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璐璇,譚祥花,趙 靜
(廣東茂名幼兒師范專科學校,廣東茂名,525000)
嬰幼兒照護是重要的民生行業。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在幼有所育上持續用力,并將其作為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重要舉措之一。[1]近年來,“托幼一體化”或“保教一體化”這一概念成為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以下簡稱OECD)多國幼兒教育關注的新焦點,旨在提高0歲至入學前幼兒的保教服務質量,將0—3歲與3—6歲的幼兒教育視為具有連續性與整體性、相互關聯的兩個階段,逐步走向“托幼一體化”的教育服務體系。[2]基于此,本文以“托幼一體化”為研究背景,探討“托幼一體化”給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并探索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化路徑。
過去我國的幼兒教育機構長時間呈“雙軌并行”狀態。一方面,0—3歲幼兒進入的民辦早教機構或公辦幼兒園內設托班,以實施保育工作為主;另一方面,3—6歲幼兒進入的幼兒園,主要實施“保教結合”的學前教育。過去的托育服務市場借助企業力量興辦機構,費用高昂、機構質量參差不齊、教師專業水平不一等問題導致許多幼兒家長產生教養焦慮。有學者指出,對0—3歲幼兒而言,家庭是最為理想的生活與學習場域,父母是嬰幼兒的最佳照護人與教育者。[3]在國家政策、福利支持和機構監管等條件尚未成熟的情況下,送0—3歲幼兒進入托育機構是雙職工家庭不得已的選擇。然而,貿然開展“托幼一體化”會促使商業化機構為吸引生源對幼兒實行野蠻的潛能開發,對幼兒的成長與發展不利。
2010年以來,OECD許多成員國已開始推行早期教育課程框架開發整合、保教師資隊伍整合等工作,“托幼一體化”成為發展的必然趨勢。[4]隨著社會經濟形勢的轉變,核心家庭逐漸成為我國主要的家庭結構類型,多數雙職工家庭開始尋求托育服務。經濟與教養問題帶來的雙重焦慮是許多育齡夫妻想生育但不敢生育的原因之一。[5]嬰有所養、幼有所托的問題面臨極大挑戰。2022年調查顯示,我國嬰幼兒數量在4000萬左右,超過三成的嬰幼兒家庭存在托育需求,入托率在5.5%左右[6],遠低于OECD國家36%的水平。隨后,我國相繼發布了《關于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關于促進養老托育服務健康發展的意見》《托育機構設置標準(試行)》和《托育機構管理規范(試行)》《托育機構保育指導大綱(試行)》等文件,并于2020年9月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學前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見稿)》。這些文件為鞏固學前教育作為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地位提供了政策支持。
根據OECD國家的經驗,我國幼兒教育學界逐漸關注并認可“托幼一體化”工作。學界認為,家庭仍然是嬰幼兒照護的主體,當家庭需要社會化服務時,必須有相應的供給。嬰幼兒照護是政府、市場、社會等多元主體的共同職責。[7]同時,學界界定了“托幼一體化”的內涵,不同于“教育一致化”,“托幼一體化”是在保持兒童差異性的前提下,將學齡前兒童的保育與教育工作進行融合,包含管理體制一體化和教育一體化兩層含義。[8]從實踐角度來看,目前,北京、上海、廣州、江蘇、安徽等省市已開始試點推行“托幼一體化”,嘗試利用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所推行的成果與現存富余資源,構建新的普惠性托幼服務體系。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作為學前教育師資的重要來源,也需調整人才培養模式。
提升學前教育師資質量是推進“托幼一體化”教育工作的要點之一,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面臨著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局面,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托幼一體化”主張將0—6歲幼兒視為一個整體,既要將0—3歲幼兒的教育列入整個學前教育的課程計劃,又要有針對性地開展適合各年齡段幼兒的教育活動。不同于早期教育專業,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主要以《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和《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等文件為依據,以3—6歲幼兒為教育對象,以小、中、大班三個教學階段開展教學。在“托幼一體化”背景下,學前教育專業的課程既要包含0—3歲幼兒的保教知識與技能專業課程,也要涵蓋3—6歲幼兒需學習的知識技能。因此,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應在拓寬學生學習視野的同時,內容要做到精而不雜。
“托幼一體化”的發展將引起入托嬰幼兒數量的增長與園所托班的擴建,最終形成多元的托幼機構。例如,云南省已提出要建立以公辦幼兒園為主導、普惠民辦園為補充、社區托幼服務中心為基礎的托幼一體化服務體系,形成“幼兒園+社區托幼服務中心+家庭”三位一體的托幼一體化發展格局。[9]2023年9月,上海要求加大“托幼一體化”建設力度和推動普惠性托育服務發展,到2025年開設托班的幼兒園數占幼兒園總數的比重不低于85%,普惠性托位占比超過60%。[10]
一方面,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就業路徑以幼兒園為主,在幼兒園中開設托班將成為我國推行“托幼一體化”普惠性托幼服務體系的主要形式之一;另一方面,托幼機構的擴建將促使用人單位擴大對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的招聘需求。因此,學前教育的就業崗位可在尊重學生意愿且符合市場需求的情況下,適當向早教行業遷移,如托育機構保育人員、保健人員、健康護理或相關產業的早教圖書、玩教具開發與銷售人員等。同時,高職院校應及時調整和革新人才培養模式,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此外,高職院校需協調好學前教育與早期教育專業人才的競爭關系,并做好就業創業指導工作。
在推進“托幼一體化”的過程中,師資素質是制約保教質量的因素。高職院校是培養學前教育師資的主力軍,需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模式,培養能夠適應“托幼一體化”教育需求的綜合型人才。
目前,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主要關注3—6歲幼兒的教育,并形成了相應的人才培養方案,而托育行業的主要服務對象是0—3歲幼兒及其直接照護者。托育行業的工作內容雖然與學前教育專業的部分知識技能有共通之處,但在針對不同月齡幼兒的照料方式、早期教育活動設計和家庭教育咨詢與指導服務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
要培養符合“托幼一體化”需求的復合型人才,高職院校應主動適應社會需求,建立人才培養的動態調整機制,對接“托幼一體化”教育機構。高職院校應選派教師和企業專家組成專門指導團隊,對不同教師崗位的人才需求開展深度調研,調整學前專業的職業面向、培養目標、培養規格等內容。在此基礎上,高職院校應實行定向訂單人才培養方案,與“托幼一體化”機構共同確定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實踐路徑等內容。高職院校可通過以上方式幫助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更快適應社會發展需求和0—6歲幼兒早期教育的發展需要。
學前教育專業的發展歷程較長,建設經驗較為豐富。相對而言,早期教育專業是一個新興專業,發展時間尚短。首先,建立學前—早教專業群有助于整合相關專業共同的師資資源、培訓基礎設施和學習資源庫。例如,在師資資源整合方面打破按專業分設教研組的情況,通過不同專業之間的融合交流,促進教師專業素養和教育能力的提高。其次,開展教學設施整合工作。例如,學前教育專業可開放數碼鋼琴室、舞蹈室、聲樂室、美術室及微格教學等校內實訓室;早期教育專業可開設共享特色實訓室,如嬰幼兒活動模擬室、嬰幼兒游戲室、親子活動室、育嬰師實訓室等,協同開展早期教育相關的實驗實訓項目。最后,啟動學前—早期教育專業群教學資源庫建設項目,以“托幼一體化”學習者為中心,建立一站式學習平臺。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指出,教師是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要全面提高職業院校的教師質量,建設一支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隊伍。[11]首先,高職院校應加大學前—早教專業群領軍人才引育力度,突出核心教學團隊引領,根據崗課賽證融通后精選的模塊知識與技能學習的需要,組建專業群教學團隊,實行分工協作、跨界融通。其次,高職院校應積極引入托幼行業領域的專家,確保一線技術人員和專業人才在幼兒園、托育機構和社區服務等相關行業中的占比。最后,高職院校應完善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在“托幼一體化”背景下推進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此外,高職院校應引導教師團隊了解“托幼一體化”背景下的托幼產業發展、托幼行業需求和職業崗位變化,充分參與幼兒園、托幼機構等一線教育教學、管理、研究等各項工作,不斷豐富實踐經驗,培育更多超越雙證書、雙能力、證書與能力兼具的雙融合式托幼一體雙師型團隊。
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一體化建設應緊跟國家最新職業教育改革步伐,構建崗位需求、課程學習、技能競賽與從業證書相融合的教學體系,采用崗課賽證彼此融通的教學模式,重塑課程教學架構。
1.積極參與“1+X”幼兒照護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工作,融入課程體系
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的就業走向主要是幼兒園教師,畢業生從業最重要的許可證是幼兒園教師資格證。自“托幼一體化”工作開展以來,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就業崗位向多元化托幼機構延伸。除了幼兒園教師資格證,學生還可考取“1+X”幼兒照護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該證書包括基礎知識與技能考核兩個板塊,內容主要與早期教育專業相關。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師可將證書考評內容融入相關課程,引導學生在前期學習過程中積累相關理論知識,提升職業技能。通過考評的學生可在“學分銀行”兌換學分,申請免修相關課程。具體項目與對應課程如表1所示。

表1 “1+X”幼兒照護職業技能等級證書項目與對應課程
2.參照保教技能與幼兒教育技能競賽,實行課賽互通
早期教育專業的保教技能競賽以0—3歲幼兒的保教活動任務為導向,按照早托機構的工作崗位要求,結合當前早托行業工作現狀與發展需要設置相關賽項。學前教育專業的幼兒教育技能競賽則專門針對3—6歲幼兒教師的師德素養、專業知識、職業素養與綜合育人能力開展。兩大競賽賽項及相關核心課程對比如表2所示。

表2 保教技能與幼兒教育技能競賽賽項及核心課程
雖然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競賽資格僅限于幼兒教育技能競賽,但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賽項規程已呈現一體化趨勢。學前教育專業的課程開發與改革也可參照兩項競賽。力求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促建,促進學前教育專業人才的全方位均衡發展。
OECD認為,教師自身的工作能力和熱情對促進兒童發展具有重要作用。[12]為確保保教師資隊伍的質量,首要任務是構建一體化的師資培養體系。就學前教育專業而言,加強實習和見習工作是提升師資質量的關鍵之一。為此,高職院校應通過開展校企合作和實施雙導師制,加強實習實訓工作。
首先,高職院校應在實現學前與早教實訓資源互通的基礎上,提升實訓平臺質量,進一步加大實訓設施建設投入,如母嬰護理室、智能仿真嬰兒、早教模擬課堂、0—3歲嬰幼兒營養喂養與膳食制備等。[13]其次,高職院校應對接企業崗位群、技能大賽和“1+X”證書對學生實踐能力的需求,切實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最后,校企合作領導小組需考察市場,開拓更多實習路徑,將優秀的“托幼一體化”試行基地作為校外實訓基地,將高質量且規范的親子園、早教機構、社區早期教育指導站、早教玩具研發公司、家教咨詢機構、繪本館等納入校外實踐基地范疇。同時,實習期間由校內任課教師和校外實踐導師共同擔任學生導師,緊密對接行業要求和標準,提升學生的實踐水平。
綜上所述,為達成嬰有所養、幼有所托的社會發展目標,新的普惠性托育服務體系應從傳統的托幼分離式教育向“托幼一體化”發展。面對“托幼一體化”帶來的課程教學變化與崗位多元化的挑戰,高職院校應立足高遠,從人才培養方案入手,積極整合教學資源,加強“托幼一體化”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推進崗課賽證融通和雙導師制實習實訓工作,不斷提升保教師資隊伍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