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萍萍
(無錫市新吳區潤碩幼兒園,江蘇無錫,214114)
《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指出,社會主義教育要注重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針對各個年齡階段學生的特點,不斷改進道德教育的方式,將勞動教育作為德育的有力抓手,通過開展勞動教育促進學生道德品質、道德行為習慣發展。[1]幼兒園勞動教育作為五育之一,蘊含著德育成分,能夠發揮德育功能。將勞動教育全方位、高層次地滲透到幼兒園教育當中,能夠推動幼兒道德認知的提升、道德行為的養成、道德情感的生成。以勞育德不僅是一種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的手段,也是厚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的途徑。因此,如何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推進幼兒園勞動教育與道德教育的相融、相促,實現以勞育德的根本目的,便顯得格外重要。陶行知勞育理論散落在生活教育理論當中,其中不乏真知灼見,不僅對大、中、小學教育改革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而且對探索推動現階段幼兒園以勞育德的路徑有著極為重要的參考價值。鑒于此,本文擬從陶行知勞動教育理論出發,探索幼兒園以勞育德的可行性路徑,以推動幼兒園以勞育德工作提質增效。
1.勞動教育目的——手腦相長,增進自立能力
陶行知認為,勞動教育目的在于手腦相長、增進自立能力,獲得事物的真知、以了解勞動者之甘苦。[2]“手腦相長”意為腦力與體力并行、腦與手并用。在“手腦相長”這一目的表述中,他還規定了兩點:一是“行是知之始”,強調“做”與“實踐”,認為只有通過實踐得到大腦的反饋,并且不斷總結經驗、升華經驗的勞動,才是有效的勞動。二是做到“勞力者勞心”,進一步闡明了“做”與“實踐”的真正含義,強調“用心做”,用心以制力,用個人的精神力量去支配勞動的力量。[2]“增進生活自立”是陶行知對當時中國學生缺乏獨立思考、由人照顧的現狀提出的批判對策,強調勞動教育培養出來的應是行為能力、思想能力皆獨立自主的人。“獲得事物真知”強調要“實踐”和“做”,在實踐當中感悟,把握客觀規律。“了解勞動之甘苦”強調要尊重農民、尊重勞動。[2]
2.勞動教育內容——源于生活,面向生活
陶行知是一位將勞動教育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的躬行者、實踐者。他認為,勞動教育的核心在于勞動生活,勞動教育應該源于生活,讓受教育者在過著勞動生活的同時再對其進行思想教育活動,這樣勞動教育才能取得進展,這一勞動思想正是“生活即教育”的具體體現。[3]勞動教育的開展必須依賴生活、依靠生活、面向生活,為生活而教育。他還強調勞動教育既然來源于生活,適應生活之變化,那么便不應設計機械、固定的教學模式,而應該因人而異地去適應學生生活、心理狀態。除此之外,陶行知大力推崇創造勞動,強調將創造勞動視為勞動教育的重要內容。[3]
3.勞動教育方式——拓寬場域,擴容時間
陶行知認為,勞動教育的開展并不需要制定專門的活動場所,生活的場所就是教育的場所。他認為,勞動教育開展的價值始終是源于生活的需要,只要生活存在,勞動教育就應始終開展。他提出,勞動教育應該擴大空間,勞動教育的開展范圍應盡量延伸,不能拘泥于學校這一狹窄的領域,應該盡可能地向自然延伸,這個自然包括家庭、社會等方面。[3]勞動教育應該擴容時間,為學生留出充足的時間,供師生進行深入思考、消化知識。
1.有形教育與無形滲透相統一
幼兒園勞動教育和幼兒園道德教育是相互滲透、相互結合的有機整體。幼兒園勞動教育是在實踐當中逐步扎實推進的教育,幼兒園道德教育傾向于潛移默化地進行道德熏陶,實現情感的升華。以勞育德的過程是以勞動教育為生長基點,尋求二者的有機融合,從而實現有形教育與無形滲透相統一。以勞育德,一方面能夠使幼兒園德育內容“活化”起來,將道德教育內容通過勞育這個載體演繹得更加生動,幫助幼兒更加直觀地感受道德觀念、道德情感等。另一方面,幼兒可以在動手操作、身體力行的勞動當中獲得最直接的道德體驗,從而實現道德上的自我教育。因此,要在幼兒園勞動教育與道德教育之間建立起相互作用的雙向機制,充分整合與利用各方教育資源,構建多主體在場的理想格局,發揮勞動教育的德育功能。
2.內化觀念與外化行為相統一
幼兒道德認知的提升、道德行為的塑造和道德情感的涵養是一系列復雜的過程。以勞育德是道德觀念轉化成為道德行動,并在這二者之間建立起穩定的身體記憶,實現知、行統一的過程,這需要勞動教育來實現。勞動教育搭建了道德教育的實踐平臺,促使幼兒通過體悟勞動不斷滿足自身生長發展需要,實現自身價值觀的初步建構。以勞育德可以加深幼兒對道德情感、道德價值觀的認同,并將這種認同感外化為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實現勞育與德育的理想化效果。在幼兒園教育過程中,如果只注重建立幼兒對道德情感、價值觀的認同,不注重引導幼兒將道德觀念外化為行為,將會導致幼兒知行、表里不統一;反之,如果只注重外化而忽視了內化,幼兒將會缺乏道德思想、理念的指引,也很難保持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陶行知勞育理論認為勞動教育具有道德教育的價值與功能,勞動教育的成效能夠反哺個人道德成長。[3]幼兒園勞動教育的價值是幼兒園開展勞動教育的引航燈、指南針,明確幼兒園勞育價值可以提高幼兒園勞動教育的針對性,增強勞動教育的德育功能,切實落實好以勞育德工作。
1.樹立勞動教育價值觀
幼兒園勞動教育不僅要增進幼兒的勞動能力、促進幼兒生活自理,而且要使幼兒通過勞動的方式獲得勞動的真理。因此,更應該引導幼兒通過勞動獲得真知,培養幼兒的良好道德情感、創造勞動行為。教師應該樹立正確的幼兒園勞動教育價值觀念,改變重技能培養,輕情感、精神涵養的錯誤認知,將勞動精神、勞動情感的培養納入幼兒園勞動教育全過程,并在實施的過程中一以貫之。
2.樹立勞動教育育人觀
幼兒園勞動教育是全面發展教育當中重要一環,對其他各育的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幼兒能夠樹立勞動最偉大、勞動最崇高的觀念,并且進行辛勤勞動、創造勞動,是幼兒園勞動教育的最終目的。因此,要重視幼兒園勞動教育的德育功能,有效發揮好勞動育人的形式,為幼兒參加生產勞動及公益性勞動創造良好的條件,充分發揮勞動教育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作用,實現勞動教育育人功能。
陶行知認為勞動教育的核心在于勞動生活,勞動教育應該源于生活,讓受教育者在過著勞動生活的同時再對其進行道德思想教育活動,勞動教育才能取得進展。[2]幼兒園勞動教育是對幼兒進行道德教育的載體和媒介,因此,幼兒園以勞育德的內容要源于生活、扎根生活。只有源于幼兒生活的勞動教育內容,才能夠激發幼兒進行探索的興趣;只有“活”的教育內容,才能夠拓寬幼兒學習和發展的空間,實現全方位育人功能。
1.立足幼兒園當地的生活
幼兒園可以根據當地的現實條件、地域優勢、自然資源優勢,開展勞動教育活動。例如,某幼兒園自然資源豐富,背靠竹林、溪流、花海等,因此可將幼兒園周邊的溪水、花海、竹林等引入勞動教育課程。又如,幼兒園附近有一大塊空地,因此可以將這塊空地建設成幼兒園專屬生態農場,并設計稻田、茶園、蔬菜滴、鴨舍、鵝舍等區域供幼兒探索。幼兒可以在稻田里插秧,為黃瓜搭架,給雞、鴨、鵝等小動物喂食,修補農場周邊已破損的圍欄,給種植地清理雜草等。這樣做一方面可使生活實際逐漸融入幼兒園勞動教育活動,讓生活與教育合為一體;另一方面讓幼兒園勞動教育與生活休戚相關,實現了生活化。幼兒在熟悉又不尋常的幼兒園勞動生活當中體會到勞動的樂趣,激發了勞動的積極性,從而為自身實現品德發展奠定基礎。
2.立足幼兒當時的“生活”
幼兒園以勞育德是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需要把握一日生活當中幼兒感興趣的話題,進而捕捉教育契機。例如,小班幼兒在吃午餐的時候,七嘴八舌地談論米是怎樣來的。部分幼兒知道米是農民伯伯辛苦勞動的成果,但是大部分幼兒并不了解以前水稻產量很低,很多中國人都吃不上飯,是一位厲害的老爺爺研發出了神奇的雜交水稻。這時,教師便可以把握教育契機,對幼兒進行勞動教育,向幼兒介紹袁隆平爺爺頂著大太陽在稻田里觀察水稻、研究水稻,將自己奉獻給了水稻事業,最終研究出雜交水稻的光榮事跡。教師也可以組織幼兒到附近的農田里觀摩農民伯伯翻地、插秧、收割等過程。該活動不僅是一次有趣、生動的勞動教育活動,讓幼兒懂得糧食的來之不易,應該珍惜糧食,而且是一次愛國教育活動,讓幼兒在活動中萌發了樂于勞動、崇尚勞動的意識,對英雄人物產生敬佩之情,激發愛國情感。
陶行知強調“做”與“實踐”,并要做到“勞力者勞心”,更進一步闡明“體悟”的重要意義。他強調要用個人的精神力量去支配勞動的力量,同時讓勞動教育成果反哺個人道德成長。[3]勞動技能、勞動意識等只有通過體悟才能夠獲得,勞動習慣、勞動情感只有通過體悟才能養成。幼兒在體悟中獲得學習經驗與自身發展,教師則根據幼兒體悟的情況對幼兒進行指導。因此,幼兒園勞動教育應該為幼兒提供做的機會,引導幼兒切實參與、親身體悟。
1.提供“做”的機會,激發幼兒勞動意識
班級是幼兒“做”與“實踐”的重要場所,勞動教育應該面向全體幼兒,教師應該為每一名幼兒都安排勞動崗位,引導幼兒充分發揮幼兒主人翁意識,讓幼兒各盡其職。例如,在班級中制定完備的值日生勞動制度,每周規定好值日生做好擦桌子、掃地、拖地等工作。教師則可以充當衛生檢查員,對幼兒值日的情況開展針對性檢查。檢查幼兒勞動結果的過程也是對幼兒“做”進行教育的過程。除此之外,班級中也可以設置“小組長”“分餐小能手”“衛生、安全檢查員”“保護花草小天使”“玩教具小管家”等崗位,并定期進行崗位輪換。工作崗位能夠為幼兒帶來榮譽感,強化幼兒的紀律意識,讓幼兒在“做”的過程中逐漸產生興趣、掌握更多本領,增強責任感與主人翁意識,從而養成良好的道德情感。
2.豐富“做”的形式,深化幼兒勞動體驗
幼兒園勞動教育的開展應該采取多種方法,從而激發幼兒“做”的興趣。例如,幼兒園可以開展勞動競賽游戲活動,給幼兒分配勞動任務:每班分一塊菜地,要求每個年級種植的蔬菜相同,最后比比誰的果實結得最多最好。又如,幼兒園可以開展單人競賽活動,舉行扣扣子、穿衣服等比賽,選取一些簡單易行的內容,以此激發幼兒勞動的興趣。再如,幼兒園可以設置勞動教育情景,采取勞動情景法、勞動啟發探索法等方法豐富“做”的形式,以深化幼兒的勞動體驗。
3.提高“做”的效率,升華幼兒勞動情感
榜樣示范法可以給予幼兒有效的指導和情感上的激勵,提高幼兒參與勞動的積極性。因此,以勞育德過程中應該適當發揮榜樣示范的作用。一是發揮好教師的模范作用,教師為幼兒樹立熱愛勞動、創造勞動的典范,增強自身責任感、道德感、社會意識。二是發揮同伴示范的作用,開展“以大帶小”活動,將高年級幼兒與低年級幼兒進行混齡搭配,指定聯合勞動任務。例如,開展種植活動、飼養活動等,讓大班的幼兒對小班幼兒進行一定的引導,發揮大班幼兒的示范作用。大班幼兒在這一系列過程中增強自身責任感、主人翁意識,道德情感得到升華。小班幼兒的勞動興趣得到激發,勞動能力得到提升。
以勞育德應該是廣泛的客觀存在,不應被窄化或被局限在某一時間、某一場域當中。陶行知認為“家庭對個體勞動技能、勞動情感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強調家庭、廣大社會同樣肩負著培養幼兒良好勞動習慣、勞動技能的職責。[2]幼兒道德認知、道德行為、道德情感的涵養是漫長且復雜的過程,以勞育德的實現依賴于時間的延伸、空間的拓展。因此,幼兒園勞動教育開展的范圍應該不斷延伸,逐漸走向家庭、走向社會,走向聯合教育,構建家庭、幼兒園、社會一體化的以勞育德體系。
1.幼兒園勞動教育與幼兒家庭生活相融相促
家庭是重要教育主體,在幼兒園以勞育德工作中發揮著基礎性的作用。幼兒園以勞育德時應有意識地尋求家庭的參與和配合。一是引導家庭營造一個良好的勞動環境,引導幼兒家長轉變溺愛、庇護的教養觀念與方式,使其激發幼兒“我想勞動”的想法,為幼兒提供“我可以做”的機會。二是舉辦“家庭勞動小能手”的展示活動,建立勞動教育“云”評價機制,引導家長通過拍照片、拍視頻的方式將幼兒家庭勞動的情況及時反饋給教師,教師對幼兒家庭勞動情況進行針對性的評價。
2.幼兒園勞動教育與幼兒社會生活相輔相成
幼兒園以勞育德時不僅需要尋求家庭的參與、配合,而且需要尋求社會的幫助與支持。各級政府部門應該積極推動農場、福利院、養老院、合作社等勞動教育重要基地向學校、幼兒園開放。幼兒園勞動教育應該面向社會,應組織幼兒積極參與志愿服務,開展公益勞動等。例如,幼兒園可以組織幼兒進入養老院,開展為爺爺奶奶疊衣服、整理生活物品、洗腳等活動,讓幼兒在勞動教育中學會感恩;組織幼兒到稻田中觀摩農民伯伯插秧,使幼兒懂得糧食的來之不易,學會尊重勞動;聯合政府部門, 邀請人民警察、消防員、醫生等不同職業的人進入課堂,生動呈現各自的工作內容,讓幼兒真實感受到不同職業的艱辛。社會中的勞動教育往往更生動、真實,幼兒在與社會接觸的過程中,便會深切感受到勞動的價值,認識到勞動的重要意義。
幼兒園以勞育德不僅注重幼兒勞動技能的獲得,而且注重幼兒尊重勞動、辛勤勞動、創造勞動等道德意識與道德情感的升華。幼兒園以勞育德評價體系作為推動幼兒園以勞育德提質增效的重要手段,要滲透德育元素、優化評價內容,堅持質性評價和量化評價結合的方式,實現評價主體多元化。
1.基于勞動與道德素養,完善評價指標
道德意識、道德情感、道德品質等的培養是幼兒園以勞育德的重要目標。幼兒園勞動教育活動評價不僅要指向勞動成果,而且應關注幼兒的道德情感需求。因此,完善評價指標不僅需要注重勞動技能,更應該把道德意識、道德情感、道德品質等方面納入評價指標。
2.以質性評價為主,量化評價為輔
幼兒的道德意識、道德情感和道德品質是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幼兒園以勞育德的評價應該把握幼兒勞動的本質,改變過去只重知識、技能的偏向,更應該關注過程性評價,幼兒園勞動教育具有情境性、具身性等特點,需要幼兒在一定情境下,通過真實勞動才能夠獲得發展。[4]這就意味著幼兒園勞動教育評價應該擺脫單純的知識視角進行評價,更應回歸幼兒勞動過程,關注幼兒勞動體驗。在評價的過程中耐心觀察、分析,將平時評價、學期評價、學年評價相結合,不僅注重勞動技能的獲得,也要關注幼兒勞動情感、精神的變化。例如,以幼兒勞動表現為依托,在“勞動小達人”“我是值日生”等活動中觀察幼兒在勞動當中能否和他人合作,是否具有良好的態度與奮斗精神等。在勞動結束后,對幼兒在勞動過程中表現出的積極情感和道德品質給予表揚與肯定。
3.實現幼兒園勞動教育評價主體多元化
為了顯化幼兒勞動教育成果,幼兒園應該將家庭、社會等方面納入評價體系當中,實現評價主體多元化。例如,幼兒園可以通過線上平臺建立起幼兒勞動成長檔案,將幼兒在幼兒園中進行勞動的故事、照片等內容上傳到平臺,鼓勵家庭將幼兒在家勞動的情況上傳到平臺。這樣不僅有利于教師了解幼兒在家勞動情況,制定針對性的教育對策,而且有利于家長熟悉幼兒在幼兒園中勞動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
以勞育德并非紙上談兵,而是有著嚴謹的思維邏輯,并具備深刻的理論與現實基礎。以幼兒園勞動教育為生長點,尋求勞育與德育的有效融合,能促進幼兒園勞動教育提質增效。[5]從實踐維度來看,陶行知勞動教育論是活的理論,其從教育目的、內容、方式的闡發形成了系統的理論體系,對現階段幼兒園以勞育德工作有諸多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