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秀芳
(莆田市湄洲灣北岸經濟開發區北江新城幼兒園,福建莆田,351100)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強調,城鄉各類幼兒園都應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實施素質教育,為幼兒一生打好基礎,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1]在客觀存在的城鄉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差距下,農村幼兒園在自身發展過程中面臨著資源不足、條件欠缺等問題,這就需要農村幼兒園立足實際,挖掘自身優勢,開發體現農村區位優勢和區域特色的本土化課程。農村地區有著豐富便捷的自然資源,這為農村幼兒園“親自然”課程的構建提供了天然條件。“親自然”課程既是課程資源的重要形式,也是教育理念與模式的創新嘗試,是對傳統的以課堂、學校為中心的學習樣態的優化與完善,是構建立體、綜合、多元的幼兒園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親自然”課程是利用兒童身邊的自然資源,培養兒童親近自然、熱愛自然、尊重自然生命的情感態度,促進兒童感知覺發展,激發兒童潛能的課程模式,主要包含親自然的學習環境、活動素材與課程內容等要素。[2]“親自然”課程源于歐洲的“森林教育”。進入20世紀中葉后,在推進工業化與現代化的歷史階段中,人們開始反思偏重課堂、偏重校園的教育方式對兒童天性的影響,進而提出教育回歸自然、融入自然的理念。“親自然”課程與森林教育具有本質的一致性,都是通過真實或仿真的自然環境為兒童提供體驗契機,引發兒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促進兒童的個性發展和經驗積累。本文就農村幼兒園“親自然”課程的價值、資源優勢與構建策略予以探討,為農村幼兒園的本土化課程建設提供有益思路。
《林間最后的小孩》一書中提到,孩子像需要睡眠和食物一樣,需要和自然的接觸。[3]“親自然”課程對幼兒的學習與成長都具有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如下兩個方面。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科學探究目標1為親近自然,喜歡探究,要求經常帶幼兒接觸大自然,激發其好奇心與探究欲望。[4]熱愛自然是一種重要的人格修養。熱愛自然才會走進自然、擁抱自然,喜歡自然世界中的各種事物,保持對自然、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欲。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幼兒的生活空間、活動空間、社會交往空間愈發狹窄,他們與自然的距離也在逐漸拉大,這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幼兒的天性。“親自然”課程為幼兒提供了親近自然、了解自然的契機,能激發幼兒保護和探索自然的欲望,有利于培養幼兒熱愛自然的情感。
幼兒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是科學知識啟蒙的重要手段,《指南》強調,支持幼兒在接觸自然、生活事物和現象中積累有益的直接經驗和感性經驗。[4]這些經驗成為幼兒認識世界的基礎。通過“親自然”課程,幼兒可以了解春夏秋冬的四季更替、花草樹木的春華秋實、飛禽走獸的生活習慣、晴雨風雪的天氣變化,認識各種神奇而美好的自然事物與現象,積累豐富的自然科學知識,促進知識與經驗的積累以及科學知識的啟蒙。這是培養幼兒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與探索欲的基礎。
農村幼兒園應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發揮區位資源優勢,開展大主題“親自然”課程,如山區農村幼兒園可以開展森林主題“親自然”課程,產糧區農村幼兒園可以開展田園主題“親自然”課程,江河湖海區農村幼兒園可以開展親水主題“親自然”課程,進而構建體現地方性和本土化特色的“親自然”課程。本文從以下三個方面探討農村幼兒園“親自然”課程的構建策略。
環境具有重要的育人價值,對個體成長具有深刻影響。教育作為一種社會活動,存在于某種特定的環境之中,能否創設一個理想化的群體生態系統,影響教育目標的實現程度。幼兒園的物質環境與精神環境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幼兒的學習與成長。農村幼兒園在“親自然”課程構建過程中,需要發揮環境育人功能,積極打造親近自然、具有自然特征的園所環境,讓幼兒在學習和生活過程中感受自然、體悟自然,為“親自然”課程的實施做好鋪墊。
1.打造親自然的物質環境
幼兒園的物質環境體現著幼兒園的教育理念。幼兒園是幼兒一日學習與生活的重要場所,幼兒的學習和生活過程受到幼兒園環境潛移默化的熏陶與影響。在農村幼兒園“親自然”課程構建過程中,需要創建看得見、摸得著的園所物質環境。在物質環境打造過程中,可以嘗試把大自然“搬”進幼兒園,打造自然氣息濃厚的幼兒園物質環境,為“親自然”課程充當“綠葉”。第一,開辟種植區。在幼兒園的空地開辟種植園,在其中栽種蔬菜、瓜果,供幼兒開展田園種植、采摘活動使用,讓幼兒園充滿田園自然氣息。第二,加強幼兒園的植被美化。通過種植本地生長的花草樹木,為幼兒園增添綠意,做到四季有鮮花,步步皆美景。第三,在教室設置植物角,種植盆栽,讓教室充滿綠意、充滿生命氣息。幼兒在為盆栽澆水、施肥、曬太陽的工作中能夠發現植物的生長變化,進而體會自然生命的魅力。幼兒園可通過親自然物質環境的打造,讓幼兒在園期間有身臨自然的體驗感。
2.創設親自然的精神環境
精神環境是一種隱性環境,它體現著幼兒園的精神文化,起到潛移默化地熏陶和感染幼兒的重要作用。在農村幼兒園“親自然”課程構建中,也要從精神環境角度創建園所文化,做到讓每一面墻都“會說話”。幼兒園可通過創建昆蟲、植物標本展示墻,繪制自然主題手抄報,播放自然主題音樂廣播等,讓自然滋養幼兒的精神世界,涵養幼兒的文化性情。
幼兒園教育的實施基礎是課程。《指南》與《綱要》明確了幼兒園課程的五個基本領域——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親自然”課程的開展也不能偏離這五大領域。將“親自然”課程與幼兒園五大領域課程融合,是農村幼兒園回應“親自然”課程的外在體現,同時也是立足課堂開展親自然教育的有效途徑。避免“親自然”課程的表面化、形式化,需要巧妙地建立五大領域與“親自然”課程的銜接點,這是“親自然”課程發揮教學效果的關鍵。
1.健康課程:悅動自然
幼兒教育以促進幼兒健康成長為首要任務,健康課程與“親自然”課程的結合,能夠有效地拓展運動空間,豐富運動的材料,激發幼兒參與運動的興趣,讓幼兒在廣闊美好的自然天地中健康運動、健康成長。
一是延伸運動空間,激發運動興趣。農村幼兒園大都規模偏小,戶外活動場地和空間比較狹小,這阻礙著幼兒戶外運動的開展,消解著幼兒運動的熱情。然而,開闊的草地、低矮的土丘、收割后的農田、松軟的沙灘都能為農村幼兒園提供天然的活動場地。莆田市湄洲灣北岸經濟開發區北江新城幼兒園是一所臨海的農村幼兒園,教師經常組織幼兒將運動場地搬到戶外,讓幼兒在平坦、松軟的沙灘上奔跑、跳躍、鉆爬。在無拘無束的戶外運動場地,幼兒的運動細胞被充分激發起來,有效提高了幼兒的運動參與興趣。
二是利用自然材料,激發運動興趣。農村幼兒園可針對運動器材與設施相對匱乏的問題,利用隨處可得、可循環利用的自然環保材料制作或代替專門購置的運動器材,更好地滿足幼兒對運動材料的需要,增強運動材料的創意性。例如:以竹竿為車架、以木棍為車軸、以圓木為車輪制作的平衡車,制作簡單,環保實用,很好地替代了手推平衡車;以樹枝搭建的“山洞”,可供幼兒進行鉆爬練習;用麻繩制作的跳繩、拔河繩,可供幼兒進行跳繩和拔河游戲。這些自然材料有效提高了幼兒的運動參與興趣。
2.語言課程:話說自然
語言課程依賴于語言素材、語言情境。幼兒園可將幼兒語言課程與“親自然”課程融合,以自然為主題創設語言學習情境,豐富幼兒對大自然的認識和感受,增進幼兒對自然的了解與熱愛,促進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例如,中班可開展語言課“我喜歡的小動物”,讓幼兒講述自己最喜歡什么動物,為什么喜歡這一動物。教師可引導幼兒從動物的外形特征、生活習慣等方面組織語言進行描繪。又如,大班可開展語言課“四季之美”,讓幼兒講述家鄉的四季特征,引導他們從天氣特點、花草樹木的生長變化、四季的美景區別等方面組織語言進行描繪。一方面,自然給幼兒提供了豐富的語言情境;另一方面,在通過語言表現自然的過程中,幼兒加深了對自然的認知和熱愛。
3.社會課程:研學自然
社會課程為幼兒認識、了解自然與社會提供了載體,社會知識的學習需要將課堂延展到更廣闊的自然中,讓幼兒獲得更貼近生活經驗的知識。農村幼兒園在將社會課程與“親自然”課程結合的過程中,可將幼兒帶領到園外,引導幼兒用眼觀察、用心體會、用腦思考,了解農村的自然與社會生活,涵養幼兒親近自然的真實情感。例如,大班可開展社會研學課程“秋天的田野”,帶領幼兒到農田、果園觀看秋天谷物、果實成熟收獲的場景,引導幼兒進入農民辛勤耕作的田園勞動,加深幼兒對家鄉秋天自然與社會景象的理解。
4.科學課程:探秘自然
科學知識與自然密切相關,大自然是一個科學大課堂,幼兒在觀察自然、探秘自然過程中,可以學到豐富而生動的科學知識,激發科學探究的興趣。農村幼兒園在進行科學課程與“親自然”課程結合過程中,可將科學課堂搬到自然,引發幼兒探究科學奧秘的興趣。例如,小班可開展科學課程“蝸牛”,讓幼兒了解蝸牛的外形特征與生活習性為學習內容。教師可帶領幼兒來到園外的草地、菜地實地探尋蝸牛,了解蝸牛的真實生活環境,觀察蝸牛的外形特征、爬行姿態和進食細節,讓幼兒零距離地接觸蝸牛這一自然精靈。又如,大班可開展科學課程“秋天的樹葉”,教師可帶領幼兒到園外的樹林,引導幼兒觀察秋天樹葉顏色的變化,將采摘到的五彩斑斕、形狀各異的樹葉制成樹葉標本。在親自然的科學課程中,幼兒對自然科學知識探究的熱情能得到很好的激發。
5.藝術課程:繪創自然
《指南》指出,幼兒藝術領域學習的關鍵在于創造條件和機會,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幼兒喜歡自然界與生活中美的事物,并能進行初步的藝術表現與創造。[4]幼兒園藝術課程以音樂課程與美術課程為主,農村幼兒園在“親自然”藝術課程實施過程中也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
一方面,在音樂課堂中聆聽和模仿自然的聲音。大自然是天然的“音樂庫”,嘀嗒的雨點、隆隆的雷聲、沙沙的樹葉、叮咚的小溪、嘰喳的鳥啼、呢喃的蟲鳴,都是大自然的動聽音符。要讓幼兒多接觸大自然,學會感受和欣賞大自然中好聽的聲音。教師可帶領幼兒到大自然中尋找聲音,引導幼兒在聆聽中感受,再以肢體語言、面部表情、哼唱模仿的方式表現大自然中的音樂。開展小班音樂課程“小雨點,沙沙沙”時,教師可選擇下雨的天氣開展教學,帶領幼兒到屋檐下聆聽和感受雨點聲、風吹樹葉的沙沙聲,再讓幼兒以體態律動表現下雨時的農村景象,體會自然的美好。
另一方面,在美術課堂中繪畫和創作自然的素材。農村的自然事物、美麗風景為幼兒進行繪畫與創作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在“親自然”美術課堂中,教師可帶領幼兒到戶外觀察自然、欣賞美景、收集材料,讓美術繪畫、手工制作有豐富而生動的素材。例如,開展大班美工課程“編花籃”時,教師可帶領幼兒到田野尋找制作和裝飾花籃所需的藤蔓、鮮花、鮮草等材料,讓幼兒就地取材、自由編創,以此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
課程活動化與游戲化是幼兒園課程教學的重要理念,通過組織幼兒積極參與游戲與活動,達到育人目的,更契合幼兒學習與發展的規律。戶外活動是幼兒園學習與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幼兒園在“親自然”課程構建過程中,要解放幼兒的身心,讓其在開放自由的自然環境下感受游戲與活動的樂趣,讓自然為幼兒的游戲與活動增添樂趣。
1.組織親自然的戶外游戲活動
將區域活動從室內、園內延伸到自然天地,能釋放幼兒天性,激發幼兒參與游戲的熱情,達到更好的游戲效果。親自然的戶外游戲開展,一方面強調自然游戲材料的使用,為幼兒提供了新奇好玩的游戲材料。例如:用玉米制作人物玩偶,用茄子制作小豬,用青草制作螳螂,用樹樁搭建梅花樁,用沙子堆砌城堡,用藤蔓制作跳繩,用木頭和竹子制作手推車。另一方面,強調自然場地的使用。置身于自由的戶外場地,幼兒的游戲細胞會被激活,他們可以在草地奔跑打滾、做老鷹抓小雞的游戲,在田埂做平衡游戲,將小土坡作為滑梯,在小樹林中玩捉迷藏游戲,在松軟的沙地堆城堡。親自然的戶外游戲活動能讓幼兒充分體會游戲的樂趣。
2.開展親自然的社會研學活動
研學活動是幼兒園社會實踐學習的重要形式,是促使幼兒增長知識、積累經驗、提高能力與素養的有效載體。農村幼兒園“親自然”課程構建過程中,可以以農耕為主題,挖掘幼兒園周邊的優質研學資源,組織幼兒前往研學基地進行親自然的研學社會實踐活動。例如,在挖紅薯、掰玉米、拔蘿卜、采香蕉等農耕研學體驗活動中,幼兒能通過與大自然親密接觸,欣賞農村美麗的自然景色,體驗田園勞動的樂趣,品嘗田園勞動收獲的甘甜。親自然的社會研學活動,為幼兒親近自然、體驗自然搭建了良好的活動平臺,能實現活動育人的教育目標。
與城市幼兒園相比, 農村幼兒園所具備的教學條件相對不足,如何立足自身實際,挖掘和利用自身的優勢資源助力教學,是每個農村學前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立足農村的自然資源優勢構建“親自然”課程,讓自然資源走進幼兒園、促進課程實施,讓幼兒走進大自然并從中追尋童趣、探尋自然與科學奧秘、實現自然人格成長,是具有現實意義和可行性的本土化課程建設的嘗試。