題,融合多樣互動形式與嬰幼兒進行互動。
有研究發(fā)現,兒童和圖書接觸的頻率與閱讀興趣存在顯著相關,建議家長每天和孩子進行閱讀,提高閱讀頻次。[10]閱讀應該是兒童可以隨時獲得的機會,不應限于閱讀區(qū)和規(guī)定好的閱讀時間。[7]要為0—3歲嬰幼兒提供適合其年齡特點、認知特點、興趣需要、兒童期待、需要、向往的兒童讀物。[11-12]首先,閱讀文體不應局限于故事類圖畫書,可以選擇兒歌、童謠、古詩、散文及科普類讀物,還要選擇多樣化的題材,涵蓋親情、友情、社交、哲思、冒險、奇遇、生命教育等。其次,家長要提供適合嬰幼兒操作、游戲、學習的互動材料,搭建閱讀與互動的橋梁,使兒童能夠通過直觀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更好地理解閱讀內容,感受閱讀的快樂。最后,建議把書放在兒童觸手可及的地方,營造一個自在、舒適、有趣、輕松的閱讀情境。家長也要經常閱讀,為兒童樹立榜樣。
調查結果顯示,家長在親子閱讀中具有一定的互動意識,但缺乏互動經驗,互動以簡單問答為主。嬰幼兒的閱讀需求是多元的,家長要基于兒童視角,通過啟發(fā)性、拓展性的問題,引導嬰幼兒看、聽、說、演、做、玩,以多樣的互動形式促成高質量閱讀。
1.設計啟發(fā)性和拓展性問題引發(fā)嬰幼兒閱讀及互動的興趣
親子閱讀過程中,家長最喜歡的互動方式是提問。大部分家長通過簡單問答考察孩子是否理解閱讀內容或提醒孩子專注閱讀。但這種方式很容易讓閱讀活動變成一項任務,只注重知識層面的發(fā)展,而忽視情感、思維、社會性等發(fā)展,導致嬰幼兒的閱讀興趣逐漸減退。
(1)多問生活經驗相關的問題,少問知識性問題
如閱讀《好餓的毛毛蟲》,當讀到蘋果相關內容時,家長可把“這是什么”的提問方式改為“請你觀察毛毛蟲吃了什么”“上次媽媽切蘋果時發(fā)現的蟲子是什么樣的?和這個毛毛蟲一樣嗎”,將知識性提問改為經驗性問題。這不僅可以幫助嬰幼兒回憶、整理已有的生活和閱讀經驗,還能幫助嬰幼兒將現在的閱讀經驗和已有經驗結合起來,激發(fā)閱讀興趣,引發(fā)積極互動。
(2)多問開放性問題,少問封閉性問題
家長在閱讀過程中會有很多提問口頭禪,如“是不是”“對不對”“好不好”。這類型問題屬于封閉性問題,不需要嬰幼兒動腦筋回答,對嬰幼兒的思維發(fā)展并無幫助。在閱讀活動中,家長應該多問開放性問題。一是預測型問題。如在閱讀《好大的紅蘋果》時,家長可提問:“猜一猜接下來會是誰來摘蘋果,他會怎么摘蘋果。”二是假想型問題。如家長可提出:“你猜猜小松鼠吃到蘋果會說什么話?會有什么樣的表情和動作?”三是比較型問題。如在閱讀《抱抱》時,家長可提問:“小猩猩前后表情和動作有什么變化?”四是聯(lián)系型問題。如家長可提問:“媽媽上班了,你想媽媽了,你會怎么做?”五是創(chuàng)造型問題。如家長可提問:“你有什么好辦法幫助小猩猩找媽媽?”總體來看,開放性問題有助于將閱讀內容與嬰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緊密聯(lián)系,引發(fā)嬰幼兒積極互動、觀察比較、想象創(chuàng)造、表達交流,成為閱讀主體,體驗閱讀快樂。
(3)多問情感性問題,少問教育性問題
調查發(fā)現, 很多家長喜歡選擇有教育意義的兒童讀物,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常常會問嬰幼兒:“×××這種行為對不對?你要不要向他學習?”這種教育性問題反映出家長把圖畫書當成教育工具, 希望借助圖畫書教育兒童。事實上,過于重視教育性往往容易忽略圖畫書在文學和藝術上的美,易使兒童喪失閱讀興趣。因此,家長應該更加關注情感性問題,一方面關注圖畫書傳達的角色情感,另一方面關注嬰幼兒在閱讀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如閱讀《抱抱》時,家長可以提問:“你覺得小猩猩現在的心情怎么樣?”“你想媽媽,找不到媽媽時,你是什么樣的感受?”這種提問方式不僅可以幫助嬰幼兒更好地理解故事內容,還有助于培養(yǎng)他們的移情能力。
2.基于兒童視角利用多種方式再現和表現圖畫書內容情節(jié)
對0—3歲嬰幼兒來說,閱讀不是靜態(tài)的,而是動態(tài)的,是充分動腦、動手、動嘴的過程。在活動中,家長可通過看一看、聽一聽、說一說、演一演、做一做、玩一玩等方式,再現繪本的內容和情節(jié)。例如,閱讀《好大的紅蘋果》時,首先,家長可以準備五個又大又紅的蘋果和小熊、小松鼠、烏鴉等動物的手偶,請嬰幼兒觀察蘋果數量,引導嬰幼兒從上到下、從左往右數,體會點數的快樂,然后通過聞蘋果的味道,引出小動物也想吃蘋果的情緒體驗。其次,家長借助手偶,通過手偶游戲感知小熊摘走蘋果,小松鼠抱走蘋果,烏鴉叼走蘋果的過程,并通過演繹小動物摘、抱、叼,以及蘋果落地等動作,引導嬰幼兒在演繹過程中體現出“我要吃了”的情緒。最后,家長和嬰幼兒一起分享蘋果,模仿小動物吃到蘋果的表情。家長采取多樣融合的互動形式,讓嬰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的方式體會閱讀活動的樂趣。
當前,0—3歲嬰幼兒家長在進行親子閱讀過程中具有親子互動意識,但在實操過程中仍面臨各種困難和問題。家長需要樹立科學的親子閱讀觀念,建立良性親子互動關系,通過融合多樣的互動形式,提高親子互動效果,引導嬰幼兒在高質量親子共讀互動中體會閱讀的樂趣,喜歡閱讀、愛上閱讀,在閱讀中發(fā)展語言能力和審美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